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晨鳴集團官網上這樣寫著一段話:中國造紙行業龍頭企業,同時擁有A、B、H三種股票的上市公司;中國企業500強、全國輕工業十強。
晨鳴曾有紙中茅台美譽
有紙業前輩表示,在三十年前曾經交流過(晨鳴紙業創立於1958年),「管理水準不亞於台灣同業」是當時的印象。1997年B股上市,2000年A股上市,2001年則由第二代37歲的陳洪國接任董事長。2008年H股上市,目前最大股東為國有股份(壽光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局)所掌控的晨鳴控股公司,在2023年時的持股比率約27.69%。
晨鳴集團在2021年(含)之前,其經營績效表現不俗,在輝煌時期曾有「紙中茅台」之美譽。但這樣「強大」的企業,自2021年起未再分派股利,2023年首度出現虧損。最近十年的營收與淨利潤見圖1所示,近三年來營收、獲利每況愈下。
2024年11月19日晚間,晨鳴紙業發布震撼業界的公開資訊,指出至去年11月18日止,共有逾期債務本息金額合計18.2億元人民幣(以下單位同),以及共有65個銀行帳戶6,483萬元遭到凍結(因部份債權人就該等債務向法院提起訴訟並申請財產保全);另外晨鳴為子公司提供保證擔保的逾期金額也有5.7億元。而這個財務窟窿有多大?有無預警?其實早在2018年9月之時,《長江商報》就提到當時仍然獲利不錯的晨鳴「年內發債百億,資金缺口仍達300億」。
晨鳴暴雷之前(2024年11月8日),董事長陳洪國先行請辭、擔任副總的妻子提出退休,兩人全身而退。至暗時刻誰是白衣騎士(White Knight),各界好奇。根據報導,已由世紀陽光董事長王東興掌航晨鳴控股。至於晨鳴會不會是中國造紙業倒下的第一塊骨牌?只有時間能給答案。
●晨鳴集團近十年的營收與淨利潤
其對業界有甚麼影響?
晨鳴公司通告中具體地說明深陷困境的遠因與近因:近年來造紙行業新增產能集中投放,短期供需矛盾突出,公司主要紙品價格,特別是白卡紙價格受到供需矛盾影響大幅下滑,獲利水平也持續走低,利潤轉虧;而在疊加部份金融機構壓縮貸款規模,才導致今天的處境。
以上所陳述的是事實。以主力產品為例,2017年晨鳴最風光時,白卡紙、道林紙(中國大陸稱為雙膠紙)、銅版紙,分別佔營收比重23%、21%、18%,毛利率各為30.9%、26.5%、30.7%。直到2023年時,營收比重各為21%、29%、15%,毛利率大幅下降,各為-3.6%、10.0%、13.7%。其中白卡紙的毛利率由三成以上惡化為負值。(見圖2)
公告披露日,晨鳴停機產能每年有703萬噸,約佔總產能的71.7%。影響月度漿紙產量約58萬噸、紙銷量約35萬噸。有報導指出,2024年中國白卡紙的供應量為1,565萬噸,晨鳴的產能為220萬噸,佔14%。在供過於求之下,白衣騎士的算盤是一噸產能也不能丟,一段時日後又整軍再發,還是永久關停部分沒有競爭力的紙機,就看其智慧了。
台灣2023年白卡紙,根據造紙公會統計資料,「白紙板」品項包含塗佈白紙板(灰銅、白銅)、非塗佈白紙板((沒有塗佈的灰銅、白銅)、全白紙板(全木漿生產的銅西、單銅T)的產量是22.7萬噸,外銷7.4萬噸,進口11.8萬噸,進口紙占消費量的比重高達44%,因此進口紙的售價壓抑台灣在地業者(廣源、永豐餘、正隆)的議價空間有多大自不待言,但台灣進口以韓、日為大宗,晨鳴的停產目前對台灣的影響應當有限。
這給企業的啟示是甚麼?
