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包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包裝未來
2025-10-23

印刷包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正驅動著印刷包裝產業的創新與發展,由資誠顧問(PwC)公司所出版的「2024年全球消費者洞察調查」發現,消費者平均願多花9.7%價格購買永續商品,吸引消費的永續元素包括:減少消耗的生產流程與回收再利用(40%)、環保包裝(38%)、有助於大自然與水資源保護(34%)。而「2024台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顯示,75%全球與79%台灣企業致力提高能源效率,但僅約半數企業在開發與銷售環境友善產品或服務。(見表1) 全球永續發展兩個關鍵議題 全球暖化與循環經濟,可說是全球永續發展相當關鍵的兩個議題,而在2024~2026年間,全世界陸續實施的新法規包括:歐盟的企業永續報導指令(CSRD)、碳邊境稅(CBAM)、美國清潔競爭法案(Clean Competition Act,英文簡稱CCA)、台灣碳費等。在循環經濟上,例如歐盟的無毀林產品監管(EUDR)法規及各國減塑全新規定,包裝及包裝廢棄物規章(PPWD)、生產商責任計畫(PRS)等,這都驅動著全球的品牌客戶加速發展綠色商品與包裝,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例如強化綠色設計、節能減碳與碳足跡管理、使用再生能源、回收及可降解材料、以紙代塑、公平貿易與社會責任、碳中和與100%回收包材等承諾,讓綠色消費成為2025年的全球嶄新趨勢。(見圖2) 對印刷包裝企業來言,未來碳權、碳稅將是商品成本的一環,而碳管理則是全球性競爭的核心業務,節能減碳、關注循環經濟、減塑都已成為全球關鍵競爭力。而CSRD發出明確訊號,永續性不再是一種選擇,而是企業生存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滿足CSRD,公司不僅必須收集數據,還必須理解數據、改善流程並透明地傳達進度。 ●圖2:歐盟綠色協議,包含再生能源、CSRD、CBAN、EUDR、PPWD、PRS等(圖片來源╱https://commission.europa.eu/strategy-and-policy/priorities-2019-2024/european-green-deal_en)  探尋印刷包裝業可持續發展 為了探索2025年印刷包裝的未來發展趨勢,本期設計印象雜誌,特別結合2024年產業年度報告及可持續發展議題,就印刷包裝產業的發展趨勢、低碳永續材料的選擇及綠色製程實務等做特別企劃專題報導,希望提供讀者及相關業者參考,這次專題的重點項目關鍵字說明如下: 一、2025印刷包裝業發展趨勢 綠色、可循環、輕量化和極簡包裝是目前的主流意識,而其所延伸出來的議題將是綠色包裝設計、減塑及環保材料的創新、印刷包裝生產的綠色製程、客製化、個人化與智慧包裝(例如數位標籤、互動式體驗、防偽措施、供應鏈可視性等)解決方案、碳足跡與永續資訊透明化、數位印刷與人工智慧(AI)運用、電子商務與安全包裝標示等。 二、綠色設計 減量、減碳首先需由避免過度包裝材料開始,例如選擇合適的包裝材料、定義合理的包裝尺寸、精簡及優化包裝結構,加入友善回收設計,例如避免黏貼的組合設計、減少黏合的卡扣設計、單一材料設計、使用可平攤設計,另外要考慮包裝再利用的價值,延長包裝使用週期,如賦予包材其他利用價值、增加包裝利用週轉次數等。(見圖3) ●圖3:低碳永續材料的選擇(圖片來源╱drupa官網)  三、低碳永續材料的選擇 首先要考慮以紙代塑,尋求可替代的紙製品,這要強調生物可降解性和可堆肥材料;另外使用可再生材料,例如秸稈材料、竹纖維、甘蔗渣纖維、玉米澱粉基材料、棕櫚葉與椰殼纖維、蘑菇材料、海藻基材料等。而回收塑料再利用,以減少資源消耗、溫室氣體排放、塑料垃圾對環境影響,常見的回收塑料來源,包括海洋回收塑料(Ocean Recycled Plastics)、消費後回收塑料(Post- Consumer Recycled Plastics,英文簡稱PCR)、工業回收塑料(Post- Industrial Recycled Plastics,英文簡稱PIR)等等。 四、印刷包裝業的綠色製程實務 綠色印刷製程是採用環保材料和工藝,遵守不對環境產生污染,優化印刷製程,追求最低資源與能源的使用,以永續發展理念,關注印刷包裝品可回收再使用,廢棄物及碳排的最低產出,符合國際認證的環境、社會與經濟的標準規範,並保障工人權益與社區參與等。 (一)選擇綠色環保材料是必要的╱例如推廣像FSC或PEFC所認證的紙張、再生紙、生物降解材料,以及無氟(PFAS)、無氯(PVC)的包裝材料和低碳、減塑材料;而環保油墨,則如植物基油墨、水基油墨、UV固化油墨及無重金屬顏料等等。 (二)優化油墨用量的設計與技術措施╱在不影響品質下,減量使用材料亦是實現綠色製程的關鍵,例如精確的油墨配方調控(高濃度油墨、優化黏度),確保油墨能夠均勻地覆蓋,減少油墨的浪費;而印刷技術的創新,如以數位印刷技術減少過量印刷,優化網版設計來降低油墨使用量,以薄膜印刷技術減少油墨使用,以及乾燥過程中的能耗。 (三)印刷工藝流程優化╱透過流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可以減少人為操作失誤和浪費,例如採用自動化油墨供應系統,優化油墨的消耗,智能印刷管理系統可以掌握資源與能源的使用效率,以優化製程管理效率。 (四)印刷表面處理(覆膜、上光和壓紋等)╱例如使用水性上光技術,以減少VOC排放及提升生物降解性;採用水性覆膜工藝及無溶劑覆膜的技術,降低減少環境污染及有利回收,可降解覆膜材料,則可以減少塑膠汙染及提高回收效率。 (五)能源與資源的管理╱採用節能設備、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及再生能源使用,有效處理和回收廢棄物,減少對環境的負擔。(見圖4) ●圖4:永續印刷的未來(圖片來源╱drupa官網)  五、數位印刷的趨勢 數位印刷的優勢在於按需生產,無須印版並減少大量的材料耗損、廢棄印刷品,而且可低能耗和高效生產,並可使用環保油墨和再生耗材,且可以依不同地區採分散式生產模式,減少運輸需求和碳足跡,可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印刷的需求。(見圖5) 六、色彩管理 色彩管理除了實現品牌識別外,也在低碳綠色包裝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包括精確的色彩再現,減少資源浪費;採用軟打樣(Soft Proofing)技術,減少浪費和碳排放;色彩優化,可減少印刷用墨量,色彩管理提升印刷效率,降低碳排放等。(見圖6) 七、低碳製造工廠時代來臨 低碳製造工廠就是要提高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溶入製程,透過改善設備和工廠運營效率,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及碳排放;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上,例如減少生產過程中的廢氣排放、改進物流和供應鏈整合、加入自動化設備及智能管理等;關注資源管理與循環經濟使用,採用數位化與智能製造等,以追求碳中和目標與外部認證。 ●圖5(左):數位印刷的優勢在於按需生產,無須印版並減少大量材料耗損及廢棄的印刷品 ●圖6(右):印刷時透過色彩管理、色彩優化,可減少印刷用墨量、提升印刷效率
『設計印象雜誌』
橫跨印刷及設計領域的專業媒體,兩個月發行一期紙本雜誌,網站不定期更新
低碳永續材料的認識與選擇-3
包裝未來
2025-10-21

低碳永續材料的認識與選擇-3

四、促進回收塑料應用的策略 (一)技術升級╱不斷改進塑料的回收技術,以提高回收塑料的質量,使其能夠與原生塑料相互媲美。例如,開發更為先進的分離技術,使得回收過程能夠去除更多的污染物,提高回收塑料的純度和性能。 (二)政策支持與市場激勵╱政府可以透過政策推動來促進回收塑料的應用,例如提供稅收減免或補貼措施,鼓勵企業使用回收材料製作包裝。同時,強制性回收規定也可以推動塑料的有效回收和再利用。 (三)教育與宣傳╱提高消費者對回收塑料的認識,增強他們對購買回收塑料產品的信心。透過宣傳回收塑料的環保效益,可以改變消費者的消費行為,進而增加市場需求。 (四)考量地區回收設施與消費習慣差異╱不同地區的回收體系發展程度和消費者的回收習慣可能有顯著差異,設計時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例如,在回收基礎設施比較完備的地區,可以推動高效、精細化的分揀回收方案,而在基礎設施較薄弱的地區,則可以考慮簡化回收流程,以便於操作。此外,消費者對環保的認知和接受程度也影響回收塑料的成效,針對低度環保意識的地區,可以加強宣傳並提供簡單易行的回收方式;對高度環保意識的地區,則可以進一步推動創新材料和回收技術的應用。因地制宜的設計策略,能夠有效提升回收塑料的使用效率和消費者參與度。 五、常見的回收塑料來源 (一)海洋回收的塑料(Ocean Recycled Plastics)╱是從海洋和沿岸環境中回收的廢棄塑料,這些塑料通常來源出自漁網、塑料瓶、包裝材料等海洋垃圾。隨著全球對海洋污染問題的日益關注,海洋回收塑料已成為許多品牌和企業,尋求可持續包裝解決方案的材料選擇其中之一。例如戴爾電腦(Dell)自2017年起,開始將回收的海洋塑料應用於產品包裝中,尤其是筆記型電腦的包裝托盤和緩衝材料。這些包裝材料是用來支撐和保護產品,它們是由來自海岸地區的塑料廢棄物回收製成的。(見圖9) ●圖9:海洋回收的塑料花盆(圖片來源╱pebblemag.com/recycled-plant-pots/網站)  (二)消費後的回收塑料(Post- Consumer Recycled Plastics,PCR)╱是指來自消費者使用後所丟棄的塑料製品,經過回收再利用後所生產的材料。這些塑料通常來自於塑料瓶、包裝袋、一次性餐具等日常消費品。 常見的消費後回收塑料,包括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HDPE(高密度聚乙烯)和PP(聚丙烯)等材料。這些材料可應用於各類包裝應用,特別是食品和飲料包裝。PET瓶的回收再利用最為普遍,經過清洗、熔融和再加工後,PET可以製成新瓶子、食品包裝膜和其他包裝產品。 而就應用與挑戰中,PCR塑料已廣泛應用於包裝行業,但由於其來源不同,回收材料的質量可能不穩定,這對精密包裝應用是個挑戰。為提高回收塑料的應用,企業往往需要與供應商合作,確保回收原料的質量穩定。 (三)工業的回收塑料(Post- Industrial Recycled Plastics,PIR)╱是指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塑料廢料,這些廢料未經消費者使用,通常來自於製造過程中的邊角料、廢品或生產過剩。 就來源與優勢分析,由於這些塑料材料在質量和純度上往往較高,它們比消費後回收的塑料更容易加工和再利用。這些材料可以直接返回生產線,運用於製造新產品。工業回收塑料已被廣泛應用於製造包裝緩衝材料、塑料袋和包裝容器等。 透過將工業生產中的廢料回收再利用,可顯著減少塑料浪費,降低對原生塑料的需求。這一做法不僅有助於減少廢物填埋場的負擔,還可提升生產效率。 (四)廢舊漁網的回收塑料(Fishing Net Recycled Plastics) ╱廢舊漁網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塑料廢棄物,主要來自於漁業活動中丟棄的尼龍漁網。這些廢舊漁網如果不回收,可能會長期漂浮在海洋中,對海洋生物造成嚴重的威脅。如果可以透過回收廢舊漁網製造包裝材料,便能夠有效減少對海洋環境的污染。 熟悉永續材料在包裝上應用 歐盟自1994年底起實施「包裝及包裝廢棄物指令」(Directive 94/62/EC),以設立包裝設計及包裝廢棄物預防與處理等規範。前述指令所適用範疇,涵蓋所有在歐盟市場上市之包裝類型及其廢棄物,亦即不論其包裝材質,抑或用於工業、商業、家庭或其他領域,均屬其納管範圍。 在前述指令下,會員國應採取措施,以確保在歐盟上市之包裝符合該指令附錄II所揭示要求,例如在足以符合對消費者之安全性與衛生保護水準下,產品包裝之使用量與重量以及包裝材料之有害物質含量均應最小化;應設計可再利用或可回復之包裝,包括使用有機回收或有利能源回收之材質等。 此外,該指令尚為會員國設定2025年及2030年前應該達成包裝廢棄物之整體回收及個別材質回收目標;另外,同時規定會員國在2024年底前應執行生產商責任計畫(Producer Responsibility Scheme),並針對前述計畫並應該符合歐盟廢棄物架構指令(Waste Framework Directive,2008/98/EC)關於生產商延伸責任(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之要求,俾使經過使用之所有類型的包裝,以及其廢棄物均能夠獲得妥善退還、收集與處理。 環保法規正在加快永續材料在包裝上的使用,印刷包裝業者必須要理解,由低碳綠色設計開始、可持續包材的選擇與應用、以綠色印刷生產製程與技術等,來作為滿足品牌客戶及消費者的需求,這才是未來的市場競爭策略與最佳競爭力。
低碳永續材料的認識與選擇-2
包裝未來
2025-10-21

