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 Mary Schilling 一起看酷工具
科技探索
2025-11-24

與 Mary Schilling 一起看酷工具

Spencer Metrics Spencer Metrics 收集生產的即時分析數據,以確保生產線及所有相關人員都能了解瓶頸所在。有大量數據可以收集;那麼如何整理這些數據,才能讓最終使用者真正理解呢?該軟體從多個來源收集數據。最基本的數據來源是生產機器。「這是一個多供應商平台,所以我們可以連接到車間內的各種不同生產機器,」Spencer Metrics 執行副總裁 Vishal Sahay 說。該軟體還可以收集來自 MIS、ERP 或其他印前管理系統的數據。「所有這些資訊都會被收集,並在背景中無縫整合,讓你能全面了解生產狀況並將其放入上下文中,」Sahay 說。 雖然 Spencer Metrics 的背景是商業印刷,但他們也有包裝領域的客戶。「我們在那裡的成長相當顯著,」Sahay 說。他們還有印刷及包裝相關市場的客戶。「我們有只做模切的客戶,也有供應業界的客戶。」Spencer Metrics 可以監控任何機器。「所以它不必是印刷或包裝機器,」Sahay 說。 Spencer Metrics 如何整合所有這些機器?透過名為 Connect 的軟體。「我們的做法是與製造商開發智慧整合,這樣我們就可以利用機器已經提供的豐富數據,」Sahay 說。「所有這些新的數位生產設備都有很多關於正在運行作業、帳戶、材料類型、材料消耗等資訊。如果我們能獲取這些資訊,就能開發軟體來收集這些資訊。」但任何印刷商都知道,市場上仍有大量類比設備。對此,Spencer Metrics 可以使用其「邊緣」技術,安裝感測器、編碼器和條碼掃描器來輔助數據收集,將數據帶入平台,並添加邏輯,使其更智慧、分析更容易。 該軟體以儀表板為驅動,一旦系統擁有數據,就可以提供各種可視化效果。即時生產儀表板可監控實時生產。「這能顯示當前發生的狀況,使生產團隊能以更主動的方式管理,」Sahay 說。所有數據都會上傳到雲端。「這樣你就有歷史分析和趨勢,可用來了解各種情況,例如停機問題在哪裡、操作員效率、作業層級追蹤等,」他說。 「我們還發現很多人收集了數據,但沒有方法真正利用它,」他補充。「我們專注於消除數據收集的努力,讓使用者專注於使用這些資訊。我們可以發送報告,可以以多種方式可視化,現在我們也在開發下一代體驗,在背景中運行 AI 驅動分析,生成洞見,讓使用者能更快理解這些資訊。」 (觀看完整訪談請點此。)   Neos 在硬體方面,Neos 是專業噴墨解決方案的整合商,為最終客戶的特定需求量身打造其專屬機器。「我們透過使用不同的噴頭技術、不同的墨水類型及不同寬度,來適應客戶需求,」Neos 商務總監 Frank de Jonge 說。「我們可在卷材上印刷,也可在紙張上印刷,我們有非常靈活的方法來應對不同客戶需求。」 Neos 的機器不僅可在不同紙張上印刷,也能在不同媒材上印刷——有時與紙張完全不同。「一個好例子是金屬片,我們與 Koenig 和 Bauer 金屬印刷組織合作。我們將噴墨技術整合到他們的塗佈和運輸線中。」其他例子還有塑膠薄膜,Neos 也建造了寬度超過兩米的印刷機用於柔性包裝印刷。 他們也建造了用於壁紙印刷的印刷機,不僅是紙質,也有非織布或 PVC 材料。金屬印刷機通常是單張進紙,而其他則是卷對卷。「我們對運輸機制也保持獨立,並依製程需求進行調整,」de Jonge 說。 該公司還生產用於地板材料噴墨印刷的設備,其品質與色彩一致性標準極高,對於如噴頭缺失等錯誤毫不容忍。「沒有缺失噴頭意味著我們每種顏色都安裝兩個噴墨條,並用第二個噴墨條補償缺失噴頭,」de Jonge 補充。他們使用印刷單元後方的攝影系統識別缺失噴頭並相應調整。「我們嘗試為每個挑戰找到解決方案,」de Jonge 說。 印刷機製造過程中一個關鍵部分是乾燥系統。「你必須了解你墨水顏料的吸收特性,」de Jonge 說。「你必須將乾燥過程與吸收特性匹配。我們喜歡在大規模運輸時使用 NIR 技術結合暖氣流。我們希望盡快將濕氣從基材中帶走,並盡可能有效啟動水分子。訣竅是時間越短,加熱基材越少。」 隨著噴墨技術的發展,它已應用到更多領域。它用於壁紙、家具、地板印刷。甚至許多新建築的窗戶或建築側面的外牆也採用噴墨印刷。 (觀看完整訪談請點此。)   OFS OFS(Operations Feedback Systems)已有 19 年歷史,總經理 Jonathon Newton 說,該公司幫助企業「以更少資源產出更多」。他們服務 40 個不同行業,包括食品、飲料、製藥、工程,當然也包括印刷。「我們從機器獲取數據,或在機器上安裝新的感測器,」他說。OFS 也提供數據收集工具,今年早些時候推出了名為 Mayvn 的 AI 解決方案。 對於印刷生產,OFS 「監測每一張紙或每一米線性長度在印刷機上的運行情況,評估機器每秒的表現——運行如何、是否運行緩慢等——並組織和創建可視化,讓業務中每個人都能洞察機器運行狀況以及如何幫助改善性能。」Newton 說。「我們以非常簡單、易用的方式整理數據,讓操作員能達到最佳表現,」他說,「還有所有支援功能,無論是工程師、電工、印前操作員、倉庫——他們都可以支援生產線並最大化產出。」而且不只是印刷機。OFS 可以查看企業內的所有資產——裁紙機、復卷機、折頁機、膠裝機等。最終,Newton 說,「只要有生產線,OFS 就能提供價值,這意味著我們必須非常靈活,從各種不同來源獲取訊號。」 在最基本層面,他們會在生產線上加裝感測器,可計算每次紙張或冊子經過,或每次一米線性長度通過印筒。在較複雜層面,會使用物聯網(IoT)閘道,作為網路的一部分。「我們的高階客戶擁有網路化機器,我們可以在那上面放置 IoT 參考檔,開始從機器獲取各種訊號,可能是機器狀態或故障代碼,」Newton 說。「我們可以自動將這些導入 OFS,並為操作員及企業中相關人員可視化。」在兩者之間,他們可使用簡單的可程式邏輯控制器(PLC)獲取電子脈衝。「我們只需要一個可靠訊號,企業信任它能準確計算線性長度或其他單位,其餘部分可以透過軟體設定完成,」Newton 補充。 OFS 收集的數據可依使用者及用途切割分析多種方式。工程師可能想知道平均故障間隔時間或平均維修間隔時間,或機器因機械問題停機的次數。另一方面,主管可能想比較不同班次的表現。夜班與日班相比如何?每班平均速度或產量是多少? 「這全是為了向管理層和企業提供反饋,讓他們了解發生了什麼,」Newton 說。 (觀看完整訪談請點此。)   內容來源: https://whattheythink.com/
『設計印象雜誌』
橫跨印刷及設計領域的專業媒體,兩個月發行一期紙本雜誌,網站不定期更新
更智慧工作,更快速擴張:智慧自動化的優勢
科技探索
2025-11-24

更智慧工作,更快速擴張:智慧自動化的優勢

印刷產業正面臨人力短缺、顧客期待提升與設備老化等多重挑戰,但這些難題同時也帶來轉型契機。智慧自動化為印刷企業提供更聰明的營運方式,將分散的系統與原始資料轉化為最佳化流程、前瞻決策,以及在速度、品質與效率上的實質提升。從預測性維護、動態排程到即時品質控管,新一代的自動化不只是在加速,而是在提升品質、減少人工介入,並強化商業洞察。     印刷業對變革並不陌生。從數位化轉型到短版與按需印刷的興起,印刷商持續適應客戶需求與市場變化。然而,現今的挑戰更為深層。勞動力短缺加劇了本已精簡的營運壓力。客戶對速度、個性化服務與即時更新的期望不斷上升。利潤空間緊縮,工單類型、印刷量或材質的變化增加了排程與計畫的複雜性。再者,老化的員工結構、老舊設備以及孤立的軟體系統限制了工作流程效率與商業洞察。 好消息是,這些痛點同時也帶來機會。透過採用智慧自動化,印刷商可以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管理。智慧自動化有助於消除工作流程摩擦、減少人為錯誤,並將原始數據轉化為可操作的洞察。它使印刷業能更快地適應變化、更精簡地運作,並為客戶提供更多價值。過去十年的自動化已不再足夠,今天需要的是能學習、反應並適應的自動化系統。   什麼是智慧自動化? 對印刷業而言,智慧自動化超越了基本的腳本與排程。它是軟體、即時數據與機器學習的結合,能夠適應業務需求。可以將其視為具智慧的自動化。它不僅用於檔案預檢或將工作送往印刷,更可利用互聯系統進行學習、預測與行動。從報價、工單上單到生產優化與客戶溝通,智慧自動化幫助您以更少操作點、更少錯誤、更充裕的時間來拓展業務。 智慧自動化結合人工智慧、業務流程管理、機器人流程自動化及工業物聯網技術。它建立了一個互聯解決方案,讓機器、軟體與數據協作來管理任務、做出決策並持續改善運作。在生產印刷環境中,這包括監控印刷機性能的 AI 系統、處理重複性物理工作如搬運紙張的自動導引車(AGV)、以及能根據即時生產數據自動路由工單、觸發警示或調整排程的智慧工作流程。 關鍵在於,智慧自動化不僅遵循預定規則,它會利用機器學習與回饋循環隨時間變得更智慧。它能標示異常、建議流程改進,並提供洞察以提升整個工廠的表現。傳統自動化只是複製並自動化任務,而智慧自動化則是實時優化整個印刷作業的工作流程。   從概念到實際影響:帶來成果的真實應用 智慧自動化在印刷業的應用中,立即產生價值的一個例子是預測性維護。透過收集印刷機的電機負載、溫度與振動模式等數據,AI 模型能預測零件可能故障的時間點,減少非計畫停機,並允許印刷商在最佳的非高峰時段進行設備維護。當停機風險降低時,操作人員也能更有信心地規劃並執行排程。 另一個強大的應用是動態工單排程。平衡工作負載、注意截止日期、處理意外停機是一項艱鉅任務,但大多數工廠都有專人每日負責。問題是,當這個人不在時,即便有備援,生產仍可能受影響。智慧系統分析工單規格、印刷機可用性、操作人員能力及後加工需求,建立能最大化產出並最小化換版時間的排程。當緊急工單進來或印刷機下線時,系統自動重新排程並平衡隊列。這種即時敏捷性有助於在嚴格的交期下保持設備高效運作。 品質控制也在被改變。整合於印刷機與後加工設備的視覺系統,可即時偵測對位偏移、色彩變異及印刷缺陷。系統不需人工檢查就能自動檢測、識別並調整設定,或在無法自動修正時標示給操作人員審查。這提高了一致性、減少重印次數並提升整體印刷品質。結合 AI 驅動的分析,印刷商可利用這些數據發現趨勢、隔離重複問題,並為客戶提供可靠的一致性與認證信任。 這些應用帶來具體成果。停機時間下降,印刷機使用率提高,工單交期更快。品質透過自動檢查與即時反饋而改善。上單與開立發票等耗時的行政作業由機器處理,員工能專注於客戶與創新。最重要的是,透過整合原本孤立的系統(如 MIS 與生產軟體),智慧自動化能協助做出更聰明的決策,讓數據從被忽略的副產品轉變為強大的策略資產。   開始旅程:印刷商的實用路線圖 這一切聽起來像是某個遙遠的未來,喬治·傑森只要按按鈕就能完成生產?或者太不貼近現實? 事實上,這些技術今天就存在,且已有印刷商在使用,並快速進步。挑戰在於建立一個可擴展的框架,將這些技術納入並整合至現有工具、團隊與生產環境中。 好消息是,開始智慧自動化不需要全面系統改造。最成功的實施始於清楚了解業務目標與痛點。先找出幾個核心流程,這些流程重複、易出錯或緩慢。常見起點包括自動化工單上單、改善檔案預檢與核准、或提升印刷機運作可見性。 確認目標後,下一步是試點解決方案。可能包括在關鍵印刷機加裝感測器、整合機器視覺系統、或實施與現有 W2P 前端、MIS 與生產工具連接的工作流程自動化軟體。此階段目標是以明確成功指標在受控環境中測試、衡量與精進。試點成功能建立內部支持與信心。 隨著團隊對自動化建立信心,更多機會將浮現。更多設備可被連接,流程可跨部門協調,從報價到生產再到出貨。業務流程自動化可處理行政作業,如建立工單或發送客戶更新。生成式 AI 工具可為客戶互動生成自然語言回覆,釋放客服資源。Agenic AI 可監控生產變數,並在需要時提醒管理者採取行動。 整個過程中,團隊能力提升至關重要。操作員、前印技術人員及客服人員必須理解自動化如何支持他們的角色。技術不應被視為替代,而應作為增強工具,讓員工從重複任務中解放出來,專注於品質、創意與服務。   Agenic AI—遊戲規則改變者 不同於傳統被動反應的 AI,Agenic AI 可自主行動,設定目標、做出決策、並在不等人類指令下採取行動。它就像一個數位團隊成員,不只是遵循規則,而是提前思考、預見問題並即時適應。對印刷商而言,這意味著系統可優化工作流程、自動重排工單,甚至主動發掘機會。雖然仍處於早期階段,Agenic AI 指向了一個自動化不僅智能、而且主動的未來。   更智慧的前進之路 最後,印刷商應建立治理機制,包括設定數據品質標準、確保整合穩定性,以及建立人類決策者與 AI 系統之間的回饋循環。明確的流程所有權與結果責任,確保自動化投資長期提供穩定價值。 未來的印刷生產不僅是更快,更是更智慧。智慧自動化提供了一條可行之路,使印刷商更高效運作、更快速適應、更有效服務客戶,並在更廣泛的媒體市場中競爭。從高影響力的用例開始,早期讓團隊參與,並謹慎擴展,印刷商可以建立能在動態市場中茁壯的韌性營運。 今天投資的人不僅能跟上腳步,更能領先。機會已在眼前,工具已可使用,現在正是行動的時刻。   內容來源: https://whattheythink.com/
機器人已經來了,而最聰明的印刷設備正把它們納入團隊
包裝未來
2025-11-24

