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主辦 中國生產力中心執行 2024

臺北設計獎設計不設限

Announcement of 2024 Taipei Design Award
本刊編輯室
2025-04-24
臺北設計獎設計不設限

由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主辦、中國生產力中心執行的年度盛事「2024臺北設計獎」,已於今年11月21日假台北市三創生活園區五樓舉辦頒獎典禮並公布得獎名單。最終由台灣蕭力仁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廣慈博愛園區A+B區」作品勇奪全場大獎(Grand Prize)最高榮譽,並獲頒新臺幣60萬元獎金,驚豔四座。

全球設計好手創意能量匯集

另外,此次臺北設計獎「工業設計類」、「視覺傳達設計類」、「公共空間設計類」等三大類別金獎得主分別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及明志科技大學設計團隊的「O-oyster」、澳門未設計公司歐俊軒的「BOOKED:香港藝術書展」、預景設計公司設計團隊的「嘉義車庫園區景觀設計」奪得,並各獲頒新臺幣50萬元獎金。而臺北城市設計選拔的三個金選則分別為社計行動公司的「地球解方」、環藝工程顧問公司的「捷運圓山故事綠廊」、境觀設計公司的「興國公園:全齡友善公園的實踐」獲得,並各獲頒新臺幣25萬元獎金。

根據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表示,從本次獲選的金獎及金選作品可以看出,獲獎作品與臺北城市的鏈結越來越深,同時更與臺北設計獎的品牌精神「設計‧不設限(Empower Design, Beyond Limits)」相互呼應,代表著參賽者能夠打破常規,自我挑戰的精神,讓設計成為形塑美好未來的驅動力。臺北設計獎也是國內唯一取得世界設計組織(WDO)、國際設計社團組織(ICoD)及國際室內建築師設計師團體聯盟(IFI)等三大國際設計組織認證的設計獎項,並與德國iF設計獎跨國合作,備受國際設計界的肯定與認同!

各類獲獎作品設計獨具特色

本屆最高榮譽「全場大獎」由台灣蕭力仁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廣慈博愛園區A+B區」獲獎。廣慈是臺北市近年來最大規模的城市改造運動,具體內容包括1,650戶社會住宅及中繼住宅、信義區行政中心及廣慈社福中心。依循既有的公園綠地與四獸山徑、傳統市場及鄰近三個里的城市紋理,植入新的機能,中繼宅作為週遭老舊社區都市更新的基地。社會福利大樓扮演區域的多功能照護機構,包括衛生局的社區門診、復健中心;社會局的身心障礙中心、托嬰中心,以居家支援為主,生活支援為輔的醫養結合機構。廣慈行政中心包含警察局、區公所、圖書館等;完整的行政內容就近服務長者與弱勢、落實在地老化的政策。

「工業設計類金獎」則由來自台灣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及明志科技大學林欣妤、吳昀蓁、曾玟心、劉音棋、李鍇朮團隊所創作的「O-oyster」所獲得。O-oyster是一座具搖籃到搖籃思維的牡蠣養殖與海浪發電平台,其主體採用牡蠣殼與海藻膠製成,損壞時可沉入海底成為生態礁孕育海洋多樣生物,並隨著時間逐步分解,改善過去養殖業使用塑膠、保麗龍、繩索所造成的廢棄物問題。O-oyster可以組建成為海上牡蠣養殖田,蚵農可以在船上或行走於O-oyster上進行養殖作業;並可外裝點頭鴨式波浪發電裝置,有效減低大浪所造成的養殖區破壞,擴大牡蠣田分布,達成深水區需要穩定海流養殖牡蠣的需求。

「視覺傳達設計類金獎」係由澳門未設計有限公司歐俊軒所設計的「BOOKED:香港藝術書展」獲得。香港大館當代美術館「BOOKED:香港藝術書展」,以書籍作為藝術與知識表達的媒介;設計靈感則以有趣的生活場景與故事來展現“與書相遇”的視覺體驗。「讓藝術與知識隨處可取」是設計的核心理念,構想源於人的日常生活,大館藝術書展每一年度都會舉辦,每年都會透過邀請不同設計師設計主形象來吸引公眾。因此設計概念是通過將藝術融入日常生活體驗,傳達藝術的可接近性,展示了藝術的存在和重要性。

...

