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愛台灣林磐聳台灣意象展(四)
設計創意
2025-07-21

就是愛台灣林磐聳台灣意象展(四)

四大主題展區展現深耕在地 此次展覽完整呈現台灣設計界導師林磐聳在CI設計、海報設計及藝術創作的傑出成果,以林磐聳長久以來的創作核心理念「就是愛,台灣」為名,現場超過2,000件展品,依策展脈絡呈現在370坪的展場空間,充分展現藝術家源源不絕的創作能量及對台灣這片土地的熱愛。更讓人看到台灣藝術家如何從這塊土地汲取養分、展現獨特風貌,進而將台灣意象與設計推上國際舞台,令人感動讚嘆。 該展聚焦四大主題展區,包含「台灣形象CI設計」、「台灣印象海報設計」、「台灣意象藝術繪畫」及「我的台灣文創商品」,各區分別精選展示林磐聳自1985年所設計台灣企業及品牌形象、1991年以來台灣印象與國際邀請展等海報設計、1990年以來為中華郵政設計象徵國家名片的多套郵票、2007年起從世界各地郵寄回來共1,200張的「台灣家書」手繪明信片,以及「台灣練習曲」系列畫作百幅、手稿、出版品、立體創作、公共藝術作品和授權開發文創商品等。本展不僅僅是林磐聳創作生涯的完整回顧,也是藝術家對台灣這片土地的深情告白。 林磐聳是台灣CI設計的重要推動者,更是享譽國際的設計師、設計教育家及創意無限的藝術家。他深具台灣地方情感與文化認同,從屏東故鄉出發,將自然、土地與文化元素融入創作中。他的作品不僅充滿對台灣的深厚情感,並藉由藝術與設計探索台灣獨特的地理、社會與文化內涵,傳遞對這片土地的敬意與熱愛,向世界展示台灣獨一無二的人文魅力。也期望透過林磐聳獨特的藝術視角,讓國內外遊客認識台灣藝術家如何在這塊土地上找到養分,走出屬於自己特色的一條路。在剩下近一個月的展期中,歡迎各界踴躍前來參與這場結合藝術設計與在地文化的豐美饗宴,一起來欣賞台灣藝術文化的多元與豐富,感受這片土地的美麗與活力。
『設計印象雜誌』
橫跨印刷及設計領域的專業媒體,兩個月發行一期紙本雜誌,網站不定期更新
就是愛台灣林磐聳台灣意象展(二)
設計創意
2025-07-21

就是愛台灣林磐聳台灣意象展(二)

還有此次專程從國外前來的貴賓:1988年漢城奧運會設計師及2002年世界杯足球賽設計委員會主席白金男、2020年東京奧運會會徽設計師野老朝雄、韓國現代設計師協會會長柳允皓賢伉儷暨副會長李佳樺、日本平面設計師協會理事小川明生賢伉儷、香港設計創意總會秘書長劉小康賢伉儷、澳門設計師協會前會長朱焯信暨馮文偉、日本紀錄片導演小松孝英及拍攝團隊等人、來自美國聖荷西金張熙教授等人。 另外,溫世仁先生所創立的「看見台灣基金會」陳文堂執行長、Kris副執行長、鍾主民顧問、林聖忠顧問,中華郵政王婉如副主任委員及集郵處同仁、前台北房屋董事長葉條輝、經濟日報副社長周祖誠。以及台灣各個藝術與設計社團協會貴賓:台灣美術院院長蘇憲法、鐘有輝副院長、李振明副院長、林章湖院士、林雪卿院士等藝術家;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楊夏蕙、謝義鎗、楊宗魁、施令紅、林文彥、許和捷、陳秀真等歷任理事長;台灣海報設計協會游明龍、柯鴻圖、林俊良、吳介民等歷任理事長;中華平面設計協會簡正宗、程湘如、章琦玫、王德明等歷任理事長;中華企業形象發展協會張百清、夏發凡等歷任理事長;高雄市廣告創意協會林宏澤、林國慶、洪世杰、張芳榜、李宏文等歷任理事長;台灣包裝設計協會理事長李宛玲、高雄文化設計發展協會理事長孫政賢、台南市美術設計協會輔導理事長陳昭岑。 台灣各個藝術院校出席貴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李振明、林俊良、劉建成、莊連東等歷任院長,美術系孫翼華主任、設計系蘇文清主任,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學院徐秀菊院長、亞洲大學創意設計學院創院院長陳俊宏、謝省民院長,東海大學藝術學院許和捷院長。另外還有林磐聳五十年前高中畢業同班同學,從屏東、高雄、嘉義、台北各地前來。以及林磐聳四十幾年前臺師大美術系同班同學,臺師大美術研究所同班同學韓國金大烈教授、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前處長劉芳如等人。 ●展出人林磐聳與90幅「台灣練習曲」合影,林磐聳自2005年~2024年間,陸續以台灣島嶼圖像發想之作-「台灣練習曲」系列作品,林磐聳被譽為「台灣設計發光體」、「台灣設計界導師」,不但是國內設計文化推手,更是創作能量源源不絕的設計藝術家
就是愛台灣林磐聳台灣意象展(三)
設計創意
2025-07-21

就是愛台灣林磐聳台灣意象展(三)

就是愛台灣讓世界看見台灣 在簡短介紹出席貴賓後,首先由策展人廖仁義代表致詞,他表達對林磐聳充滿「豐沛生命力」、「活潑創造力」、「熱情行動力」的藝術實踐感動,其創作與生命已經與台灣這塊土地連結,每一時刻無不在繪製台灣、寫下他對台灣的情感,並身體力行扛著台灣走向全世界。 展出人林磐聳也指出,展覽名稱「就是愛,台灣」,反過來是「台灣,就是愛」。台灣是一個充滿愛的地方,這塊土地擁有豐富的生態環境,孕育出多元的物種,土地之愛讓物種得以在此綿延不絕;這塊土地有來自不同的族群與文化,讓大家在此可以繁衍後代、生生不息;這塊土地追求自由的夢想、構築民主的樂園,讓大家可以百花怒放、和而不同;這塊土地最美的風景是人,土地上的人民愛自然、愛生命、愛人類,所以台灣就是一個愛的島嶼,因此本次展覽以「就是愛,台灣」作為題目,整體展覽就是以台灣島嶼作為主要圖像,演化成為明確的符號,透過藝術與設計的文化載體,期待這塊土地上的子民都能夠珍愛台灣,進而讓世界看見台灣。 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致詞時表示,林磐聳作品能夠勇敢、恆常地敘述對台灣的深摯感情,在今天台灣社會更顯得珍貴。中正紀念堂這個特殊場域,同時承載著台灣不同階段歷史過程,也是民眾生活使用的空間,此次展覽除了有助中正紀念堂走向更開放、更貼近民眾,更重要的是讓大家能重新看到台灣及自己對台灣的感情。王時思感性地說,台灣是個值得我們驕傲、也能把我們連結在一起的地方,在這麼衝突而矛盾的環境中,就是因為這份對台灣的愛,大家仍然選擇站在一起,期許大家用愛來迎接2025新的一年。 中正紀念堂管理處代理處長張惠珠特別感謝合辦單位創價美術館無償出借近80件典藏林磐聳作品。交通部常務次長林國顯表示,交通部及轄下單位長期與林磐聳合作積極把台灣帶到全世界,希望這股力量能持續擴散發揚。白鷺鷥文教基金會榮譽董事長陳郁秀則細數與林磐聳相識結緣及合作過程,對其熱愛台灣及其藝術能量深受感動。特地遠從韓國來台的設計界大老白金男相當佩服林磐聳源源不絕的藝術活力,同時感謝林磐聳夫人長年的奉獻犧牲。
就是愛台灣林磐聳台灣意象展(一)
設計創意
2025-07-21

