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的崛起,是人類創意的終結,還是一場由科技助力的手工藝新文藝復興?本文由紡織專家、WhatTheyThink 專欄作者 Debbie McKeegan 探討這個問題,並根據 Heimtextil 的調查結果,提出關鍵觀察,帶我們走進人類歷史的新篇章。

完美的不完美:AI時代下設計與工藝的新未來

Perfect Imperfection: The Future of Design and Craftsmanship in the Age of AI
Debbie McKeegan
2025-10-07
完美的不完美:AI時代下設計與工藝的新未來

(圖片來源:Texintel)

 

人工智慧的崛起,是人類創造力的喪鐘,還是新一波科技驅動的手工藝復興開端?當像 OpenAI 的 GPT 系列這樣的平台不僅能理解、甚至能模擬人類情感,設計世界正站在關鍵轉折點上。對紡織產業而言,問題不在於 AI 是否會改變產業,而是我們如何引導這場變革,讓它成為助力而非取代人本設計的力量。

人們對 AI 的恐懼是具體而真實的——擔心工作被取代、風格被同質化,甚至擔心演算法會削弱定義設計專業的核心價值。但這並非新現象。這種焦慮與工業革命時代的魯德派反抗如出一轍,當時的工匠也曾害怕機械取代手藝。歷史證明,科技沒有消滅工藝,而是重新定義了它。藝術與工藝運動(Arts and Crafts Movement)、包浩斯(Bauhaus)與維也納工坊(Wiener Werkstätte)皆是在機械化浪潮下,重新確立人手價值的象徵。

如今,我們再次站在類似的十字路口。未來的方向不是拒絕 AI,而是駕馭它。我們必須成為「科技工匠」(techno-craftisans)——以 AI 為協作夥伴,而非取代者,讓我們能專注於真正重要的部分:直覺、不完美,以及作品的靈魂。

為了探索這個新時代,Heimtextil 展會委託趨勢機構 Alcova 進行了關於 AI 與紡織設計交會的研究。研究結果提出對 2026/27 年的前瞻視野,揭示如何擁抱科技同時守護人性,為設計邁入新世代提供方向。

 

重拾信心,擁抱新時代:研究重點

Alcova 的研究核心訊息是「謹慎的樂觀」。AI 是一種工具,而它的影響全取決於使用者。重點不是讓 AI 成為創作者,而是利用它的運算能力來擴充我們自身的創意。

...

推薦文章

玻璃磚立面為比利時夾層住宅引入自然光
設計創意
2025-07-24

玻璃磚立面為比利時夾層住宅引入自然光

玻璃磚牆面為位於比利時的一處夾層住宅引入自然光。該住宅名為「Glass Brick House」,由當地建築事務所Delmulle Delmulle Architecten設計,位於根特一條有連棟建築的街道上,三面被鄰近建築包圍。 這棟98平方米、三層樓高的住宅,以其玻璃立面而得名,坐落在狹小且被包圍的地塊中。   玻璃磚立面引光入室 Glass Brick House的設計旨在引入自然光。由於場地特性,住宅只能在正立面設置窗戶,於是建築師在上兩層樓的立面採用了雙層玻璃磚與全高落地玻璃設計。 事務所創辦人Seger Delmulle表示:「這個地塊非常具有挑戰性——極小且被四面包圍。主要的挑戰是如何最大化利用有限的空間與自然光。」 Glass Brick House 的設計宗旨是引入自然光。 「倒置」空間配置 Glass Brick House採用所謂的「倒置」格局設計:臥室位於下層,客廳、廚房和餐廳則在頂層,並由金屬螺旋樓梯串聯。 住宅立面反映了這種配置,底層以紅陶磚覆蓋,形成穩固基座,上層則採用半透明的玻璃磚。 這棟房屋採用顛倒式格局,起居空間位於頂樓。 細節設計呼應鄰近建築 紅陶磚與玻璃磚的鋪設紋理靈感來自該區域傳統住宅的圖案,門窗被步階式混凝土框架包圍。 Delmulle說:「這個案子充滿了互相讓步的過程:既要突顯建築特色,同時又要努力融入周遭環境。」 他補充:「這個大膽的玻璃磚立面意外地和諧,並且語言上呼應典型的連棟住宅。」 此外,磚牆紋理及窗框裝飾呼應街道上1707年建造的階梯山牆建築。 磚牆的圖案呼應鄰近建築。 雙層玻璃磚立面帶來隔熱與通風 為提升住宅隔熱性能,玻璃磚立面採雙層設計,內層設有全高落地窗與滑動門,可通往兩層玻璃磚間的狹長夾層空間,該空間鋪設金屬格柵樓板。 室內簡約,採用交叉層壓木結構 住宅結構採用交叉層壓木(CLT),內部結構裸露並塗白,營造簡潔純粹的內裝氛圍。 室內地板延續底層立面的紅陶磚材質,配件設計簡約,不搶眼。 Delmulle解釋:「室內散發著簡約與克制之美,使用誠實且永續的材料:裸露的白染實木牆與自然紅陶地板。」 屋頂露臺空間 Glass Brick House頂層設有屋頂露臺,部分被鄰近較高建築遮蔽,並以細金屬欄杆圍繞。 這棟住宅還設有一個屋頂露台。   相關類似建築案例 在比利時,還有其他建築專案也面對類似受限的地塊挑戰,例如Hé!事務所設計的布魯塞爾排屋玻璃木延伸案,及Jan Lefevere改造的牙科診所住宅,皆以充沛自然光作為設計重點。 攝影:Johnny Umans   內容來源: https://design-milk.com/
完美的不完美:AI時代下設計與工藝的新未來
專家觀點
2025-10-07