低碳永續材料的認識與選擇-2

可再生材料的應用日漸普及 一、秸稈材料 秸稈是指農作物(如小麥、稻穀和玉米)在收穫後所剩下的莖稈部分,這些秸稈通常會被農民焚燒或丟棄,以便清理田地。然而,這種傳統處理方式會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PM2.5等污染物,不僅對空氣質量造成不良影響,還加劇了溫室效應。此外,焚燒秸稈還會浪費寶貴的有機資源,無法實現其可持續的利用。 將秸稈轉化為漿料並製成包裝材料,不僅能減少焚燒所造成 的空氣污染,還能有效利用這些農業副產品。秸稈漿包裝材料具有可降解性和可回收性,能在使用後自然分解,減少垃圾填埋的壓力。此外,秸稈漿的生產過程中所需的資源相對較少,碳足跡更低,有助於推動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這種材料的應用不僅提供了包裝領域的綠色選擇,還幫助改善農業廢棄物的處理方式,為環境帶來更多益處。 二、竹纖維材料 自古以來,竹子便被廣泛應用於製作各種產品,其中不乏包裝用途。竹纖維作為現代包裝材料,具有許多環保優勢。首先,竹子生長週期短,通常3~5年即可成熟,相比於其他木本植物,竹子能夠更快再生,減少對森林資源的壓力。竹纖維可以完全生物降解,不會造成持久性污染,使用後能夠自然分解,減少垃圾填埋的負擔。此外,竹纖維包裝材料的強度高、韌性好,能夠有效保護產品並適應多種包裝的需求。其生產過程中碳排放較低,助力低碳運營,同時也能在生產中促進碳固存,是可持續包裝的理想選擇。(見圖5) ●圖5:由竹纖維與甘蔗渣所製成的餐盤(圖片來源╱泰國Suliver與加拿大Jan Star Supplies Inc官網)  三、甘蔗渣纖維材料 甘蔗渣是一種製糖過程中的農業副產品,長期以來被用於製作多種產品,例如紙漿、餐具等,並逐漸在包裝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甘蔗生長速度快,通常1~2年即可成熟,因此甘蔗渣的供應穩定且可以持續,有助於減少對森林資源的依賴。使用甘蔗渣製作的包裝材料具備有良好的環保特性,因為它可以在自然條件下快速生物降解,不會對環境造成長期污染。此外,甘蔗渣包裝材料具有耐用性和韌性,適合使用於食品包裝、一次性餐具等應用領域。同時,它的生產過程能夠有效利用農業廢料,降低碳排放,相比於石化材料的包裝,具有更低的環境足跡,是推動循環經濟的一項理想選擇。 四、玉米澱粉基材料 玉米澱粉基材料,是另外一種常見的生物可降解包裝替代品。它們由玉米澱粉提取製成,通常與其他可生物降解聚合物結合,形成一種具有良好彈性和阻隔性的包裝材料。這些材料在特定的生物降解環境中可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適合使用於一次性餐具、購物袋和食品包裝。另外也有業者利用此一材料,模擬塑料射出成型的生產工藝來生產包裝產品。(見圖6) ●圖6:由玉米澱粉基材及蘑菇菌絲所製作的包材(圖片來源╱Max Solution及EcovativeDesign官網) 五、其他可再生材料 除了上述所提到的再生材料以外,還有很多類似的材料被開發作為產品及包裝材料,以下簡略列舉提供參考: (一)棕櫚葉與椰殼纖維╱它們是可以降解且可再生的天然材料,可應用於製作餐具、包裝袋和繩索等。加上它們具備有高強度和耐用性,使用後可以自然分解,不會造成污染。 (二)蘑菇包裝材料╱它由真菌菌絲體與農業廢棄物結合而成,具備堅固、輕質和完全可以降解的特性。其生產耗能低、自然分解快,具備防潮防震功能,是發泡塑膠的理想替代品。 (三)海藻基材料╱利用海藻或其他水生植物製作的薄膜材料,既可食用又可完全降解,這種材料可以用於包裝單份調味品或零食。(見圖7) ●圖7:可完全分解的海藻薄膜和海藻紙(圖片來源╱www.notpla.com網站)   回收塑料循環生產與再利用 根據低碳與永續發展的原則,包裝材料應該優先選擇紙張或其他可再生資源。然而,由於材料的物理特性、成本考量及當前技術的限制,許多產品仍然需要使用石化塑膠以確保產品的保護性和保質效果。石化塑膠雖具備優良的耐用性和防護性能,但其屬於不可再生資源,而且在自然環境中的分解需數百年之久。如果缺乏有效的回收系統,塑膠廢棄物將對環境和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威脅。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報告,塑膠廢棄物已成為全球海洋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並導致微塑膠進入食物鏈,危及生態和人類健康。因此,塑膠包裝的使用必須搭配健全的回收機制,以減少環境破壞並促進資源的有效循環利用。而要避免此一問題發生的做法,便是做到塑料回收循環生產與再利用。 一、回收塑料的環境效益 (一)減少資源消耗╱回收塑料再利用可以減少對石油等化石燃料的開採和消耗,降低生產新塑料所需的能量。 (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回收過程中,相比原生塑料所生產的排放量更低,能夠有效地降低整體的碳足跡。 (三)減少塑料垃圾╱回收利用可防止大量的塑料廢棄物進入垃圾填埋場、海洋或被焚燒,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 二、回收塑料在包裝行業應用 (一)食品和飲料包裝╱許多的飲料公司,已經開始使用回收的PET瓶來生產新的飲料瓶。這不僅減少塑料廢棄物,還提升了品牌的環保形象。回收塑料在食品包裝中的應用,往往需要符合嚴格的衛生標準,但技術的不斷進步已經使這個成為可能。 (二)化妝品包裝╱許多化妝品品牌也開始採用回收塑料製作包裝,從瓶子到容器蓋,這些包裝可以有效減少資源消耗,並提升產品的可持續性。 (三)電子產品包裝╱在電子產品領域,回收塑料被應用於製作包裝緩衝材料、外殼和托盤,這不僅有助於減少電子廢物,還能保護環境免受有害塑料化學物質的影響。(見圖8) 三、回收塑料應用的挑戰 (一)質量控制╱回收塑料的質量,往往不如原生塑料穩定。由於回收過程中塑料來自於不同的來源,可能會出現顏色不均、強度降低或化學性能不穩定等問題,這些質量問題可能會限制其在某些精細應用中的使用。 (二)回收基礎設施不完善╱全球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塑料回收基礎設施仍不完善,特別是一些發展中國家,這導致了大量塑料無法被有效回收再利用。建立和完善塑料回收系統,是推動回收塑料應用的關鍵。 (三)消費者意識和市場需求╱儘管回收塑料具有環保優勢,但消費者對於回收塑料產品的接受度仍然不高。有些人擔心回收塑料的安全性和質量,這使得市場需求尚未充分的釋放。此外,生產企業對於回收塑料的使用仍然有限,這也需要更多的政策激勵和市場推動。 ●圖8:Dell電腦由海洋回收塑料所製成的包裝盒(圖片來源╱zeekmagazine.com/archives/62497網站) 
低碳永續材料的認識與選擇-1
包裝未來
2025-10-21

低碳永續材料的認識與選擇-1

Z世代(係指1997~2012年出生)的消費群,已逐漸成為全球的消費主力,他們對理念品牌的偏好,以及對環保、社會責任、多元文化等價值觀的重視,已讓綠色消費成為2025年的全球新趨勢。而氣候變遷與在全球資源逐漸短缺的背景下,低碳經濟與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企業競爭的關鍵因素之一。包裝產業作為供應鏈中的重要一環,不僅對產品保護與運輸有著重要的貢獻,其生產和設計過程中的碳排放與環境影響也逐漸受到社會與消費者的高度關注,對品牌商來言,更是提升品牌形象與市場競爭力的有效途徑。(見圖1) 可持續發展議題備受關注 海洋生態污染及循環經濟,也是永續發展的另外一個重要問題,2022年聯合國175個國家簽屬協議,在2024年完成法律約束力的「全球塑膠公約」,以減塑為目標,2024年世界地球日(Earth Day)年會,即使焦點分歧在「減產」還是「回收」,但全球減塑的希望仍在。事實上在過去5年來,全球品牌客戶及供應鏈業者,都持續且積極的關注如何達成低碳經濟、解決塑膠污染、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可持續發展的相關議題,這造成低碳永續材料,成為印刷包裝業者的關鍵競爭力,所以認識與選擇低碳永續材料,對印刷包裝業者的未來發展是相當重要的。(見圖2) 盤點國際品牌客戶的包裝目標,Dell電腦承諾2030年,超過50%的產品和100%包裝使用回收或可再生材料;惠普(HP)消除難以回收的材料、希望2023年40%的包裝循環利用率,至2030年可提升至75%;愛迪達(Adidas)的永續包裝目標,使用回收或已認證的材料、90%以上為回收材料及開發無塑料替代品等;SONOS 2025年永續包裝解決方案的目標,是全新包裝完全使用90%消費後回收材料(PCR),以及FSC認證纖維或是可回收植物纖維等。 ●圖1:Z世代是指1997~2012年出生的主力消費群,表格為各個世代的時間序(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2:綠色包裝設計與愛迪達永續發展高峰會(圖片來源╱捷比達簡報資料)  以紙代塑尋求可替代紙製品 針對紙製品包裝的減碳優勢,茲相關說明如下: 一、生物可降解性 紙製品具有天然的生物可降解性,這使得它在進入垃圾處理系統時,比塑膠和金屬材料對環境造成的負擔要小的多。即便最終進入垃圾填埋場,紙張能夠在自然環境中較快分解,所釋放的碳與其透過光合作用吸收的碳相互抵消,從而減少對大氣碳濃度的影響。(見圖3) 二、紙製包材實際應用與挑戰 在實際應用中,紙製包裝已經在多個行業中被廣泛採用,特別是在食品、零售和電商等領域。許多企業紛紛轉向使用紙袋、紙盒和紙質填充物來取代傳統的塑膠包裝,其不僅能夠減少碳排放,還能夠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對環保包裝的需求。 然而,儘管紙製包裝材料具有明顯的減碳優勢,但在推動其更大規模的應用時也面臨了一些挑戰。例如,紙張的強度和防水性相對於塑膠較為不足,這限制了其在某些應用場景中的使用。另外,原本使用塑料材才能夠達到例如抗刮或抗磨損的功能部分,當改為紙製產品時可能在效果上會沒有塑料材質來的好。但是隨著材料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慢慢的已經有越來越多廠家推出可以克服問題的材料。 中華紙漿以水性可分解專利塗層,達到防水、防油與可熱封合的特性,並於使用後可直接投入一般紙類回收再利用,使得產品達到減塑、減碳與減廢的三大目標。這些產品都通過食品安全與綠色環保的相關認證,這是解決淋膜紙無法回收的一種新包裝材料。(見圖4) ●圖3:紙製包材具有天然的生物可降解性(圖片來源╱捷比達簡報資料) ●圖4:中華紙漿為首家採用無PE淋膜包裝紙(左),以及首創環保新標準的綠色衛生紙包裝(圖片來源╱中華紙漿簡報資料)
包裝生產線已改變,你的呢?
包裝未來
2025-10-20

包裝生產線已改變,你的呢?

  包裝生產線不再像從前。短批量、生產快速反應、個性化、勞動力短缺與永續要求正在重塑轉換器的運作方式。數位印刷已不再是選項,而是提高敏捷性、維持客戶及業務成長的關鍵。下圖顯示數位印刷在摺盒中的發展:它已建立入門地位(階段1),隨著效能與成本改善,預計將從平版等傳統技術獲得市占率。本文由 Keypoint Intelligence 探討數位印刷如何提供速度、彈性與響應能力,使採用者在應對當前不斷演變的包裝需求中取得競爭優勢。   稱包裝及標籤變化為「重大」仍不足以形容。供應鏈持續變動,受到法規、合規性、永續性及需求轉變影響。招募與留住熟練勞動力比以往更困難。轉換操作通常以低成本大量生產為導向,但長期成功仍依賴滿足客戶對價格、產品與服務的期望。 數位轉型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優化印刷成本 (Optimize Print Cost) 目標重點: 專注於降低單純的印刷成本。 運行/印量 (Runs): 低於 3,500 速度 (Speed): 5,000 張/小時 (sph) 成本 (Cost): 每平方公尺 $0.13 - $0.18 市場規模: 5 億平方公尺 (500M m²) 第二階段 :優化總成本 (Optimize Total Cost) 目標重點: 擴大優化範圍,降低整個生產流程的總體成本。 運行/印量 (Runs): 5,000 - 10,000 速度 (Speed): 約 10,000 張/小時 (sph) 成本 (Cost): 每平方公尺 $0.13 - $0.12 (成本進一步微幅下降) 潛在市場規模: 51 億平方公尺 (5.1B m²) 第三階段 :新客戶體驗 (New Customer XP) 目標重點: 數位轉型的最終目標,不再僅限於成本,而是透過數位化能力創造差異化和新的客戶價值/體驗。 運行/印量 (Runs): 10,000 - 20,000 速度 (Speed): 15,000 張/小時 (sph) 成本 (Cost): 每平方英尺 $10 m (此階段的成本計算可能轉向更高價值的指標) 市場規模: 126 億平方公尺 (12.6B m²) 來源: Keypoint Intelligence 的摺疊紙盒行業報告。   當前現實 在生產現場,壓力顯而易見。精簡人員需覆蓋長班次,一人缺席即可能打亂排程。客戶避免高量生產以降低過時風險,偏好與行銷活動或促銷相關的短批量生產。這種混合需求拉伸了傳統工作流程。準備作業侵蝕利潤,庫存更難管理,期限容易延誤。數位印刷為轉換器——更重要的是為客戶——帶來彈性,減輕生產負擔,同時提供市場所需的快速響應能力。 仍有部分轉換器猶豫不決。成本、複雜性與不確定性可能減緩採用,但透過清楚計畫與對現有作業的誠實評估,這些障礙是可管理的。   數位採用步驟 數位轉型的五個步驟 檢視您的業務組合 在小批量上測試工作流程 為客戶識別超越印刷品質的價值 探索新的成長領域 儘早讓您的團隊參與以建立認同   重新思考運作 數位轉型(DX)不只是購買印刷機。成功需技術、人員與流程的整合。 重新思考數位成功的四個領域 1. 工作流程整合 (Workflow Integration) 繪製從訂單輸入到最終成品(後加工/精加工)的完整路徑。連接管理信息系統 (MIS)、光柵圖像處理器 (RIP) 和後加工(finishing),以提高效率和可視性。 2. 員工發展 (Workforce Development) 針對數位化工作流程進行培訓和交叉培訓。提升資深員工的技能 (Upskill veterans),吸引更年輕、精通技術的人才。 3. 混合生產策略 (Hybrid Production Strategy) 將傳統(模擬,analog)和數位(digital)生產並行使用。智能地分配工作任務,在批量效率 (volume efficiency) 和生產靈活性 (flexibility) 之間取得平衡。 4. 資本投資規劃 (Capital Investment Planning) 規劃超越單純購買印刷機的投資。投資於軟體、後加工設備、培訓和系統整合。使用 投資回報率 (ROI) 分析來確保所有投資都與業務目標保持一致。   留住客戶 品牌對轉換器的評估標準已不同。品質仍重要,但差異化在於敏捷性。客戶期望可同時訂購全量與小批量測試,並希望快速完成,而數位印刷使這成為可能。短批量經濟、變更不阻礙生產、個性化高效。這種敏捷性能建立忠誠度。Keypoint Intelligence 標籤與包裝服務副總裁 Jeff Wettersten 表示:「轉換器不能再僅以印刷品質競爭——那只是基本要求。品牌真正看重的是敏捷性:今天處理短批量,明天臨時改設計,下週完成全量生產。數位印刷讓這種回應能力成為可能。」 新利基市場 數位印刷打開傳統印刷難以觸及的市場。小型品牌希望短批量包裝也能突出。高端產品製造商希望高度客製化的摺盒以提升品牌價值。這些市場量雖小,但價值高。針對這些市場的轉換器競爭重點在於創意與服務,而非價格。 混合優勢 高量工作不會消失。Wettersten 表示:「未來不是數位對抗傳統,而是兩者兼具。最具韌性的轉換器將平衡柔版與平版效率與數位彈性,將工作導向最合理的方式。這種混合策略可保護利潤、留住客戶並維持競爭力。」 柔版與平版仍是百萬印量的最高效方式,但單靠傳統技術有風險。最具韌性的轉換器採用混合運作,結合數位與傳統印刷機,並策略性分配工作。數位印刷亦減少人工監管,緩解勞動力限制,同時維持穩定產能與更高盈利。 環境因素 永續性已成合規義務。歐洲法規、北美新規及品牌目標正推動供應鏈變革。數位印刷支持這些目標,減少浪費並將產量對應需求。對買方而言,實質進展才是贏得下一份合約的關鍵。   綜合分析 研究顯示,數位印刷在包裝中的市占將持續攀升,而傳統印刷量趨於平穩。轉型緩慢但穩定。每年,原本以傳統印刷為預設的工作愈來愈多轉向數位。領導者將是那些將投資與市場走向對齊者——因為數位採用不只是設備選擇,而是韌性與成長的關鍵。適應訂單變動、勞動力短缺與永續要求的轉換器,將保留現有客戶並贏得新客戶。   結論 包裝需求不減,但呈現方式與轉換器的應對方式正在改變。能夠兼顧長批量傳統印刷效率與數位敏捷性的企業,將最具競爭力。Keypoint Intelligence 的角色是提供洞察,幫助轉換器自信應對市場變化,將挑戰轉化為持久優勢。     內容來源: https://whattheythink.com/
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趨勢-2
包裝未來
2025-10-20