機器人已經來了,而最聰明的印刷設備正把它們納入團隊

先說明顯的一點:印刷正在變得更聰明。工作流程軟體已大幅進步。自動化如今能導入工作、預檢檔案、最佳化版面配置,甚至直接將作業送上印刷機。但如果你身在印刷業,你知道事情沒這麼簡單。 拖慢你工作的,不是軟體。而是那疊還沒有人拿走的信封、那要搬到印刷機旁的紙棧、還有那份做好卻還要推到裝訂部門的成品。這些不是數位問題,而是實體問題,光靠軟體無法解決。 這正是機器人登場的地方。   讓印刷領導者夜不能寐的事 勞動力短缺對任何印刷從業者來說都很清楚,市場研究也證實了這點。招聘更難、培訓更久,而許多有經驗的員工正在逐步退休。光是這點就足以令人擔憂……但壓力不只如此。 各項成本全面上升。從紙張、能源、運輸,到招聘、訓練與留住可靠人才的成本——全部都變得更昂貴。同時,客戶也習慣了更快的交期、更個性化的服務、更流暢的體驗與更永續的做法。這些期待的提升,迫使服務供應商在資源更少的情況下交付更多。毫無疑問,客戶本身也感受得到這些變化。 一些印刷廠試圖用更多軟體來解決問題(尤其是 AI 強化的方案)。但這只是答案的一部分,並不是全部。   為什麼印刷自動化仍需要人與機器人 如果你的團隊正被任務壓得喘不過氣,解方不是讓他們更拼命,而是減少任務量。自動化的核心就在於:把那些不需要技術、判斷或創造力的任務移除,讓你的員工專注在真正能創造價值的地方。 要做到這點,最好的方式是把你的印刷流程按步驟展開,找出重複性的部分。工作堆在哪裡?哪些步驟需要人力在部門之間搬運材料?若 AI 已經很有效率地規劃作業,但輸出仍然塞住,那真正的瓶頸還沒被解決。 這就是機器人的價值所在。AI 在規劃、排程、色彩管理與品質檢查方面表現大躍進,但它們不能搬一箱信封或一棧紙。然而,機器人可以。它們能處理軟體碰不到的實體工作。而現在,這些機器人還透過 AI 訓練、優化並持續改進。兩者結合後,問題被更快解決,工作流動也更順暢。   印刷產業已準備好迎接機器人 根據與 IPMA(In-Plant Printing and Mailing Association)合作進行的最新調查,將近一半的印刷作業正積極計畫投資機器人流程自動化。這清楚顯示:產業正在往前走。 根據這份調查,近一半的印刷作業在想到有移動式機器人在工作場域時,感到興奮、好奇與充滿希望。 在 Keypoint Intelligence 最近對企業內印刷中心的調查中,後加工與裝訂成為機器人最能發揮價值的領域。這很合理,因為這些工作最重複、最吃體力、又最講求時間,同時也是最難補足人力的職務。內部物流也是熱門選項,因為材料不會自己移動,但機器人可以。   率先進入印刷廠的機器人 來看看現在實際走進印刷廠的是什麼。現階段影響最大的機器人不是人形助手,而是 自主移動機器人(AMRs) 。AMR 是靈活、類似倉儲使用的移動載具,負責在廠內搬運物料。像 Sharko5 或 Konica Minolta 的 FORXAI 協作式機器人(cobot)系列,就是為生產環境設計的。 AMR 是製造業的重要突破。這些小型設備使用先進感應器與內建 AI,在無需固定軌道或電線的情況下自行導航。不同於需要固定路線的 AGV,AMR 能即時調整——適應流程變動與突發障礙。例如 MoviGo Robotics 的 Sharko10,就是為高速生產環境中的棧板搬運而設計。小巧、靈活、易整合,適用於製藥、食品生產與商業印刷。 協作機器人(cobots)也逐漸展現價值。它們能安全地與人類並肩工作,設計目的不是取代,而是增強人力。Cobots 可協助重複、精密的工作、替印刷機上料、支援後加工,甚至協助出貨準備,讓操作員能專注在更高價值的任務上。 接著是下一波: 人形機器人 。這些以類人形體態打造的機器,擁有手臂、雙腿與感測器,可執行在印刷環境中直覺的實體任務。雖然仍在發展中,但潛力已經明顯。它們能取紙、操作設備、把印件送到裝訂或出貨區,甚至處理分類、包裝與裝車。這些任務充分反映印刷業結合物流、實體勞動與品質要求的特性。 透過自動化低價值、重複性的工作,這些機器人不僅能解決人力短缺,也能讓現有工作更愉快、更專注、更有效率,並讓 PSP(印刷服務供應商)在不犧牲品質或速度的情況下做得更多。 這些機器人的動作仿照人類,是為了能自然融入現有環境。這不是假想。AMR 與機械手臂已在印刷廠裡工作。它們把紙送到印刷機、卸下輸出成品、將棧板移到裝訂區、補充物料,甚至準備出貨。這些不是原型,而是真正投入運作並創造價值的機器。   PSP 最關心的是什麼 根據調查,IPMA 成員已經很清楚機器人會在哪裡最有幫助。 他們想看到確實有效的證據。他們想知道系統如何與 MIS 或 DFE 整合。他們在乎安全、服務與投資報酬率(ROI)。 調查顯示,大家遲疑的主因是信任:這在我的環境中能運作嗎?值得嗎?誰來支援?他們希望廠商了解印刷,而不只是懂機器人。這對 OEM 與工作流程供應商來說是重大機會。 成本是另一個阻礙。但價格已降低。過去遙不可及的東西,如今對許多 PSP 來說都更容易入手。隨著更多廠商加入市場、技術成熟,成本變得可控,也更容易在不冒巨大風險的情況下試點導入。   結論:現在就開始探索 AMR 與機械手臂已經在印刷廠工作。它們搬運紙張、卸件、在部門間運送材料、補貨、準備出貨。它們正解決人力短缺、提升產能,並幫助 PSP 在競爭更激烈、節奏更快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從早期成果來看,這不是曇花一現。 根據 IPMA 調查,近半數印刷作業正計畫投資機器人自動化。這是一個明確訊號:產業正在前進。 人形機器人特別適合結合生產、倉儲與物流的印刷環境。這些場域需要靈活且可靠的勞動力,能處理多樣的任務。在典型的印刷廠中,員工會在不同角色間彈性切換——機器人也必須能做到。這意味著要能穿梭於推車與機台門之間、適應每日變動的動線,並能與人類並肩工作。以 AI 驅動的人形機器人正是為這類動態互動而誕生。 要在市場普及,這些機器人必須證明自己是可正式導入的產品。這意味著高可靠度、長時間運作能力,以及符合工業環境的維護體系。可自行更換電池、模組化維修等功能將成為關鍵。有了這些,人形機器人可能在三到七年內變得普遍。 在此之前,AMR 是更即時的解法。這些自走型機器人常被用來在部門間運送紙張、印件或物料,協助減少人工搬運並改善流程效率。它們已從概念走向量產並創造實質成果。部署容易,非常適合物料處理、運輸和內部物流。機器學習與 AI 將加速這股趨勢,重新定義自動化並提升稼動率。 先檢視你的印刷新流程。找出重複且吃體力的任務。辨識拖慢生產的痛點。重新思考哪些工作可以移交給機器人。保持好奇,關注有哪些新機器人問世,也看看業界其他人的導入經驗。你的競爭對手很可能已經在行動…… 聰明的做法不是等待完美,而是從現在開始,一步步導入真正有效的自動化。完美的系統不存在,但可行的系統已經在創造差異。從小規模試行開始、邊做邊學。當自動化導入得當時,所有人都受益:員工能從繁瑣中解放、專注更高層次的工作;企業主看到更高產能與利潤;客戶獲得更快、更精準的成果。 在任何投資前,徹底研究非常重要。你必須理解產品、了解它在你的流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在現場的真實表現。花時間探索選項、與同行交流、並向工作流程專家尋求建議。 Mark Boyt 是 Keypoint Intelligence 的生產工作流程軟體首席分析師,擁有豐富的業務開發與流程自動化經驗。他專注於掌握市場趨勢、探索新技術並提供洞察,協助客戶優化生產流程。他曾任 Xerox 的全球軟體行銷主管,負責推出新軟體方案、制定市場策略並領導全球數位轉型。他擅長將複雜的軟體創新轉化為實際策略,並樂於交流想法。   內容來源: https://whattheythink.com/
智力與整體素質
包裝未來
2025-11-24

智力與整體素質

在消費品產業,不斷存在著加快產品上市速度的壓力。這給整個供應鏈帶來了許多直接和輔助性挑戰。例如,當需要加快速度時,如何保證整個流程的高品質和高合規性?   背景 在消費品產業中,市場對更快速上市的需求持續存在。這對整個供應鏈帶來了許多主要與次要挑戰。例如,當你想加快速度時,如何保持流程的高品質與合規性?如何讓技能不高的人也能更快完成工作?此外,隨著市場變動,產品與包裝變化將增加。在全球範圍內,我們看到包裝新興市場的出現,這既帶來挑戰,也帶來機會。這正是引入智慧供應鏈自動化的完美時機。真正的目標是加速包裝創建並更新生產流程,同時在可持續性與熟練勞動力日益成為問題的環境中運作。   問題所在 目前,我們聽到平均上市時間可能為四到六個月。由於市場變化與擴張,消費品公司現在正尋求將這一時間縮短至兩個月,甚至兩週。最終,購買包裝或負責產品上市的人都有一個期望:整個流程需要加快。限制因素在哪裡?挑戰在哪裡?是盒子或標籤上的內容嗎?還是形狀問題?如果可選的形狀與選項有限,我需要花多少時間在這些選擇或整個流程上? 在生產方面,如果是新的模具,無疑會有時間成本。如果不用模具而改用雷射,可能兩到三天就能完成,但目前主要適用於短版印刷。隨著市場與技術發展,這類決策正在改變。 一個主要限制是我們談論的是一個相當保守的產業。這真正涉及風險衡量與採購問題。這可能不會隨技術改變——畢竟我們還是在面對人。然而,重點是如何與客戶連接,所以有哪些決策與工具可以用來鞏固這種連接與 FMOT(首次購買決策時刻)?你仍然可以傳達信息並與消費者建立聯繫,而不需要大幅改變或挑戰製造限制。但我們如何將這種理解與知識向上游及整個價值鏈傳遞? 這類決策每天都在發生,ESKO 必須開始思考如何通過一個平台——現代化的平台——將這些元素連接起來。如何幫助人們在意識到風險的同時,更早地做出決策並滿足需求?最終決策成為:我可以接受這些限制的妥協嗎?你能更快嗎?觀察產業挑戰的方式必須以端到端流程的視角來看。解決方案需要作為成熟過程不斷演進,包括技術與人員的成熟度。在這個旅程中,如何透過創新、工具、軟體、硬體推動每日進步。 先組織與優化,當方向與基礎明確後,再開始思考解決方案,甚至可以逐步將部分人員從流程中移除。在改進的同時,我們需認識到這是一個非常保守的產業,仍需要速度、可預測性、品質與標準合規,同時控制成本而不妥協。此外,還需考量環境與社會的可持續性,這也是不斷變化的目標。在整個過程中,我們需要教育產業,傳遞資訊與知識。ESKO 將其 S2 平台與端到端流程視為這個故事的一部分。   S2 平台整合一切 憑藉 S2 及其歷史與未來的創新與軟體實施,ESKO 認為這是幫助產品與包裝供應鏈進化與成熟的關鍵。像許多其他解決方案提供商一樣,他們曾專注於自動化,但過去五年,他們發現自動化與智能正在融合。因此,他們開始在路線圖與創新中結合自動化與智能,並隨時間同步發展。自動化與智能正在融合。智能源自我們對產業的現有認知,ESKO 與其他解決方案提供商正朝同一方向前進。 他們將平台命名為 S2,以反映客戶需求。客戶尋求業務可持續性,包括可持續的盈利增長與環境可持續性,這是當前產業最熱門的兩個主題。雖然他們嘗試將 Microsoft 365 的協作模式與工具與 S2 結構進行比較,但這種比較低估了其解決方案。 那麼,如何將產品與包裝供應鏈中的不同領域透過自動化與智能整合起來?ESKO 已數十年開發並自動化各個流程領域的工具。例如,設計使用 ArtPro+、結構使用 ArtiosCAD、流程自動化使用 Automation Engine。他們也透過 WebCenter 收集數據並促進其使用。因此,S2 平台將這些領域整合並共享資訊,而背後還有另一個工具 S2-drive,負責收集、分析與共享智能。 智能與數據標準化 要充分利用 Agentic AI 並實現完整自動化,需要足夠的資訊進行分析。資訊越多,分析質量越高。若缺乏歷史數據,嘗試自動化的價值有限,儘管它可能對熟練人員在儀表板中評估仍有幫助。我們也知道數據結構至關重要。然而,目前大多數都是由單一客戶或流程領域實施的部落標準。若要在整個產業有效運作,需建立標準化結構,能夠翻譯集中數據以供參考、使用,並結合多個標準與自訂邏輯進行分析。此外,需要 API 優先架構,因為供應鏈中有數十個合作夥伴與客戶使用不同系統,必須連接以共享數據。 目前,ESKO 是印刷與產品包裝產業中少數擁有長期客戶作業數據以整合資源的公司之一,其他公司如 HP 與 Heidelberg 也開始使用部分資訊建立智能系統。雖然這些數據集中於 SaaS 系統,但仍帶有部落性質。因此,整個產業如何建立並共享標準化結構與翻譯,是核心問題。 首先談共享。大多數公司(品牌、生產商或供應鏈成員)通常不願分享專有開發或生產資訊。但產品上市後,幾乎任何人都可進行分析。ESKO 與部分 WebCenter 品牌與生產商客戶討論過共享這些資訊的控制與好處,以將智能導入各自流程。一旦充分理解整個流程範圍,客戶表現出高度興趣。 接著,即使分享,也要確保資訊具有標準化結構。如果所有資訊都以部落形式存在,來源間映射將很困難。這不僅關乎 XML、JSON 等數據格式,還包括內容結構與對齊。標準化印刷與包裝應用及流程分類,對機器學習與數據收集,以及 AI 支持未來成長與智慧供應鏈至關重要。好消息是,Unified Printing Taxonomy 已建立,提供真實世界分類,既代表當前產業,也可隨產業擴展演進,並涉及產品意圖。該結構允許分類跨應用領域,因為現代印刷系統可用於非原設計用途的應用。此外,GWG 開發的 Process Steps 及 CIP4 開發的 JDF/JMF 可提供標準化內容定義。當前真正挑戰在於各供應鏈領域的採用。 ESKO 正確認為,AI 驅動的包裝可行,AI 可透過專門代理執行有意義的任務。例如,可使用 AI 代理尋找相似設計簡報。思考某個專案時,可查詢現有歷史案例;結構、藝術、製程同理。系統會到相應資料庫尋找匹配或近似匹配,透過模式識別建議可用的包裝設計與創建方案。若歷史數據已結構化並可用,概念、設計、製程等領域皆可應用。但前提是所有領域必須共享,才能創造未來價值,因為 AI 無數據無法運作。 每個流程可設多個代理,如如何撰寫良好簡報、如何組合藝術作品、尋找相容結構等。一旦理解產品意圖,不僅能自動化流程,也能自動化品質控制與合規。理念是將檔案導入引擎,依照指定產品意圖的規則與指引執行。隨著實踐逐步整合,系統可持續學習並理解各種動態。   產品製造組件 這一概念適用於整個供應鏈。ESKO 的母公司 Veralto 最近收購了 TraceGains,以擴展業務。TraceGains 是領先的雲端供應鏈管理軟體提供商,主要面向食品飲料及消費品(CPG)公司。它幫助企業提升供應鏈敏捷性、改善品質與合規性,並透過先進的網絡平台加速新產品開發。 TraceGains 提供供應商合規、品質管理與產品開發解決方案,幫助品牌在供應鏈中高效協作。其協作平台連接數千供應商與品牌,即時共享滿足法規的關鍵文件與資訊,並提供獨特的網絡化原料市場,加速數據交換、供應商協作與採購效率。此外,還管理原料文件、供應商稽核、事件追蹤與風險管理,確保食品安全與法規遵循,並支援工作流程數位化、自動化合規與加快新產品上市。   總結 使用 AI 的包裝供應鏈自動化不僅可行,ESKO 是其中擁有明確計畫、積極推進以確保實現的公司之一。   內容來源: https://whattheythink.com/
超個性化時代的客製化
包裝未來
2025-11-24