推薦文章

編輯記事-印刷包裝業如何實現永續發展
經營管理
2024-11-15

編輯記事-印刷包裝業如何實現永續發展

2021年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6)決議,讓全球政府、企業紛紛確認淨零進展目標。而2024年,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美國的清潔競爭法案(CCA)、歐盟無毀林產品監管(EUDR)等,都是以立法來驅動企業對實現永續發展目標的實際行動,同時世界地球日(Earth Day)將在2024年底公布「全球塑膠公約」草案,這讓減碳、減塑已成為印刷包裝業未來發展最關鍵的議題。 印刷包裝業如何實現永續發展,是整個drupa 24展場的主題,看到以AI、自動化技術來提高效率,並減少能源、資源浪費,採用環保油墨(水性、UV、植物性油墨等)、再生紙、可生物降解及減塑等環保材料,朝循環經濟思維經營,而結合策略夥伴及客戶間的合作,激發更多的創意及效果。 TIGAX 2024的14場研討會,有7場跟可持續化發展有關,包括呂執中教授、正隆、正美集團、永豐餘捷比達、中華紙漿及山水印刷等公司,都提出很多可持續發展的實務經驗及範例,對擁有精實化(Lean)管理的台灣印刷包裝產業,要實現永續發展肯定是收穫良多。另外惠普(HP)、理光(RICOH)、富士(FUJIFILM)等都提到,以數位印刷流程自動化,來迎接低碳節能是必要的趨勢。 透明與公開度在實現可持續發展過程是必要的,如相關材料與環境管理的認證、能源及資源使用(含碳排)紀錄、產品碳足跡的計算及相關的報告(ESG、CSR) 等,這才能贏得客戶及合作夥伴的信任。 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對印刷包裝業來言,是挑戰也是機會。 The 2021 United Nations Climate Summit (COP26) resolution has allowed governments and companies around the world to confirm net-zero progress goals. In 2024, the EU’s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 the UA Clean Competition Act (CCA), and the EU’s Deforestation-Free Products Regulation (EUDR), etc., all use legislation to drive companies' practical actions in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At the same time, Earth Day will announce the draft of the "Global Plastics Pact" at the end of 2024, which will reduce carbon and plastic reduction. It has become the most critical issue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printing and packaging industry. How is the printing and packaging industry moving towards Sustainability? It is the theme of the entire drupa 24 exhibition. We see the use of AI, including automation technology to improve efficiency and waste reduction of energy and resources. There are also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inks (water-based, UV, plant-based inks, etc.), recycling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materials, such as paper, biodegradable and plastic-reducing operation with a circular economy mindset,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strategic partners and customers to stimulate more creativity and effects. Of the 14 seminars in TIGAX 2024, 7 were related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cluding Prof. Lu Zhizhong, CLC, Cymmetrik, YFY Jupiter, China Pulp, and Sun-shi Printing. All of them covered many practical experiences and exampl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aiwan, the printing and packaging industry with lean management will definitely grow by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P, Ricoh, FUJIFILM, etc. also mentioned that automating the digital printing process is a must to meet the low-carbon and energy-saving requirements. Transparency and openness are essential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ch as certification of relevant material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nergy traceability, resource used (including carbon emissions), calculation of product carbon footprints, and the related reports (ESG, CSR), etc. It’s how we will win the trust of customers and business partners. Achiev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is a challenge and an opportunity for the printing and packaging industry.
臺北設計獎創意激盪相互交流
設計創意
2023-12-18