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趨勢-2

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未來趨勢 積極主動地應對這些變化的公司將受益,drupa 2024上的許多例子,特別是在可持續發展,以各種方式說明這一點。透過展示他們對可持續發展的承諾,公司可以改變公眾和產業的看法。對於印刷產業來說,這意味著其公司可以透過環保材設計,可回收材料的創新、節能工藝流程和減少浪費的努力來引領潮流。 另外針對外部可持續發展專業知識促進變革,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英文簡稱CSR)是指一間企業除了在財務上對股東負責外,也應對社會、環境負責,以一個企業公民的身分,為社會、環境帶來正面影響。簡而言之,是企業將「永續發展概念」整合進其營運方針的管理理念。CSR指令等法規的複雜性,導致可持續發展專家專業產業的發展。全球諮詢公司等技術領導,以及許多專業的利基供應商,都說明公司收集數據並採取有效行動。對印刷產業來說,這些合作夥伴關係可以提供有價值的見解和工具,以有效管理變革。 重塑與機遇,隨著可持續發展在未來幾年不可避免地變得更加重要,該產業有機會重塑自我。對於印刷產業來說,這意味著創新、重新思考商業模式,並將自己定位為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的可持續替代方案,CSRD只是一個遠未結束的變革時代開始。透過將可持續性超越合規性,印刷公司可以與更廣泛的社會目標保持一致,提高其彈性,在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中確保其地位。因此,ESG或可持續性不是一個問題,可持續發展不是一種趨勢,而是未來。無論是什麼,現在都是採取行動的時候,印刷產業對未來減廢、減碳及碳足跡,永續包裝法令的實施是必須馬上實行的,現在不做,未來也必須要做,針對這個課題,大家必須審慎思考。(資料來源╱https://www.drupa.com/en/Media_News) ●圖4:永續印刷的未來(圖片來源╱drupa官網)  全球永續發展關鍵兩個議題 2024年全球永續發展很關鍵的兩個議題,2025年起,國際碳稅法正式生效,例如歐盟的碳邊境稅(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英文簡稱CBAM)、台灣碳費、美國清潔競爭法案(Clean Competition Act,英文簡稱CCA)等,所以未來碳權、碳稅將是商品成本的一環,而碳管理則是全球性競爭的核心業務。 而在循環經濟上,歐盟的無毀林產品監管(EU Deforestation Regulation,英文簡稱EUDR)法規及各國減塑新規定,包裝及包裝廢棄物的規章(Packaging and Packaging Waste Directive,英文簡稱PPWD),以及有關生產商的責任計畫(Producer Responsibility Schemes,英文簡稱PRS)等都已經於2024年及即將在2026年中試行及生效,減塑也成為全球關鍵競爭力,而強化綠色設計、使用可持續和可降解材料、可堆肥、提高資源與能源效率,再生能源與碳足跡管理等,都將是企業迫切的議題。其中PRS通常藉著財政手段,例如按樽費、玻璃樽徵費等,以經濟誘因促使生產商、零售商,以至消費者等「生產者」,負擔應有的環保責任。 國際印刷包裝展有其代表性,除了看新設備、新製程、新技術之外,我們也應該去瞭解新材料,尤其環保材料,以及在供應鏈中印刷廠所要具有那些認證,例如ISO、FSC、色彩管理ÿ等,還有一些品牌商的要求,最重要的還是要瞭解未來趨勢發展及需求,預先做準備,等需要時再申請,往往會錯失大好良機。 ●圖5(左):數位印刷的優勢在於按需生產,無須印版並減少大量材料耗損及廢棄的印刷品 ●圖6(右):印刷時透過色彩管理、色彩優化,可減少印刷用墨量、提升印刷效率
印刷包裝業的綠色製程實務-1
包裝未來
2025-10-20

印刷包裝業的綠色製程實務-1

綠色製程是各行各業響應世界各國減碳的具體表現手段,也是印刷業未來無法規避減碳的工作,本文將針對包裝印刷業如何導入綠色製程的印刷技術分享。印刷包裝產業的綠色製程實務是實現碳中和目標、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路徑結合產業趨勢、技術創新及企業實踐,從材料、技術、管理等多方面總結綠色製程的核心實踐ESG精神。首先所謂綠色印刷製程指的是採用環保材料和技術,而印刷過程中能夠減少污染、節約能源及過多的浪費資源,同時希望在消費者使用商品後的印刷品廢棄後能夠容易回收,而且達到再利用或再循環、材料可自然降解,進而對生態環境影響最小的一種印刷製程。 印刷廠為了能夠實現綠色包裝印刷,本文筆者將以環保材料與原稿設計減量、低碳生產技術優化、全產業鏈綠色管理與社會責任、前瞻技術研發與未來發展趨勢四大主題來展開說明。 壹、環保材料與原稿設計減量 一、尋找綠色環保材料替代高汙染源材料 主要如使用低VOCs排放油墨,替代傳統含苯或二甲苯的油墨,減少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推廣FSC或PEFC認證紙張、再生紙、生物降解材料,以及無氟(PFAS)、無氯(PVC)包裝材料,降低環境毒性。以企業案例來說:正隆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紙業致力於產品研發,推動綠色生產、節能減排及低碳環保等永續發展廠商,是多家國際知名品牌綠色包裝夥伴。例如台灣環保家庭用紙品牌「蒲公英」,強調100%使用再生紙與潔淨能源生產,是台灣第一個「環保標章」、「FSC COC」、「碳足跡」等三重認證的優質家庭用紙產品。(見圖1) 在環保油墨方面,國內東明油墨公司至今已達成符合2025年MOSH/MOAH法國礦物油之平版印刷油墨。使用全植物有機物製造,並取得「C2C搖籃到搖籃」環境永續經營認證。針對植物基油墨,如大豆油墨或亞麻籽油墨,是目前綠色油墨的重要選擇之一。這類油墨主要成分是從植物中提取的油脂,取代傳統的石油基溶劑。相比石油基油墨,植物基油墨具有多項環保優勢,其主要說明如下:(1)可再生性╱植物基油墨使用可再生資源,降低對不可再生化石燃料的依賴,減少碳足跡。(2)低VOC排放╱植物油基質的使用顯著減少VOC(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排放,這有助於改善工作環境中的空氣質量,並減少對臭氧層的破壞。(3)易於分解╱植物基油墨中的油脂較容易在自然界中分解,減少油墨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見圖2)   ●圖1(左):正隆蒲公英家庭用紙產品   ●圖2(右):東明油墨法國礦物油的平版印刷油墨 現在環保意識抬頭與數位化快速發展的時代,一般商業印刷廠若沒有跟進,可能會在這激烈的商業競爭中消失,這也是目前國內印刷業都要轉型朝向包裝印刷發展的主因。理想與實際常常會有一段落差,從經驗得知採用環保的材料將碰到兩大考驗,一是成本增加,一是印刷適性問題,例如採用FSC的紙張,成本會增加5~10%,含紙價及認證費   (見圖3)。環保再生紙價格較低,但品質不太穩定,會衍生許多印刷製程中無法預防的品質異常,如紙屑多易造成深色系列的白點等缺陷。另外印刷廠為什麼不輕易變換材料,尤其是油墨,一旦更換全新品牌油墨後,可能廠內要花費3~6個月去適應與調整,因色彩控制是最難的,色差是平版印刷業永遠的痛。不是改了環保配方一切都如意,最近經歷的案例是某日本品牌的冷燙膠原先都認為品質最佳,價格也高許多,變更環保配方後(廠商自己說),冷燙效果品質就回不去,考量品質只能放棄使用。當環保、品質、價格三者無法兼顧時,就需要經驗與智慧的抉擇,沒有親身經歷的事是無法體會到真義。 二、減量化設計 一般印刷業是根據客戶的要求執行印刷,要能夠達到符合環保的綠色印刷,最主要還是來自設計端原始設計樣,現在設計業也提倡透過輕量化包裝、可重複使用設計並減少材料使用,同時提升可回收性設計。但事實上坊間的設計為了包裝美觀與視覺上讓產品內容充足,會誇大設計與在內包裝做更大空間感設計,實質內容物放置是縮減許多,感覺有欺騙消費者的設計行為。常見的是禮品包裝設計,如圖4感覺一層可以放三包,實質上只有兩包,下面是補上面的空間。 從設計端去減少包裝材料的使用,避免過度包裝是未來的趨勢,以永豐餘集團捷比達公司推動低碳設計製造以達到國際品牌客戶包裝永續要求作案例分享,資料參考TIGAX 24印刷傳播科技研討會相關內容,綠色包裝設計指標4R是指減少使用(Reduce)、物盡其用(Reuse)、循環再造(Recycle)、替代使用(Replace)。具體行動是採用定義合理的包裝用量,避免過度包裝。定義合理的包裝尺寸,追求裝櫃量最佳化,第三方碳排放數據庫,塑化包裝材料含量的去除或優化,友善包裝件結合方式。 在傳統包裝設計與現代綠色包裝設計兩者的比較如下:傳統設計依據客戶對產品提出的功能、性能、質量與成本等需求而設計。而綠色設計由環境來決定產品設計的方向,換句話說,環境的考量在產品設計開發中是和產品利益同等重要。傳統設計的設計師,很少或根本沒有考慮有效的資源再生利用及生態環境的影響。綠色設計要求設計師在產品構思及設計階段,就必須考慮降低能源消耗、資源重複利用,以保護生態環境。傳統設計在製造和使用過程中較少考慮產品回收等問題,用完即廢棄。綠色設計在產品製造和使用過程中,要做到可拆卸、易回收,不產生有毒物質及最少的廢棄物。 ●圖3(左):FSC商標  ●圖4(右):常見包裝模式喜好採用結構設計,透過視覺讓內容物有較多的感覺 貳、低碳生產技術優化 一、數位印刷與智慧技術 考量低碳生產在所有印刷技術中,當然首推數位印刷為最佳的選擇,這也是近年來大家期望看到是否有量產型及寬幅的數位印刷機出現,從陳政雄董事長研討為專題分享「drupa 24展會科技啟示」,從專題或專書分享中可得知數位印刷機仍持續的發展中,但要真正能夠完全取代傳統的印刷方式,仍需要一段長時間的努力。近年AI人工智能急速發展,以智慧化生產控制深入數位印刷流程,例如即時監控墨水用量、印刷速度與溫度,並自動調整參數以維持品質一致性。AI還能預測設備故障,減少停機時間,未來導入數位印刷機應用,說不定會有神奇發展機會。(見圖5) 在包裝與標籤印刷業務中,電子商務和品牌個性化需求驅動包裝印刷市場,數位印刷技術可以快速生產客製化標籤、防偽設計及可變數據(例如QR Code),尤其適合短版印刷。當然目前數位印刷機存在不利發展因素很多,但最主要還是大量生產的成本過高,機器本身的壽命比傳統印刷機器短,以及投資金額較高等問題。雖然是高投資成本,數位印刷機初期設備與技術升級費用較高,可能限制中小企業採用,但長期可以透過節省耗材與人力成本平衡,尤其是印刷業面臨技術工人短缺,企業加速導入自動化設備與機器人,減少對人力的依賴。以長遠來看,數位印刷機的未來將以「智能化、環保化、客製化」為核心,結合AI與新材料技術,持續擴張應用並推動產業升級,企業需關注環保綠色製程及推動ESG的最佳選擇。 二、節能設備與技術創新 印刷業碳排放來源主要為墨水原料與印刷製程中電力能耗,因此許多印刷企業開始關注如何優化印刷生產設備,減少能源消耗,並引入替代能源,進一步降低碳足跡。對於油墨而言,環保型油墨的研發成為減少碳排放的關鍵方向。傳統的油墨大多包含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這不僅對環境造成污染,也對健康產生風險。因此,印刷業逐漸開始採用水性、LED UV光固化墨水取代傳統溶劑型高碳排墨水。隨著消費者對綠色環保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企業推行減碳策略不僅能提升品牌形象,還能帶來更大的市場佔有率,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傳統印刷業者如凹版與柔版印刷技術,碳排放量較高,將是碳稅政策下的主要受影響對象。然而透過以下措施,這些企業仍能有效應對:(1)技術升級╱引入更加節能的設備,並改進乾燥系統以減少能耗。(2)轉換低碳墨水╱選擇使用環保型的墨水,例如水性油墨或UV LED油墨,以減少碳排放。相較傳統印刷業,數位噴墨技術碳排放較低,而且大多使用環保墨水,在碳稅政策下具有相對優勢。低能耗綠色印刷技術(如LED UV取代傳統UV)使能耗降低,生產效率提升。筆者於去年12月初參觀台中青水彩色印刷最近完成添購生產9色加雙上光,LED UV與傳統UV共用是最好的典範,圖6為筆者與印刷先進現場參觀合照。 ●圖5(左):由印刷人雜誌社出版、陳政雄編著的drupa 2024展覽介紹 ●圖6(右):筆者(右4)參觀青水印刷最新印刷機設備與印刷先進合照 
印刷包裝業的綠色製程實務-2
包裝未來
2025-10-20

