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年度字是反映該年度人們「情緒、精神和關注」所在,並具備著「持久文化意義」潛力的詞彙,也表達思維的另一種社會與語言趨勢。英國牛津英語大辭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在去年12月2日公布2024年的年度字為Brain Rot(腦腐),這形容過度接觸片段、過量及低俗的網路內容,帶來了負面影響,導致身心或智力惡化的情況。這個字最早出現在1854年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的「湖邊散記」,他批評了社會偏愛簡單的想法,讓知識及智力水平普遍下降,而貶低複雜的思想。而2023年的年度字Rizz則被定義為獨特風格、魅力或吸引力,也展現語言如何在網路上社群中日益形成、塑造和分享。(見圖1)
●圖1:英國牛津英語大辭典、英國劍橋詞典、美國韋氏字典所選出的2024年度字Brain Rot(腦腐)、Manifest(顯化)、Polarization(兩極分化)(圖片來源╱ 美聯社、路透社、共同社)
各國選出的2024年度代表字
而英國劍橋詞典(Cambridge Dictionary)也選出Manifest(顯化)為2024年度字,這是以意念來驅動夢想成真,但它沒有科學根據。劍橋大學心理學教授Dr Sander van der Linden表示,這就是一種神奇思維或普遍幻覺,認為特定的心理儀式可以改變我們周圍的世界,將財富、愛情和權力「顯化」(Manifest)的作法,可能導致不切實際的期待和失望。回顧2023年英國劍橋詞典的年度代表字為「Hallucinate」,其原意為「似乎看到、聽到、感覺到或聞到一些不存在的東西,新增的註解是「生成式AI產生的訊息真假難辨,讓人產生幻覺」。
而2024年由美國韋氏字典(Merriam-Webster)選出年度字為Polarization(兩極分化),被定義為分裂成兩個截然不同的對立面,這確實符合2024年美國的總統大選。而世界極度分裂,非常兩極化,台灣也是,而Forbes(富比士)就警告說,在工作場所,文化兩極分化正在成為一個緊迫的挑戰。這個字也是在19世紀初期從物理的偏振現象、偏光儀演變而來的字。2023年韋氏字典的年度字為Authentic(真實),這是因為AI時代模糊了界線,人們已意識到真實性危機,而尋求真實的聲音和真實的自我而登上頭條。
由聯合報舉辦的「台灣年度代表字大選」,前10名代表字從最高票數起算,依序為貪、鬥、騙、亂、韌、震、籌、險、安及電,由貪字拔頭籌。而前三名的「貪、鬥、騙」是總結台灣2024年的人心、社會、政治亂象,比起2023年的年度字「缺」,在思維深度及社會認知是較有感覺的。但比較全球三大辭典的年度字,台灣之年度字對文化及社會趨勢的表達是比較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