超個性化時代的客製化

數位化印刷能走多遠,才能真正拉近消費品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或者說,數位包裝印刷是否已經達到頂峰? 無論對錯,算法與 Cookies 已深刻影響現代社會的互動方式。 不論是 Instagram 貼文中的相關短片、TikTok 商店推薦,或是 Pinterest 上的贊助 Pin,數位體驗都高度個人化,旨在引發最直接的情感反應。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人們並不能完全掌控自己在 TikTok(#FYP)、Instagram、X、Facebook 甚至 LinkedIn 上看到和互動的內容。每一次接受 Cookies、按讚或留言,都會改變算法對使用者偏好的判斷,進而影響接下來呈現的內容。 對品牌和零售商而言,駕馭如此複雜的數位世界充滿挑戰與陷阱。我的品牌是否夠可見?是否被正確的人群看到?互動是否能轉化為銷售?銷售是否呈現偶發性或波動明顯?   讓產品「活起來」 在現實世界中,標籤和包裝為品牌提供了完美的工具,能最大化消費者的參與度、建立品牌忠誠度,並將消費者轉化為回購者。從貨架上的「決勝一刻」,到家中使用與互動,甚至成為冰箱與櫥櫃中的品牌代言,包裝發揮著多重作用。 這也是為何 Packaging Innovations & Empack 2026 對產業未來至關重要的原因之一。從材料創新與新型結構,到影響包裝產業未來的法規,這個展會不僅是未來趨勢的平台,也反映市場持續演變的需求。 其中,數位標籤與包裝印刷已迅速成為展會亮點。越來越多的印刷商提供數位印刷與工作流程服務,而參觀者也越來越關注數位印刷解決方案。 隨著技術成熟,品牌能夠快速應對消費者行為的變化,擁抱敏捷供應鏈,並以創意包裝吸引消費者、保持其注意力。 最典型的例子是可口可樂的「Share-a-Coke」活動,透過數位印刷生產數百萬張不同姓名的標籤,促使消費者在貨架上尋找屬於自己的瓶子。 雖然這不是完全數位化的活動,但「Share-a-Coke」讓消費者感受到產品可以與自己產生個人化連結,更重要的是,它讓品牌看到了數位印刷的價值與潛在回報。 自首波「Share-a-Coke」已超過十年之後,2025 年夏天,這個活動在部分歐洲市場再次上線。 近年來,數位印刷標籤與包裝的例子不勝枚舉,Amberley Labels 執行董事 David Richards 表示: 「自『Share-a-Coke』活動以來,數位印刷已經有了飛躍性的發展。今天的客製化已遠超標籤上的名字,品牌可以根據地區、季節、活動,甚至個人偏好來量身設計。 「可變數據印刷允許即時修改整體設計、文字,甚至印刷材質,使大規模個人化不僅可能,而且具備可擴展性。『Share-a-Coke』只是開始,曾經的新奇,如今已成為策略性能力。」 Harkwell 執行董事 Andrew Mansfield 以一款蜂蜜蘭姆酒為例:「在設計中加入蜂巢,再加上一隻蜜蜂,透過 HP Indigo Collage 軟體,蜜蜂會在不同標籤上落在不同位置。從 100 份到 10 萬份,每一個標籤都是獨一無二的。」 Richards 接著說:「品牌不再問能否個性化,而是問『多快、多靈活』可以做到。數位印刷消除了製版與長時間設置的需求,實現短版印刷、快速周轉與動態內容。這種可擴展性對於季節性促銷與網紅合作尤其重要,我們的客戶在創新展示中也經常提到這一點。」 Smirnoff 與 Nutella 也是成功運用個性化標籤與包裝的品牌,但 Mansfield 提醒,並非所有品牌都適用數位印刷,成效因品牌而異。 「有些品牌仍不懂如何運用數位技術,固守傳統模式。」Mansfield 表示。「至今仍有設計公司不了解數位印刷。」 他舉例,最近一些設計公司參觀 Harkwell 的工廠時,對測試印刷、藝術品修改與審核的速度感到震驚。「他們原本以為需要在現場過夜,但午餐後就結束了!」   無限可能 對於善用數位印刷的品牌,回報巨大。Mansfield 說:「願意投入數位的品牌將取得更大市場份額。可口可樂已經做到了,看看他們的銷售成長,所以他們再次推出此活動,投資是值得的。」 他還指出,小型品牌同樣可以從數位印刷中受益,因為它們更靈活、反應迅速,能抓住數位印刷帶來的機會。 Richards 說:「品牌需要理解數位印刷的全部潛力:不只是它能做什麼,更要明白如何將它整合到行銷與供應鏈策略中。 「數位包裝印刷讓小品牌也能生產高品質、個性化的產品,而不受傳統印刷高成本的限制。他們可以測試設計、做限量版,並快速擴大規模,投入最小,靈活性高。這讓小品牌在創意與消費者互動上,能與大品牌競爭。正如我們在 2025 倫敦包裝週展台上展示的,創業與小品牌對產品需求與大品牌無異,而數位印刷讓這一切成為可能。」 那麼,未來品牌如何運用數位印刷在標籤與包裝上? Richards 表示:「我們正朝向能對數據作出反應的包裝,例如依據地點、天氣或使用者互動變化的智慧標籤。AI 驅動設計、擴增實境整合,甚至能隨消費者行為改變的包裝,都在未來視野中。限制不再是技術,而是想像力,設計公司也不斷提出這些需求。」 實務上,印刷速度、材質相容性與軟體整合的持續進步,將使個性化更加順暢。 Richards 指出:「要有效擴展,企業需要支持短版、快速周轉、且不依賴集中化生產的敏捷供應鏈。與合作夥伴外包與履行訂單,是小型活動成功的關鍵。」 他總結:「未來充滿無限可能。」 Mansfield 認為數位印刷的未來是:「有無限的創意空間:新技術、新印刷機,還有新一代的人才。」 技術與人才,是 Packaging Innovations & Empack 的基石,也包括從事數位印刷的人員。當 Packaging Innovations & Empack 於 2026 年 2 月 11–12 日重返英國伯明翰 NEC 展覽中心時,他們將成為展會的重要一部分。   內容來源: https://whattheythink.com/
石墨烯 3D 列印:下一個科技前沿
科技探索
2025-11-03

石墨烯 3D 列印:下一個科技前沿

石墨烯被譽為能徹底改變 3D 列印的「奇蹟材料」。科學家與開發者正努力研究,如何用石墨烯列印出電腦、太陽能板、電子設備,甚至汽車。雖然這些願景的實現仍需時日,但近幾個月來已出現多項重要突破。 石墨烯由單層碳原子構成,原子排列成六角晶格結構,被認為是目前世界上最薄、最強、最具柔性的材料,同時擁有優異的導熱與導電特性。 這些特性激發了科研人員與開發團隊的想像,他們嘗試以石墨烯作為材料,透過 3D 列印製造新一代的電子產品與能源設備。 雖然許多構想仍停留在遠景階段,但部分成果已邁出關鍵一步。2024 年 9 月, Graphene 3D Lab 提交了全球首件「石墨烯 3D 列印電池」專利;同年 10 月,這家由一對夫婦創立、投入研究五年的公司,正式公開展示第一顆石墨烯 3D 列印電池。 Graphene 3D Lab 的創辦人利用了石墨烯奈米薄片可與 FFF/FDM 常用熱塑性材料混合的特性,開發出含石墨烯的奈米複合線材。該線材可直接用於標準 3D 印表機,列印出具備功能的電池。換言之,未來只要擁有 3D 印表機的人,都有機會「自行列印電池」。 目前該技術仍屬原型階段,但其輸出功率已可媲美一般 AA 電池,可為手電筒或玩具等常見裝置供電。更重要的是,這種電池幾乎可列印成任何形狀,方便嵌入不同裝置中。公司計畫於 2015 年初推出石墨烯線材,並預計在 2016 年初上市首批多材料列印機。 同時,Graphene 3D Lab 與美國密蘇里州的 taulman3D 公司簽署合作協議,聯手開發「石墨烯強化尼龍」材料,用於 3D 列印。專家預期,這項技術在感測器、小型裝置與嵌入式電子元件等應用上具有龐大潛力,並將推動「物聯網」(IoT)的發展。 除了 3D 列印電池外,另一項科學突破更引起業界熱烈關注。韓國電氣技術研究院(KERI) Seung Kwon Seol 教授 領導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可直接 3D 列印「純石墨烯奈米結構」的製程。這是首次不需混合其他材料就能列印石墨烯。相關成果發表於《Advanced Materials》期刊,論文題為〈3D Printing of Reduced Graphene Oxide Nanowires〉。研究證實該技術可行,但仍面臨兩項挑戰:提高產率,以及將擠出物尺寸縮小至 10 奈米以下。 目前,石墨烯仍屬稀有材料,研究單位僅能少量生產。英國新創公司 Cambridge Nanosystems 已獲資金建立新廠,預計自 2015 年起每年可生產高達五公噸的石墨烯粉末。該公司擁有專利技術,能將沼氣轉化為石墨烯,氣源可來自天然氣管線或廢氣。 隨著產能提升,Cambridge Nanosystems 計畫參與更多應用開發,3D 列印將是重點方向之一。據《The Telegraph》報導,該公司已與多家航空與汽車製造商洽談合作,探索如何將石墨烯應用於複合材料中,以打造超輕、堅固、不生鏽的機械結構。Cambridge Nanosystems 將負責研發與原型製作,實際量產則交由合作夥伴完成。   內容來源: https://www.drupa.com/
從未來承諾到成長驅動力
包裝未來
2025-11-03