印刷包裝業的綠色製程實務-2

參、全產業鏈綠色管理與社會責任 一、綠色供應鏈與生命週期管理 因應氣候的變遷,近年來全世界或國內知名品牌商及上櫃上市公司要全面推行ESG工作,為積極回應全球永續發展行動與國家淨零排放目標,國內金管會在2022年3月3日發布「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分階段推動全體上市櫃公司於2027年完成溫室氣體盤查,2029年完成溫室氣體盤查之確信,營造健全永續發展(ESG)生態體系。2024年台灣政府委託工研院舉辦iPAS淨零碳規劃管理師三次考試,將近2萬人報考通過率平均只有52.1%,考證取得不易,如表7第三次只有35.81%。台灣各行業都努力推動2050年淨零目標,印刷相關產業規模大多未列入政府的要求,但受到品牌商的要求而必須提早推動碳盤查與碳足跡活動,建議印刷產業,如有政府辦理相關碳淨零課程都應該派人參與。 而在台灣印刷相關企業推動ESG比較有成效,例如正隆紙業(https://www.clc.com.tw/csr)和永豐餘(https://esg.yfy.com/zh-tw/report)等,可參考各家永續報告書。而中國包裝印刷企業則以康美包(SIG),它是全球兩大無菌紙包裝系統供應商之一,深圳市裕同包裝科技(https://cn.szyuto.com/),其包裝印刷業務涵蓋消費電子、個人護理、酒類、食品、醫療保健及菸草等六大核心領域,他們推動ESG成效可以當台灣包裝印刷業參考,較多資料可參考榮續智庫研究中心所出版的包裝印刷行業ESG案例白皮書。 ●表7:113年度第三次iPAS淨零碳規劃管理師鑑定通過人數統計情形  二、標準化與認證體系 推動包裝印刷外銷,必須建立符合客戶要求綠色製程與國際標準認證,例如ISO 9001、ISO 14001、ISO 45001是基本國際標準認證。而在環保意題上,以推動FCS認證及ISO 14064-1碳盤查是品牌客戶的要求。另外參與印刷標準化的好處,除了可以增加業務訂單外,最重要是提升公司自己內部技術精進與知識成長。目前台灣推動印刷標準化認證以G7與GMI居多,大多數是客戶導向居多,另外與印刷有密切相關的色彩領域,建議印刷業者應鼓勵員工參由工研院舉辦iPAS色彩規劃管理師考試,考試通過給與實質獎勵或認同優先聘用通過考試任用色彩管理工作。 但這裡要說明的是,並不是通過標準化後就沒有問題,印刷只要涉及到色彩顏色問題時,有時候真的無所適從,只能從經驗與技術跟客戶溝通,現在筆者以印刷實務工作經驗分享一下有關處理色差問題。印刷業是以客戶為導向的行業,客戶說的算,出錢(有權利說的算)就是標準,這也是困擾著我們認真執行標準化的廠商,想要與廠商好好透過溝通達成共識,但有時候還真的很難,大家主觀都很強,尤其是設計師,筆者認為好的設計師一定要懂些專業的印刷知識。 我們一直認為先印先贏,常常碰到的是已經印刷過的舊品追印(新客戶轉單的印件),說簡單就是照著印就好,但事實上並不簡單,可能客戶給你的檔案與樣品是不一樣,再加上每家印刷廠的印製條件不同(因印刷五大要素都不同能夠接近就不錯),建議打上中下限的樣請客戶重新確認。舉例,印刷樣的四色濃度都已超過廠內的標準濃度很大時,勉強打樣追到客戶樣,但正式印刷時就很難控制常會發生深淺的印件。印刷標準化(如GMI)一般是以導表上23個色塊做為檢驗標準,只要分數達到要求就算接受。印刷技師最主要的控制點是KCMY滿版色加RGB疊印色,另外12個網點值及3個灰度值可以由印前協助修正版調。例如印刷標準濃度是K1.8、C1.5、M1.5、Y1.0,客戶提供樣是要印到K2.3、C1.8、M1.8、Y1.4的濃度遠遠超過標準時,這也是標準化被牽著走的最大困境,筆者建議若溝通無效寧可放棄訂單。 肆、前瞻技術研發與未來趨勢 一、環保型新穎材料與節能減廢新製程開發 在包裝設計上為了增加顏色金屬感,早期普通印刷是採用印製金屬墨或熱燙居多,後UV印刷技術成熟後,金屬複合材質被廣泛使用與應用在設計商品上,白墨加特別色加互斥油效果在設計上應用可以讓設計美感發揮到極致,雖然印製過程常有印刷適性問題發生,但經多年來大家在材料、油墨及技術經驗的改進後,已進入穩定的生產製程,但近年環保要求複合材如特多龍因有紙質與塑膠結合或印刷完貼膜製程,慢慢在設計上被禁用,主要是回收上處理過程較麻煩,近年來冷燙的製程也較成熟慢慢被接受  (以品質而言沒有金屬複合材表現效果好),冷燙技術替代金屬複合材是可以兼顧功能性與環保性的一種選擇。 另外在節能減廢製程首選的印刷方式數位印刷,但在數位還沒完全取代傳統的印刷方法,推動廣色域印刷技術(CMYKROG)取代包裝上常用特別色製程,主要目的是不要因為特別色,更換洗車的浪費時間與材料(經驗統計洗特別色要多花費20~40分鐘,另外洗劑的清洗與回收也是增加成本)。當然廣色域也是有許多限制,要有7色以上印刷設備,另現階段有些廣色域色彩無法達到客戶的要求(這也是必須與客戶溝通),同時在印製技術上要求比正常印刷技術高,這是目前廣色域印刷技術未能被接受及較難以推動的主要原因。 二、AI智慧應用與數位化生產 近幾年AI人工智慧廣泛被各產業開發與應用,印刷業當然也不例外,在圖像特效處理與色彩調整已經使用非常普遍,未來也一定會與數位設備結合,雲端設計加數位印刷結合後加工一貫製程,實現可降低運輸成本與環境影響。例如包裝結構設計、版面設計加印後加工設計等可在雲端設計好,客戶可完成設計稿,同時可模擬3D即展開視覺效果,減少傳統製程的時間浪費。例如中國「包小盒」網站也分成中國版(https://www.baoxiaohe.com)與國際版https://www.pacdora.cn),筆者看到好用的平台也樂與大家分享,但一定要親自使用過才真正知道是否適合自己(見圖8)。當然希望台灣也能夠開發類似的平台,提供台灣印刷業與設計業使用,相信好用的平台或軟體大家都願意付費使用。 總之,為達到綠色包裝印刷的製程,從實際的工作經驗來分享那些工作是可以做到,那些工作可能要在花一些時間才能改進或達到目標,有些事情說的容易但真正實施起來在過程中常衍生一些無法克服的問題,需要長時間的累積經驗或花更多心力才能進步一點點或改善一些。台灣印刷業基本上是服務業,也是傳統產業,係以客戶導向的行業,若要實現減碳的環保包裝印刷製程,應從客戶端在設計上採用簡約的設計風格,材料採用更環保被印材,如再生紙張或FSC的紙,而印刷顏色以四色為主,採用上光取代貼膜製程。印刷廠可以做的是將傳統印版改環保免沖洗版,油墨溶劑型改成水性及無毒環保墨,少量印件將以數位印刷機為主。推動廣色域印刷7色印刷取代包裝印刷常用特別色需洗車的浪費。但理想與實際往往有些落差,鼓勵大家都要親自做過才能獲得寶貴經驗。(見圖9) ●圖8(左):包小盒中國版網站首頁內容 ●圖9(右):國內印刷業基本上是傳統產業,若要實現減碳的環保包裝印刷製程,應從客戶端及印刷廠在設計上、紙張材料、印前、印刷、印後加工等多方配合
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趨勢-1
包裝未來
2025-10-20

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趨勢-1

每年在全球各地都會舉辦不少的國際印刷相關展覽,全球相當知名的drupa印刷展,除了在2020年因為Covid-19新冠疫情期間停辦外,在去年才開始恢復展出。而於2024年5月28日至6月7日在德國杜塞道夫舉行的drupa 2024,可說展演了最佳實踐示例、高水準的講座和專家,以及專家群提供的包裝設計創新理念將成為未來包裝的重點,展出剛開始,品牌商如何利用包裝設計和生產來充分發揮潛力?在杜塞道夫所展示的創新解決方案,展廳的接觸點包裝成為包裝未來話題的熱門地點。 循環經濟對永續性的重要性 我們從Redefining Packaging: Touchpoint Packaging at drupa 2024的報導(重新定義包裝:德魯巴2024上的接觸點包裝),業者、學者專家、設計師、材料供應商、印刷廠商齊聚一堂討論,提供寶貴的意見,其中特別關注消費者需求、技術發展、法律框架條件及包裝在行銷中的全部潛力。大家期待針對食品、非食品、藥品和化妝品品牌在環保及減少碳排的解決方案和靈感。作為一個未來成長市場,包裝產業在印刷產業中發揮關鍵作用,也被視為創新的驅動力。從材料採購到生產、工作流程和精密加工的整個價值鏈上的包裝為議題,專家學者及相關產業都參與,包括有關包裝的令人興奮的項目和創新,貢獻他們的專業知識。 全球在減廢、減塑、減碳及碳足跡的要求下,永續包裝的設計概念是相當重要的,人工智慧如何成為包裝生產和設計創新的驅動力?主要的關注點是永續性和數位化的兩大趨勢。根據全球企業對包裝領域最重要挑戰,包裝被設計為包含幾個主題領域:(1)「新生態」關注循環經濟和可持續性;(2)「連通性」著眼於尖端技術,(3)「全球本土化」提供平衡效率和本地相關性的想法;(4)「消費者可持續性」介紹了最重要的消費性趨勢,應對未來的消費者提供新法律要求。 廣泛的專業知識,在drupa 展覽會期間,每日都有減廢、減塑、減碳及碳足跡、永續包裝主題演講、小組討論和圓桌討論,擬定出解決方案。分析全球的消費趨勢、產品介紹和新包裝,從而為客戶提供獨家知識和專業技能,使其在競爭中保持領先。在 drupa 2024上,重點放在人工智慧作為包裝產業創新的驅動力。機器學習和機器人自動化等人工智慧技術,這些技術可以優化生產和供應鏈,同時實現可持續和以消費者為導向的包裝設計,並使用人工智慧來改善品質保證和行銷。循環經濟對於促進全球生態系統永續的重要性,企業需要重新思考創新,採取大膽措施改善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未來,包裝設計的力量在這過程中扮演著相當關鍵的角色。永續包裝的核心方面,以符合包裝法規,重點將會放在符合法規和促進包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經營。 創新除了直接在包裝上舉辦一系列活動之外,還將參觀整個drupa展覽場地,探討富有遠見、更好的包裝解決方案。在展會期間舉行多日的創新漫遊活動中,使參觀者首先找到靈感,幫助他們快速發現有關主題的重要接觸點、項目和互相交流機會。 ●圖2:歐盟綠色協議,包含再生能源、CSRD、CBAN、EUDR、PPWD、PRS等(圖片來源╱https://commission.europa.eu/strategy-and-policy/priorities-2019-2024/european-green-deal_en)  ●圖3:低碳永續材料的選擇(圖片來源╱drupa官網) 
STAHLS’ Fulfill ONE:按需印刷的未來已經到來
永續發展
2025-09-15

STAHLS’ Fulfill ONE:按需印刷的未來已經到來

美國密西根州 Chesterfield —— 全球熱轉印創新領導者 STAHLS’ 正式發表 STAHLS’ Fulfill ONE (SF-1) ,這是首座同類首創的履行中心,將徹底改變客製化服裝與硬質商品產業。透過結合最先進的裝飾技術與革命性的 Fulfill Engine™ 軟體平台,這一尖端設施帶來前所未有的速度、永續性與精準度,為按需印刷(Print on Demand, POD)樹立全新黃金標準。   顛覆按需印刷產業 POD 是服裝與促銷產品客製化成長最快的領域。能夠在需要時,精準生產所需的數量,不僅消除浪費、減少庫存,更使履行流程前所未有地精簡。STAHLS’ Fulfill ONE 站在這場轉型的最前線,為企業帶來無縫、科技驅動的解決方案,加速成長與創新。   顛覆性技術與無縫執行 這場革命的核心是 STAHLS’ Fulfill Engine™ —— 新一代軟體平台,連結品牌、企業與電商平台,並串聯龐大的裝飾商與生產設施網絡。它不只是自動化,而是一個完整整合的生態系統,提供: 前所未有的多樣性,整合多種裝飾技術,包括單件全彩印刷服裝、各式補丁(皮革、刺繡等)、UV DTF 客製飲品器皿、雷射雕刻,甚至網路到印刷的包裝與插頁。 客製化印刷壁紙與包裝紙。 即時追蹤與自動化,確保高效的訂單管理與快速履行。 全新裝飾工藝的實驗平台,例如 LIQUID 3D™ —— 業界首款可隨需印製的 3D 浮雕標章,僅於 SF-1 提供。 極速出貨,多數訂單能在 48 小時內完成生產並寄送。 SF-1 不只是革新 POD,而是為未來的客製化產業訂下新節奏。   永續時尚革命 時尚產業正處於臨界點。全球每年產生約 9200 萬噸紡織廢棄物 ,換算下來每天約 25.2 萬噸衣物廢棄 。這些廢棄來源於過度生產、消費者丟棄與滯銷庫存,其中大量最終流向掩埋場或焚化爐。服裝產業更貢獻了 全球 10% 的碳排放 。永續早已不是選項,而是必要。 STAHLS’ Fulfill ONE 以零庫存、隨需生產模式對抗浪費與過度生產。每一件產品皆有其用途,確保不會造成浪費。永續是這項創新的核心,包括: 採用環保油墨,降低環境影響。 回收與再利用材料,打造循環式生產模式。 節能的生產流程,將碳足跡降到最低。 藉由只生產真正需要的產品,STAHLS’ 正在顛覆品牌對永續的理解,並為道德且高效的生產方式樹立新標竿。   創新傳承,無限可能 自 1932 年在底特律創立以來, STAHLS’ 一直以熱轉印技術創新聞名。位於密西根州 Chesterfield 的新設施不僅是履行中心,更是產業樞紐,讓頂尖品牌、製造商、裝飾商與供應商齊聚一堂,共同探索生產的未來。 該據點同時將作為現場創新實驗室,展示最新裝飾技術、舉辦獨家產品測試,並展出業界領導製造商的次世代設備。   全球視野,未來展望 STAHLS’ Fulfill ONE 只是起點。隨著 2025 年 9 月全面啟用,STAHLS’ 已著眼於全球擴展。 STAHLS’ Fulfill ONE EU 將於明年啟動,為歐洲與更多地區帶來永續、隨需履行的未來。 在創新、永續與效率的推動下, STAHLS’ Fulfill ONE 不僅是一座設施,更代表著按需印刷的未來。   內容來源: https://www.printing.org/
印刷包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包裝未來
2025-10-23