臺北設計獎創意激盪相互交流

由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主辦、中國生產力中心執行的設計界年度盛事「2023臺北設計獎」,已於該年11月10日假台北市晶華酒店三樓宴會廳舉辦頒獎典禮並公布得獎名單。最終由乘四建築師事務所與曲墨建築師事務所共同聯手設計的「都市螢火蟲-台北地下街Y26出入口改造」勇奪最大獎「臺北市長獎」,並獲頒新臺幣60萬元獎金。 而「工業設計類」、「視覺傳達設計類」、「公共空間設計類」等三大類別金獎得主,則分別由來自法國natacha.sacha.設計公司Natacha Poutoux、Sacha Hourcade所設計的「Smart Wooden Rice Cooker」、中國深圳市上行線設計公司張怡、溫月華、顏梅英、吳思穎等團隊所設計的「Shenzhen’s Eastern Seawall Reconstruction Signage Systems & Experiential Graphic Design」,以及來自日本設計師小野司所創作的「Sumu Yakushima-Regenerative Life Studio」奪得,並各獲頒新臺幣50萬元獎金。 全球設計好手一起創意激盪 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表示,邁入第16屆的臺北設計獎,以「讓設計成為形塑美好未來的驅動力」的願景出發,鼓勵臺灣設計師與來自全球的設計好手一起創意激盪、相互交流。競賽類別分為「工業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及「公共空間設計」三大類組,同時積極取得世界設計組織(WDO)、國際設計社團組織(ICoD)及國際室內建築師設計師團體聯盟(IFI)等三大國際設計組織認證,並攜手德國iF設計獎展開跨國合作,也讓競賽本身擁有更寬廣的全球設計思維,所以備受國際設計界肯定。 本屆共有來自58個國家及地區,高達4,568件作品參賽,更邀請到遠東百貨、三陽工業及臺灣期貨交易所的熱情支持,贊助此屆優秀設計團隊。該年為強化臺北設計獎品牌與臺北城市之鏈結,新增「臺北城市設計選拔」,共有181件作品參賽,首屆選出3件「金選」,代表專屬於臺北的設計能量與城市意象。 ●臺北市長獎、三陽工業贊助獎 ╱ 乘四建築師事務所+曲墨建築師事務所程禮譽、黃昱豪、陳語蓁(台灣) ●廠商贊助獎 ╱ 林楚倩(台灣) ●ICoD特別獎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江梓瑄、陳欣妤、張瑋芳、陳宥勻(台灣) 各類獲獎作品獨具創新特色 本屆最高榮譽「臺北市長獎」獲獎作品為乘四建築師事務所與曲墨建築師事務所的程禮譽、黃昱豪及陳語蓁等建築師一同聯手設計的「都市螢火蟲-台北地下街Y26出入口改造」。台北地下街為台灣最早的地下商店街,Y26出入口為市民大道上28處出入口再造計畫第一步,設計團隊以周遭環境與基地故事為主軸,藉由重新設計出入口的構架、打開封閉的樓梯動線及整合色彩材料計畫,以最微小尺度重新為市民大道添加熠熠星光,宛若都市間的螢火蟲再現光明。 「工業設計類」金獎由來自法國natacha.sacha.公司Natacha Poutoux、Sacha Hourcade設計師所創作的「Smart Wooden Rice Cooker」獲得。該作品為環保設計智慧型木製電鍋,零件設定採用木頭材質,並簡化維修並促重新導入永續材料,全機身透過設計可牢牢固定,無需使用黏膠與螺絲。鍋蓋上方則配置顯示感測螢幕,可顯示溫度與濕度,其可連接智慧型手機,讓使用者可監控烹飪狀態並提供食譜提示,相當貼心。 「視覺傳達設計類」金獎是由中國深圳市上行線設計公司張怡、溫月華、顏梅英、吳思穎等團隊所設計的「Shenzhen’s Eastern Seawall Reconstruction Signage Systems & Experiential Graphic Design」獲得。該創作藉由“行動中閱讀”的設計理念,讓到訪者以新穎而令人興奮的方式閱讀空間,包括道路、岸線入口、標牌、訪客地圖及生態背景的知識介紹。其不僅與環境相結合,產生令人驚歎的城市景觀,道路結合基本通勤的服務作用,也產生獨特和難忘的體驗。 而「公共空間設計類」金獎則是由日本設計師小野司所創作的「Sumu Yakushima-Regenerative Life Studio」奪得。該作品有著非常傑出的構造思考,沒有過多的裝飾,這個創新住宅應用「再生建築」來重新定義人類居住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尤其在人造的基礎與自然土地接觸的方式,極為輕巧,呼應了設計師想要在自然環境中產生正面影響的概念。此外建築物之間彼此的關係與距離恰到好處,彷彿在自然之間原本就存在的空間。 ●臺北城市設計選拔金選 ╱ 谷汩文化Group.G-林思翰、賴祖寧、黃羿寧、劉庭妤(台灣) ●台灣設計聯盟特別獎 ╱ 小島裡文化公司(台灣) 透過設計思考改善城市議題 該年新增加的「臺北城市設計選拔」,以「永續‧共融」為主題,「金選」作品分別為谷汩文化團隊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開幕投影倒數計畫All for One」、闕河彬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臺北市南港區中南社會住宅」,以及時境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榕錦時光生活園區-原台北刑務所官舍歷史建築再利用」,作品表達出透過設計思考來改善與進化社會亟待改善的城市議題。 茲將本屆三大類金銀銅獎、臺北城市設計選拔金選獎、評審團推薦獎、廠商贊助獎、其他特別獎等共22件得獎作品刊錄於後,提供讀者參考應用。更多精彩的得獎作品介紹可至「2023臺北設計獎」官網查詢 http://www.taipeidaward.taipei ,或加入TDA粉絲團關注最新訊息: www.facebook.com/TDA.org.tw/ 。
臺北設計獎見證榮耀時刻
設計創意
2022-12-10