就是愛台灣林磐聳台灣意象展(一)

備受期待矚目的「就是愛,台灣:2025林磐聳台灣意象展」,已於今年1月15日至3月10日假台北市中正紀念堂一樓第二、三展覽廳盛大開展,並在1月17日下午三點舉行開幕典禮,場面熱鬧隆重。展覽集結來自美國、日本、韓國、香港、澳門及台灣文化界、藝術界、設計界近300位出席共襄盛舉,可說是亞洲藝術與設計的盛會,也展現出林磐聳多年來穿梭國際所累積的人脈資源,將台灣的人文風景走向世界,讓世界看見台灣的非凡價值。 開幕貴賓雲集看見台灣價值 開幕典禮整個展場以台灣島嶼造形,作為藝術與設計為文化載體,期待讓世界看見台灣。活動會場滿滿人潮、嘉賓雲集,出席貴賓有: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文化部藝術發展司司長周雅菁、交通部常務次長林國顯、交通部觀光署國際組組長黃易成、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代理處長張惠珠、展出人林磐聳、策展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教授廖仁義、外交部NGO非政府組織國際事務辦公室執行長陳剛毅、行政院文建會前主委暨白鷺鷥文教基金會榮譽董事長陳郁秀、交通部前部長暨陽明山未來學社理事長葉匡時、財政部前次長暨匯宏顧問公司董事長楊子江、經濟部前次長暨前駐新加坡大使謝發達、行政院前政務委員暨台藝大前校長黃光男教授、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陳殿禮、金門縣文化局長呂坤和、嘉義縣文化局前局長許有仁、嘉義市文化局前局長盧怡君、國家文藝獎及行政院文化獎得主廖修平與李敏勇,以及此次合辦單位創價美術館洪玉柱副理事長、林志銳副館長等人。 ●主辦單位、策展人、展出人及出席貴賓代表開幕剪綵活動,由右至左依序為金張熙、陳文堂、謝發達、陳殿禮、黃光男、李敏勇、馮文偉、洪玉柱、陳郁秀、張惠珠、周雅菁、王時思、林磐聳、廖仁義、林國顯、陳剛毅、白金男、柳允皓、野老朝雄、小川明生、劉小康、朱焯信、葉匡時、楊子江、廖修平、楊夏蕙、金大烈、陳俊宏   ●於中正紀念堂舉行的「就是愛,台灣:2025林磐聳台灣意象展」開幕出席貴賓合影
設計新生態國際海報設計展
設計創意
2025-07-11

設計新生態國際海報設計展

為慶祝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創校70周年,該校攜手財團法人高師文教基金會及高雄市高師大獅子會,於去年11月25日~29日假高師大和平校區活動中心2樓展覽廳舉辦「設計新生態」國際海報設計展。此次展覽以「環保永續與ESG」為核心議題,廣邀來自全球33個國家的設計師參與展覽,並精選70件極具創意與深度的海報設計作品,透過視覺語言詮釋永續發展理念,為校慶活動增添一場兼具全球視野與時代意義的文化盛宴。 展覽於去年11月27日舉辦開幕儀式,當日現場嘉賓雲集,包括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校長王政彥、高雄市教育局局長吳立森、國際獅子會300E-5區總監陳明賢、財團法人高師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張燦裕與董事凌錦慧、高師大獅子會會長孫偉哲、高師大視覺設計系主任廖坤鴻、策展人張芳榜,以及多位高師大校友設計師親臨支持,共同為展覽揭幕。同時吸引眾多設計界專家學者、環保倡議者及各界嘉賓共襄盛舉。此活動象徵高師大70年教育使命與全球永續責任的深度結合,也展現該校在推動環保議題上的前瞻視野及文化貢獻。 聚焦永續議題匯聚全球創意 此次展覽聚焦於當前全球關注的ESG永續議題,涵蓋環境保護、社會公平與良好治理等多元面向。主辦方邀請來自歐美、亞洲、非洲及大洋洲的國際知名設計師與新銳創作者,共同呈現兼具文化內涵與全球視角的海報設計作品。包括台灣、土耳其、中國、厄瓜多、加拿大、白俄羅斯、伊拉克、伊朗、匈牙利、印尼、印度、沙烏地阿拉伯、孟加拉、波蘭、阿根廷、法國、俄羅斯、保加利亞、美國、香港、埃及、烏克蘭、烏拉圭、烏茲別克、秘魯、馬來西亞、斯洛維尼亞、捷克、墨西哥、德國、澳洲、韓國及羅馬尼亞等33個國家。 展覽中,作品以多樣化的創作手法,表達對永續發展的深刻見解。韓國設計師、南首爾大學教授Byoung Il Sun博士的作品「Everything And I Are One」,借鑒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理念,強調人與自然、宇宙之間不可分割的關聯性,展現韓國文化對生命共生的深邃理解。 而來自印尼,任教於泗水理工大學(ITS)視覺傳達設計系的Naufan Noordyanto教授,他的作品以扇形樹冠為設計主題,象徵印尼文化中實用與美學並存的傳統工藝,並傳遞對森林與自然資源的尊重。該設計巧妙呼應植樹降溫的永續概念,突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價值。 另外,加拿大設計師Derwyn Goodall則以「Nature」(自然)與「Nurture」(培育)為核心主題,探索文化中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哲學觀點,並強調自然與培育之間密不可分。其作品引發觀眾對人類與自然關係的深層反思。 這些作品以獨特的文化視角詮釋永續發展的多重意義,為觀眾帶來一場充滿創意與思辨的視覺盛宴,也激發對環境、社會與未來的更多關注與對話。 ESG與教育是高師大未來願景 自1954年創校以來,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就秉持著「身正為範、學高為師」的核心精神,不僅致力於培育優秀教育人才,更積極推動文化創新與社會責任。近幾年來,該校將ESG(環境、社會、治理)理念融入課程設計,鼓勵學生以創新思維回應全球挑戰,致力於培養具有國際視野與永續意識的專業人才。 在此次「設計新生態」國際海報設計展中,財團法人高師文教基金會與高雄市高師大獅子會提供重要支持,促成學校與國際設計界的深度合作。展覽以環保永續為主題,不僅展示全球頂尖設計師的創意作品,更搭建了文化交流與學術討論的平台。 高師大期望透過此類活動,啟發青年學子對環境議題的關注與反思,將創意與實踐相結合,轉化為推動永續發展的具體行動。這不僅彰顯高師大在教育使命上的承諾,更展示其在全球永續責任上的前瞻願景,為人類與地球的共同未來注入新希望。 創意擁抱永續設計啟發未來 「設計新生態」國際海報設計展作為高師大70周年校慶的重要篇章,完美融合教育、設計與永續理念,成為一場文化與創意的盛宴。藉由此展覽,高師大不僅向世界展示台灣設計的卓越實力,更以實際行動倡導全球攜手關注環境保護與社會責任。 展覽作品以獨特視角與創新設計詮釋永續發展的深層意涵,激發觀眾對當代議題的關注與思考,期許共同感受設計如何傳遞永續精神,攜手邁向更加美好與和諧的未來。茲將70件海報作品完整刊錄,提供讀者欣賞。
有蛇有得生肖圖像設計揭曉
設計創意
2025-07-02