印刷包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正驅動著印刷包裝產業的創新與發展,由資誠顧問(PwC)公司所出版的「2024年全球消費者洞察調查」發現,消費者平均願多花9.7%價格購買永續商品,吸引消費的永續元素包括:減少消耗的生產流程與回收再利用(40%)、環保包裝(38%)、有助於大自然與水資源保護(34%)。而「2024台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顯示,75%全球與79%台灣企業致力提高能源效率,但僅約半數企業在開發與銷售環境友善產品或服務。(見表1) 全球永續發展兩個關鍵議題 全球暖化與循環經濟,可說是全球永續發展相當關鍵的兩個議題,而在2024~2026年間,全世界陸續實施的新法規包括:歐盟的企業永續報導指令(CSRD)、碳邊境稅(CBAM)、美國清潔競爭法案(Clean Competition Act,英文簡稱CCA)、台灣碳費等。在循環經濟上,例如歐盟的無毀林產品監管(EUDR)法規及各國減塑全新規定,包裝及包裝廢棄物規章(PPWD)、生產商責任計畫(PRS)等,這都驅動著全球的品牌客戶加速發展綠色商品與包裝,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例如強化綠色設計、節能減碳與碳足跡管理、使用再生能源、回收及可降解材料、以紙代塑、公平貿易與社會責任、碳中和與100%回收包材等承諾,讓綠色消費成為2025年的全球嶄新趨勢。(見圖2) 對印刷包裝企業來言,未來碳權、碳稅將是商品成本的一環,而碳管理則是全球性競爭的核心業務,節能減碳、關注循環經濟、減塑都已成為全球關鍵競爭力。而CSRD發出明確訊號,永續性不再是一種選擇,而是企業生存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滿足CSRD,公司不僅必須收集數據,還必須理解數據、改善流程並透明地傳達進度。 ●圖2:歐盟綠色協議,包含再生能源、CSRD、CBAN、EUDR、PPWD、PRS等(圖片來源╱https://commission.europa.eu/strategy-and-policy/priorities-2019-2024/european-green-deal_en)  探尋印刷包裝業可持續發展 為了探索2025年印刷包裝的未來發展趨勢,本期設計印象雜誌,特別結合2024年產業年度報告及可持續發展議題,就印刷包裝產業的發展趨勢、低碳永續材料的選擇及綠色製程實務等做特別企劃專題報導,希望提供讀者及相關業者參考,這次專題的重點項目關鍵字說明如下: 一、2025印刷包裝業發展趨勢 綠色、可循環、輕量化和極簡包裝是目前的主流意識,而其所延伸出來的議題將是綠色包裝設計、減塑及環保材料的創新、印刷包裝生產的綠色製程、客製化、個人化與智慧包裝(例如數位標籤、互動式體驗、防偽措施、供應鏈可視性等)解決方案、碳足跡與永續資訊透明化、數位印刷與人工智慧(AI)運用、電子商務與安全包裝標示等。 二、綠色設計 減量、減碳首先需由避免過度包裝材料開始,例如選擇合適的包裝材料、定義合理的包裝尺寸、精簡及優化包裝結構,加入友善回收設計,例如避免黏貼的組合設計、減少黏合的卡扣設計、單一材料設計、使用可平攤設計,另外要考慮包裝再利用的價值,延長包裝使用週期,如賦予包材其他利用價值、增加包裝利用週轉次數等。(見圖3) ●圖3:低碳永續材料的選擇(圖片來源╱drupa官網)  三、低碳永續材料的選擇 首先要考慮以紙代塑,尋求可替代的紙製品,這要強調生物可降解性和可堆肥材料;另外使用可再生材料,例如秸稈材料、竹纖維、甘蔗渣纖維、玉米澱粉基材料、棕櫚葉與椰殼纖維、蘑菇材料、海藻基材料等。而回收塑料再利用,以減少資源消耗、溫室氣體排放、塑料垃圾對環境影響,常見的回收塑料來源,包括海洋回收塑料(Ocean Recycled Plastics)、消費後回收塑料(Post- Consumer Recycled Plastics,英文簡稱PCR)、工業回收塑料(Post- Industrial Recycled Plastics,英文簡稱PIR)等等。 四、印刷包裝業的綠色製程實務 綠色印刷製程是採用環保材料和工藝,遵守不對環境產生污染,優化印刷製程,追求最低資源與能源的使用,以永續發展理念,關注印刷包裝品可回收再使用,廢棄物及碳排的最低產出,符合國際認證的環境、社會與經濟的標準規範,並保障工人權益與社區參與等。 (一)選擇綠色環保材料是必要的╱例如推廣像FSC或PEFC所認證的紙張、再生紙、生物降解材料,以及無氟(PFAS)、無氯(PVC)的包裝材料和低碳、減塑材料;而環保油墨,則如植物基油墨、水基油墨、UV固化油墨及無重金屬顏料等等。 (二)優化油墨用量的設計與技術措施╱在不影響品質下,減量使用材料亦是實現綠色製程的關鍵,例如精確的油墨配方調控(高濃度油墨、優化黏度),確保油墨能夠均勻地覆蓋,減少油墨的浪費;而印刷技術的創新,如以數位印刷技術減少過量印刷,優化網版設計來降低油墨使用量,以薄膜印刷技術減少油墨使用,以及乾燥過程中的能耗。 (三)印刷工藝流程優化╱透過流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可以減少人為操作失誤和浪費,例如採用自動化油墨供應系統,優化油墨的消耗,智能印刷管理系統可以掌握資源與能源的使用效率,以優化製程管理效率。 (四)印刷表面處理(覆膜、上光和壓紋等)╱例如使用水性上光技術,以減少VOC排放及提升生物降解性;採用水性覆膜工藝及無溶劑覆膜的技術,降低減少環境污染及有利回收,可降解覆膜材料,則可以減少塑膠汙染及提高回收效率。 (五)能源與資源的管理╱採用節能設備、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及再生能源使用,有效處理和回收廢棄物,減少對環境的負擔。(見圖4) ●圖4:永續印刷的未來(圖片來源╱drupa官網)  五、數位印刷的趨勢 數位印刷的優勢在於按需生產,無須印版並減少大量的材料耗損、廢棄印刷品,而且可低能耗和高效生產,並可使用環保油墨和再生耗材,且可以依不同地區採分散式生產模式,減少運輸需求和碳足跡,可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印刷的需求。(見圖5) 六、色彩管理 色彩管理除了實現品牌識別外,也在低碳綠色包裝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包括精確的色彩再現,減少資源浪費;採用軟打樣(Soft Proofing)技術,減少浪費和碳排放;色彩優化,可減少印刷用墨量,色彩管理提升印刷效率,降低碳排放等。(見圖6) 七、低碳製造工廠時代來臨 低碳製造工廠就是要提高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溶入製程,透過改善設備和工廠運營效率,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及碳排放;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上,例如減少生產過程中的廢氣排放、改進物流和供應鏈整合、加入自動化設備及智能管理等;關注資源管理與循環經濟使用,採用數位化與智能製造等,以追求碳中和目標與外部認證。 ●圖5(左):數位印刷的優勢在於按需生產,無須印版並減少大量材料耗損及廢棄的印刷品 ●圖6(右):印刷時透過色彩管理、色彩優化,可減少印刷用墨量、提升印刷效率
低碳永續材料的認識與選擇-3
包裝未來
2025-10-21

低碳永續材料的認識與選擇-3

四、促進回收塑料應用的策略 (一)技術升級╱不斷改進塑料的回收技術,以提高回收塑料的質量,使其能夠與原生塑料相互媲美。例如,開發更為先進的分離技術,使得回收過程能夠去除更多的污染物,提高回收塑料的純度和性能。 (二)政策支持與市場激勵╱政府可以透過政策推動來促進回收塑料的應用,例如提供稅收減免或補貼措施,鼓勵企業使用回收材料製作包裝。同時,強制性回收規定也可以推動塑料的有效回收和再利用。 (三)教育與宣傳╱提高消費者對回收塑料的認識,增強他們對購買回收塑料產品的信心。透過宣傳回收塑料的環保效益,可以改變消費者的消費行為,進而增加市場需求。 (四)考量地區回收設施與消費習慣差異╱不同地區的回收體系發展程度和消費者的回收習慣可能有顯著差異,設計時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例如,在回收基礎設施比較完備的地區,可以推動高效、精細化的分揀回收方案,而在基礎設施較薄弱的地區,則可以考慮簡化回收流程,以便於操作。此外,消費者對環保的認知和接受程度也影響回收塑料的成效,針對低度環保意識的地區,可以加強宣傳並提供簡單易行的回收方式;對高度環保意識的地區,則可以進一步推動創新材料和回收技術的應用。因地制宜的設計策略,能夠有效提升回收塑料的使用效率和消費者參與度。 五、常見的回收塑料來源 (一)海洋回收的塑料(Ocean Recycled Plastics)╱是從海洋和沿岸環境中回收的廢棄塑料,這些塑料通常來源出自漁網、塑料瓶、包裝材料等海洋垃圾。隨著全球對海洋污染問題的日益關注,海洋回收塑料已成為許多品牌和企業,尋求可持續包裝解決方案的材料選擇其中之一。例如戴爾電腦(Dell)自2017年起,開始將回收的海洋塑料應用於產品包裝中,尤其是筆記型電腦的包裝托盤和緩衝材料。這些包裝材料是用來支撐和保護產品,它們是由來自海岸地區的塑料廢棄物回收製成的。(見圖9) ●圖9:海洋回收的塑料花盆(圖片來源╱pebblemag.com/recycled-plant-pots/網站)  (二)消費後的回收塑料(Post- Consumer Recycled Plastics,PCR)╱是指來自消費者使用後所丟棄的塑料製品,經過回收再利用後所生產的材料。這些塑料通常來自於塑料瓶、包裝袋、一次性餐具等日常消費品。 常見的消費後回收塑料,包括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HDPE(高密度聚乙烯)和PP(聚丙烯)等材料。這些材料可應用於各類包裝應用,特別是食品和飲料包裝。PET瓶的回收再利用最為普遍,經過清洗、熔融和再加工後,PET可以製成新瓶子、食品包裝膜和其他包裝產品。 而就應用與挑戰中,PCR塑料已廣泛應用於包裝行業,但由於其來源不同,回收材料的質量可能不穩定,這對精密包裝應用是個挑戰。為提高回收塑料的應用,企業往往需要與供應商合作,確保回收原料的質量穩定。 (三)工業的回收塑料(Post- Industrial Recycled Plastics,PIR)╱是指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塑料廢料,這些廢料未經消費者使用,通常來自於製造過程中的邊角料、廢品或生產過剩。 就來源與優勢分析,由於這些塑料材料在質量和純度上往往較高,它們比消費後回收的塑料更容易加工和再利用。這些材料可以直接返回生產線,運用於製造新產品。工業回收塑料已被廣泛應用於製造包裝緩衝材料、塑料袋和包裝容器等。 透過將工業生產中的廢料回收再利用,可顯著減少塑料浪費,降低對原生塑料的需求。這一做法不僅有助於減少廢物填埋場的負擔,還可提升生產效率。 (四)廢舊漁網的回收塑料(Fishing Net Recycled Plastics) ╱廢舊漁網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塑料廢棄物,主要來自於漁業活動中丟棄的尼龍漁網。這些廢舊漁網如果不回收,可能會長期漂浮在海洋中,對海洋生物造成嚴重的威脅。如果可以透過回收廢舊漁網製造包裝材料,便能夠有效減少對海洋環境的污染。 熟悉永續材料在包裝上應用 歐盟自1994年底起實施「包裝及包裝廢棄物指令」(Directive 94/62/EC),以設立包裝設計及包裝廢棄物預防與處理等規範。前述指令所適用範疇,涵蓋所有在歐盟市場上市之包裝類型及其廢棄物,亦即不論其包裝材質,抑或用於工業、商業、家庭或其他領域,均屬其納管範圍。 在前述指令下,會員國應採取措施,以確保在歐盟上市之包裝符合該指令附錄II所揭示要求,例如在足以符合對消費者之安全性與衛生保護水準下,產品包裝之使用量與重量以及包裝材料之有害物質含量均應最小化;應設計可再利用或可回復之包裝,包括使用有機回收或有利能源回收之材質等。 此外,該指令尚為會員國設定2025年及2030年前應該達成包裝廢棄物之整體回收及個別材質回收目標;另外,同時規定會員國在2024年底前應執行生產商責任計畫(Producer Responsibility Scheme),並針對前述計畫並應該符合歐盟廢棄物架構指令(Waste Framework Directive,2008/98/EC)關於生產商延伸責任(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之要求,俾使經過使用之所有類型的包裝,以及其廢棄物均能夠獲得妥善退還、收集與處理。 環保法規正在加快永續材料在包裝上的使用,印刷包裝業者必須要理解,由低碳綠色設計開始、可持續包材的選擇與應用、以綠色印刷生產製程與技術等,來作為滿足品牌客戶及消費者的需求,這才是未來的市場競爭策略與最佳競爭力。
低碳永續材料的認識與選擇-2
包裝未來
2025-10-21