臺北設計獎見證榮耀時刻

由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主辦、中國生產力中心執行的「2022臺北設計獎」,已於該年11月10日假台北市晶華酒店舉辦頒獎典禮,最終由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師郭英釗所設計的「沙崙智慧綠能循環集合住宅園區」奪得最高榮譽「臺北市長獎」,獲頒獎座及新臺幣60萬元獎金;此外「工業設計類」、「視覺傳達設計類」、「公共空間設計類」等三大類別的金獎分別由中國申繼業所設計的「可伸縮孕婦服」、日本Takuya Wakizaki所設計的「TOTETSU Training Institute」,以及來自西班牙Belinda Tato和Jose Luis Vallejo所共同創作的「CLOUDROOM」奪得,各獲得新臺幣50萬元獎金。 臺北設計獎該年正式邁入第15周年,秉持著「Design for Adaptive City為不斷提升的城市而設計」之精神,致力將臺北打造成一座設計之都,每年廣邀全球設計好手,以「設計是解決問題的工具」為核心理念,針對城市發展議題提出改善之創意解方,該年徵件再創佳績,共有來自67國,5,553件作品參賽,經過激烈評選後選出各類優勝作品。 獲獎創作獨具特色 本屆最大獎「臺北市長獎」作品是由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師郭英釗設計的「沙崙智慧綠能循環集合住宅園區」,這是台糖公司實踐建築領域循環經濟的前瞻性開發案,主要核心概念是在資源有限下,仿效大自然廢棄物即資源的機制。建築實踐從設計開始,空間模矩化、元件模組化、預鑄化,工法組裝化,可拆解;同時透過建築資訊模型(BlM)產生建材護照,組成建材銀行,讓建築元件可不斷再利用;回收台糖軌道建材循環利用,讓新建築與歷史對話,減少重製碳排;而且透過「以租代售」與「共用CO-LIVING」概念,促成循環與永續營運。 「工業設計類」金獎是由來自中國IU+Design創辦人申繼業所設計的一款「可伸縮孕婦服」奪得金獎。這是一款可以滿足孕婦整個孕期穿衣需求的服裝,在衣服腹部區域設計規則變化的紋理,這些紋理具有一定的張力,可輕鬆順應孕婦腹部隆起變化,並且隨著孕肚的變化,紋路也會增大,形成不一樣的美感,見證一個生命孕育與誕生的過程,甚至生產後也可以正常穿著,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而「視覺傳達設計類」金獎得獎作品是由日本MOTIVE株式會社設計師Takuya Wakizaki為「TOTETSU Training Institute 東鐵綜合培訓中心」設計的導視系統。該團隊採用非常簡單的方法,以火車軌道為主題的平行線在地板上劃定路線,標記通往各會室動線,讓空間移動成為一種可能。另外,使用鐵軌廢料製作訓練所的招牌和部分樓梯,突顯東鐵株式會社的特色和美學風格。 「公共空間設計類」則是由西班牙Ecosistema Urbano設計公司創辦人Belinda Tato與Jose Luis Vallejo所創作「CLOUDROOM」奪得金獎。這是一座充氣裝置空間,使人們可重新思考空間對教育的意義,能夠提高人們對當今環境挑戰的認識,以漂浮在木結構上的設計,創造出一種舒適的微氣候,能提供遮蔭和微風,形塑適合學習和玩樂的空間,而內部照明設計也傳達全球環境面臨迫切的危機。 ●(左圖)臺北市長獎、公共空間設計類銅獎  ●(右圖)循環設計獎  ● (左圖) WDO特別獎  ● (右圖) 視覺傳達設計類銀獎 利用設計改變世界 隨著ESG永續浪潮與淨零排放已成為全球共識,該年許多得獎作品傳達低碳應用與關懷環境的創意理念,也呼應臺北設計獎評選標準,在應用性上運用新材料降低污染、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為優先考量,利用設計思考來發掘社會亟待改善的議題,貫徹「Design for Adaptive City:為不斷提升的城市而設計」的精神。 茲將本屆三大類金銀銅獎、評審團推薦獎、廠商贊助獎、其他特別獎等共24件得獎作品刊錄於後,提供讀者參考應用。有關本屆「2022臺北設計獎」詳細得獎名單請至官網查詢 http:// www.taipeidaward.taipei 。 ●(左圖)最佳人氣獎、工業設計類優選  ●(右圖)視覺傳達設計類銅獎
臺北設計獎獲獎作品表揚
設計創意
2024-07-02