有蛇有得生肖圖像設計揭曉

為了延續文化傳統、深耕與廣植文化脈絡,將文化意識、設計能量及藝術美學與生活結合,展現創意,為流傳千年的生肖文化內涵注入新意。高雄文化設計發展協會(KCDD)特別舉辦2025「有蛇有得」生肖圖像設計比賽,本著推廣文化、創意美學的初衷,為即將到來新的一年激發更多新意,一起迎接「生活藝術,藝術生活」的美學生活。 乙巳年以蛇為主題徵集作品 「蛇」在古今中外許多宗教、神話和文學當中,都有代表豐產或創造生命的力量。因為蛇會蛻皮,故而也成為再生、轉化、不朽和治癒的象徵,更是作為人類古老意識中文化的凝聚與積澱,這種意象已經紮根與深藏於每個人的潛意識裡頭。 而以文化視角來看,蛇代表大地智慧、地球初始的直覺意識,在東方的古代哲學概念中也發揮得相當透徹,如《老子》的「玄牝」意象內含著對大地母性力量的讚頌。因此配合此概念,期待新世代的視角重塑傳統文化生命力,故利用2025乙巳年生肖「蛇」為主題徵集作品,透過創新設計,展現具有新意的圖像。 有蛇有得生肖圖像設計比賽 KCDD本著鼓勵學生踴躍參賽的初衷,此次競賽除了大專、高中職兩組之外,為了讓創作面向更為全面,也特別增加AI組,並於去年10月20日截止收件,總計共收到342件參賽作品。並邀請全國設計及藝術業界相關老師及設計師、藝術家擔任評審,於去年10月28日決選出大專組16件、高中職組16件及AI組16件,共計48件優秀作品。其中AI組得獎作品並於去年11月9日~17日假高雄駁二藝術特區蓬萊B4倉庫舉辦之「2024台灣卓越印刷設計展-共生效印」中展出。後續所有得獎作品也已於今年1月10日~21日在高雄市文化中心至真堂三館舉辦的「有蛇有得生肖創意特展」展出,另外也規劃在文化中心展出後預定於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義守大學等學校舉辦校園巡迴展,以延續競賽的推廣效益。 根據主辦單位KCDD理事長孫政賢表示:「有蛇有得」生肖圖像設計比賽,整體規劃大致以三個主軸來發展,分別為生肖圖像創意比賽、展覽活動、文創應用等三部分,讓整體活動更趨全面,藉以展現每位創作者對「蛇」的感覺和故事為目的,加上創意與創新設計出具有新意的視覺作品。其中生肖圖像設計比賽獲獎作品,後續將配合生肖主題展覽一同展出,另外得獎作品將應用於文創設計開發,例如紅包袋、揮春紙、紙膠帶、幸運貼紙、賀卡、年曆、手機APP貼圖等。 而此次競賽大專組銀獎得主南臺科技大學吳諭涵同學「蛇麼都讚!」作品,也獲得進入高雄市政府114年春節印刷贈品圖像最終提案評比機會(最終結果以高雄市政府實際公布應用者為準)。另外企業特別獎作品也獲得贊助企業在年節禮品的應用機會,代表近年學生作品在設計能力已大幅提升,並獲得民間企業及市場認可,讓學生作品與市場更接近,俾利後續學生體認設計產業創業與就業的基本認知。 透過競賽能有更多表現舞台 KCDD的生肖圖像創意比賽已舉辦第三年,透過每次比賽的舉辦,也讓各設計、藝術相關科系學生,能有更多的表現舞台,並讓得獎者有與公部門、民間企業合作的機會;也可作為設計科系相關青年學子畢業後不管是升學、創業或就業的第一塊敲門磚,增加在學校時的經歷與履歷。更希望能藉此將傳統生肖習俗文化與生活美學意識相互結合,進而祈願大家在新的一年滿懷希望,一切平安順心。 高雄文化設計協會 07-7247343 E-mail:kcdd.mail@gmail.com
梯田石和玻璃平台塑造了加拿大張帥設計的雕塑圓形劇場
設計創意
2025-06-26

梯田石和玻璃平台塑造了加拿大張帥設計的雕塑圓形劇場

張帥在加拿大設計雕塑圓形劇場   張帥設計的「靜謐階梯」是一個雕塑般的圓形劇場,為 加拿大 湖濱公園緩緩傾斜的海岸線注入了活力。這個生態驅動的公共地標方案將當地 石材 和高性能 玻璃 融合成階梯狀平台,無論是休閒漫步還是文化聚會,都能在此找到屬於自己的空間。    本計畫尊重場地的自然地形,利用日照路徑、湖風和人流的早期分析,打造與景觀融為一體的階梯式序列。其形態有機流暢,並非刻意營造僵硬的結構,而是與湖岸的輪廓相呼應。透過打造多元化的公共使用區域,這項永續的干預措施鼓勵人們重新與水岸建立聯繫,並激發濱水區的活力。 圖片由張帥提供     天然材質和巧妙的設計塑造寧靜的台階   該 專案 採用精準的預製工藝,將當地採購的石灰石利用數控技術切割成塊塊石料,使其像拼圖一樣拼合,賦予結構堅固的強度並有助於調節溫度。這些石基用起重機快速吊裝到位,為玻璃結構的快速添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玻璃面板本身在工廠按照嚴格的標準製造——它們採用透明的低鐵芯材和特殊塗層,既能吸收充足的日光,又能阻擋過多的陽光,使室內的人們可以欣賞一覽無餘的湖景,而不會感到過熱。   南側露台下方隱藏著一個隱藏的蓄水池,收集來自石材和玻璃表面的雨水徑流,用於澆灌周圍的植物,從而減少高達60%的飲用水需求。 「寧靜階梯」也巧妙地在露台板和玻璃幕牆之間留出了縫隙,形成了被稱為煙囪效應的自然氣流。湖中的冷空氣從較低位置吸入,而暖空氣則上升並通過較高的通風口排出,從而減少了近四分之一的機械冷卻需求。此外,階梯本身還內建了嵌入式LED燈,並透過智慧網路進行控制,可根據活動或室外自然光自動調節照明。   張帥設計的多功能露天劇場旨在透過結合智慧永續功能、觸覺天然材料和為文化活動設計的空間,為海濱帶來新的生活水平和意義。   張帥的《寧靜的階梯》為加拿大湖濱公園緩緩傾斜的海岸線帶來了生機 雕塑圓形劇場結合了當地石材和高性能玻璃 設計流暢自然 與湖岸的輪廓相呼應 張帥打造多元化公共區域 石塊像拼圖一樣拼在一起 採用 CNC 技術切割當地石灰石 張帥設計的多功能露天劇場旨在為濱水區帶來新的生活體驗   內容來源: https://www.designboom.com/
安娜和尤金尼·巴赫在巴塞隆納 MNAC 內懸掛天藍色“眼睛之冠”
設計創意
2025-06-12

安娜和尤金尼·巴赫在巴塞隆納 MNAC 內懸掛天藍色“眼睛之冠”