從未來承諾到成長驅動力

  在本系列的前三部分中,我們探討了功能性印刷的基礎、技術與挑戰。現在我們已經完成了全程回顧,看看哪些市場領域增長最快、哪些應用已經商業化成功,以及企業如何從這項技術中受益。從實驗室到大規模生產的道路已經鋪好,現在關鍵在於規模化、合作夥伴關係和新商業模式。 印刷電子:從原型到十億美元產業 其中一個最具動態增長的市場是印刷電子。根據 IDTechEx 的數據,預計到 2033 年,該領域的市場規模將達到 120 億美元,年增長率為 10%。這遠超過許多傳統印刷市場的發展速度,也顯示功能性印刷早已不只是承諾。 以下領域提供了特別強勁的推動力: 汽車與電動出行:印刷傳感器、天線和電池管理系統可實現重量減輕和能源效率提升。 醫療技術:具備整合傳感系統的可穿戴印刷設備可持續監測生命參數。 包裝與消費品:具備印刷 NFC 或 RFID 標籤的智慧包裝提升產品安全性與可追溯性。 能源供應:柔性太陽能電池與印刷儲能解決方案創造移動能源的新方式。 技術推動規模化成功 功能性印刷已克服了許多障礙,但工業化實施仍需針對技術做出明智選擇。正確的印刷技術會影響成本結構、設計自由度與生產量。 噴墨:適合高解析度應用,並可最小化材料使用 網版:適合厚導電結構,堅固且高效 柔版與凹版印刷:適合高產量應用,如電池與太陽能薄膜 同時,導電墨水與柔性基材的進步正在推動商業化。結合可靠的在線檢測系統,正在建立可支援大規模生產的環境。 印刷產業的新商業模式 市場潛力不僅限於科技公司。印刷服務供應商與材料供應商現在也可以積極進入這一面向未來的領域: 專業製造服務:作為功能性印刷解決方案的服務提供者 技術合作夥伴關係:與材料及設備製造商合作,以縮短開發周期 按需與定制印刷:小批量個性化電子產品 那些現在就布局的企業可以獲得先行者優勢——尤其是在仍未開發的利基市場中。 未來觸手可及 功能性印刷已不再只是願景,而是在許多產業中成為現實。關鍵步驟已經完成:印刷技術、材料與試點應用已經到位。現在的重點是將潛力轉化為具體項目。 對於想親身體驗技術發展、與合作夥伴交流並測試技術的人來說,drupa 2028 將是理想的平台。   內容來源: https://www.drupa.com/
全方位墨水:解析展示圖像用各類墨水技術的差異
drupa主題
2025-11-03

全方位墨水:解析展示圖像用各類墨水技術的差異

選擇合適的墨水技術,對於想進入展示圖像市場或擴展現有能力的人而言至關重要。每種墨水技術在應用範圍、基材相容性與環境影響上各有不同優勢。 drupa 2024 展示了寬幅展示圖像印刷技術的全面進化。各參展商展出最新技術,以滿足對高品質、多用途與永續解決方案日益增長的需求。然而,儘管硬體持續進步,最終決定設備選擇的關鍵仍是要印的產品。每一種墨水都有其獨特優勢與應用領域,而 drupa 為觀眾提供了一個親身了解各種選項的理想平台。 溶劑型墨水(Solvent Inks) 傳統上用於戶外應用的溶劑型墨水,具有良好的耐久性、防水性與耐光性。然而,由於其主要成分為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在操作與環保層面上都存在問題。此類墨水通常用於各種捲材印刷,如紙張、乙烯基與薄膜等。在 drupa 上,「環保溶劑墨水(eco-solvent inks)」被提出作為替代方案,毒性較低且對環境影響較小。 水性墨水(Aqueous Inks) 水性墨水非常適合高品質的室內應用,但通常需要塗層基材。因此,水性墨水僅在部分情況下可被視為環保替代方案,但並不適用於塑膠或乙烯基等材料。 UV 固化墨水(UV-Curing Inks) 由於其多功能性與即時乾燥特性,UV 固化墨水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它能在多種基材上實現高品質印刷,包括塑膠與紙板,並以低環境影響滿足產業的永續要求。LED UV 固化技術提供高能效的解決方案,同時不犧牲印刷品質。 乳膠墨水(Latex Inks) HP、Epson 和 Roland 等領導品牌在 drupa 上展示了最新的乳膠與樹脂基墨水。這類墨水可在多種材料上印刷,對環境影響極小。其具備快速乾燥特性,適用於室內與戶外印刷,是重視靈活性的印刷服務供應商的首選。 昇華墨水(Dye-Sublimation Inks) 隨著數位紡織印刷的興起,昇華墨水自然成為 drupa 的焦點之一。此技術透過加熱與加壓使溶劑蒸發,將色彩轉印至紡織品或其他表面,廣泛應用於服飾、家用紡織品與促銷品。展會上展示的「直接轉印」創新技術,展現了這項技術持續發展後的更多應用可能性。 UV Gel 技術(UV gel Technology) Canon 專有的 UV Gel 墨水技術實現高速生產與卓越色彩精準度。透過分離印刷與固化兩個階段,UV Gel 能在不犧牲品質的前提下加快輸出速度,使其成為大批量展示圖像印刷的理想解決方案。 全方位墨水,接下來呢? 展示圖像的製作方式正快速演進,受到墨水技術創新、永續發展與個性化需求增加的推動。然而,無論技術如何革新,最終仍是「預期的成品樣貌」決定了哪種墨水技術能帶來最佳成果。   內容來源: https://www.drupa.com/
什麼是智慧工廠?──以更少做更多
包裝未來
2025-10-27

什麼是智慧工廠?──以更少做更多

概述 我很喜歡引用名言,其中一句常用於談自動化的就是愛因斯坦說的:「一切應該盡可能簡單,但不要過於簡單。」這句話的意思是:在追求智慧工廠的過程中,我們試圖簡化業務流程,但必須完全理解每一個環節。另一句相關名言是:「如果你不能簡單地解釋它,你就不夠理解它。」 智慧工廠(Smart Factory)這個概念自 1990 年代末就存在,並在 DRUPA 2016 後被印刷業界廣泛接受。它的核心是:將資訊技術(IT)應用於印刷企業的各個層面,包括客戶系統、企業系統及生產系統。   智慧工廠的組成要素 要建立智慧工廠,關鍵在於 MIS/ERP 系統整合 ,以實現印刷生產流程的全自動化。這通常還需要整合 CRM(客戶關係管理)系統以及 Web-to-Print 系統。 智慧工廠應涵蓋的主要流程包括: 銷售 Web-to-Print 下單 報價 排程與作業規劃 生產現場數據收集 倉儲管理 物料管理(紙張、墨水等) 檔案管理(含前製/媒體準備) 印刷生產 檔案再利用與網路應用 裁切、折頁、裝訂、手工作業 包裝、出貨與配送 計費 數據分析 此外,若企業有多個據點或跨國經營,排程與數據同步會更加複雜。大多數流程都涉及 電子資料交換(EDI) ,這需要注意檔案安全與標準符合性。   如何開始?──逐步實施 智慧工廠的實施需要 分階段、循序漸進 。建議做法包括: 確立「單一真實資料版本」(One Version of the Truth) :確保所有系統讀取同一份正確資料,避免多版本數據導致混亂。 挑選可整合的流程群 :例如將銷售、Web-to-Print、報價與作業規劃整合,以提升這些流程的效率。 試點專案 :先在可控範圍內測試自動化整合,並量化效果。 避免形成孤立的自動化島 :所有自動化系統應能整合、共用資料,遵循「單一真實資料版本」原則。 CIP4 標準提供了 JDF(Job Definition Format)與 JMF(Job Messaging Format),許多設備已支援,方便不同設備或系統之間溝通與整合。   AI 的角色 AI(人工智慧)在智慧工廠中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例如: 分析 CRM 與報價資料,找出成交或失敗原因 監控數位印刷機表現,預測維護需求 自動轉錄銷售通話並更新 CRM 協助校對報價文件,提高效率與專業度 AI 可透過「Agent」專屬任務分析資料,並連結「單一真實資料版本」,避免違反資料一致性原則。隨著 AI 能力擴展,部分商業工具將整合這些智能功能,簡化企業自建 AI Agent 的需求。   PSP(印刷服務提供商)的心態 許多小型印刷商進入行業,是因為熱愛印刷本身。他們願意投入數十萬甚至上百萬購置印刷機,但對 ERP 系統或 MIS 的投資卻猶豫不決。缺乏專業的生產 IT 團隊,也可能導致系統導入不完全、員工挫敗、智慧工廠潛力未發揮。 因此,建立智慧工廠不只是技術挑戰,也涉及文化與心態的轉變。   智慧工廠的核心是 整合、簡化、智能化 : 將各業務流程、設備與系統串聯 利用 AI 與自動化提升效率與精準度 保持資料一致性,支援智慧決策 逐步推進,避免一開始就追求全盤整合 結論:智慧工廠不是一次性工程,而是循序漸進的策略實施。透過逐步整合與 AI 應用,印刷廠能真正做到「以更少資源,產出更多價值」。   內容來源: https://whattheythink.com/
更聰明、更快速:智慧自動化為印刷業帶來的新優勢
科技探索
2025-10-27

更聰明、更快速:智慧自動化為印刷業帶來的新優勢

印刷產業正面臨一連串複雜挑戰:人力短缺、客戶期望提升,以及老化的生產基礎。然而,這些挑戰同時也是轉型的契機。 智慧自動化(Intelligent Automation) 正在為印刷業帶來更聰明的營運方式──將分散的系統與原始資料轉化為最佳化的工作流程、前瞻性的決策,以及在速度、品質與效率上的實質提升。 從 預測性維護(Predictive Maintenance) 、 動態排程(Dynamic Scheduling) 到 即時品質管控(Real-time Quality Control) ,新世代的自動化不只是為了「更快」,而是要「更好」──更少人為介入,更多洞察,更高價值。   產業轉變的臨界點 印刷業對變化並不陌生。從數位印刷的崛起到短版、客製化需求的普及,印刷商不斷適應市場與顧客的新要求。 但如今的挑戰更深層: 人力短缺讓原已緊縮的營運更加吃緊; 客戶期待更快、更個人化、且能即時更新的服務; 毛利持續壓縮; 多樣化的訂單類型與材料選擇讓排程與規劃愈發複雜; 同時,許多印刷廠仍依賴老舊設備與各自為政的軟體系統,導致資訊無法串接。 好消息是,這些痛點正好為 智慧自動化 創造了空間──讓印刷廠從被動反應轉為主動出擊。 它能消除流程摩擦、降低錯誤、並將數據轉化為可行洞察,幫助企業更快適應市場、精簡人力、並提供更高的客戶價值。   什麼是「智慧自動化」? 對印刷業而言,智慧自動化不只是設定腳本或自動排程,它是 軟體、即時資料與機器學習的結合 ,能隨企業需求不斷調整──也就是「有腦袋的自動化」。 它不僅能進行檔案預檢或派工到印刷機,還能讓系統「學習、預測與行動」。 從報價、接單、排產、到客戶溝通,智慧自動化能用更少的接觸點、更少的錯誤,完成更多工作。 它融合了: 人工智慧(AI) 商業流程管理(BPM) 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 工業物聯網(IoT) 這些技術整合後,讓機器、軟體與資料協同合作,主動管理任務、做出決策、並持續優化生產流程。 在實際應用中,智慧自動化可包含: AI 監控印刷機運作,預測零件異常; 自動搬運車(AGV)負責紙材運送; 智慧工作流程可依即時資料自動排程、觸發警示或重新分配工作。 它最大的特點是 會學習、會成長 。透過回饋迴路(feedback loop),系統會越用越聰明,能主動發現異常、提出改進建議,甚至預測潛在瓶頸。   從概念到實效:真實應用案例 智慧自動化最直接的應用之一是 預測性維護 。 透過蒐集印刷機的馬達負載、溫度、震動等資料,AI 能預測零件可能的故障時間,讓廠方提前維修,避免停機。這不僅減少非預期中斷,也讓排程更有信心。 另一項強大應用是 動態排程 。 排程通常由一位資深人員負責,但若那個人不在,整個生產效率可能大幅下降。 智慧系統可分析每筆訂單的規格、機台狀態、操作人員負載與後加工需求,自動生成最佳排程,達到最高產能與最少轉換時間。當突發急件進來或機器故障時,系統能即時重新分配任務、保持運作效率。 品質控管 也正在被改寫。 新一代視覺檢測系統能在印刷過程中自動識別套印偏移、色差或缺陷,並即時調整或提醒操作員。 結果是更高一致性、更少重印、也更穩定的品質。結合 AI 分析後,廠商還能從數據中發現趨勢、追蹤問題源,並以更高透明度向客戶保證品質。 這些應用帶來明確成果── 停機時間減少、產能利用率上升、交期加快、品質提升。 重複性的行政工作(如接單、開立發票)由自動化系統接手,讓員工能專注在客戶與創新。 最關鍵的是,智慧自動化能把原本孤立的系統(如印刷 MIS 與生產軟體)串聯起來,讓資料不再只是副產品,而是企業的戰略資產。   如何啟動智慧自動化之路 聽起來像未來科技嗎?其實,這些技術已經存在,也已被印刷廠採用並持續進化。 關鍵在於: 建立可擴充的框架 ,讓這些技術能逐步融入現有工具、流程與人員。 開始導入不需要全面重建系統。最成功的做法,是 從明確的商業目標與痛點出發 : 找出重複性高、易出錯或耗時的流程,例如自動接單、預檢審核或機台稼動率監控; 設立試點(Pilot)專案,於小範圍測試與優化; 建立量化指標,確保可衡量成果。 成功的試點能建立團隊信心,也能為擴大應用奠定基礎。隨著熟悉度提升,更多設備可被連線、自動化流程可跨部門串接,甚至導入生成式 AI 來自動生成客服回覆、報價內容等。   主動式 AI(Agentic AI):真正的遊戲改變者 與傳統被動回應的 AI 不同, Agentic AI 能自主設定目標、做出決策並採取行動──就像一位數位同事。 它不只是執行命令,而是能預測問題、優化流程,甚至主動發現新機會。 對印刷廠而言,這代表一個能自行調整排程、優化工作流程、甚至提前行動的智慧系統。 雖仍在早期階段,但這項技術預示著未來的自動化將不只是「聰明」,而是 主動的智慧 。   更聰明的未來 最後,導入智慧自動化需要 治理機制(Governance) : 制定資料品質與整合標準; 建立人機決策回饋迴路; 明確界定責任與流程所有權,確保投資長期發揮價值。 印刷產業的未來不只是更快,而是更聰明。 智慧自動化讓印刷商能更有效率地運作、更靈活地應變、更精準地服務客戶,並在競爭激烈的媒體市場中脫穎而出。 現在就開始,才能領先。 機會已經出現,工具已經成熟,行動的時機──就是現在。   內容來源: https://whattheythink.com/
與 Mary Schilling 一起看酷工具
科技探索
2025-11-24