臺北設計獎獲獎作品表揚

由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主辦、中國生產力中心執行的「2021臺北設計獎」,已於11月4日在台北市文華東方酒店文華廳舉行頒獎典禮並揭曉得獎名單。而代表該競賽最高榮譽的「臺北市長獎」由森林木人、曲墨建築師事務所郭恩愷、黃昱豪兩位設計師創作的「Maker Space-瓶蓋工廠臺北製造所」奪得,並由柯文哲市長頒發獎座及新台幣60萬元獎金。 此外,「工業設計類」、「視覺傳達設計類」、「公共空間設計類」等三大類金獎則分別由台灣李彥寬所設計的「零距椅(Zerogap)」、德國設計師Fons Hickmann M23所設計的「The Poster」、香港Insitu Project團隊的「House of Dreams」奪得,各獲得新台幣50萬元獎金。 打造創意設計匯流平台 臺北市政府柯文哲市長表示,從上任以來,將臺北市定調為「創意設計匯流平台」,除了發掘具商機潛力的創意設計外,今年度因應「全球防疫」趨勢,更鼓勵設計師透過創新設計手法,設計各種兼顧美學的防疫設施與作品,並改善城市經濟、社群、環境和文化的發展,提供市民更舒適與幸福的生活,尤其新冠疫情爆發迄今已接近兩年,隨著防疫而興起的宅經濟、遠距辦公,徹底改變人們的生活,因此以設計美學之力,解決社會問題,創造人類幸福,應是未來設計師據以創作的信念與行動指南。 「臺北設計獎」,今年邁入第14屆,共獲得來自72個國家及地區,高達5,545件作品參賽,徵件數為歷史新高,並亦持續獲得世界設計組織(WDO)、國際設計社團組織(ICoD)及國際室內建築師設計師團體聯盟(IFI)等三大國際設計組織認證與合作支持。今年更首度與德國iF設計獎進行跨國合作,共同於國際舞台推廣及表彰台灣的優秀設計,突顯臺北設計獎在國際間已建立品牌識別並獲得肯定,同時也獲得遠東百貨及三陽工業兩家績優企業的熱情贊助。顯現北市府在疫情衝擊挑戰下,仍持續努力塑造「設計臺北、夢想臺北」的城市品牌意象,並達成新的里程碑。 「2021年臺北設計獎」共頒發80個獎項,總獎金達380萬元,其中臺灣作品得獎33項,中國作品得獎20項,香港作品得獎6項,德國作品得獎4項,以色列、澳門及俄羅斯作品得獎各3項,日本作品得獎2項,印度、墨西哥、波蘭、新加坡、瑞典、紐西蘭作品各得獎1項。相關得獎作品及理念介紹會陸續公布於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IDA.org.tw/),敬請持續關注。 獲獎作品創意卓越超群 本屆臺北市長獎作品「Maker Space-瓶蓋工廠臺北製造所」,設計師從「一棵樹開始做設計」的理念發想。由執行者親自進入林、木業產業鏈,使用台灣永續林業國產木-柳杉,以森林木「全幹使用」、「物盡其用」之創作精神,傳遞林業、木業、與Maker職人不同階段產業間的鏈結與互存關係,在具有歷史建築身份的瓶蓋工廠I棟,親手操作木作,打造「Maker Space-職人手創空間」。約275坪的歷史保護空間,沒有使用一根釘子,全數以螺栓、螺絲固定所有木材,在未來也都能被輕易地拆解還原,實踐以雙手打造出永續、再利用的實木物件,以友善工法對待永續材料,良善的循環再利用,推廣同時也尊重永續資源。 