安娜和尤金尼·巴赫 (Anna & Eugeni Bach) 在巴塞隆納 mnac 中安裝藍色圓環   安娜和尤金妮·巴赫 完成了作品《眼睛之冠》,這件 裝置作品 懸浮於巴塞隆納國家藝術博物館(MNAC)中央大廳六公尺高空。這件十二公尺寬、宛如天藍色的圓環懸掛於空中,是當代對弗朗切斯克·德·阿西斯·加利(Francesc d'Assís Galí,1880-1965)的致敬。加利是加泰隆尼亞最具遠見的藝術家之一,也是國家宮(Palau Nacional)穹頂壁畫的創作者兼畫家和教育家。該計畫是MNAC關於加利的大型 展覽 的核心,展現了他作為畫家、教育家和流亡者所留下的豐富遺產,其影響力貫穿了從胡安·米羅到洛倫斯·阿蒂加斯(Llorens Artigas)的幾代人。 所有圖片©  Eugeni Bach     十六枚獎章組成一頂眼睛王冠   加利的壁畫創作耗時六個月,佇立於一座三十公尺高的脆弱建築之上,以35個寓言人物為帛琉穹頂錦上添花,將美術、科學、宗教和地球融為一體,構成一幅宇宙壁畫。除了壁畫家的身份,加利還是一位激進的教育家。在新教運動時期,他透過自己的藝術學校(Escola d'Art)改變了藝術教學,並鼓勵學生以不同的視角看待世界。他的座右銘之一是不帶工具去田野,只帶「一頂眼睛的王冠」去觀察大自然。這個教學理念成為 巴塞隆納雙人組合   安娜 和尤金尼·巴赫創作的這幅作品的詩意種子。   「眼冠」漂浮於穹頂之上,視線自然流轉,將觀者定格於天地之間。其周圍鑲嵌著十六枚圓形浮雕,令人聯想到穹頂的支撐柱,以及加利那永恆警覺的隱喻。裝置作品採用深邃明亮的藍色,與穹頂頂點的色彩相呼應,引導觀者帶著好奇和專注的目光審視壁畫,如同加利曾教導學生審視蒙塞尼山脈一般。   Crown of Eyes 是與歷史的空間對話,由建築師 Artur Muñoz 和 Virginia Mars 合作創作,並得到 Roger Molas、Claudia Senovilla 以及 Best 和 BetArq 工程師的支持。 安娜和尤金尼·巴赫的《眼睛之冠》懸停在 MNAC 中央大廳上方六米處   揭開隱形的面紗   《王冠之眼》懸浮於博​​物館中央空間,而MNAC的展覽則更深入地展現了弗朗切斯克·德·阿西斯·加利的豐富人生和遺產。加利經常在幕後工作,他幫助塑造了加泰隆尼亞現代性的根基,卻又刻意保持低調,將教學置於個人名望之上,鮮少展現他個人的抱負。這項策展工作將他那些不願被觸及的特質展現出來,重新確立了他作為20世紀初重要文化推動者的角色。從他對胡安·米羅和羅倫斯·阿蒂加斯的指導,到他對奧菲西斯鐘樓學校和1929年國際博覽會的領導,加利展現出一位不斷突破界限、超越框架的人物。   他最引人注目的藝術遺產仍是國家宮的穹頂,穹頂上繪有35個寓言人物,這些人物畫作歷時半年,懸掛在高高的鷹架上。但此次展覽也聚焦了他作為畫家、繪圖員、壁畫家和海報藝術家的廣泛創作,追溯了他遊走於現代主義、象徵主義、新藝術主義和先鋒派之間的職業生涯。拉洪克拉流亡博物館(MuME)同期舉辦的展覽「加利:流亡與逃避」重現了他在西班牙內戰期間突然離開西班牙以及在倫敦度過的十年。在那裡,他與超現實主義畫家伊塞爾·科爾洪的交往為他後期的創作帶來了新的理念和方向。兩場展覽最終將加利定位為不僅連接不同藝術運動的橋樑,更成為加泰隆尼亞文化和政治結構中至關重要的線索。   十二公尺寬的天藍色圓環像幽靈鷹架一樣懸掛著 向 Francesc d'Assís Galí 致敬的現代作品 該項目是 MNAC 舉辦的 Galí 大型展覽的核心 加利的壁畫以 35 個寓言人物為帛琉大穹頂增添光彩 眼冠將觀眾錨定在天地之間     裝置採用深邃明亮的藍色,與穹頂的頂點顏色相呼應 作品周圍鑲嵌十六枚獎章   邀請遊客帶著好奇心和專注力去瀏覽壁畫 與歷史的空間對話 安娜和尤金尼·巴赫的概念草圖 安娜和尤金尼·巴赫的計劃 安娜和尤金尼·巴赫的作品   內容來源: https://www.designboom.com/
以假亂真!超逼真包裝的吸睛術
包裝未來
2025-04-24

以假亂真!超逼真包裝的吸睛術

為什麼? 這些「超像真」的包裝設計為何如此吸引人? 你是否曾經被外觀極度逼真的食品造型物品所吸引,打開後卻發現是意想不到的小東西?或者在網路上看過讓人難以分辨真假的開箱影片,忍不住停下目光?這股在全球流行的「超像真創意包裝」風潮,究竟有什麼樣的魔力,能夠讓設計者投入大量心力,又讓消費者愛不釋手呢?   一、這些「超像真」包裝為何如此令人著迷? 熟悉的造型,不同的用途帶來驚喜: 當我們看到一個物體的樣貌和它的實際功能不一致時,往往會產生短暫的困惑和好奇。超像真包裝正是巧妙地運用了「看起來像某種東西,實際上卻是另一種東西」的反差效果,強烈地吸引人們的注意力。 微小化的擬真設計帶來療癒感: 許多超像真設計會以非常小的比例呈現,例如掌心大小的餐盒、指尖大小的罐子。這種精緻的微型擬真感,容易引發人們的收藏慾和呵護感,進而產生一種溫馨的感受。 包裝不再只是容器:社群分享與收藏價值: 這種以假亂真的設計,讓人們捨不得丟棄。它不僅是產品的保護外殼,更是一種可以拍照、擺設、展示的獨特物品,非常適合在社群媒體上分享,因此深受年輕消費者的喜愛。   二、這些精巧的包裝是如何製作出來的?探索設計與製作細節 這些高度擬真的包裝,需要專業知識和精湛的技術才能完成。 細緻的造型還原: 為了達到「第一眼看起來就像真品」的效果,關鍵步驟之一是細膩的造型處理。設計者會使用相關軟體,將物體的形狀、紋理等細節具體呈現,並透過模擬光線來表現材質的真實感。 從設計圖到實體: 精心設計的圖稿完成後,可以利用先進的列印技術,將數位模型轉化為精密的模具;或者,經驗豐富的工匠也能手工雕刻出原型,再透過翻模工藝製作出多個逼真的產品。   三、你可能看過的「超像真」設計案例 食品造型的收納盒: 有些設計師以常見的食品為靈感,例如模仿三明治的造型,製作出可以收納小物件的盒子。這種設計兼具視覺吸引力和實用性,在市場上往往很受歡迎。 模仿日常用品的交通票卡: 近年來,交通票卡也出現了模仿真實商品的設計風潮。例如,與知名食品聯名的票卡,在外觀上幾乎與實品一模一樣,追求最大的「視覺相似度」。 擬真食物造型的蠟燭: 有些藝術家創作了模仿食物外觀的蠟燭,例如傳統小吃或餐點,精細的製作讓人難以分辨是食物還是工藝品。 草莓三明治飾品盒 — フェアリー&ユー / 日本匠人 フェアリー&ユー 的手工作品   統一布丁聯名的「布丁悠遊卡」(圖片來源: 統一布丁icash這天開賣!迷你統一布丁造型,造型卡真的出不完呢 )   四、打造「超像真」包裝的技術:設計解析 那些令人驚嘆的超像真包裝是如何誕生的?其中一項關鍵技術就是設計。從細緻的造型建立到立體成型,數位技術為超像真包裝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真實感和量產能力。設計者會利用相關軟體在電腦中創建逼真的模型,再透過列印技術轉化為實體模具,實現有效率的生產和精緻的細節呈現。   五、社群時代的焦點:超像真包裝的傳播與市場觀察 超像真包裝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社群媒體上的熱門話題。這類設計常以「意想不到的反差」影片引發廣泛關注,使得產品本身成為引人注目的宣傳方式。市場趨勢也顯示,具有創意和獨特性的包裝設計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以「超像真」之名,豐富日常的想像力 超像真創意包裝的興起,是一種設計上的創新,也引發了我們對於「所見」與「所感」之間關係的思考。它在平凡的生活中創造出意想不到的趣味,也賦予了我們收藏和分享的新動機。從食品造型的收納盒到擬真食物蠟燭,這些作品不僅滿足了感官,更可能成為品牌故事和文化想像的一部分。當包裝能夠引起共鳴,或許這就是未來設計的一個重要方向。   內容來源: https://www.packaging.media/
海報系列作品-20
專家觀點
2025-01-12

