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創紀事:25 間印刷廠教會我們的獲利真相
科技探索
2025-10-27

新創紀事:25 間印刷廠教會我們的獲利真相

  在之前一篇文章中( 創業紀事:一家新創公司的故事 ),我提到「Print Profit」如何誕生──這是印刷產業第一個專注於「獲利分析」的軟體平台。它源自我十年來在產業中的挫折、一篇碩士論文,以及一個信念: 全球印刷產業應該擁有更好的工具,來理解與提升財務表現。 自軟體推出八個月以來,我們的願景正逐步成形。至今我們已與 25 間印刷公司合作,從地方的服飾印製商到大型商業印刷廠都有。這些企業的規模、設備與市場雖各不相同,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 都渴望釐清「獲利」的真相。   大多數印刷廠都在「盲飛」 最明顯的發現,是許多印刷廠對自己的真正獲利狀況一無所知。並非他們不在乎,而是因為他們使用的管理資訊系統(MIS)和成本計算方法早已過時,無法提供現代企業經營所需的數據與策略。 在我們合作的 25 間印刷廠中,大多數無法明確指出哪些客戶或訂單最賺錢、哪些最虧錢。許多業主以為營收最高的客戶就是最有利潤的對象,但實際上那些訂單幾乎沒貢獻利潤,有些甚至倒賠。 不少業主每個月都辛苦忙碌,卻只能「祈禱本月有賺」,直到財報出來才知道結果。當他們第一次看到即時數據、真實毛利時,那一刻才是改變的開始。   銷售成長有用,但策略更關鍵 許多人常說「多賣一點就能解決所有問題」。然而若不理解利潤結構,盲目追求營收只會讓人更疲憊、而非更賺錢。 有一家印刷廠每月營收超過 30 萬美元,卻依然無法穩定獲利。深入分析後,他們做了三件事: 提高低毛利客戶的價格; 停止一條成本過高、回報過低的產品線; 讓業務團隊聚焦高毛利項目。 短時間內,他們的利潤率就提升了兩位數。結果證明, 獲利不一定靠成長,而是靠清晰與聚焦。   價格是情緒化的,數據讓它變理性 在所有領域中,「定價」是最能立即見效的地方。多數時候,定價被恐懼主導──害怕丟單、得罪老客戶,或是報價太高失去市場。 但當業主清楚掌握每筆工作的實際毛利時,定價就從情緒變成策略。 印刷產業的多數 MIS 平台仍採用靜態輸入、自動輸出的模式,缺乏「背景脈絡」──例如當月企業的財務狀況、客戶屬性、市場特性,以及對方願意支付的合理範圍。 真正的智慧定價 不是一味漲價,而是知道自己何時少收錢、何時已超出市場容忍度。當定價能以真實成本為依據,而非帳面幻象,決策就更簡單、更有依據。   老舊系統正誤導業主 許多印刷廠仍沿用「預算時薪率模型」(Budgeted Hourly Rate)──那是工業革命時期為分攤人工與間接成本而設的制度。當年或許實用,今天卻早已不合時宜。 在 2025 年,用這種方法將固定成本分配到每筆訂單, 不僅過時,更具誤導性。 這些系統讓人產生精準的錯覺,卻掩蓋了工作的實際表現。 更好的做法是以「貢獻毛利」(Contribution Margin)為核心──著重變動成本,直接反映每筆工作或客戶對淨利的實際貢獻。這種方法更真實、更易理解,也更能轉化為行動。若我們想以清晰為導向,就該用符合現代企業運作邏輯的工具與方法。   聚焦,是被低估的關鍵 當企業真正了解利潤來源後,決策自然變得果斷。 導入 Print Profit 的廠商,最常說的一句話不是「我們需要更多客戶」,而是「我們要更聰明地經營現有客戶」。 有人重新平衡產品組合,有人調整業務分工,甚至有人退出整個低效市場。 這些決策雖不容易,但都清晰明確。結果也一致── 聚焦帶來更高利潤與更穩健的方向。   軟體只是起點,關鍵在人 我們很快發現: 改變企業的不是軟體,而是人。 最能發揮工具價值的業主,不只是看報表,而是用它來領導。他們把洞察帶進會議,把數據轉化為策略,把資訊化為行動。 有家公司將「獲利檢視」列為每月會議固定議題;另一家則用報表重新定義接案標準。最終改變成果的,不是工具本身,而是使用方式。   接下來的路 八個月過去,我們仍在起步階段,不斷傾聽、學習與改進。但有一點非常明確── 市場對「清晰」的需求是真實且迫切的。 每一間合作的印刷廠都發現了隱藏的成長機會,並將洞察轉化為行動與成果。 我們原本的目標是建立一套「理解印刷獲利」的新標準,但現在看來,它正在成為一種更大的轉變── 一種新思維、新掌控力,與企業領導人全新的自信。 而這場革命,才正要開始。   內容來源: https://whattheythink.com/
『設計印象雜誌』
橫跨印刷及設計領域的專業媒體,兩個月發行一期紙本雜誌,網站不定期更新
新創紀事:25 間印刷廠教會我們的獲利真相
科技探索
2025-10-27