與 Mary Schilling 一起看酷工具

Spencer Metrics Spencer Metrics 收集生產的即時分析數據,以確保生產線及所有相關人員都能了解瓶頸所在。有大量數據可以收集;那麼如何整理這些數據,才能讓最終使用者真正理解呢?該軟體從多個來源收集數據。最基本的數據來源是生產機器。「這是一個多供應商平台,所以我們可以連接到車間內的各種不同生產機器,」Spencer Metrics 執行副總裁 Vishal Sahay 說。該軟體還可以收集來自 MIS、ERP 或其他印前管理系統的數據。「所有這些資訊都會被收集,並在背景中無縫整合,讓你能全面了解生產狀況並將其放入上下文中,」Sahay 說。 雖然 Spencer Metrics 的背景是商業印刷,但他們也有包裝領域的客戶。「我們在那裡的成長相當顯著,」Sahay 說。他們還有印刷及包裝相關市場的客戶。「我們有只做模切的客戶,也有供應業界的客戶。」Spencer Metrics 可以監控任何機器。「所以它不必是印刷或包裝機器,」Sahay 說。 Spencer Metrics 如何整合所有這些機器?透過名為 Connect 的軟體。「我們的做法是與製造商開發智慧整合,這樣我們就可以利用機器已經提供的豐富數據,」Sahay 說。「所有這些新的數位生產設備都有很多關於正在運行作業、帳戶、材料類型、材料消耗等資訊。如果我們能獲取這些資訊,就能開發軟體來收集這些資訊。」但任何印刷商都知道,市場上仍有大量類比設備。對此,Spencer Metrics 可以使用其「邊緣」技術,安裝感測器、編碼器和條碼掃描器來輔助數據收集,將數據帶入平台,並添加邏輯,使其更智慧、分析更容易。 該軟體以儀表板為驅動,一旦系統擁有數據,就可以提供各種可視化效果。即時生產儀表板可監控實時生產。「這能顯示當前發生的狀況,使生產團隊能以更主動的方式管理,」Sahay 說。所有數據都會上傳到雲端。「這樣你就有歷史分析和趨勢,可用來了解各種情況,例如停機問題在哪裡、操作員效率、作業層級追蹤等,」他說。 「我們還發現很多人收集了數據,但沒有方法真正利用它,」他補充。「我們專注於消除數據收集的努力,讓使用者專注於使用這些資訊。我們可以發送報告,可以以多種方式可視化,現在我們也在開發下一代體驗,在背景中運行 AI 驅動分析,生成洞見,讓使用者能更快理解這些資訊。」 (觀看完整訪談請點此。)   Neos 在硬體方面,Neos 是專業噴墨解決方案的整合商,為最終客戶的特定需求量身打造其專屬機器。「我們透過使用不同的噴頭技術、不同的墨水類型及不同寬度,來適應客戶需求,」Neos 商務總監 Frank de Jonge 說。「我們可在卷材上印刷,也可在紙張上印刷,我們有非常靈活的方法來應對不同客戶需求。」 Neos 的機器不僅可在不同紙張上印刷,也能在不同媒材上印刷——有時與紙張完全不同。「一個好例子是金屬片,我們與 Koenig 和 Bauer 金屬印刷組織合作。我們將噴墨技術整合到他們的塗佈和運輸線中。」其他例子還有塑膠薄膜,Neos 也建造了寬度超過兩米的印刷機用於柔性包裝印刷。 他們也建造了用於壁紙印刷的印刷機,不僅是紙質,也有非織布或 PVC 材料。金屬印刷機通常是單張進紙,而其他則是卷對卷。「我們對運輸機制也保持獨立,並依製程需求進行調整,」de Jonge 說。 該公司還生產用於地板材料噴墨印刷的設備,其品質與色彩一致性標準極高,對於如噴頭缺失等錯誤毫不容忍。「沒有缺失噴頭意味著我們每種顏色都安裝兩個噴墨條,並用第二個噴墨條補償缺失噴頭,」de Jonge 補充。他們使用印刷單元後方的攝影系統識別缺失噴頭並相應調整。「我們嘗試為每個挑戰找到解決方案,」de Jonge 說。 印刷機製造過程中一個關鍵部分是乾燥系統。「你必須了解你墨水顏料的吸收特性,」de Jonge 說。「你必須將乾燥過程與吸收特性匹配。我們喜歡在大規模運輸時使用 NIR 技術結合暖氣流。我們希望盡快將濕氣從基材中帶走,並盡可能有效啟動水分子。訣竅是時間越短,加熱基材越少。」 隨著噴墨技術的發展,它已應用到更多領域。它用於壁紙、家具、地板印刷。甚至許多新建築的窗戶或建築側面的外牆也採用噴墨印刷。 (觀看完整訪談請點此。)   OFS OFS(Operations Feedback Systems)已有 19 年歷史,總經理 Jonathon Newton 說,該公司幫助企業「以更少資源產出更多」。他們服務 40 個不同行業,包括食品、飲料、製藥、工程,當然也包括印刷。「我們從機器獲取數據,或在機器上安裝新的感測器,」他說。OFS 也提供數據收集工具,今年早些時候推出了名為 Mayvn 的 AI 解決方案。 對於印刷生產,OFS 「監測每一張紙或每一米線性長度在印刷機上的運行情況,評估機器每秒的表現——運行如何、是否運行緩慢等——並組織和創建可視化,讓業務中每個人都能洞察機器運行狀況以及如何幫助改善性能。」Newton 說。「我們以非常簡單、易用的方式整理數據,讓操作員能達到最佳表現,」他說,「還有所有支援功能,無論是工程師、電工、印前操作員、倉庫——他們都可以支援生產線並最大化產出。」而且不只是印刷機。OFS 可以查看企業內的所有資產——裁紙機、復卷機、折頁機、膠裝機等。最終,Newton 說,「只要有生產線,OFS 就能提供價值,這意味著我們必須非常靈活,從各種不同來源獲取訊號。」 在最基本層面,他們會在生產線上加裝感測器,可計算每次紙張或冊子經過,或每次一米線性長度通過印筒。在較複雜層面,會使用物聯網(IoT)閘道,作為網路的一部分。「我們的高階客戶擁有網路化機器,我們可以在那上面放置 IoT 參考檔,開始從機器獲取各種訊號,可能是機器狀態或故障代碼,」Newton 說。「我們可以自動將這些導入 OFS,並為操作員及企業中相關人員可視化。」在兩者之間,他們可使用簡單的可程式邏輯控制器(PLC)獲取電子脈衝。「我們只需要一個可靠訊號,企業信任它能準確計算線性長度或其他單位,其餘部分可以透過軟體設定完成,」Newton 補充。 OFS 收集的數據可依使用者及用途切割分析多種方式。工程師可能想知道平均故障間隔時間或平均維修間隔時間,或機器因機械問題停機的次數。另一方面,主管可能想比較不同班次的表現。夜班與日班相比如何?每班平均速度或產量是多少? 「這全是為了向管理層和企業提供反饋,讓他們了解發生了什麼,」Newton 說。 (觀看完整訪談請點此。)   內容來源: https://whattheythink.com/
更智慧工作,更快速擴張:智慧自動化的優勢
科技探索
2025-11-24

更智慧工作,更快速擴張:智慧自動化的優勢

印刷產業正面臨人力短缺、顧客期待提升與設備老化等多重挑戰,但這些難題同時也帶來轉型契機。智慧自動化為印刷企業提供更聰明的營運方式,將分散的系統與原始資料轉化為最佳化流程、前瞻決策,以及在速度、品質與效率上的實質提升。從預測性維護、動態排程到即時品質控管,新一代的自動化不只是在加速,而是在提升品質、減少人工介入,並強化商業洞察。     印刷業對變革並不陌生。從數位化轉型到短版與按需印刷的興起,印刷商持續適應客戶需求與市場變化。然而,現今的挑戰更為深層。勞動力短缺加劇了本已精簡的營運壓力。客戶對速度、個性化服務與即時更新的期望不斷上升。利潤空間緊縮,工單類型、印刷量或材質的變化增加了排程與計畫的複雜性。再者,老化的員工結構、老舊設備以及孤立的軟體系統限制了工作流程效率與商業洞察。 好消息是,這些痛點同時也帶來機會。透過採用智慧自動化,印刷商可以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管理。智慧自動化有助於消除工作流程摩擦、減少人為錯誤,並將原始數據轉化為可操作的洞察。它使印刷業能更快地適應變化、更精簡地運作,並為客戶提供更多價值。過去十年的自動化已不再足夠,今天需要的是能學習、反應並適應的自動化系統。   什麼是智慧自動化? 對印刷業而言,智慧自動化超越了基本的腳本與排程。它是軟體、即時數據與機器學習的結合,能夠適應業務需求。可以將其視為具智慧的自動化。它不僅用於檔案預檢或將工作送往印刷,更可利用互聯系統進行學習、預測與行動。從報價、工單上單到生產優化與客戶溝通,智慧自動化幫助您以更少操作點、更少錯誤、更充裕的時間來拓展業務。 智慧自動化結合人工智慧、業務流程管理、機器人流程自動化及工業物聯網技術。它建立了一個互聯解決方案,讓機器、軟體與數據協作來管理任務、做出決策並持續改善運作。在生產印刷環境中,這包括監控印刷機性能的 AI 系統、處理重複性物理工作如搬運紙張的自動導引車(AGV)、以及能根據即時生產數據自動路由工單、觸發警示或調整排程的智慧工作流程。 關鍵在於,智慧自動化不僅遵循預定規則,它會利用機器學習與回饋循環隨時間變得更智慧。它能標示異常、建議流程改進,並提供洞察以提升整個工廠的表現。傳統自動化只是複製並自動化任務,而智慧自動化則是實時優化整個印刷作業的工作流程。   從概念到實際影響:帶來成果的真實應用 智慧自動化在印刷業的應用中,立即產生價值的一個例子是預測性維護。透過收集印刷機的電機負載、溫度與振動模式等數據,AI 模型能預測零件可能故障的時間點,減少非計畫停機,並允許印刷商在最佳的非高峰時段進行設備維護。當停機風險降低時,操作人員也能更有信心地規劃並執行排程。 另一個強大的應用是動態工單排程。平衡工作負載、注意截止日期、處理意外停機是一項艱鉅任務,但大多數工廠都有專人每日負責。問題是,當這個人不在時,即便有備援,生產仍可能受影響。智慧系統分析工單規格、印刷機可用性、操作人員能力及後加工需求,建立能最大化產出並最小化換版時間的排程。當緊急工單進來或印刷機下線時,系統自動重新排程並平衡隊列。這種即時敏捷性有助於在嚴格的交期下保持設備高效運作。 品質控制也在被改變。整合於印刷機與後加工設備的視覺系統,可即時偵測對位偏移、色彩變異及印刷缺陷。系統不需人工檢查就能自動檢測、識別並調整設定,或在無法自動修正時標示給操作人員審查。這提高了一致性、減少重印次數並提升整體印刷品質。結合 AI 驅動的分析,印刷商可利用這些數據發現趨勢、隔離重複問題,並為客戶提供可靠的一致性與認證信任。 這些應用帶來具體成果。停機時間下降,印刷機使用率提高,工單交期更快。品質透過自動檢查與即時反饋而改善。上單與開立發票等耗時的行政作業由機器處理,員工能專注於客戶與創新。最重要的是,透過整合原本孤立的系統(如 MIS 與生產軟體),智慧自動化能協助做出更聰明的決策,讓數據從被忽略的副產品轉變為強大的策略資產。   開始旅程:印刷商的實用路線圖 這一切聽起來像是某個遙遠的未來,喬治·傑森只要按按鈕就能完成生產?或者太不貼近現實? 事實上,這些技術今天就存在,且已有印刷商在使用,並快速進步。挑戰在於建立一個可擴展的框架,將這些技術納入並整合至現有工具、團隊與生產環境中。 好消息是,開始智慧自動化不需要全面系統改造。最成功的實施始於清楚了解業務目標與痛點。先找出幾個核心流程,這些流程重複、易出錯或緩慢。常見起點包括自動化工單上單、改善檔案預檢與核准、或提升印刷機運作可見性。 確認目標後,下一步是試點解決方案。可能包括在關鍵印刷機加裝感測器、整合機器視覺系統、或實施與現有 W2P 前端、MIS 與生產工具連接的工作流程自動化軟體。此階段目標是以明確成功指標在受控環境中測試、衡量與精進。試點成功能建立內部支持與信心。 隨著團隊對自動化建立信心,更多機會將浮現。更多設備可被連接,流程可跨部門協調,從報價到生產再到出貨。業務流程自動化可處理行政作業,如建立工單或發送客戶更新。生成式 AI 工具可為客戶互動生成自然語言回覆,釋放客服資源。Agenic AI 可監控生產變數,並在需要時提醒管理者採取行動。 整個過程中,團隊能力提升至關重要。操作員、前印技術人員及客服人員必須理解自動化如何支持他們的角色。技術不應被視為替代,而應作為增強工具,讓員工從重複任務中解放出來,專注於品質、創意與服務。   Agenic AI—遊戲規則改變者 不同於傳統被動反應的 AI,Agenic AI 可自主行動,設定目標、做出決策、並在不等人類指令下採取行動。它就像一個數位團隊成員,不只是遵循規則,而是提前思考、預見問題並即時適應。對印刷商而言,這意味著系統可優化工作流程、自動重排工單,甚至主動發掘機會。雖然仍處於早期階段,Agenic AI 指向了一個自動化不僅智能、而且主動的未來。   更智慧的前進之路 最後,印刷商應建立治理機制,包括設定數據品質標準、確保整合穩定性,以及建立人類決策者與 AI 系統之間的回饋循環。明確的流程所有權與結果責任,確保自動化投資長期提供穩定價值。 未來的印刷生產不僅是更快,更是更智慧。智慧自動化提供了一條可行之路,使印刷商更高效運作、更快速適應、更有效服務客戶,並在更廣泛的媒體市場中競爭。從高影響力的用例開始,早期讓團隊參與,並謹慎擴展,印刷商可以建立能在動態市場中茁壯的韌性營運。 今天投資的人不僅能跟上腳步,更能領先。機會已在眼前,工具已可使用,現在正是行動的時刻。   內容來源: https://whattheythink.com/
機器人已經來了,而最聰明的印刷設備正把它們納入團隊
包裝未來
2025-11-24