海報系列作品-20

2001年台灣海報協會與香港設計師協會合作,共同參與香港回歸中國的專題海報創作展。 海報右上的1898和左下的2001有其意義,標示著英國殖民香港的一頁歷史。香港過往無論在金融、經貿、藝術、民主等全方位思維都有輝煌成就,所以被稱為「東方之珠」,值得一記。 此件作品主題從「文化」角度切入,但我不想只侷限於兩國政治關係構思,那麼廣泛的文化又如何著手?思考再三,決定以個人手頭蒐藏的自然鳥類工藝品和圖像資源作為應用。 我藉用了歐洲的雁鴨(中右)、中國的墨硯(下右)、韓國的插信刀(下)、台灣澎湖天后宮的鴛鴦戲荷木雕(上),全幅類似文化聯合國,柔順的水流穿梭其中,交融互動亦有彼此尊重意味。藉水貫穿著不同風情的水鳥工藝品,隱喻昔日香港靜默地扮演東西文化的樞紐。
就是愛台灣林磐聳台灣意象展(四)
設計創意
2025-07-21

就是愛台灣林磐聳台灣意象展(四)

四大主題展區展現深耕在地 此次展覽完整呈現台灣設計界導師林磐聳在CI設計、海報設計及藝術創作的傑出成果,以林磐聳長久以來的創作核心理念「就是愛,台灣」為名,現場超過2,000件展品,依策展脈絡呈現在370坪的展場空間,充分展現藝術家源源不絕的創作能量及對台灣這片土地的熱愛。更讓人看到台灣藝術家如何從這塊土地汲取養分、展現獨特風貌,進而將台灣意象與設計推上國際舞台,令人感動讚嘆。 該展聚焦四大主題展區,包含「台灣形象CI設計」、「台灣印象海報設計」、「台灣意象藝術繪畫」及「我的台灣文創商品」,各區分別精選展示林磐聳自1985年所設計台灣企業及品牌形象、1991年以來台灣印象與國際邀請展等海報設計、1990年以來為中華郵政設計象徵國家名片的多套郵票、2007年起從世界各地郵寄回來共1,200張的「台灣家書」手繪明信片,以及「台灣練習曲」系列畫作百幅、手稿、出版品、立體創作、公共藝術作品和授權開發文創商品等。本展不僅僅是林磐聳創作生涯的完整回顧,也是藝術家對台灣這片土地的深情告白。 林磐聳是台灣CI設計的重要推動者,更是享譽國際的設計師、設計教育家及創意無限的藝術家。他深具台灣地方情感與文化認同,從屏東故鄉出發,將自然、土地與文化元素融入創作中。他的作品不僅充滿對台灣的深厚情感,並藉由藝術與設計探索台灣獨特的地理、社會與文化內涵,傳遞對這片土地的敬意與熱愛,向世界展示台灣獨一無二的人文魅力。也期望透過林磐聳獨特的藝術視角,讓國內外遊客認識台灣藝術家如何在這塊土地上找到養分,走出屬於自己特色的一條路。在剩下近一個月的展期中,歡迎各界踴躍前來參與這場結合藝術設計與在地文化的豐美饗宴,一起來欣賞台灣藝術文化的多元與豐富,感受這片土地的美麗與活力。
就是愛台灣林磐聳台灣意象展(二)
設計創意
2025-07-21

就是愛台灣林磐聳台灣意象展(二)

還有此次專程從國外前來的貴賓:1988年漢城奧運會設計師及2002年世界杯足球賽設計委員會主席白金男、2020年東京奧運會會徽設計師野老朝雄、韓國現代設計師協會會長柳允皓賢伉儷暨副會長李佳樺、日本平面設計師協會理事小川明生賢伉儷、香港設計創意總會秘書長劉小康賢伉儷、澳門設計師協會前會長朱焯信暨馮文偉、日本紀錄片導演小松孝英及拍攝團隊等人、來自美國聖荷西金張熙教授等人。 另外,溫世仁先生所創立的「看見台灣基金會」陳文堂執行長、Kris副執行長、鍾主民顧問、林聖忠顧問,中華郵政王婉如副主任委員及集郵處同仁、前台北房屋董事長葉條輝、經濟日報副社長周祖誠。以及台灣各個藝術與設計社團協會貴賓:台灣美術院院長蘇憲法、鐘有輝副院長、李振明副院長、林章湖院士、林雪卿院士等藝術家;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楊夏蕙、謝義鎗、楊宗魁、施令紅、林文彥、許和捷、陳秀真等歷任理事長;台灣海報設計協會游明龍、柯鴻圖、林俊良、吳介民等歷任理事長;中華平面設計協會簡正宗、程湘如、章琦玫、王德明等歷任理事長;中華企業形象發展協會張百清、夏發凡等歷任理事長;高雄市廣告創意協會林宏澤、林國慶、洪世杰、張芳榜、李宏文等歷任理事長;台灣包裝設計協會理事長李宛玲、高雄文化設計發展協會理事長孫政賢、台南市美術設計協會輔導理事長陳昭岑。 台灣各個藝術院校出席貴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李振明、林俊良、劉建成、莊連東等歷任院長,美術系孫翼華主任、設計系蘇文清主任,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學院徐秀菊院長、亞洲大學創意設計學院創院院長陳俊宏、謝省民院長,東海大學藝術學院許和捷院長。另外還有林磐聳五十年前高中畢業同班同學,從屏東、高雄、嘉義、台北各地前來。以及林磐聳四十幾年前臺師大美術系同班同學,臺師大美術研究所同班同學韓國金大烈教授、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前處長劉芳如等人。 ●展出人林磐聳與90幅「台灣練習曲」合影,林磐聳自2005年~2024年間,陸續以台灣島嶼圖像發想之作-「台灣練習曲」系列作品,林磐聳被譽為「台灣設計發光體」、「台灣設計界導師」,不但是國內設計文化推手,更是創作能量源源不絕的設計藝術家
就是愛台灣林磐聳台灣意象展(三)
設計創意
2025-07-21