另外,各類組金獎作品也是精彩絕倫,「工業設計類」金獎作品由台灣李彥寬設計師所設計的零距椅(Zerogap)榮獲,由於輪椅是許多身障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代步工具,尤其對下肢癱瘓者來說,更應思考如何帶給他們更安心、舒適的移位方式。在需要移位的各種狀況中,如廁的移位是其中高危險且十分困難的,而「零距椅」思考的正是如何協助身障者縮短輪椅與馬桶間的距離,提供他們更安心舒適的移位方式。 「視覺傳達設計類」金獎作品為德國設計師Fons Hickmann M23設計的「The Poster」,此作品為德國漢堡藝術與工藝博物館Das Plakat 200年特展的主視覺海報,設計師精心構思將200年來的400張海報透過每張互相黏合的美學設計方式,讓民眾回想起曾在公共空間看到的海報,充分暗示著此種特殊媒介所擁有的豐富歷史。 「公共空間設計類」金獎作品則是由香港Insitu Project團隊設計的「House of Dreams」奪得,此作品採用獨特的公共參與式施工過程,使用回收可利用的營建廢棄物建造而成。獨特的審美設計源自八十多位村民的集體創意,最終形成了一個讓村莊能夠分享最佳實踐農村發展設施,同樣也是一件可持續實踐、社區發展和循環經濟的最佳案例。 鼓勵創造商業與美感價值 北市產業局強調,「2021臺北設計獎」配合全球化、防疫設計、關注永續循環等議題,藉由舉辦臺北設計獎,鼓勵設計在創造商業與美感價值的同時,亦能關注設計師在社會中的角色與責任的設計;同時考量社會、環境與經濟三個層面的效益,達到利用設計過程帶來社會改變,各個得獎作品呼應競賽打造臺北市成為一個以「Design for Adaptive City:為不斷提升的城市而設計」的精神。 本屆所有「2021臺北設計獎」的入圍作品已於10月30日至11月2日於台北南港瓶蓋工廠F棟展出,詳細得獎名單請至臺北設計獎官網查詢http:// www.taipeidaward.taipei。 ●臺北市長獎:Maker Space-瓶蓋工廠臺北製造所╱森林木人、曲墨建築師事務所郭恩愷、黃昱豪(台灣) ●工業設計類金獎、評審團推薦獎:零距椅(Zerogap)╱李彥寬(台灣) ●工業設計類銀獎、評審團推薦獎、遠東百貨廠商贊助獎:急救充氣擔架╱吳郁心(台灣) ●工業設計類銅獎、評審團推薦獎:Re-ing菱格盤╱點睛設計公司(台灣) ●視覺傳達設計類金獎、ICoD Excellence獎、評審團推薦獎:Fons Hickmann M23╱The Poster(德國) ●視覺傳達設計類銀獎:Macao Design Week 2020╱Untitled Macao/Untitled Design, Ltd.歐俊軒(澳門) ●視覺傳達設計類銅獎、評審團推薦獎:2020桃園文創博覽會-走桃花╱格式設計展策王耀邦、鄒昀達、劉子琳、楊順志(台灣) ●公共空間設計類金獎:House of Dreams╱Insitu Project-Peter Hasdell、郭子怡、Laing Jun、古學斌(香港) ●公共空間設計類銀獎:Yulin A l l e y 巷子裡╱一個建築(Nhoow Architects)張唐(中國) ●公共空間設計類銅獎:Heito 1909╱衍生工程顧問公司李如儀、陳乃中、許珍嫣(台灣)
臺北設計獎創意新星誕生
設計創意
2020-12-10