新創紀事:25 間印刷廠教會我們的獲利真相

  在之前一篇文章中( 創業紀事:一家新創公司的故事 ),我提到「Print Profit」如何誕生──這是印刷產業第一個專注於「獲利分析」的軟體平台。它源自我十年來在產業中的挫折、一篇碩士論文,以及一個信念: 全球印刷產業應該擁有更好的工具,來理解與提升財務表現。 自軟體推出八個月以來,我們的願景正逐步成形。至今我們已與 25 間印刷公司合作,從地方的服飾印製商到大型商業印刷廠都有。這些企業的規模、設備與市場雖各不相同,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 都渴望釐清「獲利」的真相。   大多數印刷廠都在「盲飛」 最明顯的發現,是許多印刷廠對自己的真正獲利狀況一無所知。並非他們不在乎,而是因為他們使用的管理資訊系統(MIS)和成本計算方法早已過時,無法提供現代企業經營所需的數據與策略。 在我們合作的 25 間印刷廠中,大多數無法明確指出哪些客戶或訂單最賺錢、哪些最虧錢。許多業主以為營收最高的客戶就是最有利潤的對象,但實際上那些訂單幾乎沒貢獻利潤,有些甚至倒賠。 不少業主每個月都辛苦忙碌,卻只能「祈禱本月有賺」,直到財報出來才知道結果。當他們第一次看到即時數據、真實毛利時,那一刻才是改變的開始。   銷售成長有用,但策略更關鍵 許多人常說「多賣一點就能解決所有問題」。然而若不理解利潤結構,盲目追求營收只會讓人更疲憊、而非更賺錢。 有一家印刷廠每月營收超過 30 萬美元,卻依然無法穩定獲利。深入分析後,他們做了三件事: 提高低毛利客戶的價格; 停止一條成本過高、回報過低的產品線; 讓業務團隊聚焦高毛利項目。 短時間內,他們的利潤率就提升了兩位數。結果證明, 獲利不一定靠成長,而是靠清晰與聚焦。   價格是情緒化的,數據讓它變理性 在所有領域中,「定價」是最能立即見效的地方。多數時候,定價被恐懼主導──害怕丟單、得罪老客戶,或是報價太高失去市場。 但當業主清楚掌握每筆工作的實際毛利時,定價就從情緒變成策略。 印刷產業的多數 MIS 平台仍採用靜態輸入、自動輸出的模式,缺乏「背景脈絡」──例如當月企業的財務狀況、客戶屬性、市場特性,以及對方願意支付的合理範圍。 真正的智慧定價 不是一味漲價,而是知道自己何時少收錢、何時已超出市場容忍度。當定價能以真實成本為依據,而非帳面幻象,決策就更簡單、更有依據。   老舊系統正誤導業主 許多印刷廠仍沿用「預算時薪率模型」(Budgeted Hourly Rate)──那是工業革命時期為分攤人工與間接成本而設的制度。當年或許實用,今天卻早已不合時宜。 在 2025 年,用這種方法將固定成本分配到每筆訂單, 不僅過時,更具誤導性。 這些系統讓人產生精準的錯覺,卻掩蓋了工作的實際表現。 更好的做法是以「貢獻毛利」(Contribution Margin)為核心──著重變動成本,直接反映每筆工作或客戶對淨利的實際貢獻。這種方法更真實、更易理解,也更能轉化為行動。若我們想以清晰為導向,就該用符合現代企業運作邏輯的工具與方法。   聚焦,是被低估的關鍵 當企業真正了解利潤來源後,決策自然變得果斷。 導入 Print Profit 的廠商,最常說的一句話不是「我們需要更多客戶」,而是「我們要更聰明地經營現有客戶」。 有人重新平衡產品組合,有人調整業務分工,甚至有人退出整個低效市場。 這些決策雖不容易,但都清晰明確。結果也一致── 聚焦帶來更高利潤與更穩健的方向。   軟體只是起點,關鍵在人 我們很快發現: 改變企業的不是軟體,而是人。 最能發揮工具價值的業主,不只是看報表,而是用它來領導。他們把洞察帶進會議,把數據轉化為策略,把資訊化為行動。 有家公司將「獲利檢視」列為每月會議固定議題;另一家則用報表重新定義接案標準。最終改變成果的,不是工具本身,而是使用方式。   接下來的路 八個月過去,我們仍在起步階段,不斷傾聽、學習與改進。但有一點非常明確── 市場對「清晰」的需求是真實且迫切的。 每一間合作的印刷廠都發現了隱藏的成長機會,並將洞察轉化為行動與成果。 我們原本的目標是建立一套「理解印刷獲利」的新標準,但現在看來,它正在成為一種更大的轉變── 一種新思維、新掌控力,與企業領導人全新的自信。 而這場革命,才正要開始。   內容來源: https://whattheythin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