就是愛台灣林磐聳台灣意象展(三)

就是愛台灣讓世界看見台灣 在簡短介紹出席貴賓後,首先由策展人廖仁義代表致詞,他表達對林磐聳充滿「豐沛生命力」、「活潑創造力」、「熱情行動力」的藝術實踐感動,其創作與生命已經與台灣這塊土地連結,每一時刻無不在繪製台灣、寫下他對台灣的情感,並身體力行扛著台灣走向全世界。 展出人林磐聳也指出,展覽名稱「就是愛,台灣」,反過來是「台灣,就是愛」。台灣是一個充滿愛的地方,這塊土地擁有豐富的生態環境,孕育出多元的物種,土地之愛讓物種得以在此綿延不絕;這塊土地有來自不同的族群與文化,讓大家在此可以繁衍後代、生生不息;這塊土地追求自由的夢想、構築民主的樂園,讓大家可以百花怒放、和而不同;這塊土地最美的風景是人,土地上的人民愛自然、愛生命、愛人類,所以台灣就是一個愛的島嶼,因此本次展覽以「就是愛,台灣」作為題目,整體展覽就是以台灣島嶼作為主要圖像,演化成為明確的符號,透過藝術與設計的文化載體,期待這塊土地上的子民都能夠珍愛台灣,進而讓世界看見台灣。 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致詞時表示,林磐聳作品能夠勇敢、恆常地敘述對台灣的深摯感情,在今天台灣社會更顯得珍貴。中正紀念堂這個特殊場域,同時承載著台灣不同階段歷史過程,也是民眾生活使用的空間,此次展覽除了有助中正紀念堂走向更開放、更貼近民眾,更重要的是讓大家能重新看到台灣及自己對台灣的感情。王時思感性地說,台灣是個值得我們驕傲、也能把我們連結在一起的地方,在這麼衝突而矛盾的環境中,就是因為這份對台灣的愛,大家仍然選擇站在一起,期許大家用愛來迎接2025新的一年。 中正紀念堂管理處代理處長張惠珠特別感謝合辦單位創價美術館無償出借近80件典藏林磐聳作品。交通部常務次長林國顯表示,交通部及轄下單位長期與林磐聳合作積極把台灣帶到全世界,希望這股力量能持續擴散發揚。白鷺鷥文教基金會榮譽董事長陳郁秀則細數與林磐聳相識結緣及合作過程,對其熱愛台灣及其藝術能量深受感動。特地遠從韓國來台的設計界大老白金男相當佩服林磐聳源源不絕的藝術活力,同時感謝林磐聳夫人長年的奉獻犧牲。
就是愛台灣林磐聳台灣意象展(一)
設計創意
2025-07-21

就是愛台灣林磐聳台灣意象展(一)

備受期待矚目的「就是愛,台灣:2025林磐聳台灣意象展」,已於今年1月15日至3月10日假台北市中正紀念堂一樓第二、三展覽廳盛大開展,並在1月17日下午三點舉行開幕典禮,場面熱鬧隆重。展覽集結來自美國、日本、韓國、香港、澳門及台灣文化界、藝術界、設計界近300位出席共襄盛舉,可說是亞洲藝術與設計的盛會,也展現出林磐聳多年來穿梭國際所累積的人脈資源,將台灣的人文風景走向世界,讓世界看見台灣的非凡價值。 開幕貴賓雲集看見台灣價值 開幕典禮整個展場以台灣島嶼造形,作為藝術與設計為文化載體,期待讓世界看見台灣。活動會場滿滿人潮、嘉賓雲集,出席貴賓有: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文化部藝術發展司司長周雅菁、交通部常務次長林國顯、交通部觀光署國際組組長黃易成、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代理處長張惠珠、展出人林磐聳、策展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教授廖仁義、外交部NGO非政府組織國際事務辦公室執行長陳剛毅、行政院文建會前主委暨白鷺鷥文教基金會榮譽董事長陳郁秀、交通部前部長暨陽明山未來學社理事長葉匡時、財政部前次長暨匯宏顧問公司董事長楊子江、經濟部前次長暨前駐新加坡大使謝發達、行政院前政務委員暨台藝大前校長黃光男教授、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陳殿禮、金門縣文化局長呂坤和、嘉義縣文化局前局長許有仁、嘉義市文化局前局長盧怡君、國家文藝獎及行政院文化獎得主廖修平與李敏勇,以及此次合辦單位創價美術館洪玉柱副理事長、林志銳副館長等人。 ●主辦單位、策展人、展出人及出席貴賓代表開幕剪綵活動,由右至左依序為金張熙、陳文堂、謝發達、陳殿禮、黃光男、李敏勇、馮文偉、洪玉柱、陳郁秀、張惠珠、周雅菁、王時思、林磐聳、廖仁義、林國顯、陳剛毅、白金男、柳允皓、野老朝雄、小川明生、劉小康、朱焯信、葉匡時、楊子江、廖修平、楊夏蕙、金大烈、陳俊宏   ●於中正紀念堂舉行的「就是愛,台灣:2025林磐聳台灣意象展」開幕出席貴賓合影
設計新生態國際海報設計展
設計創意
2025-07-11