低碳永續材料的認識與選擇-2

可再生材料的應用日漸普及 一、秸稈材料 秸稈是指農作物(如小麥、稻穀和玉米)在收穫後所剩下的莖稈部分,這些秸稈通常會被農民焚燒或丟棄,以便清理田地。然而,這種傳統處理方式會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PM2.5等污染物,不僅對空氣質量造成不良影響,還加劇了溫室效應。此外,焚燒秸稈還會浪費寶貴的有機資源,無法實現其可持續的利用。 將秸稈轉化為漿料並製成包裝材料,不僅能減少焚燒所造成 的空氣污染,還能有效利用這些農業副產品。秸稈漿包裝材料具有可降解性和可回收性,能在使用後自然分解,減少垃圾填埋的壓力。此外,秸稈漿的生產過程中所需的資源相對較少,碳足跡更低,有助於推動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這種材料的應用不僅提供了包裝領域的綠色選擇,還幫助改善農業廢棄物的處理方式,為環境帶來更多益處。 二、竹纖維材料 自古以來,竹子便被廣泛應用於製作各種產品,其中不乏包裝用途。竹纖維作為現代包裝材料,具有許多環保優勢。首先,竹子生長週期短,通常3~5年即可成熟,相比於其他木本植物,竹子能夠更快再生,減少對森林資源的壓力。竹纖維可以完全生物降解,不會造成持久性污染,使用後能夠自然分解,減少垃圾填埋的負擔。此外,竹纖維包裝材料的強度高、韌性好,能夠有效保護產品並適應多種包裝的需求。其生產過程中碳排放較低,助力低碳運營,同時也能在生產中促進碳固存,是可持續包裝的理想選擇。(見圖5) ●圖5:由竹纖維與甘蔗渣所製成的餐盤(圖片來源╱泰國Suliver與加拿大Jan Star Supplies Inc官網)  三、甘蔗渣纖維材料 甘蔗渣是一種製糖過程中的農業副產品,長期以來被用於製作多種產品,例如紙漿、餐具等,並逐漸在包裝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甘蔗生長速度快,通常1~2年即可成熟,因此甘蔗渣的供應穩定且可以持續,有助於減少對森林資源的依賴。使用甘蔗渣製作的包裝材料具備有良好的環保特性,因為它可以在自然條件下快速生物降解,不會對環境造成長期污染。此外,甘蔗渣包裝材料具有耐用性和韌性,適合使用於食品包裝、一次性餐具等應用領域。同時,它的生產過程能夠有效利用農業廢料,降低碳排放,相比於石化材料的包裝,具有更低的環境足跡,是推動循環經濟的一項理想選擇。 四、玉米澱粉基材料 玉米澱粉基材料,是另外一種常見的生物可降解包裝替代品。它們由玉米澱粉提取製成,通常與其他可生物降解聚合物結合,形成一種具有良好彈性和阻隔性的包裝材料。這些材料在特定的生物降解環境中可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適合使用於一次性餐具、購物袋和食品包裝。另外也有業者利用此一材料,模擬塑料射出成型的生產工藝來生產包裝產品。(見圖6) ●圖6:由玉米澱粉基材及蘑菇菌絲所製作的包材(圖片來源╱Max Solution及EcovativeDesign官網) 五、其他可再生材料 除了上述所提到的再生材料以外,還有很多類似的材料被開發作為產品及包裝材料,以下簡略列舉提供參考: (一)棕櫚葉與椰殼纖維╱它們是可以降解且可再生的天然材料,可應用於製作餐具、包裝袋和繩索等。加上它們具備有高強度和耐用性,使用後可以自然分解,不會造成污染。 (二)蘑菇包裝材料╱它由真菌菌絲體與農業廢棄物結合而成,具備堅固、輕質和完全可以降解的特性。其生產耗能低、自然分解快,具備防潮防震功能,是發泡塑膠的理想替代品。 (三)海藻基材料╱利用海藻或其他水生植物製作的薄膜材料,既可食用又可完全降解,這種材料可以用於包裝單份調味品或零食。(見圖7) ●圖7:可完全分解的海藻薄膜和海藻紙(圖片來源╱www.notpla.com網站)   回收塑料循環生產與再利用 根據低碳與永續發展的原則,包裝材料應該優先選擇紙張或其他可再生資源。然而,由於材料的物理特性、成本考量及當前技術的限制,許多產品仍然需要使用石化塑膠以確保產品的保護性和保質效果。石化塑膠雖具備優良的耐用性和防護性能,但其屬於不可再生資源,而且在自然環境中的分解需數百年之久。如果缺乏有效的回收系統,塑膠廢棄物將對環境和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威脅。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報告,塑膠廢棄物已成為全球海洋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並導致微塑膠進入食物鏈,危及生態和人類健康。因此,塑膠包裝的使用必須搭配健全的回收機制,以減少環境破壞並促進資源的有效循環利用。而要避免此一問題發生的做法,便是做到塑料回收循環生產與再利用。 一、回收塑料的環境效益 (一)減少資源消耗╱回收塑料再利用可以減少對石油等化石燃料的開採和消耗,降低生產新塑料所需的能量。 (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回收過程中,相比原生塑料所生產的排放量更低,能夠有效地降低整體的碳足跡。 (三)減少塑料垃圾╱回收利用可防止大量的塑料廢棄物進入垃圾填埋場、海洋或被焚燒,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 二、回收塑料在包裝行業應用 (一)食品和飲料包裝╱許多的飲料公司,已經開始使用回收的PET瓶來生產新的飲料瓶。這不僅減少塑料廢棄物,還提升了品牌的環保形象。回收塑料在食品包裝中的應用,往往需要符合嚴格的衛生標準,但技術的不斷進步已經使這個成為可能。 (二)化妝品包裝╱許多化妝品品牌也開始採用回收塑料製作包裝,從瓶子到容器蓋,這些包裝可以有效減少資源消耗,並提升產品的可持續性。 (三)電子產品包裝╱在電子產品領域,回收塑料被應用於製作包裝緩衝材料、外殼和托盤,這不僅有助於減少電子廢物,還能保護環境免受有害塑料化學物質的影響。(見圖8) 三、回收塑料應用的挑戰 (一)質量控制╱回收塑料的質量,往往不如原生塑料穩定。由於回收過程中塑料來自於不同的來源,可能會出現顏色不均、強度降低或化學性能不穩定等問題,這些質量問題可能會限制其在某些精細應用中的使用。 (二)回收基礎設施不完善╱全球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塑料回收基礎設施仍不完善,特別是一些發展中國家,這導致了大量塑料無法被有效回收再利用。建立和完善塑料回收系統,是推動回收塑料應用的關鍵。 (三)消費者意識和市場需求╱儘管回收塑料具有環保優勢,但消費者對於回收塑料產品的接受度仍然不高。有些人擔心回收塑料的安全性和質量,這使得市場需求尚未充分的釋放。此外,生產企業對於回收塑料的使用仍然有限,這也需要更多的政策激勵和市場推動。 ●圖8:Dell電腦由海洋回收塑料所製成的包裝盒(圖片來源╱zeekmagazine.com/archives/62497網站) 
低碳永續材料的認識與選擇-1
包裝未來
2025-10-21

低碳永續材料的認識與選擇-1

Z世代(係指1997~2012年出生)的消費群,已逐漸成為全球的消費主力,他們對理念品牌的偏好,以及對環保、社會責任、多元文化等價值觀的重視,已讓綠色消費成為2025年的全球新趨勢。而氣候變遷與在全球資源逐漸短缺的背景下,低碳經濟與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企業競爭的關鍵因素之一。包裝產業作為供應鏈中的重要一環,不僅對產品保護與運輸有著重要的貢獻,其生產和設計過程中的碳排放與環境影響也逐漸受到社會與消費者的高度關注,對品牌商來言,更是提升品牌形象與市場競爭力的有效途徑。(見圖1) 可持續發展議題備受關注 海洋生態污染及循環經濟,也是永續發展的另外一個重要問題,2022年聯合國175個國家簽屬協議,在2024年完成法律約束力的「全球塑膠公約」,以減塑為目標,2024年世界地球日(Earth Day)年會,即使焦點分歧在「減產」還是「回收」,但全球減塑的希望仍在。事實上在過去5年來,全球品牌客戶及供應鏈業者,都持續且積極的關注如何達成低碳經濟、解決塑膠污染、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可持續發展的相關議題,這造成低碳永續材料,成為印刷包裝業者的關鍵競爭力,所以認識與選擇低碳永續材料,對印刷包裝業者的未來發展是相當重要的。(見圖2) 盤點國際品牌客戶的包裝目標,Dell電腦承諾2030年,超過50%的產品和100%包裝使用回收或可再生材料;惠普(HP)消除難以回收的材料、希望2023年40%的包裝循環利用率,至2030年可提升至75%;愛迪達(Adidas)的永續包裝目標,使用回收或已認證的材料、90%以上為回收材料及開發無塑料替代品等;SONOS 2025年永續包裝解決方案的目標,是全新包裝完全使用90%消費後回收材料(PCR),以及FSC認證纖維或是可回收植物纖維等。 ●圖1:Z世代是指1997~2012年出生的主力消費群,表格為各個世代的時間序(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2:綠色包裝設計與愛迪達永續發展高峰會(圖片來源╱捷比達簡報資料)  以紙代塑尋求可替代紙製品 針對紙製品包裝的減碳優勢,茲相關說明如下: 一、生物可降解性 紙製品具有天然的生物可降解性,這使得它在進入垃圾處理系統時,比塑膠和金屬材料對環境造成的負擔要小的多。即便最終進入垃圾填埋場,紙張能夠在自然環境中較快分解,所釋放的碳與其透過光合作用吸收的碳相互抵消,從而減少對大氣碳濃度的影響。(見圖3) 二、紙製包材實際應用與挑戰 在實際應用中,紙製包裝已經在多個行業中被廣泛採用,特別是在食品、零售和電商等領域。許多企業紛紛轉向使用紙袋、紙盒和紙質填充物來取代傳統的塑膠包裝,其不僅能夠減少碳排放,還能夠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對環保包裝的需求。 然而,儘管紙製包裝材料具有明顯的減碳優勢,但在推動其更大規模的應用時也面臨了一些挑戰。例如,紙張的強度和防水性相對於塑膠較為不足,這限制了其在某些應用場景中的使用。另外,原本使用塑料材才能夠達到例如抗刮或抗磨損的功能部分,當改為紙製產品時可能在效果上會沒有塑料材質來的好。但是隨著材料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慢慢的已經有越來越多廠家推出可以克服問題的材料。 中華紙漿以水性可分解專利塗層,達到防水、防油與可熱封合的特性,並於使用後可直接投入一般紙類回收再利用,使得產品達到減塑、減碳與減廢的三大目標。這些產品都通過食品安全與綠色環保的相關認證,這是解決淋膜紙無法回收的一種新包裝材料。(見圖4) ●圖3:紙製包材具有天然的生物可降解性(圖片來源╱捷比達簡報資料) ●圖4:中華紙漿為首家採用無PE淋膜包裝紙(左),以及首創環保新標準的綠色衛生紙包裝(圖片來源╱中華紙漿簡報資料)
包裝生產線已改變,你的呢?
包裝未來
2025-10-20

包裝生產線已改變,你的呢?

  包裝生產線不再像從前。短批量、生產快速反應、個性化、勞動力短缺與永續要求正在重塑轉換器的運作方式。數位印刷已不再是選項,而是提高敏捷性、維持客戶及業務成長的關鍵。下圖顯示數位印刷在摺盒中的發展:它已建立入門地位(階段1),隨著效能與成本改善,預計將從平版等傳統技術獲得市占率。本文由 Keypoint Intelligence 探討數位印刷如何提供速度、彈性與響應能力,使採用者在應對當前不斷演變的包裝需求中取得競爭優勢。   稱包裝及標籤變化為「重大」仍不足以形容。供應鏈持續變動,受到法規、合規性、永續性及需求轉變影響。招募與留住熟練勞動力比以往更困難。轉換操作通常以低成本大量生產為導向,但長期成功仍依賴滿足客戶對價格、產品與服務的期望。 數位轉型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優化印刷成本 (Optimize Print Cost) 目標重點: 專注於降低單純的印刷成本。 運行/印量 (Runs): 低於 3,500 速度 (Speed): 5,000 張/小時 (sph) 成本 (Cost): 每平方公尺 $0.13 - $0.18 市場規模: 5 億平方公尺 (500M m²) 第二階段 :優化總成本 (Optimize Total Cost) 目標重點: 擴大優化範圍,降低整個生產流程的總體成本。 運行/印量 (Runs): 5,000 - 10,000 速度 (Speed): 約 10,000 張/小時 (sph) 成本 (Cost): 每平方公尺 $0.13 - $0.12 (成本進一步微幅下降) 潛在市場規模: 51 億平方公尺 (5.1B m²) 第三階段 :新客戶體驗 (New Customer XP) 目標重點: 數位轉型的最終目標,不再僅限於成本,而是透過數位化能力創造差異化和新的客戶價值/體驗。 運行/印量 (Runs): 10,000 - 20,000 速度 (Speed): 15,000 張/小時 (sph) 成本 (Cost): 每平方英尺 $10 m (此階段的成本計算可能轉向更高價值的指標) 市場規模: 126 億平方公尺 (12.6B m²) 來源: Keypoint Intelligence 的摺疊紙盒行業報告。   當前現實 在生產現場,壓力顯而易見。精簡人員需覆蓋長班次,一人缺席即可能打亂排程。客戶避免高量生產以降低過時風險,偏好與行銷活動或促銷相關的短批量生產。這種混合需求拉伸了傳統工作流程。準備作業侵蝕利潤,庫存更難管理,期限容易延誤。數位印刷為轉換器——更重要的是為客戶——帶來彈性,減輕生產負擔,同時提供市場所需的快速響應能力。 仍有部分轉換器猶豫不決。成本、複雜性與不確定性可能減緩採用,但透過清楚計畫與對現有作業的誠實評估,這些障礙是可管理的。   數位採用步驟 數位轉型的五個步驟 檢視您的業務組合 在小批量上測試工作流程 為客戶識別超越印刷品質的價值 探索新的成長領域 儘早讓您的團隊參與以建立認同   重新思考運作 數位轉型(DX)不只是購買印刷機。成功需技術、人員與流程的整合。 重新思考數位成功的四個領域 1. 工作流程整合 (Workflow Integration) 繪製從訂單輸入到最終成品(後加工/精加工)的完整路徑。連接管理信息系統 (MIS)、光柵圖像處理器 (RIP) 和後加工(finishing),以提高效率和可視性。 2. 員工發展 (Workforce Development) 針對數位化工作流程進行培訓和交叉培訓。提升資深員工的技能 (Upskill veterans),吸引更年輕、精通技術的人才。 3. 混合生產策略 (Hybrid Production Strategy) 將傳統(模擬,analog)和數位(digital)生產並行使用。智能地分配工作任務,在批量效率 (volume efficiency) 和生產靈活性 (flexibility) 之間取得平衡。 4. 資本投資規劃 (Capital Investment Planning) 規劃超越單純購買印刷機的投資。投資於軟體、後加工設備、培訓和系統整合。使用 投資回報率 (ROI) 分析來確保所有投資都與業務目標保持一致。   留住客戶 品牌對轉換器的評估標準已不同。品質仍重要,但差異化在於敏捷性。客戶期望可同時訂購全量與小批量測試,並希望快速完成,而數位印刷使這成為可能。短批量經濟、變更不阻礙生產、個性化高效。這種敏捷性能建立忠誠度。Keypoint Intelligence 標籤與包裝服務副總裁 Jeff Wettersten 表示:「轉換器不能再僅以印刷品質競爭——那只是基本要求。品牌真正看重的是敏捷性:今天處理短批量,明天臨時改設計,下週完成全量生產。數位印刷讓這種回應能力成為可能。」 新利基市場 數位印刷打開傳統印刷難以觸及的市場。小型品牌希望短批量包裝也能突出。高端產品製造商希望高度客製化的摺盒以提升品牌價值。這些市場量雖小,但價值高。針對這些市場的轉換器競爭重點在於創意與服務,而非價格。 混合優勢 高量工作不會消失。Wettersten 表示:「未來不是數位對抗傳統,而是兩者兼具。最具韌性的轉換器將平衡柔版與平版效率與數位彈性,將工作導向最合理的方式。這種混合策略可保護利潤、留住客戶並維持競爭力。」 柔版與平版仍是百萬印量的最高效方式,但單靠傳統技術有風險。最具韌性的轉換器採用混合運作,結合數位與傳統印刷機,並策略性分配工作。數位印刷亦減少人工監管,緩解勞動力限制,同時維持穩定產能與更高盈利。 環境因素 永續性已成合規義務。歐洲法規、北美新規及品牌目標正推動供應鏈變革。數位印刷支持這些目標,減少浪費並將產量對應需求。對買方而言,實質進展才是贏得下一份合約的關鍵。   綜合分析 研究顯示,數位印刷在包裝中的市占將持續攀升,而傳統印刷量趨於平穩。轉型緩慢但穩定。每年,原本以傳統印刷為預設的工作愈來愈多轉向數位。領導者將是那些將投資與市場走向對齊者——因為數位採用不只是設備選擇,而是韌性與成長的關鍵。適應訂單變動、勞動力短缺與永續要求的轉換器,將保留現有客戶並贏得新客戶。   結論 包裝需求不減,但呈現方式與轉換器的應對方式正在改變。能夠兼顧長批量傳統印刷效率與數位敏捷性的企業,將最具競爭力。Keypoint Intelligence 的角色是提供洞察,幫助轉換器自信應對市場變化,將挑戰轉化為持久優勢。     內容來源: https://whattheythink.com/
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趨勢-2
包裝未來
2025-10-20