臺北設計獎創意新星誕生

由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主辦、中國生產力中心執行、三陽工業贊助的「2020臺北設計獎」,已於10月23日晚間在台北市圓山花博流行館舉行頒獎典禮並揭曉得獎名單,多位設計界重量級貴賓及入圍設計師所屬國駐台代表蒞臨現場,與本屆設計獎參賽設計師共同見證得獎榮譽。而代表該競賽最高榮譽的「臺北市長獎」由臺灣Messy鐵人張宇良、朱振奇所設計的「三輪消防水泵車TRIPUM」奪得,並由柯文哲市長頒發獎座及新臺幣60萬元獎金。 而「工業設計類」、「視覺傳達設計類」、「公共空間設計類」等三類金獎作品,則分別由印度Lumium Design Inc.所設計的「Colpen C3 Vision」、臺灣蔡偉群所設計的「咻臺灣原地編織術」、伊朗ZAV Architects所設計的「Presence in Hormuz 02, Community empowerment via urban development, Hormuz Island」奪得,各獲得新台幣50萬元獎金。 國際重要世界級設計競賽 臺北市政府柯文哲市長表示,從上任以來,將臺北市定調為「創意設計匯流平台」,除發掘具商機潛力的創意設計外,今年度因應「循環經濟」世界潮流,更鼓勵設計師透過創新設計手法,改善城市經濟、社群、環境和文化的發展,提供市民更舒適與幸福的生活。「臺北設計獎」舉辦迄今邁入第13屆,今年度活動自4月1日起至7月15日止截止收件,參賽作品數量高達5,508件,共72個國家前來角逐,參賽件數創下歷年新高。同時,臺北設計獎也持續獲得世界設計組織(WDO)、國際設計社團組織(ico-D)及國際室內建築師設計師團體聯盟(IFI)三大國際認證,已成為國際重要世界級設計競賽。 本屆評審團延續上屆「召集人制」,邀請到國內設計界各領域的重量級專家,包括「工業設計類」仁寶集團創意中心設計長陳禧冠,「視覺傳達設計類」自由落體設計公司董事長陳俊良,以及「公共空間設計類」財團法人台灣設計研究院董事長張基義擔任三大類別召集人,透過專業、嚴謹的國際評審制度及流程評選傑出的設計作品,鼓勵與發掘具備潛力的創新創意。 「2020年臺北設計獎」共入圍91件作品,並頒發105個獎項,總獎金達380萬元,其中臺灣作品得獎45項,中國大陸作品得獎13項,香港作品得獎7項,日本及德國作品各得獎5項,丹麥得獎4項,伊朗、澳門、祕魯、英國作品各得獎3項,紐西蘭及葡萄牙作品各得獎2項,阿根廷、捷克、芬蘭、印度、以色列、義大利、韓國、墨西哥、波蘭及泰國作品各得獎1項。 獲獎作品獨具創意及特色 本屆奪得臺北市長獎的「三輪車消防水泵車TRIPUM」,由臺灣Messy鐵人張宇良、朱振奇所設計,係考量一般消防車機動性在都市環境狹小巷弄中,無法有效快速到達火災現場,亦或消防栓離火源較遠因水壓不足而無法有效控制火場,透過摩托車的體型小,易穿梭在巷弄中,將電動摩托車搭載加壓水泵,讓抵達火場的時間與位置更快速精準。 各類組的金獎作品也是精彩絕倫,「工業設計類」金獎作品由印度Lumium Design Inc. Umang Shah所設計的「Colpen C3 Vision」榮獲,打破過往眼睛檢查必須透過龐大且昂貴的精密儀器,C3視力檢測裝置是價格親民且能輕易拆解並攜帶至任何地方使用,符合數百萬偏鄉居民進行快速初步的眼睛檢查之需求,讓醫療可以更深入農村和偏遠地區,大大改善醫療設備移動的不便性。 「視覺傳達設計類」金獎作品為臺灣蔡偉群所設計的「咻臺灣原地編織術」,有鑑於臺灣擁有歷史悠久的原住民織布文化,但因傳統的編織工具十分珍貴且複雜的手作過程,而無法讓消費者有效體驗,故透過一套簡易的編織工具,把織布機直接搬到使用者的面前,在親身接觸過程中感受織布的樂趣,藉此引領讀者「初探」織布文化,因而更拉近現代生活與傳統文化的距離。 「公共空間設計類」金獎作品則是由伊朗ZAV Architects所設計的「Presence in Hormuz 02, Community empowerment via urban development, Hormuz Island」,透過使用和升級回收易於獲取的物質資源及當地工藝,打造一個永續、前瞻的建築設計方案,並將焦點集中在公共空間的文化和旅遊開發,希望在為社區帶來經濟收益同時,更能替社區現有的資產建立起知名度。 其他精彩的得獎作品還包括:「循環設計獎」由德國Sebastian Meinecke所設計的「Platzhirsch-The Electrifying Commuter」獲得,Platzhirsch電動腳踏車首度引入3D打印之技術,為此一電動自行車系列產品之外形和功能建立一套新的標準。另外,本屆臺北設計獎獲得績優企業「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贊助,該公司所選出的企業贊助獎作品為「Lightbox攝影圖書室(Lightbox Photo Library)」,致力打造非營利、自由開放的攝影學習平台。為解決擴遷需求,向北市府活化閒置房地計畫提出申請,以修代租進駐近台電大樓站、溫羅汀商圈一層長型空間結合當地藝文氛圍,把攝影文化注入日常。 呼應不斷提升的城市而設計 產業發展局同時強調,「2020臺北設計獎」配合全球化、社會設計等議題,藉由舉辦臺北設計獎,鼓勵設計在創造商業與美感的價值時,亦能關注設計師在社會中的角色與責任的設計,同時考量社會、環境與經濟三個層面的效益,達到利用設計過程帶來社會改變,各個得獎作品呼應競賽打造臺北市成為一個以「Design for Adaptive City:為不斷提升的城市而設計」的精神。 「2020臺北設計獎」在眾多國內外設計好手的創意激盪下,展現更多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得獎作品蘊含社會公益、環境維護到空間互動的設計理念,充分呼應臺北設計獎舉辦的精神。這些得獎作品除了在頒獎典禮現場展出外,另外已於10月25日至11月1日假臺北花博遠東流行館展示,也同步更新至官網的線上展覽專區,方便民眾欣賞這些傑出作品。同時今年得獎作品將透過網站精彩回放,詳細得獎名單請至臺北設計獎官網 www.taipeidaward.taipei 查詢。
臺北設計獎參賽件數再創新高
設計創意
2019-12-05