設計新生態國際海報設計展

為慶祝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創校70周年,該校攜手財團法人高師文教基金會及高雄市高師大獅子會,於去年11月25日~29日假高師大和平校區活動中心2樓展覽廳舉辦「設計新生態」國際海報設計展。此次展覽以「環保永續與ESG」為核心議題,廣邀來自全球33個國家的設計師參與展覽,並精選70件極具創意與深度的海報設計作品,透過視覺語言詮釋永續發展理念,為校慶活動增添一場兼具全球視野與時代意義的文化盛宴。 展覽於去年11月27日舉辦開幕儀式,當日現場嘉賓雲集,包括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校長王政彥、高雄市教育局局長吳立森、國際獅子會300E-5區總監陳明賢、財團法人高師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張燦裕與董事凌錦慧、高師大獅子會會長孫偉哲、高師大視覺設計系主任廖坤鴻、策展人張芳榜,以及多位高師大校友設計師親臨支持,共同為展覽揭幕。同時吸引眾多設計界專家學者、環保倡議者及各界嘉賓共襄盛舉。此活動象徵高師大70年教育使命與全球永續責任的深度結合,也展現該校在推動環保議題上的前瞻視野及文化貢獻。 聚焦永續議題匯聚全球創意 此次展覽聚焦於當前全球關注的ESG永續議題,涵蓋環境保護、社會公平與良好治理等多元面向。主辦方邀請來自歐美、亞洲、非洲及大洋洲的國際知名設計師與新銳創作者,共同呈現兼具文化內涵與全球視角的海報設計作品。包括台灣、土耳其、中國、厄瓜多、加拿大、白俄羅斯、伊拉克、伊朗、匈牙利、印尼、印度、沙烏地阿拉伯、孟加拉、波蘭、阿根廷、法國、俄羅斯、保加利亞、美國、香港、埃及、烏克蘭、烏拉圭、烏茲別克、秘魯、馬來西亞、斯洛維尼亞、捷克、墨西哥、德國、澳洲、韓國及羅馬尼亞等33個國家。 展覽中,作品以多樣化的創作手法,表達對永續發展的深刻見解。韓國設計師、南首爾大學教授Byoung Il Sun博士的作品「Everything And I Are One」,借鑒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理念,強調人與自然、宇宙之間不可分割的關聯性,展現韓國文化對生命共生的深邃理解。 而來自印尼,任教於泗水理工大學(ITS)視覺傳達設計系的Naufan Noordyanto教授,他的作品以扇形樹冠為設計主題,象徵印尼文化中實用與美學並存的傳統工藝,並傳遞對森林與自然資源的尊重。該設計巧妙呼應植樹降溫的永續概念,突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價值。 另外,加拿大設計師Derwyn Goodall則以「Nature」(自然)與「Nurture」(培育)為核心主題,探索文化中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哲學觀點,並強調自然與培育之間密不可分。其作品引發觀眾對人類與自然關係的深層反思。 這些作品以獨特的文化視角詮釋永續發展的多重意義,為觀眾帶來一場充滿創意與思辨的視覺盛宴,也激發對環境、社會與未來的更多關注與對話。 ESG與教育是高師大未來願景 自1954年創校以來,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就秉持著「身正為範、學高為師」的核心精神,不僅致力於培育優秀教育人才,更積極推動文化創新與社會責任。近幾年來,該校將ESG(環境、社會、治理)理念融入課程設計,鼓勵學生以創新思維回應全球挑戰,致力於培養具有國際視野與永續意識的專業人才。 在此次「設計新生態」國際海報設計展中,財團法人高師文教基金會與高雄市高師大獅子會提供重要支持,促成學校與國際設計界的深度合作。展覽以環保永續為主題,不僅展示全球頂尖設計師的創意作品,更搭建了文化交流與學術討論的平台。 高師大期望透過此類活動,啟發青年學子對環境議題的關注與反思,將創意與實踐相結合,轉化為推動永續發展的具體行動。這不僅彰顯高師大在教育使命上的承諾,更展示其在全球永續責任上的前瞻願景,為人類與地球的共同未來注入新希望。 創意擁抱永續設計啟發未來 「設計新生態」國際海報設計展作為高師大70周年校慶的重要篇章,完美融合教育、設計與永續理念,成為一場文化與創意的盛宴。藉由此展覽,高師大不僅向世界展示台灣設計的卓越實力,更以實際行動倡導全球攜手關注環境保護與社會責任。 展覽作品以獨特視角與創新設計詮釋永續發展的深層意涵,激發觀眾對當代議題的關注與思考,期許共同感受設計如何傳遞永續精神,攜手邁向更加美好與和諧的未來。茲將70件海報作品完整刊錄,提供讀者欣賞。
有蛇有得生肖圖像設計揭曉
設計創意
2025-07-02

有蛇有得生肖圖像設計揭曉

為了延續文化傳統、深耕與廣植文化脈絡,將文化意識、設計能量及藝術美學與生活結合,展現創意,為流傳千年的生肖文化內涵注入新意。高雄文化設計發展協會(KCDD)特別舉辦2025「有蛇有得」生肖圖像設計比賽,本著推廣文化、創意美學的初衷,為即將到來新的一年激發更多新意,一起迎接「生活藝術,藝術生活」的美學生活。 乙巳年以蛇為主題徵集作品 「蛇」在古今中外許多宗教、神話和文學當中,都有代表豐產或創造生命的力量。因為蛇會蛻皮,故而也成為再生、轉化、不朽和治癒的象徵,更是作為人類古老意識中文化的凝聚與積澱,這種意象已經紮根與深藏於每個人的潛意識裡頭。 而以文化視角來看,蛇代表大地智慧、地球初始的直覺意識,在東方的古代哲學概念中也發揮得相當透徹,如《老子》的「玄牝」意象內含著對大地母性力量的讚頌。因此配合此概念,期待新世代的視角重塑傳統文化生命力,故利用2025乙巳年生肖「蛇」為主題徵集作品,透過創新設計,展現具有新意的圖像。 有蛇有得生肖圖像設計比賽 KCDD本著鼓勵學生踴躍參賽的初衷,此次競賽除了大專、高中職兩組之外,為了讓創作面向更為全面,也特別增加AI組,並於去年10月20日截止收件,總計共收到342件參賽作品。並邀請全國設計及藝術業界相關老師及設計師、藝術家擔任評審,於去年10月28日決選出大專組16件、高中職組16件及AI組16件,共計48件優秀作品。其中AI組得獎作品並於去年11月9日~17日假高雄駁二藝術特區蓬萊B4倉庫舉辦之「2024台灣卓越印刷設計展-共生效印」中展出。後續所有得獎作品也已於今年1月10日~21日在高雄市文化中心至真堂三館舉辦的「有蛇有得生肖創意特展」展出,另外也規劃在文化中心展出後預定於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義守大學等學校舉辦校園巡迴展,以延續競賽的推廣效益。 根據主辦單位KCDD理事長孫政賢表示:「有蛇有得」生肖圖像設計比賽,整體規劃大致以三個主軸來發展,分別為生肖圖像創意比賽、展覽活動、文創應用等三部分,讓整體活動更趨全面,藉以展現每位創作者對「蛇」的感覺和故事為目的,加上創意與創新設計出具有新意的視覺作品。其中生肖圖像設計比賽獲獎作品,後續將配合生肖主題展覽一同展出,另外得獎作品將應用於文創設計開發,例如紅包袋、揮春紙、紙膠帶、幸運貼紙、賀卡、年曆、手機APP貼圖等。 而此次競賽大專組銀獎得主南臺科技大學吳諭涵同學「蛇麼都讚!」作品,也獲得進入高雄市政府114年春節印刷贈品圖像最終提案評比機會(最終結果以高雄市政府實際公布應用者為準)。另外企業特別獎作品也獲得贊助企業在年節禮品的應用機會,代表近年學生作品在設計能力已大幅提升,並獲得民間企業及市場認可,讓學生作品與市場更接近,俾利後續學生體認設計產業創業與就業的基本認知。 透過競賽能有更多表現舞台 KCDD的生肖圖像創意比賽已舉辦第三年,透過每次比賽的舉辦,也讓各設計、藝術相關科系學生,能有更多的表現舞台,並讓得獎者有與公部門、民間企業合作的機會;也可作為設計科系相關青年學子畢業後不管是升學、創業或就業的第一塊敲門磚,增加在學校時的經歷與履歷。更希望能藉此將傳統生肖習俗文化與生活美學意識相互結合,進而祈願大家在新的一年滿懷希望,一切平安順心。 高雄文化設計協會 07-7247343 E-mail:kcdd.mail@gmail.com
梯田石和玻璃平台塑造了加拿大張帥設計的雕塑圓形劇場
設計創意
2025-06-26