機器人已經來了,而最聰明的印刷設備正把它們納入團隊

先說明顯的一點:印刷正在變得更聰明。工作流程軟體已大幅進步。自動化如今能導入工作、預檢檔案、最佳化版面配置,甚至直接將作業送上印刷機。但如果你身在印刷業,你知道事情沒這麼簡單。 拖慢你工作的,不是軟體。而是那疊還沒有人拿走的信封、那要搬到印刷機旁的紙棧、還有那份做好卻還要推到裝訂部門的成品。這些不是數位問題,而是實體問題,光靠軟體無法解決。 這正是機器人登場的地方。   讓印刷領導者夜不能寐的事 勞動力短缺對任何印刷從業者來說都很清楚,市場研究也證實了這點。招聘更難、培訓更久,而許多有經驗的員工正在逐步退休。光是這點就足以令人擔憂……但壓力不只如此。 各項成本全面上升。從紙張、能源、運輸,到招聘、訓練與留住可靠人才的成本——全部都變得更昂貴。同時,客戶也習慣了更快的交期、更個性化的服務、更流暢的體驗與更永續的做法。這些期待的提升,迫使服務供應商在資源更少的情況下交付更多。毫無疑問,客戶本身也感受得到這些變化。 一些印刷廠試圖用更多軟體來解決問題(尤其是 AI 強化的方案)。但這只是答案的一部分,並不是全部。   為什麼印刷自動化仍需要人與機器人 如果你的團隊正被任務壓得喘不過氣,解方不是讓他們更拼命,而是減少任務量。自動化的核心就在於:把那些不需要技術、判斷或創造力的任務移除,讓你的員工專注在真正能創造價值的地方。 要做到這點,最好的方式是把你的印刷流程按步驟展開,找出重複性的部分。工作堆在哪裡?哪些步驟需要人力在部門之間搬運材料?若 AI 已經很有效率地規劃作業,但輸出仍然塞住,那真正的瓶頸還沒被解決。 這就是機器人的價值所在。AI 在規劃、排程、色彩管理與品質檢查方面表現大躍進,但它們不能搬一箱信封或一棧紙。然而,機器人可以。它們能處理軟體碰不到的實體工作。而現在,這些機器人還透過 AI 訓練、優化並持續改進。兩者結合後,問題被更快解決,工作流動也更順暢。   印刷產業已準備好迎接機器人 根據與 IPMA(In-Plant Printing and Mailing Association)合作進行的最新調查,將近一半的印刷作業正積極計畫投資機器人流程自動化。這清楚顯示:產業正在往前走。 根據這份調查,近一半的印刷作業在想到有移動式機器人在工作場域時,感到興奮、好奇與充滿希望。 在 Keypoint Intelligence 最近對企業內印刷中心的調查中,後加工與裝訂成為機器人最能發揮價值的領域。這很合理,因為這些工作最重複、最吃體力、又最講求時間,同時也是最難補足人力的職務。內部物流也是熱門選項,因為材料不會自己移動,但機器人可以。   率先進入印刷廠的機器人 來看看現在實際走進印刷廠的是什麼。現階段影響最大的機器人不是人形助手,而是 自主移動機器人(AMRs) 。AMR 是靈活、類似倉儲使用的移動載具,負責在廠內搬運物料。像 Sharko5 或 Konica Minolta 的 FORXAI 協作式機器人(cobot)系列,就是為生產環境設計的。 AMR 是製造業的重要突破。這些小型設備使用先進感應器與內建 AI,在無需固定軌道或電線的情況下自行導航。不同於需要固定路線的 AGV,AMR 能即時調整——適應流程變動與突發障礙。例如 MoviGo Robotics 的 Sharko10,就是為高速生產環境中的棧板搬運而設計。小巧、靈活、易整合,適用於製藥、食品生產與商業印刷。 協作機器人(cobots)也逐漸展現價值。它們能安全地與人類並肩工作,設計目的不是取代,而是增強人力。Cobots 可協助重複、精密的工作、替印刷機上料、支援後加工,甚至協助出貨準備,讓操作員能專注在更高價值的任務上。 接著是下一波: 人形機器人 。這些以類人形體態打造的機器,擁有手臂、雙腿與感測器,可執行在印刷環境中直覺的實體任務。雖然仍在發展中,但潛力已經明顯。它們能取紙、操作設備、把印件送到裝訂或出貨區,甚至處理分類、包裝與裝車。這些任務充分反映印刷業結合物流、實體勞動與品質要求的特性。 透過自動化低價值、重複性的工作,這些機器人不僅能解決人力短缺,也能讓現有工作更愉快、更專注、更有效率,並讓 PSP(印刷服務供應商)在不犧牲品質或速度的情況下做得更多。 這些機器人的動作仿照人類,是為了能自然融入現有環境。這不是假想。AMR 與機械手臂已在印刷廠裡工作。它們把紙送到印刷機、卸下輸出成品、將棧板移到裝訂區、補充物料,甚至準備出貨。這些不是原型,而是真正投入運作並創造價值的機器。   PSP 最關心的是什麼 根據調查,IPMA 成員已經很清楚機器人會在哪裡最有幫助。 他們想看到確實有效的證據。他們想知道系統如何與 MIS 或 DFE 整合。他們在乎安全、服務與投資報酬率(ROI)。 調查顯示,大家遲疑的主因是信任:這在我的環境中能運作嗎?值得嗎?誰來支援?他們希望廠商了解印刷,而不只是懂機器人。這對 OEM 與工作流程供應商來說是重大機會。 成本是另一個阻礙。但價格已降低。過去遙不可及的東西,如今對許多 PSP 來說都更容易入手。隨著更多廠商加入市場、技術成熟,成本變得可控,也更容易在不冒巨大風險的情況下試點導入。   結論:現在就開始探索 AMR 與機械手臂已經在印刷廠工作。它們搬運紙張、卸件、在部門間運送材料、補貨、準備出貨。它們正解決人力短缺、提升產能,並幫助 PSP 在競爭更激烈、節奏更快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從早期成果來看,這不是曇花一現。 根據 IPMA 調查,近半數印刷作業正計畫投資機器人自動化。這是一個明確訊號:產業正在前進。 人形機器人特別適合結合生產、倉儲與物流的印刷環境。這些場域需要靈活且可靠的勞動力,能處理多樣的任務。在典型的印刷廠中,員工會在不同角色間彈性切換——機器人也必須能做到。這意味著要能穿梭於推車與機台門之間、適應每日變動的動線,並能與人類並肩工作。以 AI 驅動的人形機器人正是為這類動態互動而誕生。 要在市場普及,這些機器人必須證明自己是可正式導入的產品。這意味著高可靠度、長時間運作能力,以及符合工業環境的維護體系。可自行更換電池、模組化維修等功能將成為關鍵。有了這些,人形機器人可能在三到七年內變得普遍。 在此之前,AMR 是更即時的解法。這些自走型機器人常被用來在部門間運送紙張、印件或物料,協助減少人工搬運並改善流程效率。它們已從概念走向量產並創造實質成果。部署容易,非常適合物料處理、運輸和內部物流。機器學習與 AI 將加速這股趨勢,重新定義自動化並提升稼動率。 先檢視你的印刷新流程。找出重複且吃體力的任務。辨識拖慢生產的痛點。重新思考哪些工作可以移交給機器人。保持好奇,關注有哪些新機器人問世,也看看業界其他人的導入經驗。你的競爭對手很可能已經在行動…… 聰明的做法不是等待完美,而是從現在開始,一步步導入真正有效的自動化。完美的系統不存在,但可行的系統已經在創造差異。從小規模試行開始、邊做邊學。當自動化導入得當時,所有人都受益:員工能從繁瑣中解放、專注更高層次的工作;企業主看到更高產能與利潤;客戶獲得更快、更精準的成果。 在任何投資前,徹底研究非常重要。你必須理解產品、了解它在你的流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在現場的真實表現。花時間探索選項、與同行交流、並向工作流程專家尋求建議。 Mark Boyt 是 Keypoint Intelligence 的生產工作流程軟體首席分析師,擁有豐富的業務開發與流程自動化經驗。他專注於掌握市場趨勢、探索新技術並提供洞察,協助客戶優化生產流程。他曾任 Xerox 的全球軟體行銷主管,負責推出新軟體方案、制定市場策略並領導全球數位轉型。他擅長將複雜的軟體創新轉化為實際策略,並樂於交流想法。   內容來源: https://whattheythink.com/
智力與整體素質
包裝未來
2025-11-24

智力與整體素質

在消費品產業,不斷存在著加快產品上市速度的壓力。這給整個供應鏈帶來了許多直接和輔助性挑戰。例如,當需要加快速度時,如何保證整個流程的高品質和高合規性?   背景 在消費品產業中,市場對更快速上市的需求持續存在。這對整個供應鏈帶來了許多主要與次要挑戰。例如,當你想加快速度時,如何保持流程的高品質與合規性?如何讓技能不高的人也能更快完成工作?此外,隨著市場變動,產品與包裝變化將增加。在全球範圍內,我們看到包裝新興市場的出現,這既帶來挑戰,也帶來機會。這正是引入智慧供應鏈自動化的完美時機。真正的目標是加速包裝創建並更新生產流程,同時在可持續性與熟練勞動力日益成為問題的環境中運作。   問題所在 目前,我們聽到平均上市時間可能為四到六個月。由於市場變化與擴張,消費品公司現在正尋求將這一時間縮短至兩個月,甚至兩週。最終,購買包裝或負責產品上市的人都有一個期望:整個流程需要加快。限制因素在哪裡?挑戰在哪裡?是盒子或標籤上的內容嗎?還是形狀問題?如果可選的形狀與選項有限,我需要花多少時間在這些選擇或整個流程上? 在生產方面,如果是新的模具,無疑會有時間成本。如果不用模具而改用雷射,可能兩到三天就能完成,但目前主要適用於短版印刷。隨著市場與技術發展,這類決策正在改變。 一個主要限制是我們談論的是一個相當保守的產業。這真正涉及風險衡量與採購問題。這可能不會隨技術改變——畢竟我們還是在面對人。然而,重點是如何與客戶連接,所以有哪些決策與工具可以用來鞏固這種連接與 FMOT(首次購買決策時刻)?你仍然可以傳達信息並與消費者建立聯繫,而不需要大幅改變或挑戰製造限制。但我們如何將這種理解與知識向上游及整個價值鏈傳遞? 這類決策每天都在發生,ESKO 必須開始思考如何通過一個平台——現代化的平台——將這些元素連接起來。如何幫助人們在意識到風險的同時,更早地做出決策並滿足需求?最終決策成為:我可以接受這些限制的妥協嗎?你能更快嗎?觀察產業挑戰的方式必須以端到端流程的視角來看。解決方案需要作為成熟過程不斷演進,包括技術與人員的成熟度。在這個旅程中,如何透過創新、工具、軟體、硬體推動每日進步。 先組織與優化,當方向與基礎明確後,再開始思考解決方案,甚至可以逐步將部分人員從流程中移除。在改進的同時,我們需認識到這是一個非常保守的產業,仍需要速度、可預測性、品質與標準合規,同時控制成本而不妥協。此外,還需考量環境與社會的可持續性,這也是不斷變化的目標。在整個過程中,我們需要教育產業,傳遞資訊與知識。ESKO 將其 S2 平台與端到端流程視為這個故事的一部分。   S2 平台整合一切 憑藉 S2 及其歷史與未來的創新與軟體實施,ESKO 認為這是幫助產品與包裝供應鏈進化與成熟的關鍵。像許多其他解決方案提供商一樣,他們曾專注於自動化,但過去五年,他們發現自動化與智能正在融合。因此,他們開始在路線圖與創新中結合自動化與智能,並隨時間同步發展。自動化與智能正在融合。智能源自我們對產業的現有認知,ESKO 與其他解決方案提供商正朝同一方向前進。 他們將平台命名為 S2,以反映客戶需求。客戶尋求業務可持續性,包括可持續的盈利增長與環境可持續性,這是當前產業最熱門的兩個主題。雖然他們嘗試將 Microsoft 365 的協作模式與工具與 S2 結構進行比較,但這種比較低估了其解決方案。 那麼,如何將產品與包裝供應鏈中的不同領域透過自動化與智能整合起來?ESKO 已數十年開發並自動化各個流程領域的工具。例如,設計使用 ArtPro+、結構使用 ArtiosCAD、流程自動化使用 Automation Engine。他們也透過 WebCenter 收集數據並促進其使用。因此,S2 平台將這些領域整合並共享資訊,而背後還有另一個工具 S2-drive,負責收集、分析與共享智能。 智能與數據標準化 要充分利用 Agentic AI 並實現完整自動化,需要足夠的資訊進行分析。資訊越多,分析質量越高。若缺乏歷史數據,嘗試自動化的價值有限,儘管它可能對熟練人員在儀表板中評估仍有幫助。我們也知道數據結構至關重要。然而,目前大多數都是由單一客戶或流程領域實施的部落標準。若要在整個產業有效運作,需建立標準化結構,能夠翻譯集中數據以供參考、使用,並結合多個標準與自訂邏輯進行分析。此外,需要 API 優先架構,因為供應鏈中有數十個合作夥伴與客戶使用不同系統,必須連接以共享數據。 目前,ESKO 是印刷與產品包裝產業中少數擁有長期客戶作業數據以整合資源的公司之一,其他公司如 HP 與 Heidelberg 也開始使用部分資訊建立智能系統。雖然這些數據集中於 SaaS 系統,但仍帶有部落性質。因此,整個產業如何建立並共享標準化結構與翻譯,是核心問題。 首先談共享。大多數公司(品牌、生產商或供應鏈成員)通常不願分享專有開發或生產資訊。但產品上市後,幾乎任何人都可進行分析。ESKO 與部分 WebCenter 品牌與生產商客戶討論過共享這些資訊的控制與好處,以將智能導入各自流程。一旦充分理解整個流程範圍,客戶表現出高度興趣。 接著,即使分享,也要確保資訊具有標準化結構。如果所有資訊都以部落形式存在,來源間映射將很困難。這不僅關乎 XML、JSON 等數據格式,還包括內容結構與對齊。標準化印刷與包裝應用及流程分類,對機器學習與數據收集,以及 AI 支持未來成長與智慧供應鏈至關重要。好消息是,Unified Printing Taxonomy 已建立,提供真實世界分類,既代表當前產業,也可隨產業擴展演進,並涉及產品意圖。該結構允許分類跨應用領域,因為現代印刷系統可用於非原設計用途的應用。此外,GWG 開發的 Process Steps 及 CIP4 開發的 JDF/JMF 可提供標準化內容定義。當前真正挑戰在於各供應鏈領域的採用。 ESKO 正確認為,AI 驅動的包裝可行,AI 可透過專門代理執行有意義的任務。例如,可使用 AI 代理尋找相似設計簡報。思考某個專案時,可查詢現有歷史案例;結構、藝術、製程同理。系統會到相應資料庫尋找匹配或近似匹配,透過模式識別建議可用的包裝設計與創建方案。若歷史數據已結構化並可用,概念、設計、製程等領域皆可應用。但前提是所有領域必須共享,才能創造未來價值,因為 AI 無數據無法運作。 每個流程可設多個代理,如如何撰寫良好簡報、如何組合藝術作品、尋找相容結構等。一旦理解產品意圖,不僅能自動化流程,也能自動化品質控制與合規。理念是將檔案導入引擎,依照指定產品意圖的規則與指引執行。隨著實踐逐步整合,系統可持續學習並理解各種動態。   產品製造組件 這一概念適用於整個供應鏈。ESKO 的母公司 Veralto 最近收購了 TraceGains,以擴展業務。TraceGains 是領先的雲端供應鏈管理軟體提供商,主要面向食品飲料及消費品(CPG)公司。它幫助企業提升供應鏈敏捷性、改善品質與合規性,並透過先進的網絡平台加速新產品開發。 TraceGains 提供供應商合規、品質管理與產品開發解決方案,幫助品牌在供應鏈中高效協作。其協作平台連接數千供應商與品牌,即時共享滿足法規的關鍵文件與資訊,並提供獨特的網絡化原料市場,加速數據交換、供應商協作與採購效率。此外,還管理原料文件、供應商稽核、事件追蹤與風險管理,確保食品安全與法規遵循,並支援工作流程數位化、自動化合規與加快新產品上市。   總結 使用 AI 的包裝供應鏈自動化不僅可行,ESKO 是其中擁有明確計畫、積極推進以確保實現的公司之一。   內容來源: https://whattheythink.com/
超個性化時代的客製化
包裝未來
2025-11-24