臺北設計獎參賽件數再創新高

由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主辦、中國生產力中心執行的「2019臺北設計獎」得獎名單已於日前公布,並於今年11月1日在台北市三創生活園區五樓Clapper Studio舉辦頒獎典禮。而代表該競賽最高榮譽的「臺北市長獎」由臺灣設計師黃顯勛、陳普所共同創作的「2019粉樂町展覽視覺形象(Very Fun Park’19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奪得,並由柯文哲市長親自頒發獎座以及60萬元獎金。 而「工業設計類」、「視覺傳達設計類」、「公共空間設計類」等三類的金獎作品,則分別由來自馬來西亞陳國強的「自動化河川垃圾回收系統(River Cleaner)」、中國王子豪的「銅場年鑑T ONE(T Project AlmanacT ONE)」、臺灣衍序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的「都市願景館(Election Campaign Headquarter)」奪得,各獲得新臺幣50萬元獎金。 參賽數及國家數持續躍進 臺北市政府柯文哲市長致詞時表示,今年邁入第12屆的臺北設計獎,參賽作品數量高達5,384件,共有76個國家前來角逐,無論是參賽件數或是參與國家數,皆創下歷年來的新高。同時,臺北設計獎也持續獲得世界設計組織(WDO)、國際設計社團組織(ico-D)及國際室內建築師設計師團體聯盟(IFI)三大國際設計社團認證,已成為國際重要世界級設計競賽。顯示臺北設計獎已是世界各國設計師實現夢想的競技舞台,進而凸顯出臺北市為國際設計領導城市的地位。 本屆評審作業延續上屆「召集人制」,邀請到國內設計界各領域重量級專家,包括「工業設計類」仁寶電腦創意中心資深副總陳禧冠,「視覺傳達設計類」自由落體設計董事長陳俊良,及「公共空間設計類」台灣創意設計中心董事長張基義分別擔任三大類別召集人,並邀請國內外相關領域的意見領袖組成評審團,透過專業、嚴謹的國際評審制度及流程評選出傑出的設計作品,鼓勵與發掘具潛力的創新創意。 「2019年臺北設計獎」共頒發75個獎項,總獎金達380萬元。最後從工業設計類、視覺傳達設計類、公共空間設計類三類中評選出獲獎作品,包含臺北市長獎1名、三類金銀銅獎9名、WDO Sustainability獎1名、ico-D Excellence獎1名、IFI特別獎1名、應用精進獎1名、社會設計獎1名、通用設計獎1名、企業贊助獎1名、三類評審團推薦獎14名、三類最佳人氣獎各1名,另有優選41名。其中臺灣作品得獎30項、中國作品得獎21項、香港作品得獎8項、日本作品得獎6項、波蘭作品得獎2項,以及印尼、西班牙、俄羅斯、馬來西亞、新加坡、義大利、葡萄牙及德國作品各得獎1項。 獲獎作品創意精彩絕倫 而本屆奪得臺北市長獎的「2019粉樂町展覽視覺形象(Very Fun Park’19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係由黃顯勛及陳普兩位設計師結合富邦藝術基金會,持續打造臺北城市無牆美術館的策展理念,並透過AR擴增實境,經由APP掃描各展點ARMark,就能與作品進行互動與語音導覽,促進大眾與公共空間的交流,同時藉由科技創造通用的藝術體驗,象徵人與城市環境跟自然之間的共生共構,獲得評審一致肯定。 各類組金獎作品也是精彩絕倫,「工業設計類」金獎作品為馬來西亞陳國強所設計的「自動化河川垃圾回收系統(River Cleaner)」,作品利用水流自然的規律和能量,推動河川垃圾自然聚集,達到自動回收的效果,一切動力以自然力量驅動,以另一種循環經濟的模式,達到以低耗能處理環境議題的設計。 「視覺傳達設計類」金獎作品為中國王子豪所設計的「銅場年鑑T ONE(T Project Almanac T ONE)」畫冊,該作品利用紙張材質、書頁的搭配設計呈現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青年藝術家展研計畫」四年的成果,是青年藝術家向社會大眾介紹學術的氛圍及藝術影響力的作品,獲得評審「構成無可挑剔,接近完美的視覺傳達」的讚賞。 「公共空間設計類」金獎作品則是由衍序規劃設計顧問公司設計的「都市願景館(Election Campaign Headquarter)」,作品以群聚理念與開放式的設計巧思,融入桃園人文生活與多元文化價值,打造具未來感的共享場所,讓空間與公園、溪流、城市融為一體,堆疊出層次感豐富的人文氣息,隨著風與陽光的流動,日夜透出不同的雲霞光輝與溫暖光影。 其他精彩作品還包括:「社會設計獎」由臺灣莊志維所設計的「黑暗中的彩虹(Rainbow in The Darkness)」獲得,該作品為一特殊戶外裝置,以「傷痕」為概念發想,結合大眾的書寫行為,透過光在日與夜呈現開放與私密的兩種狀態,在傳遞著人們各種傷痛時,仍團結凝聚、以勇敢姿態正視傷痕,成為時代階段的紀錄。 另外,本屆臺北設計獎獲得績優企業「長榮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贊助,該公司所選出的企業贊助獎作品為「First Aid System」,該作品由臺灣涂續馨所設計,為一個整合AED和引導一般民眾進行CPR的輔助器材,以直覺性的指引完成按壓位置定位、呈現流暢的使用流程,以彌補使用者經驗和技術的不足,讓急救產品可以成為對使用者和患者更友善的存在,達到雙贏的局面。 作品呼應臺北設計獎精神 「2019臺北設計獎」配合全球化、社會設計等議題,藉由舉辦臺北設計獎,鼓勵設計在創造商業與美感價值時,亦能關注設計師在社會中的角色與責任的設計。同時考量社會、環境與經濟三個層面的效益,達到利用設計過程帶來社會改變,各個得獎作品呼應競賽打造臺北市成為一個以「Design for Adaptive City:為不斷提升的城市而設計」的精神。 「2019臺北設計獎」在眾多國內外設計好手的創意激盪下,不僅展現更多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得獎作品也蘊含社會公益、環境維護到空間互動的設計理念,充分呼應了臺北設計獎舉辦的精神。這些得獎作品除了於頒獎典禮現場展出外,也同步更新至官網的線上展覽專區,方便民眾欣賞這些創意十足的設計作品。同時今年得獎作品將透過網站精彩的回放,詳細得獎名單請至臺北設計獎官網查詢 www.taipeidaward.taipe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