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趨勢-2

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未來趨勢 積極主動地應對這些變化的公司將受益,drupa 2024上的許多例子,特別是在可持續發展,以各種方式說明這一點。透過展示他們對可持續發展的承諾,公司可以改變公眾和產業的看法。對於印刷產業來說,這意味著其公司可以透過環保材設計,可回收材料的創新、節能工藝流程和減少浪費的努力來引領潮流。 另外針對外部可持續發展專業知識促進變革,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英文簡稱CSR)是指一間企業除了在財務上對股東負責外,也應對社會、環境負責,以一個企業公民的身分,為社會、環境帶來正面影響。簡而言之,是企業將「永續發展概念」整合進其營運方針的管理理念。CSR指令等法規的複雜性,導致可持續發展專家專業產業的發展。全球諮詢公司等技術領導,以及許多專業的利基供應商,都說明公司收集數據並採取有效行動。對印刷產業來說,這些合作夥伴關係可以提供有價值的見解和工具,以有效管理變革。 重塑與機遇,隨著可持續發展在未來幾年不可避免地變得更加重要,該產業有機會重塑自我。對於印刷產業來說,這意味著創新、重新思考商業模式,並將自己定位為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的可持續替代方案,CSRD只是一個遠未結束的變革時代開始。透過將可持續性超越合規性,印刷公司可以與更廣泛的社會目標保持一致,提高其彈性,在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中確保其地位。因此,ESG或可持續性不是一個問題,可持續發展不是一種趨勢,而是未來。無論是什麼,現在都是採取行動的時候,印刷產業對未來減廢、減碳及碳足跡,永續包裝法令的實施是必須馬上實行的,現在不做,未來也必須要做,針對這個課題,大家必須審慎思考。(資料來源╱https://www.drupa.com/en/Media_News) ●圖4:永續印刷的未來(圖片來源╱drupa官網)  全球永續發展關鍵兩個議題 2024年全球永續發展很關鍵的兩個議題,2025年起,國際碳稅法正式生效,例如歐盟的碳邊境稅(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英文簡稱CBAM)、台灣碳費、美國清潔競爭法案(Clean Competition Act,英文簡稱CCA)等,所以未來碳權、碳稅將是商品成本的一環,而碳管理則是全球性競爭的核心業務。 而在循環經濟上,歐盟的無毀林產品監管(EU Deforestation Regulation,英文簡稱EUDR)法規及各國減塑新規定,包裝及包裝廢棄物的規章(Packaging and Packaging Waste Directive,英文簡稱PPWD),以及有關生產商的責任計畫(Producer Responsibility Schemes,英文簡稱PRS)等都已經於2024年及即將在2026年中試行及生效,減塑也成為全球關鍵競爭力,而強化綠色設計、使用可持續和可降解材料、可堆肥、提高資源與能源效率,再生能源與碳足跡管理等,都將是企業迫切的議題。其中PRS通常藉著財政手段,例如按樽費、玻璃樽徵費等,以經濟誘因促使生產商、零售商,以至消費者等「生產者」,負擔應有的環保責任。 國際印刷包裝展有其代表性,除了看新設備、新製程、新技術之外,我們也應該去瞭解新材料,尤其環保材料,以及在供應鏈中印刷廠所要具有那些認證,例如ISO、FSC、色彩管理ÿ等,還有一些品牌商的要求,最重要的還是要瞭解未來趨勢發展及需求,預先做準備,等需要時再申請,往往會錯失大好良機。 ●圖5(左):數位印刷的優勢在於按需生產,無須印版並減少大量材料耗損及廢棄的印刷品 ●圖6(右):印刷時透過色彩管理、色彩優化,可減少印刷用墨量、提升印刷效率
印刷包裝業的綠色製程實務-1
包裝未來
2025-10-20

印刷包裝業的綠色製程實務-1

綠色製程是各行各業響應世界各國減碳的具體表現手段,也是印刷業未來無法規避減碳的工作,本文將針對包裝印刷業如何導入綠色製程的印刷技術分享。印刷包裝產業的綠色製程實務是實現碳中和目標、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路徑結合產業趨勢、技術創新及企業實踐,從材料、技術、管理等多方面總結綠色製程的核心實踐ESG精神。首先所謂綠色印刷製程指的是採用環保材料和技術,而印刷過程中能夠減少污染、節約能源及過多的浪費資源,同時希望在消費者使用商品後的印刷品廢棄後能夠容易回收,而且達到再利用或再循環、材料可自然降解,進而對生態環境影響最小的一種印刷製程。 印刷廠為了能夠實現綠色包裝印刷,本文筆者將以環保材料與原稿設計減量、低碳生產技術優化、全產業鏈綠色管理與社會責任、前瞻技術研發與未來發展趨勢四大主題來展開說明。 壹、環保材料與原稿設計減量 一、尋找綠色環保材料替代高汙染源材料 主要如使用低VOCs排放油墨,替代傳統含苯或二甲苯的油墨,減少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推廣FSC或PEFC認證紙張、再生紙、生物降解材料,以及無氟(PFAS)、無氯(PVC)包裝材料,降低環境毒性。以企業案例來說:正隆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紙業致力於產品研發,推動綠色生產、節能減排及低碳環保等永續發展廠商,是多家國際知名品牌綠色包裝夥伴。例如台灣環保家庭用紙品牌「蒲公英」,強調100%使用再生紙與潔淨能源生產,是台灣第一個「環保標章」、「FSC COC」、「碳足跡」等三重認證的優質家庭用紙產品。(見圖1) 在環保油墨方面,國內東明油墨公司至今已達成符合2025年MOSH/MOAH法國礦物油之平版印刷油墨。使用全植物有機物製造,並取得「C2C搖籃到搖籃」環境永續經營認證。針對植物基油墨,如大豆油墨或亞麻籽油墨,是目前綠色油墨的重要選擇之一。這類油墨主要成分是從植物中提取的油脂,取代傳統的石油基溶劑。相比石油基油墨,植物基油墨具有多項環保優勢,其主要說明如下:(1)可再生性╱植物基油墨使用可再生資源,降低對不可再生化石燃料的依賴,減少碳足跡。(2)低VOC排放╱植物油基質的使用顯著減少VOC(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排放,這有助於改善工作環境中的空氣質量,並減少對臭氧層的破壞。(3)易於分解╱植物基油墨中的油脂較容易在自然界中分解,減少油墨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見圖2)   ●圖1(左):正隆蒲公英家庭用紙產品   ●圖2(右):東明油墨法國礦物油的平版印刷油墨 現在環保意識抬頭與數位化快速發展的時代,一般商業印刷廠若沒有跟進,可能會在這激烈的商業競爭中消失,這也是目前國內印刷業都要轉型朝向包裝印刷發展的主因。理想與實際常常會有一段落差,從經驗得知採用環保的材料將碰到兩大考驗,一是成本增加,一是印刷適性問題,例如採用FSC的紙張,成本會增加5~10%,含紙價及認證費   (見圖3)。環保再生紙價格較低,但品質不太穩定,會衍生許多印刷製程中無法預防的品質異常,如紙屑多易造成深色系列的白點等缺陷。另外印刷廠為什麼不輕易變換材料,尤其是油墨,一旦更換全新品牌油墨後,可能廠內要花費3~6個月去適應與調整,因色彩控制是最難的,色差是平版印刷業永遠的痛。不是改了環保配方一切都如意,最近經歷的案例是某日本品牌的冷燙膠原先都認為品質最佳,價格也高許多,變更環保配方後(廠商自己說),冷燙效果品質就回不去,考量品質只能放棄使用。當環保、品質、價格三者無法兼顧時,就需要經驗與智慧的抉擇,沒有親身經歷的事是無法體會到真義。 二、減量化設計 一般印刷業是根據客戶的要求執行印刷,要能夠達到符合環保的綠色印刷,最主要還是來自設計端原始設計樣,現在設計業也提倡透過輕量化包裝、可重複使用設計並減少材料使用,同時提升可回收性設計。但事實上坊間的設計為了包裝美觀與視覺上讓產品內容充足,會誇大設計與在內包裝做更大空間感設計,實質內容物放置是縮減許多,感覺有欺騙消費者的設計行為。常見的是禮品包裝設計,如圖4感覺一層可以放三包,實質上只有兩包,下面是補上面的空間。 從設計端去減少包裝材料的使用,避免過度包裝是未來的趨勢,以永豐餘集團捷比達公司推動低碳設計製造以達到國際品牌客戶包裝永續要求作案例分享,資料參考TIGAX 24印刷傳播科技研討會相關內容,綠色包裝設計指標4R是指減少使用(Reduce)、物盡其用(Reuse)、循環再造(Recycle)、替代使用(Replace)。具體行動是採用定義合理的包裝用量,避免過度包裝。定義合理的包裝尺寸,追求裝櫃量最佳化,第三方碳排放數據庫,塑化包裝材料含量的去除或優化,友善包裝件結合方式。 在傳統包裝設計與現代綠色包裝設計兩者的比較如下:傳統設計依據客戶對產品提出的功能、性能、質量與成本等需求而設計。而綠色設計由環境來決定產品設計的方向,換句話說,環境的考量在產品設計開發中是和產品利益同等重要。傳統設計的設計師,很少或根本沒有考慮有效的資源再生利用及生態環境的影響。綠色設計要求設計師在產品構思及設計階段,就必須考慮降低能源消耗、資源重複利用,以保護生態環境。傳統設計在製造和使用過程中較少考慮產品回收等問題,用完即廢棄。綠色設計在產品製造和使用過程中,要做到可拆卸、易回收,不產生有毒物質及最少的廢棄物。 ●圖3(左):FSC商標  ●圖4(右):常見包裝模式喜好採用結構設計,透過視覺讓內容物有較多的感覺 貳、低碳生產技術優化 一、數位印刷與智慧技術 考量低碳生產在所有印刷技術中,當然首推數位印刷為最佳的選擇,這也是近年來大家期望看到是否有量產型及寬幅的數位印刷機出現,從陳政雄董事長研討為專題分享「drupa 24展會科技啟示」,從專題或專書分享中可得知數位印刷機仍持續的發展中,但要真正能夠完全取代傳統的印刷方式,仍需要一段長時間的努力。近年AI人工智能急速發展,以智慧化生產控制深入數位印刷流程,例如即時監控墨水用量、印刷速度與溫度,並自動調整參數以維持品質一致性。AI還能預測設備故障,減少停機時間,未來導入數位印刷機應用,說不定會有神奇發展機會。(見圖5) 在包裝與標籤印刷業務中,電子商務和品牌個性化需求驅動包裝印刷市場,數位印刷技術可以快速生產客製化標籤、防偽設計及可變數據(例如QR Code),尤其適合短版印刷。當然目前數位印刷機存在不利發展因素很多,但最主要還是大量生產的成本過高,機器本身的壽命比傳統印刷機器短,以及投資金額較高等問題。雖然是高投資成本,數位印刷機初期設備與技術升級費用較高,可能限制中小企業採用,但長期可以透過節省耗材與人力成本平衡,尤其是印刷業面臨技術工人短缺,企業加速導入自動化設備與機器人,減少對人力的依賴。以長遠來看,數位印刷機的未來將以「智能化、環保化、客製化」為核心,結合AI與新材料技術,持續擴張應用並推動產業升級,企業需關注環保綠色製程及推動ESG的最佳選擇。 二、節能設備與技術創新 印刷業碳排放來源主要為墨水原料與印刷製程中電力能耗,因此許多印刷企業開始關注如何優化印刷生產設備,減少能源消耗,並引入替代能源,進一步降低碳足跡。對於油墨而言,環保型油墨的研發成為減少碳排放的關鍵方向。傳統的油墨大多包含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這不僅對環境造成污染,也對健康產生風險。因此,印刷業逐漸開始採用水性、LED UV光固化墨水取代傳統溶劑型高碳排墨水。隨著消費者對綠色環保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企業推行減碳策略不僅能提升品牌形象,還能帶來更大的市場佔有率,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傳統印刷業者如凹版與柔版印刷技術,碳排放量較高,將是碳稅政策下的主要受影響對象。然而透過以下措施,這些企業仍能有效應對:(1)技術升級╱引入更加節能的設備,並改進乾燥系統以減少能耗。(2)轉換低碳墨水╱選擇使用環保型的墨水,例如水性油墨或UV LED油墨,以減少碳排放。相較傳統印刷業,數位噴墨技術碳排放較低,而且大多使用環保墨水,在碳稅政策下具有相對優勢。低能耗綠色印刷技術(如LED UV取代傳統UV)使能耗降低,生產效率提升。筆者於去年12月初參觀台中青水彩色印刷最近完成添購生產9色加雙上光,LED UV與傳統UV共用是最好的典範,圖6為筆者與印刷先進現場參觀合照。 ●圖5(左):由印刷人雜誌社出版、陳政雄編著的drupa 2024展覽介紹 ●圖6(右):筆者(右4)參觀青水印刷最新印刷機設備與印刷先進合照 
印刷包裝業的綠色製程實務-2
包裝未來
2025-10-20