超個性化時代的客製化

數位化印刷能走多遠,才能真正拉近消費品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或者說,數位包裝印刷是否已經達到頂峰? 無論對錯,算法與 Cookies 已深刻影響現代社會的互動方式。 不論是 Instagram 貼文中的相關短片、TikTok 商店推薦,或是 Pinterest 上的贊助 Pin,數位體驗都高度個人化,旨在引發最直接的情感反應。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人們並不能完全掌控自己在 TikTok(#FYP)、Instagram、X、Facebook 甚至 LinkedIn 上看到和互動的內容。每一次接受 Cookies、按讚或留言,都會改變算法對使用者偏好的判斷,進而影響接下來呈現的內容。 對品牌和零售商而言,駕馭如此複雜的數位世界充滿挑戰與陷阱。我的品牌是否夠可見?是否被正確的人群看到?互動是否能轉化為銷售?銷售是否呈現偶發性或波動明顯?   讓產品「活起來」 在現實世界中,標籤和包裝為品牌提供了完美的工具,能最大化消費者的參與度、建立品牌忠誠度,並將消費者轉化為回購者。從貨架上的「決勝一刻」,到家中使用與互動,甚至成為冰箱與櫥櫃中的品牌代言,包裝發揮著多重作用。 這也是為何 Packaging Innovations & Empack 2026 對產業未來至關重要的原因之一。從材料創新與新型結構,到影響包裝產業未來的法規,這個展會不僅是未來趨勢的平台,也反映市場持續演變的需求。 其中,數位標籤與包裝印刷已迅速成為展會亮點。越來越多的印刷商提供數位印刷與工作流程服務,而參觀者也越來越關注數位印刷解決方案。 隨著技術成熟,品牌能夠快速應對消費者行為的變化,擁抱敏捷供應鏈,並以創意包裝吸引消費者、保持其注意力。 最典型的例子是可口可樂的「Share-a-Coke」活動,透過數位印刷生產數百萬張不同姓名的標籤,促使消費者在貨架上尋找屬於自己的瓶子。 雖然這不是完全數位化的活動,但「Share-a-Coke」讓消費者感受到產品可以與自己產生個人化連結,更重要的是,它讓品牌看到了數位印刷的價值與潛在回報。 自首波「Share-a-Coke」已超過十年之後,2025 年夏天,這個活動在部分歐洲市場再次上線。 近年來,數位印刷標籤與包裝的例子不勝枚舉,Amberley Labels 執行董事 David Richards 表示: 「自『Share-a-Coke』活動以來,數位印刷已經有了飛躍性的發展。今天的客製化已遠超標籤上的名字,品牌可以根據地區、季節、活動,甚至個人偏好來量身設計。 「可變數據印刷允許即時修改整體設計、文字,甚至印刷材質,使大規模個人化不僅可能,而且具備可擴展性。『Share-a-Coke』只是開始,曾經的新奇,如今已成為策略性能力。」 Harkwell 執行董事 Andrew Mansfield 以一款蜂蜜蘭姆酒為例:「在設計中加入蜂巢,再加上一隻蜜蜂,透過 HP Indigo Collage 軟體,蜜蜂會在不同標籤上落在不同位置。從 100 份到 10 萬份,每一個標籤都是獨一無二的。」 Richards 接著說:「品牌不再問能否個性化,而是問『多快、多靈活』可以做到。數位印刷消除了製版與長時間設置的需求,實現短版印刷、快速周轉與動態內容。這種可擴展性對於季節性促銷與網紅合作尤其重要,我們的客戶在創新展示中也經常提到這一點。」 Smirnoff 與 Nutella 也是成功運用個性化標籤與包裝的品牌,但 Mansfield 提醒,並非所有品牌都適用數位印刷,成效因品牌而異。 「有些品牌仍不懂如何運用數位技術,固守傳統模式。」Mansfield 表示。「至今仍有設計公司不了解數位印刷。」 他舉例,最近一些設計公司參觀 Harkwell 的工廠時,對測試印刷、藝術品修改與審核的速度感到震驚。「他們原本以為需要在現場過夜,但午餐後就結束了!」   無限可能 對於善用數位印刷的品牌,回報巨大。Mansfield 說:「願意投入數位的品牌將取得更大市場份額。可口可樂已經做到了,看看他們的銷售成長,所以他們再次推出此活動,投資是值得的。」 他還指出,小型品牌同樣可以從數位印刷中受益,因為它們更靈活、反應迅速,能抓住數位印刷帶來的機會。 Richards 說:「品牌需要理解數位印刷的全部潛力:不只是它能做什麼,更要明白如何將它整合到行銷與供應鏈策略中。 「數位包裝印刷讓小品牌也能生產高品質、個性化的產品,而不受傳統印刷高成本的限制。他們可以測試設計、做限量版,並快速擴大規模,投入最小,靈活性高。這讓小品牌在創意與消費者互動上,能與大品牌競爭。正如我們在 2025 倫敦包裝週展台上展示的,創業與小品牌對產品需求與大品牌無異,而數位印刷讓這一切成為可能。」 那麼,未來品牌如何運用數位印刷在標籤與包裝上? Richards 表示:「我們正朝向能對數據作出反應的包裝,例如依據地點、天氣或使用者互動變化的智慧標籤。AI 驅動設計、擴增實境整合,甚至能隨消費者行為改變的包裝,都在未來視野中。限制不再是技術,而是想像力,設計公司也不斷提出這些需求。」 實務上,印刷速度、材質相容性與軟體整合的持續進步,將使個性化更加順暢。 Richards 指出:「要有效擴展,企業需要支持短版、快速周轉、且不依賴集中化生產的敏捷供應鏈。與合作夥伴外包與履行訂單,是小型活動成功的關鍵。」 他總結:「未來充滿無限可能。」 Mansfield 認為數位印刷的未來是:「有無限的創意空間:新技術、新印刷機,還有新一代的人才。」 技術與人才,是 Packaging Innovations & Empack 的基石,也包括從事數位印刷的人員。當 Packaging Innovations & Empack 於 2026 年 2 月 11–12 日重返英國伯明翰 NEC 展覽中心時,他們將成為展會的重要一部分。   內容來源: https://whattheythink.com/
石墨烯 3D 列印:下一個科技前沿
科技探索
2025-11-03

石墨烯 3D 列印:下一個科技前沿

石墨烯被譽為能徹底改變 3D 列印的「奇蹟材料」。科學家與開發者正努力研究,如何用石墨烯列印出電腦、太陽能板、電子設備,甚至汽車。雖然這些願景的實現仍需時日,但近幾個月來已出現多項重要突破。 石墨烯由單層碳原子構成,原子排列成六角晶格結構,被認為是目前世界上最薄、最強、最具柔性的材料,同時擁有優異的導熱與導電特性。 這些特性激發了科研人員與開發團隊的想像,他們嘗試以石墨烯作為材料,透過 3D 列印製造新一代的電子產品與能源設備。 雖然許多構想仍停留在遠景階段,但部分成果已邁出關鍵一步。2024 年 9 月, Graphene 3D Lab 提交了全球首件「石墨烯 3D 列印電池」專利;同年 10 月,這家由一對夫婦創立、投入研究五年的公司,正式公開展示第一顆石墨烯 3D 列印電池。 Graphene 3D Lab 的創辦人利用了石墨烯奈米薄片可與 FFF/FDM 常用熱塑性材料混合的特性,開發出含石墨烯的奈米複合線材。該線材可直接用於標準 3D 印表機,列印出具備功能的電池。換言之,未來只要擁有 3D 印表機的人,都有機會「自行列印電池」。 目前該技術仍屬原型階段,但其輸出功率已可媲美一般 AA 電池,可為手電筒或玩具等常見裝置供電。更重要的是,這種電池幾乎可列印成任何形狀,方便嵌入不同裝置中。公司計畫於 2015 年初推出石墨烯線材,並預計在 2016 年初上市首批多材料列印機。 同時,Graphene 3D Lab 與美國密蘇里州的 taulman3D 公司簽署合作協議,聯手開發「石墨烯強化尼龍」材料,用於 3D 列印。專家預期,這項技術在感測器、小型裝置與嵌入式電子元件等應用上具有龐大潛力,並將推動「物聯網」(IoT)的發展。 除了 3D 列印電池外,另一項科學突破更引起業界熱烈關注。韓國電氣技術研究院(KERI) Seung Kwon Seol 教授 領導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可直接 3D 列印「純石墨烯奈米結構」的製程。這是首次不需混合其他材料就能列印石墨烯。相關成果發表於《Advanced Materials》期刊,論文題為〈3D Printing of Reduced Graphene Oxide Nanowires〉。研究證實該技術可行,但仍面臨兩項挑戰:提高產率,以及將擠出物尺寸縮小至 10 奈米以下。 目前,石墨烯仍屬稀有材料,研究單位僅能少量生產。英國新創公司 Cambridge Nanosystems 已獲資金建立新廠,預計自 2015 年起每年可生產高達五公噸的石墨烯粉末。該公司擁有專利技術,能將沼氣轉化為石墨烯,氣源可來自天然氣管線或廢氣。 隨著產能提升,Cambridge Nanosystems 計畫參與更多應用開發,3D 列印將是重點方向之一。據《The Telegraph》報導,該公司已與多家航空與汽車製造商洽談合作,探索如何將石墨烯應用於複合材料中,以打造超輕、堅固、不生鏽的機械結構。Cambridge Nanosystems 將負責研發與原型製作,實際量產則交由合作夥伴完成。   內容來源: https://www.drupa.com/
從未來承諾到成長驅動力
包裝未來
2025-11-03