完美的不完美:AI時代下設計與工藝的新未來

(圖片來源:Texintel)   人工智慧的崛起,是人類創造力的喪鐘,還是新一波科技驅動的手工藝復興開端?當像 OpenAI 的 GPT 系列這樣的平台不僅能理解、甚至能模擬人類情感,設計世界正站在關鍵轉折點上。對紡織產業而言,問題不在於 AI 是否會改變產業,而是我們如何引導這場變革,讓它成為助力而非取代人本設計的力量。 人們對 AI 的恐懼是具體而真實的——擔心工作被取代、風格被同質化,甚至擔心演算法會削弱定義設計專業的核心價值。但這並非新現象。這種焦慮與工業革命時代的魯德派反抗如出一轍,當時的工匠也曾害怕機械取代手藝。歷史證明,科技沒有消滅工藝,而是重新定義了它。藝術與工藝運動(Arts and Crafts Movement)、包浩斯(Bauhaus)與維也納工坊(Wiener Werkstätte)皆是在機械化浪潮下,重新確立人手價值的象徵。 如今,我們再次站在類似的十字路口。未來的方向不是拒絕 AI,而是駕馭它。我們必須成為「科技工匠」(techno-craftisans)——以 AI 為協作夥伴,而非取代者,讓我們能專注於真正重要的部分:直覺、不完美,以及作品的靈魂。 為了探索這個新時代,Heimtextil 展會委託趨勢機構 Alcova 進行了關於 AI 與紡織設計交會的研究。研究結果提出對 2026/27 年的前瞻視野,揭示如何擁抱科技同時守護人性,為設計邁入新世代提供方向。   重拾信心,擁抱新時代:研究重點 Alcova 的研究核心訊息是「謹慎的樂觀」。AI 是一種工具,而它的影響全取決於使用者。重點不是讓 AI 成為創作者,而是利用它的運算能力來擴充我們自身的創意。 研究團隊嘗試讓 AI 自行策展流行趨勢,結果顯示其限制:AI 雖能生成美觀的影像,卻缺乏人味、文化脈絡與「靈魂」。它能創造完美的形式,卻無法重現故事、傳承與人手痕跡中的情感。 這揭示了設計價值的轉變——焦點將從「無瑕的執行力」(AI 輕易能達成)轉向「敘事、過程與人性痕跡」。   六大趨勢:科技工藝的未來樣貌 Alcova 的研究指出六項將定義 2026 年以後紡織產業的關鍵趨勢,這些主題也將於法蘭克福 Heimtextil 展會上以實體形式呈現。 1. Remedia(媒介再製) 探索數位與實體媒介的動態交錯——例如數位設計經印刷後再被掃描,形成美麗的「錯位」與深度。它讚頌數位與實體碰撞時產生的不完美。 2. Visible Co-Work(可見協作) 人與機器的合作成為設計主題。作品可能結合 AI 協助的 3D 列印結構與手工細節修飾,如藝術家 Natalia Triantafylli 將黏土與 3D 列印 PLA 結合,展現機械精準與人手溫度的對比。 3. Sensing Nature(感知自然) 不只是模仿自然,而是讓科技詮釋自然。AI 分析自然的形態——地衣生長、水波律動——轉化為富有生命感的紡織圖案,將自然的節奏與創新融合。 4. A Playful Touch(遊戲感設計) 在自然與合成之間尋找玩心。強調幽默、異想與鮮豔色彩的創作,以打破嚴肅設計的界限。這股趨勢重新喚醒人類與生俱來的創造衝動與快樂感。 5. Crafted Irregularity(手工的不完美) 這是一種對手工痕跡的禮讚。在數位完美的時代,手工織物中獨特的染色、結粒與微小不對稱,成為真實與奢華的象徵。如 Aliki Van der Kruijs 的「Made by Rain」系列,以雨水直接參與創作,將自然的不確定性化為藝術。 6. The Uncanny Valley(熟悉的陌生) 這股趨勢遊走於熟悉與異化之間。AI 生成的裝飾形式看似可辨卻又微妙地「不對勁」,創造出介於人造與手作之間的張力與美感,激發感知與思考。   色彩趨勢:數位與自然的對話 未來的色彩語言反映數位與真實的張力。自然的土色與沉穩基調作為基礎,搭配明亮、帶有「故障感」的數位色調,創造出自然與人工彼此強化的動態對比。   以人為本的未來:科技工匠的行動指南 要迎接這個未來,我們需要策略性的適應與對創意價值的堅守。 一、成為科技工匠(Techno-Craftisan) 積極運用 AI 作為構想、圖樣生成與流程優化的工具。像在威尼斯雙年展中,AI 可快速生成數百種設計概念,但最後的篩選與情感詮釋仍需由人完成。AI 負責「勞力」,人類專注於「靈感」。 二、擁抱不完美之美 AI 越能產出完美,人手的不完美就越具價值。應強調工藝痕跡與材料故事,這是人類創作者無可取代的優勢。 三、為創作者價值發聲 AI 的興起也需要健全的規範與版權保護。若缺乏明確的授權機制,創作者的設計恐被任意取用訓練模型。保護知識產權不只是法律議題,更是維繫整個創意產業經濟命脈的關鍵。   未來的設計,不是人與機器的對抗,而是一場對話。當我們將 AI 視為合作夥伴,並持續讚頌人類創造的獨特性與靈魂,同時要求應有的保障,我們就能確保下一個設計時代,不是被取代,而是邁向前所未有的創新與真實。 機器可以生成圖像,唯有人能創造意義。   內容來源: https://whattheythin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