印刷包裝業的綠色製程實務-2

參、全產業鏈綠色管理與社會責任 一、綠色供應鏈與生命週期管理 因應氣候的變遷,近年來全世界或國內知名品牌商及上櫃上市公司要全面推行ESG工作,為積極回應全球永續發展行動與國家淨零排放目標,國內金管會在2022年3月3日發布「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分階段推動全體上市櫃公司於2027年完成溫室氣體盤查,2029年完成溫室氣體盤查之確信,營造健全永續發展(ESG)生態體系。2024年台灣政府委託工研院舉辦iPAS淨零碳規劃管理師三次考試,將近2萬人報考通過率平均只有52.1%,考證取得不易,如表7第三次只有35.81%。台灣各行業都努力推動2050年淨零目標,印刷相關產業規模大多未列入政府的要求,但受到品牌商的要求而必須提早推動碳盤查與碳足跡活動,建議印刷產業,如有政府辦理相關碳淨零課程都應該派人參與。 而在台灣印刷相關企業推動ESG比較有成效,例如正隆紙業(https://www.clc.com.tw/csr)和永豐餘(https://esg.yfy.com/zh-tw/report)等,可參考各家永續報告書。而中國包裝印刷企業則以康美包(SIG),它是全球兩大無菌紙包裝系統供應商之一,深圳市裕同包裝科技(https://cn.szyuto.com/),其包裝印刷業務涵蓋消費電子、個人護理、酒類、食品、醫療保健及菸草等六大核心領域,他們推動ESG成效可以當台灣包裝印刷業參考,較多資料可參考榮續智庫研究中心所出版的包裝印刷行業ESG案例白皮書。 ●表7:113年度第三次iPAS淨零碳規劃管理師鑑定通過人數統計情形  二、標準化與認證體系 推動包裝印刷外銷,必須建立符合客戶要求綠色製程與國際標準認證,例如ISO 9001、ISO 14001、ISO 45001是基本國際標準認證。而在環保意題上,以推動FCS認證及ISO 14064-1碳盤查是品牌客戶的要求。另外參與印刷標準化的好處,除了可以增加業務訂單外,最重要是提升公司自己內部技術精進與知識成長。目前台灣推動印刷標準化認證以G7與GMI居多,大多數是客戶導向居多,另外與印刷有密切相關的色彩領域,建議印刷業者應鼓勵員工參由工研院舉辦iPAS色彩規劃管理師考試,考試通過給與實質獎勵或認同優先聘用通過考試任用色彩管理工作。 但這裡要說明的是,並不是通過標準化後就沒有問題,印刷只要涉及到色彩顏色問題時,有時候真的無所適從,只能從經驗與技術跟客戶溝通,現在筆者以印刷實務工作經驗分享一下有關處理色差問題。印刷業是以客戶為導向的行業,客戶說的算,出錢(有權利說的算)就是標準,這也是困擾著我們認真執行標準化的廠商,想要與廠商好好透過溝通達成共識,但有時候還真的很難,大家主觀都很強,尤其是設計師,筆者認為好的設計師一定要懂些專業的印刷知識。 我們一直認為先印先贏,常常碰到的是已經印刷過的舊品追印(新客戶轉單的印件),說簡單就是照著印就好,但事實上並不簡單,可能客戶給你的檔案與樣品是不一樣,再加上每家印刷廠的印製條件不同(因印刷五大要素都不同能夠接近就不錯),建議打上中下限的樣請客戶重新確認。舉例,印刷樣的四色濃度都已超過廠內的標準濃度很大時,勉強打樣追到客戶樣,但正式印刷時就很難控制常會發生深淺的印件。印刷標準化(如GMI)一般是以導表上23個色塊做為檢驗標準,只要分數達到要求就算接受。印刷技師最主要的控制點是KCMY滿版色加RGB疊印色,另外12個網點值及3個灰度值可以由印前協助修正版調。例如印刷標準濃度是K1.8、C1.5、M1.5、Y1.0,客戶提供樣是要印到K2.3、C1.8、M1.8、Y1.4的濃度遠遠超過標準時,這也是標準化被牽著走的最大困境,筆者建議若溝通無效寧可放棄訂單。 肆、前瞻技術研發與未來趨勢 一、環保型新穎材料與節能減廢新製程開發 在包裝設計上為了增加顏色金屬感,早期普通印刷是採用印製金屬墨或熱燙居多,後UV印刷技術成熟後,金屬複合材質被廣泛使用與應用在設計商品上,白墨加特別色加互斥油效果在設計上應用可以讓設計美感發揮到極致,雖然印製過程常有印刷適性問題發生,但經多年來大家在材料、油墨及技術經驗的改進後,已進入穩定的生產製程,但近年環保要求複合材如特多龍因有紙質與塑膠結合或印刷完貼膜製程,慢慢在設計上被禁用,主要是回收上處理過程較麻煩,近年來冷燙的製程也較成熟慢慢被接受  (以品質而言沒有金屬複合材表現效果好),冷燙技術替代金屬複合材是可以兼顧功能性與環保性的一種選擇。 另外在節能減廢製程首選的印刷方式數位印刷,但在數位還沒完全取代傳統的印刷方法,推動廣色域印刷技術(CMYKROG)取代包裝上常用特別色製程,主要目的是不要因為特別色,更換洗車的浪費時間與材料(經驗統計洗特別色要多花費20~40分鐘,另外洗劑的清洗與回收也是增加成本)。當然廣色域也是有許多限制,要有7色以上印刷設備,另現階段有些廣色域色彩無法達到客戶的要求(這也是必須與客戶溝通),同時在印製技術上要求比正常印刷技術高,這是目前廣色域印刷技術未能被接受及較難以推動的主要原因。 二、AI智慧應用與數位化生產 近幾年AI人工智慧廣泛被各產業開發與應用,印刷業當然也不例外,在圖像特效處理與色彩調整已經使用非常普遍,未來也一定會與數位設備結合,雲端設計加數位印刷結合後加工一貫製程,實現可降低運輸成本與環境影響。例如包裝結構設計、版面設計加印後加工設計等可在雲端設計好,客戶可完成設計稿,同時可模擬3D即展開視覺效果,減少傳統製程的時間浪費。例如中國「包小盒」網站也分成中國版(https://www.baoxiaohe.com)與國際版https://www.pacdora.cn),筆者看到好用的平台也樂與大家分享,但一定要親自使用過才真正知道是否適合自己(見圖8)。當然希望台灣也能夠開發類似的平台,提供台灣印刷業與設計業使用,相信好用的平台或軟體大家都願意付費使用。 總之,為達到綠色包裝印刷的製程,從實際的工作經驗來分享那些工作是可以做到,那些工作可能要在花一些時間才能改進或達到目標,有些事情說的容易但真正實施起來在過程中常衍生一些無法克服的問題,需要長時間的累積經驗或花更多心力才能進步一點點或改善一些。台灣印刷業基本上是服務業,也是傳統產業,係以客戶導向的行業,若要實現減碳的環保包裝印刷製程,應從客戶端在設計上採用簡約的設計風格,材料採用更環保被印材,如再生紙張或FSC的紙,而印刷顏色以四色為主,採用上光取代貼膜製程。印刷廠可以做的是將傳統印版改環保免沖洗版,油墨溶劑型改成水性及無毒環保墨,少量印件將以數位印刷機為主。推動廣色域印刷7色印刷取代包裝印刷常用特別色需洗車的浪費。但理想與實際往往有些落差,鼓勵大家都要親自做過才能獲得寶貴經驗。(見圖9) ●圖8(左):包小盒中國版網站首頁內容 ●圖9(右):國內印刷業基本上是傳統產業,若要實現減碳的環保包裝印刷製程,應從客戶端及印刷廠在設計上、紙張材料、印前、印刷、印後加工等多方配合
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趨勢-1
包裝未來
2025-10-20

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趨勢-1

每年在全球各地都會舉辦不少的國際印刷相關展覽,全球相當知名的drupa印刷展,除了在2020年因為Covid-19新冠疫情期間停辦外,在去年才開始恢復展出。而於2024年5月28日至6月7日在德國杜塞道夫舉行的drupa 2024,可說展演了最佳實踐示例、高水準的講座和專家,以及專家群提供的包裝設計創新理念將成為未來包裝的重點,展出剛開始,品牌商如何利用包裝設計和生產來充分發揮潛力?在杜塞道夫所展示的創新解決方案,展廳的接觸點包裝成為包裝未來話題的熱門地點。 循環經濟對永續性的重要性 我們從Redefining Packaging: Touchpoint Packaging at drupa 2024的報導(重新定義包裝:德魯巴2024上的接觸點包裝),業者、學者專家、設計師、材料供應商、印刷廠商齊聚一堂討論,提供寶貴的意見,其中特別關注消費者需求、技術發展、法律框架條件及包裝在行銷中的全部潛力。大家期待針對食品、非食品、藥品和化妝品品牌在環保及減少碳排的解決方案和靈感。作為一個未來成長市場,包裝產業在印刷產業中發揮關鍵作用,也被視為創新的驅動力。從材料採購到生產、工作流程和精密加工的整個價值鏈上的包裝為議題,專家學者及相關產業都參與,包括有關包裝的令人興奮的項目和創新,貢獻他們的專業知識。 全球在減廢、減塑、減碳及碳足跡的要求下,永續包裝的設計概念是相當重要的,人工智慧如何成為包裝生產和設計創新的驅動力?主要的關注點是永續性和數位化的兩大趨勢。根據全球企業對包裝領域最重要挑戰,包裝被設計為包含幾個主題領域:(1)「新生態」關注循環經濟和可持續性;(2)「連通性」著眼於尖端技術,(3)「全球本土化」提供平衡效率和本地相關性的想法;(4)「消費者可持續性」介紹了最重要的消費性趨勢,應對未來的消費者提供新法律要求。 廣泛的專業知識,在drupa 展覽會期間,每日都有減廢、減塑、減碳及碳足跡、永續包裝主題演講、小組討論和圓桌討論,擬定出解決方案。分析全球的消費趨勢、產品介紹和新包裝,從而為客戶提供獨家知識和專業技能,使其在競爭中保持領先。在 drupa 2024上,重點放在人工智慧作為包裝產業創新的驅動力。機器學習和機器人自動化等人工智慧技術,這些技術可以優化生產和供應鏈,同時實現可持續和以消費者為導向的包裝設計,並使用人工智慧來改善品質保證和行銷。循環經濟對於促進全球生態系統永續的重要性,企業需要重新思考創新,採取大膽措施改善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未來,包裝設計的力量在這過程中扮演著相當關鍵的角色。永續包裝的核心方面,以符合包裝法規,重點將會放在符合法規和促進包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經營。 創新除了直接在包裝上舉辦一系列活動之外,還將參觀整個drupa展覽場地,探討富有遠見、更好的包裝解決方案。在展會期間舉行多日的創新漫遊活動中,使參觀者首先找到靈感,幫助他們快速發現有關主題的重要接觸點、項目和互相交流機會。 ●圖2:歐盟綠色協議,包含再生能源、CSRD、CBAN、EUDR、PPWD、PRS等(圖片來源╱https://commission.europa.eu/strategy-and-policy/priorities-2019-2024/european-green-deal_en)  ●圖3:低碳永續材料的選擇(圖片來源╱drupa官網) 
STAHLS’ Fulfill ONE:按需印刷的未來已經到來
永續發展
2025-09-15

STAHLS’ Fulfill ONE:按需印刷的未來已經到來

美國密西根州 Chesterfield —— 全球熱轉印創新領導者 STAHLS’ 正式發表 STAHLS’ Fulfill ONE (SF-1) ,這是首座同類首創的履行中心,將徹底改變客製化服裝與硬質商品產業。透過結合最先進的裝飾技術與革命性的 Fulfill Engine™ 軟體平台,這一尖端設施帶來前所未有的速度、永續性與精準度,為按需印刷(Print on Demand, POD)樹立全新黃金標準。   顛覆按需印刷產業 POD 是服裝與促銷產品客製化成長最快的領域。能夠在需要時,精準生產所需的數量,不僅消除浪費、減少庫存,更使履行流程前所未有地精簡。STAHLS’ Fulfill ONE 站在這場轉型的最前線,為企業帶來無縫、科技驅動的解決方案,加速成長與創新。   顛覆性技術與無縫執行 這場革命的核心是 STAHLS’ Fulfill Engine™ —— 新一代軟體平台,連結品牌、企業與電商平台,並串聯龐大的裝飾商與生產設施網絡。它不只是自動化,而是一個完整整合的生態系統,提供: 前所未有的多樣性,整合多種裝飾技術,包括單件全彩印刷服裝、各式補丁(皮革、刺繡等)、UV DTF 客製飲品器皿、雷射雕刻,甚至網路到印刷的包裝與插頁。 客製化印刷壁紙與包裝紙。 即時追蹤與自動化,確保高效的訂單管理與快速履行。 全新裝飾工藝的實驗平台,例如 LIQUID 3D™ —— 業界首款可隨需印製的 3D 浮雕標章,僅於 SF-1 提供。 極速出貨,多數訂單能在 48 小時內完成生產並寄送。 SF-1 不只是革新 POD,而是為未來的客製化產業訂下新節奏。   永續時尚革命 時尚產業正處於臨界點。全球每年產生約 9200 萬噸紡織廢棄物 ,換算下來每天約 25.2 萬噸衣物廢棄 。這些廢棄來源於過度生產、消費者丟棄與滯銷庫存,其中大量最終流向掩埋場或焚化爐。服裝產業更貢獻了 全球 10% 的碳排放 。永續早已不是選項,而是必要。 STAHLS’ Fulfill ONE 以零庫存、隨需生產模式對抗浪費與過度生產。每一件產品皆有其用途,確保不會造成浪費。永續是這項創新的核心,包括: 採用環保油墨,降低環境影響。 回收與再利用材料,打造循環式生產模式。 節能的生產流程,將碳足跡降到最低。 藉由只生產真正需要的產品,STAHLS’ 正在顛覆品牌對永續的理解,並為道德且高效的生產方式樹立新標竿。   創新傳承,無限可能 自 1932 年在底特律創立以來, STAHLS’ 一直以熱轉印技術創新聞名。位於密西根州 Chesterfield 的新設施不僅是履行中心,更是產業樞紐,讓頂尖品牌、製造商、裝飾商與供應商齊聚一堂,共同探索生產的未來。 該據點同時將作為現場創新實驗室,展示最新裝飾技術、舉辦獨家產品測試,並展出業界領導製造商的次世代設備。   全球視野,未來展望 STAHLS’ Fulfill ONE 只是起點。隨著 2025 年 9 月全面啟用,STAHLS’ 已著眼於全球擴展。 STAHLS’ Fulfill ONE EU 將於明年啟動,為歐洲與更多地區帶來永續、隨需履行的未來。 在創新、永續與效率的推動下, STAHLS’ Fulfill ONE 不僅是一座設施,更代表著按需印刷的未來。   內容來源: https://www.printin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