從未來承諾到成長驅動力

  在本系列的前三部分中,我們探討了功能性印刷的基礎、技術與挑戰。現在我們已經完成了全程回顧,看看哪些市場領域增長最快、哪些應用已經商業化成功,以及企業如何從這項技術中受益。從實驗室到大規模生產的道路已經鋪好,現在關鍵在於規模化、合作夥伴關係和新商業模式。 印刷電子:從原型到十億美元產業 其中一個最具動態增長的市場是印刷電子。根據 IDTechEx 的數據,預計到 2033 年,該領域的市場規模將達到 120 億美元,年增長率為 10%。這遠超過許多傳統印刷市場的發展速度,也顯示功能性印刷早已不只是承諾。 以下領域提供了特別強勁的推動力: 汽車與電動出行:印刷傳感器、天線和電池管理系統可實現重量減輕和能源效率提升。 醫療技術:具備整合傳感系統的可穿戴印刷設備可持續監測生命參數。 包裝與消費品:具備印刷 NFC 或 RFID 標籤的智慧包裝提升產品安全性與可追溯性。 能源供應:柔性太陽能電池與印刷儲能解決方案創造移動能源的新方式。 技術推動規模化成功 功能性印刷已克服了許多障礙,但工業化實施仍需針對技術做出明智選擇。正確的印刷技術會影響成本結構、設計自由度與生產量。 噴墨:適合高解析度應用,並可最小化材料使用 網版:適合厚導電結構,堅固且高效 柔版與凹版印刷:適合高產量應用,如電池與太陽能薄膜 同時,導電墨水與柔性基材的進步正在推動商業化。結合可靠的在線檢測系統,正在建立可支援大規模生產的環境。 印刷產業的新商業模式 市場潛力不僅限於科技公司。印刷服務供應商與材料供應商現在也可以積極進入這一面向未來的領域: 專業製造服務:作為功能性印刷解決方案的服務提供者 技術合作夥伴關係:與材料及設備製造商合作,以縮短開發周期 按需與定制印刷:小批量個性化電子產品 那些現在就布局的企業可以獲得先行者優勢——尤其是在仍未開發的利基市場中。 未來觸手可及 功能性印刷已不再只是願景,而是在許多產業中成為現實。關鍵步驟已經完成:印刷技術、材料與試點應用已經到位。現在的重點是將潛力轉化為具體項目。 對於想親身體驗技術發展、與合作夥伴交流並測試技術的人來說,drupa 2028 將是理想的平台。   內容來源: https://www.drupa.com/
全方位墨水:解析展示圖像用各類墨水技術的差異
drupa主題
2025-11-03

全方位墨水:解析展示圖像用各類墨水技術的差異

選擇合適的墨水技術,對於想進入展示圖像市場或擴展現有能力的人而言至關重要。每種墨水技術在應用範圍、基材相容性與環境影響上各有不同優勢。 drupa 2024 展示了寬幅展示圖像印刷技術的全面進化。各參展商展出最新技術,以滿足對高品質、多用途與永續解決方案日益增長的需求。然而,儘管硬體持續進步,最終決定設備選擇的關鍵仍是要印的產品。每一種墨水都有其獨特優勢與應用領域,而 drupa 為觀眾提供了一個親身了解各種選項的理想平台。 溶劑型墨水(Solvent Inks) 傳統上用於戶外應用的溶劑型墨水,具有良好的耐久性、防水性與耐光性。然而,由於其主要成分為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在操作與環保層面上都存在問題。此類墨水通常用於各種捲材印刷,如紙張、乙烯基與薄膜等。在 drupa 上,「環保溶劑墨水(eco-solvent inks)」被提出作為替代方案,毒性較低且對環境影響較小。 水性墨水(Aqueous Inks) 水性墨水非常適合高品質的室內應用,但通常需要塗層基材。因此,水性墨水僅在部分情況下可被視為環保替代方案,但並不適用於塑膠或乙烯基等材料。 UV 固化墨水(UV-Curing Inks) 由於其多功能性與即時乾燥特性,UV 固化墨水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它能在多種基材上實現高品質印刷,包括塑膠與紙板,並以低環境影響滿足產業的永續要求。LED UV 固化技術提供高能效的解決方案,同時不犧牲印刷品質。 乳膠墨水(Latex Inks) HP、Epson 和 Roland 等領導品牌在 drupa 上展示了最新的乳膠與樹脂基墨水。這類墨水可在多種材料上印刷,對環境影響極小。其具備快速乾燥特性,適用於室內與戶外印刷,是重視靈活性的印刷服務供應商的首選。 昇華墨水(Dye-Sublimation Inks) 隨著數位紡織印刷的興起,昇華墨水自然成為 drupa 的焦點之一。此技術透過加熱與加壓使溶劑蒸發,將色彩轉印至紡織品或其他表面,廣泛應用於服飾、家用紡織品與促銷品。展會上展示的「直接轉印」創新技術,展現了這項技術持續發展後的更多應用可能性。 UV Gel 技術(UV gel Technology) Canon 專有的 UV Gel 墨水技術實現高速生產與卓越色彩精準度。透過分離印刷與固化兩個階段,UV Gel 能在不犧牲品質的前提下加快輸出速度,使其成為大批量展示圖像印刷的理想解決方案。 全方位墨水,接下來呢? 展示圖像的製作方式正快速演進,受到墨水技術創新、永續發展與個性化需求增加的推動。然而,無論技術如何革新,最終仍是「預期的成品樣貌」決定了哪種墨水技術能帶來最佳成果。   內容來源: https://www.drupa.com/
什麼是智慧工廠?──以更少做更多
包裝未來
2025-10-27

什麼是智慧工廠?──以更少做更多

概述 我很喜歡引用名言,其中一句常用於談自動化的就是愛因斯坦說的:「一切應該盡可能簡單,但不要過於簡單。」這句話的意思是:在追求智慧工廠的過程中,我們試圖簡化業務流程,但必須完全理解每一個環節。另一句相關名言是:「如果你不能簡單地解釋它,你就不夠理解它。」 智慧工廠(Smart Factory)這個概念自 1990 年代末就存在,並在 DRUPA 2016 後被印刷業界廣泛接受。它的核心是:將資訊技術(IT)應用於印刷企業的各個層面,包括客戶系統、企業系統及生產系統。   智慧工廠的組成要素 要建立智慧工廠,關鍵在於 MIS/ERP 系統整合 ,以實現印刷生產流程的全自動化。這通常還需要整合 CRM(客戶關係管理)系統以及 Web-to-Print 系統。 智慧工廠應涵蓋的主要流程包括: 銷售 Web-to-Print 下單 報價 排程與作業規劃 生產現場數據收集 倉儲管理 物料管理(紙張、墨水等) 檔案管理(含前製/媒體準備) 印刷生產 檔案再利用與網路應用 裁切、折頁、裝訂、手工作業 包裝、出貨與配送 計費 數據分析 此外,若企業有多個據點或跨國經營,排程與數據同步會更加複雜。大多數流程都涉及 電子資料交換(EDI) ,這需要注意檔案安全與標準符合性。   如何開始?──逐步實施 智慧工廠的實施需要 分階段、循序漸進 。建議做法包括: 確立「單一真實資料版本」(One Version of the Truth) :確保所有系統讀取同一份正確資料,避免多版本數據導致混亂。 挑選可整合的流程群 :例如將銷售、Web-to-Print、報價與作業規劃整合,以提升這些流程的效率。 試點專案 :先在可控範圍內測試自動化整合,並量化效果。 避免形成孤立的自動化島 :所有自動化系統應能整合、共用資料,遵循「單一真實資料版本」原則。 CIP4 標準提供了 JDF(Job Definition Format)與 JMF(Job Messaging Format),許多設備已支援,方便不同設備或系統之間溝通與整合。   AI 的角色 AI(人工智慧)在智慧工廠中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例如: 分析 CRM 與報價資料,找出成交或失敗原因 監控數位印刷機表現,預測維護需求 自動轉錄銷售通話並更新 CRM 協助校對報價文件,提高效率與專業度 AI 可透過「Agent」專屬任務分析資料,並連結「單一真實資料版本」,避免違反資料一致性原則。隨著 AI 能力擴展,部分商業工具將整合這些智能功能,簡化企業自建 AI Agent 的需求。   PSP(印刷服務提供商)的心態 許多小型印刷商進入行業,是因為熱愛印刷本身。他們願意投入數十萬甚至上百萬購置印刷機,但對 ERP 系統或 MIS 的投資卻猶豫不決。缺乏專業的生產 IT 團隊,也可能導致系統導入不完全、員工挫敗、智慧工廠潛力未發揮。 因此,建立智慧工廠不只是技術挑戰,也涉及文化與心態的轉變。   智慧工廠的核心是 整合、簡化、智能化 : 將各業務流程、設備與系統串聯 利用 AI 與自動化提升效率與精準度 保持資料一致性,支援智慧決策 逐步推進,避免一開始就追求全盤整合 結論:智慧工廠不是一次性工程,而是循序漸進的策略實施。透過逐步整合與 AI 應用,印刷廠能真正做到「以更少資源,產出更多價值」。   內容來源: https://whattheythink.com/
更聰明、更快速:智慧自動化為印刷業帶來的新優勢
科技探索
2025-10-27

更聰明、更快速:智慧自動化為印刷業帶來的新優勢

印刷產業正面臨一連串複雜挑戰:人力短缺、客戶期望提升,以及老化的生產基礎。然而,這些挑戰同時也是轉型的契機。 智慧自動化(Intelligent Automation) 正在為印刷業帶來更聰明的營運方式──將分散的系統與原始資料轉化為最佳化的工作流程、前瞻性的決策,以及在速度、品質與效率上的實質提升。 從 預測性維護(Predictive Maintenance) 、 動態排程(Dynamic Scheduling) 到 即時品質管控(Real-time Quality Control) ,新世代的自動化不只是為了「更快」,而是要「更好」──更少人為介入,更多洞察,更高價值。   產業轉變的臨界點 印刷業對變化並不陌生。從數位印刷的崛起到短版、客製化需求的普及,印刷商不斷適應市場與顧客的新要求。 但如今的挑戰更深層: 人力短缺讓原已緊縮的營運更加吃緊; 客戶期待更快、更個人化、且能即時更新的服務; 毛利持續壓縮; 多樣化的訂單類型與材料選擇讓排程與規劃愈發複雜; 同時,許多印刷廠仍依賴老舊設備與各自為政的軟體系統,導致資訊無法串接。 好消息是,這些痛點正好為 智慧自動化 創造了空間──讓印刷廠從被動反應轉為主動出擊。 它能消除流程摩擦、降低錯誤、並將數據轉化為可行洞察,幫助企業更快適應市場、精簡人力、並提供更高的客戶價值。   什麼是「智慧自動化」? 對印刷業而言,智慧自動化不只是設定腳本或自動排程,它是 軟體、即時資料與機器學習的結合 ,能隨企業需求不斷調整──也就是「有腦袋的自動化」。 它不僅能進行檔案預檢或派工到印刷機,還能讓系統「學習、預測與行動」。 從報價、接單、排產、到客戶溝通,智慧自動化能用更少的接觸點、更少的錯誤,完成更多工作。 它融合了: 人工智慧(AI) 商業流程管理(BPM) 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 工業物聯網(IoT) 這些技術整合後,讓機器、軟體與資料協同合作,主動管理任務、做出決策、並持續優化生產流程。 在實際應用中,智慧自動化可包含: AI 監控印刷機運作,預測零件異常; 自動搬運車(AGV)負責紙材運送; 智慧工作流程可依即時資料自動排程、觸發警示或重新分配工作。 它最大的特點是 會學習、會成長 。透過回饋迴路(feedback loop),系統會越用越聰明,能主動發現異常、提出改進建議,甚至預測潛在瓶頸。   從概念到實效:真實應用案例 智慧自動化最直接的應用之一是 預測性維護 。 透過蒐集印刷機的馬達負載、溫度、震動等資料,AI 能預測零件可能的故障時間,讓廠方提前維修,避免停機。這不僅減少非預期中斷,也讓排程更有信心。 另一項強大應用是 動態排程 。 排程通常由一位資深人員負責,但若那個人不在,整個生產效率可能大幅下降。 智慧系統可分析每筆訂單的規格、機台狀態、操作人員負載與後加工需求,自動生成最佳排程,達到最高產能與最少轉換時間。當突發急件進來或機器故障時,系統能即時重新分配任務、保持運作效率。 品質控管 也正在被改寫。 新一代視覺檢測系統能在印刷過程中自動識別套印偏移、色差或缺陷,並即時調整或提醒操作員。 結果是更高一致性、更少重印、也更穩定的品質。結合 AI 分析後,廠商還能從數據中發現趨勢、追蹤問題源,並以更高透明度向客戶保證品質。 這些應用帶來明確成果── 停機時間減少、產能利用率上升、交期加快、品質提升。 重複性的行政工作(如接單、開立發票)由自動化系統接手,讓員工能專注在客戶與創新。 最關鍵的是,智慧自動化能把原本孤立的系統(如印刷 MIS 與生產軟體)串聯起來,讓資料不再只是副產品,而是企業的戰略資產。   如何啟動智慧自動化之路 聽起來像未來科技嗎?其實,這些技術已經存在,也已被印刷廠採用並持續進化。 關鍵在於: 建立可擴充的框架 ,讓這些技術能逐步融入現有工具、流程與人員。 開始導入不需要全面重建系統。最成功的做法,是 從明確的商業目標與痛點出發 : 找出重複性高、易出錯或耗時的流程,例如自動接單、預檢審核或機台稼動率監控; 設立試點(Pilot)專案,於小範圍測試與優化; 建立量化指標,確保可衡量成果。 成功的試點能建立團隊信心,也能為擴大應用奠定基礎。隨著熟悉度提升,更多設備可被連線、自動化流程可跨部門串接,甚至導入生成式 AI 來自動生成客服回覆、報價內容等。   主動式 AI(Agentic AI):真正的遊戲改變者 與傳統被動回應的 AI 不同, Agentic AI 能自主設定目標、做出決策並採取行動──就像一位數位同事。 它不只是執行命令,而是能預測問題、優化流程,甚至主動發現新機會。 對印刷廠而言,這代表一個能自行調整排程、優化工作流程、甚至提前行動的智慧系統。 雖仍在早期階段,但這項技術預示著未來的自動化將不只是「聰明」,而是 主動的智慧 。   更聰明的未來 最後,導入智慧自動化需要 治理機制(Governance) : 制定資料品質與整合標準; 建立人機決策回饋迴路; 明確界定責任與流程所有權,確保投資長期發揮價值。 印刷產業的未來不只是更快,而是更聰明。 智慧自動化讓印刷商能更有效率地運作、更靈活地應變、更精準地服務客戶,並在競爭激烈的媒體市場中脫穎而出。 現在就開始,才能領先。 機會已經出現,工具已經成熟,行動的時機──就是現在。   內容來源: https://whattheythin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