昨日的因,今天的果。晨鳴自述的遠因與近因,並未觸及核心,那就是晨鳴「長期以來,透過高槓桿來支持擴張(多角化經營)和產能提升」的發展策略。
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餘波不斷下,多數企業縮減投資規模,紙業大廠如玖龍、理文也不例外,但是晨鳴逆勢擴張,欲搶占先機。宣布了200億元的鉅額投資規模,包含45萬噸的文化用紙、80萬噸的銅版紙、60萬噸的塗佈白牛卡紙、70萬噸的木漿。在此之前,晨鳴紙業的負債比率還為不到50%(49.47%),此後就不斷攀升,到2014年之後,均維持在70%以上,這代表晨鳴紙業的財務費用負擔相當可觀。
2022、2023年晨鳴的利息費用仍維持20億上下,約佔營收的7%左右。在2017年高毛利、高獲利時期,當然負擔得起,但本業轉差,副業遇難,就付不起利息和本金了;「借新債還舊債」的手法最終無以為繼。所謂「借錢還債,窟窿常在」,個人理財不宜,同樣也適用於企業,而這個窟窿晨鳴是有機會填平的。
2017年,晨鳴的財務費用高達24.96億元,其中利息的支出扣除利息收入、利息資本化,達到20.6億元,但當年度晨鳴產銷量創下歷史新高,獲利也水漲船高,達到37.69億元。然而,晨鳴並沒有藉機改善財務結構,減少負債,反而花費17.14億元收購地產公司的股權及債權。
晨鳴的多角化與產能擴充是同步進行的,在2012年涉足採礦業、2014年融資租賃、2017年房地產。甚至也插足塑料、酒店、旅遊(山東御景大酒店)等。這些多角化項目,某段時間或有亮點,但整體、長期而言,晨鳴身受其害。例如2017年中國的房地產還不錯,決策在當時看來是對的,但2020年之後,就開始走向「泡沫化」!今年三月,晨鳴賣出酒店股權時,宣布「專注於核心製漿造紙業務」。
日本稻盛和夫是這樣看企業多角化經營的:「切忌跳空、另闢戰場,而要連結既存經營資源,發揮加乘效果」。日本經營之聖這一席話,是當頭棒喝。
●晨鳴集團主力產品近幾年毛利率消長
核心競爭力的定義
晨鳴自認為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在2024年中期報告)有七大優勢:(1)漿紙一體化;(2)規模;(3)產業佈局;(4)技術裝備;(5)科研創新;(6)團隊管理;(7)環保治理。如果依照核心競爭力(Core Competence),「不易被競爭對手仿效、並能帶來超額利潤的獨特能力」的嚴格定義,上述說法很容易被挑戰。
首先,規模優勢它是相對的,如果你的競爭對手也有相近的規模,你的優勢(規模化帶來的成本優勢和議價能力)就不存在了。產業布局是指在中國華北、華中、華南等主要省分均有生產基地,這與競爭力無關宏旨,僅僅代表商機,有機會做當地的生意,但還是要面對競爭。
其次,晨鳴號稱是產品品種最多的公司,涵蓋文化紙、銅版紙、白卡紙、複印紙、工業用紙、特種紙、生活紙等七個系列200多個品種,但紙業是宏觀經濟的晴雨表,多元產品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未必因此大大增強。再說,市場競爭還是要依個別紙種來看,某一紙種有競爭力,不代表就能外溢、延伸到另一紙種。多不代表強,大也未必等於強,N個弱加總還是弱。
晨鳴在財務危機爆發之前,也曾經自述有資金優勢,即融資能力,這也許是其他同業未必有的條件。但另一方面,如果因為資金容易取得,導致經營管理階層對於投資效益(報酬率)的輕忽,或因此不思改善財務結構,那麼資金就像水,既能載舟、亦能覆舟(使用得當則有利,不當則有害)。因此,企業如何定義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是一門大學問,也值得我們省思。
最後,晨鳴的報告中提到,從行業格局來看,中國造紙行業的市場集中度相對較低,「2022年,中國造紙行業CR10(前十大)佔比約為45%,相較於美國的90%,仍有較大集中的空間」。言下之意,產能擴充還有很大的空間,是走在對的方向。然而,美國有不少大廠是在需求成長有限或不景氣之時,透過購併來壯大自己的,整體產能並沒有因此增加,給市場帶來衝擊,甚至藉此集中機會,淘汰部分沒有競爭力的設備;這個和內捲式的擴充產能是截然不同的。
晨鳴指出,近年造紙業新增產能集中投放,短期供需矛盾突出,因此它是受害者,但換個角度來看,它不也是加害者?
●參考資料:(1)晨鳴集團官網(http://www.chenmingpaper.com/):投資者關係/公司公告。(2)騰訊網(https://news.qq.com/rain/a/20241120A046LM00?suid=&media_id=)債務逾期18億、65個帳戶遭凍結!「紙茅」晨鳴紙業突發暴雷,股價一字跌停。(3)新浪財經網(https://finance.sina.cn/stock/ssgs//detail-ihiixzkm3750284.d.html)晨鳴紙業成長驟降,年內發債百億資金缺口仍達300億(2018.09.03)。(4)禁聞網(https://www.bannedbook.org/bnews/zh-tw/baitai/20241128/2121716.html)董事長兩口子不幹了,至暗時刻誰是白衣騎士(2024.11.28)。(5)鉅亨網新聞中心https://news.cnyes.com/news/print/2917853:晨鳴紙業逆勢擴張欲搶佔先機(2009.07.08)。(6)天下雜誌出版社:稻盛和夫高收益企業(暢銷紀念版)(2024.02.29)。
●晨鳴紙業號稱是產品品種最多的公司,涵蓋文化紙、銅版紙、白卡紙、複印紙、工業用紙、特種紙、生活紙等七個系列200多個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