梯田石和玻璃平台塑造了加拿大張帥設計的雕塑圓形劇場

張帥在加拿大設計雕塑圓形劇場   張帥設計的「靜謐階梯」是一個雕塑般的圓形劇場,為 加拿大 湖濱公園緩緩傾斜的海岸線注入了活力。這個生態驅動的公共地標方案將當地 石材 和高性能 玻璃 融合成階梯狀平台,無論是休閒漫步還是文化聚會,都能在此找到屬於自己的空間。    本計畫尊重場地的自然地形,利用日照路徑、湖風和人流的早期分析,打造與景觀融為一體的階梯式序列。其形態有機流暢,並非刻意營造僵硬的結構,而是與湖岸的輪廓相呼應。透過打造多元化的公共使用區域,這項永續的干預措施鼓勵人們重新與水岸建立聯繫,並激發濱水區的活力。 圖片由張帥提供     天然材質和巧妙的設計塑造寧靜的台階   該 專案 採用精準的預製工藝,將當地採購的石灰石利用數控技術切割成塊塊石料,使其像拼圖一樣拼合,賦予結構堅固的強度並有助於調節溫度。這些石基用起重機快速吊裝到位,為玻璃結構的快速添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玻璃面板本身在工廠按照嚴格的標準製造——它們採用透明的低鐵芯材和特殊塗層,既能吸收充足的日光,又能阻擋過多的陽光,使室內的人們可以欣賞一覽無餘的湖景,而不會感到過熱。   南側露台下方隱藏著一個隱藏的蓄水池,收集來自石材和玻璃表面的雨水徑流,用於澆灌周圍的植物,從而減少高達60%的飲用水需求。 「寧靜階梯」也巧妙地在露台板和玻璃幕牆之間留出了縫隙,形成了被稱為煙囪效應的自然氣流。湖中的冷空氣從較低位置吸入,而暖空氣則上升並通過較高的通風口排出,從而減少了近四分之一的機械冷卻需求。此外,階梯本身還內建了嵌入式LED燈,並透過智慧網路進行控制,可根據活動或室外自然光自動調節照明。   張帥設計的多功能露天劇場旨在透過結合智慧永續功能、觸覺天然材料和為文化活動設計的空間,為海濱帶來新的生活水平和意義。   張帥的《寧靜的階梯》為加拿大湖濱公園緩緩傾斜的海岸線帶來了生機 雕塑圓形劇場結合了當地石材和高性能玻璃 設計流暢自然 與湖岸的輪廓相呼應 張帥打造多元化公共區域 石塊像拼圖一樣拼在一起 採用 CNC 技術切割當地石灰石 張帥設計的多功能露天劇場旨在為濱水區帶來新的生活體驗   內容來源: https://www.designboom.com/
安娜和尤金尼·巴赫在巴塞隆納 MNAC 內懸掛天藍色“眼睛之冠”
設計創意
2025-06-12

安娜和尤金尼·巴赫在巴塞隆納 MNAC 內懸掛天藍色“眼睛之冠”

安娜和尤金尼·巴赫 (Anna & Eugeni Bach) 在巴塞隆納 mnac 中安裝藍色圓環   安娜和尤金妮·巴赫 完成了作品《眼睛之冠》,這件 裝置作品 懸浮於巴塞隆納國家藝術博物館(MNAC)中央大廳六公尺高空。這件十二公尺寬、宛如天藍色的圓環懸掛於空中,是當代對弗朗切斯克·德·阿西斯·加利(Francesc d'Assís Galí,1880-1965)的致敬。加利是加泰隆尼亞最具遠見的藝術家之一,也是國家宮(Palau Nacional)穹頂壁畫的創作者兼畫家和教育家。該計畫是MNAC關於加利的大型 展覽 的核心,展現了他作為畫家、教育家和流亡者所留下的豐富遺產,其影響力貫穿了從胡安·米羅到洛倫斯·阿蒂加斯(Llorens Artigas)的幾代人。 所有圖片©  Eugeni Bach     十六枚獎章組成一頂眼睛王冠   加利的壁畫創作耗時六個月,佇立於一座三十公尺高的脆弱建築之上,以35個寓言人物為帛琉穹頂錦上添花,將美術、科學、宗教和地球融為一體,構成一幅宇宙壁畫。除了壁畫家的身份,加利還是一位激進的教育家。在新教運動時期,他透過自己的藝術學校(Escola d'Art)改變了藝術教學,並鼓勵學生以不同的視角看待世界。他的座右銘之一是不帶工具去田野,只帶「一頂眼睛的王冠」去觀察大自然。這個教學理念成為 巴塞隆納雙人組合   安娜 和尤金尼·巴赫創作的這幅作品的詩意種子。   「眼冠」漂浮於穹頂之上,視線自然流轉,將觀者定格於天地之間。其周圍鑲嵌著十六枚圓形浮雕,令人聯想到穹頂的支撐柱,以及加利那永恆警覺的隱喻。裝置作品採用深邃明亮的藍色,與穹頂頂點的色彩相呼應,引導觀者帶著好奇和專注的目光審視壁畫,如同加利曾教導學生審視蒙塞尼山脈一般。   Crown of Eyes 是與歷史的空間對話,由建築師 Artur Muñoz 和 Virginia Mars 合作創作,並得到 Roger Molas、Claudia Senovilla 以及 Best 和 BetArq 工程師的支持。 安娜和尤金尼·巴赫的《眼睛之冠》懸停在 MNAC 中央大廳上方六米處   揭開隱形的面紗   《王冠之眼》懸浮於博​​物館中央空間,而MNAC的展覽則更深入地展現了弗朗切斯克·德·阿西斯·加利的豐富人生和遺產。加利經常在幕後工作,他幫助塑造了加泰隆尼亞現代性的根基,卻又刻意保持低調,將教學置於個人名望之上,鮮少展現他個人的抱負。這項策展工作將他那些不願被觸及的特質展現出來,重新確立了他作為20世紀初重要文化推動者的角色。從他對胡安·米羅和羅倫斯·阿蒂加斯的指導,到他對奧菲西斯鐘樓學校和1929年國際博覽會的領導,加利展現出一位不斷突破界限、超越框架的人物。   他最引人注目的藝術遺產仍是國家宮的穹頂,穹頂上繪有35個寓言人物,這些人物畫作歷時半年,懸掛在高高的鷹架上。但此次展覽也聚焦了他作為畫家、繪圖員、壁畫家和海報藝術家的廣泛創作,追溯了他遊走於現代主義、象徵主義、新藝術主義和先鋒派之間的職業生涯。拉洪克拉流亡博物館(MuME)同期舉辦的展覽「加利:流亡與逃避」重現了他在西班牙內戰期間突然離開西班牙以及在倫敦度過的十年。在那裡,他與超現實主義畫家伊塞爾·科爾洪的交往為他後期的創作帶來了新的理念和方向。兩場展覽最終將加利定位為不僅連接不同藝術運動的橋樑,更成為加泰隆尼亞文化和政治結構中至關重要的線索。   十二公尺寬的天藍色圓環像幽靈鷹架一樣懸掛著 向 Francesc d'Assís Galí 致敬的現代作品 該項目是 MNAC 舉辦的 Galí 大型展覽的核心 加利的壁畫以 35 個寓言人物為帛琉大穹頂增添光彩 眼冠將觀眾錨定在天地之間     裝置採用深邃明亮的藍色,與穹頂的頂點顏色相呼應 作品周圍鑲嵌十六枚獎章   邀請遊客帶著好奇心和專注力去瀏覽壁畫 與歷史的空間對話 安娜和尤金尼·巴赫的概念草圖 安娜和尤金尼·巴赫的計劃 安娜和尤金尼·巴赫的作品   內容來源: https://www.designboom.com/
以假亂真!超逼真包裝的吸睛術
包裝未來
2025-04-24

以假亂真!超逼真包裝的吸睛術

為什麼? 這些「超像真」的包裝設計為何如此吸引人? 你是否曾經被外觀極度逼真的食品造型物品所吸引,打開後卻發現是意想不到的小東西?或者在網路上看過讓人難以分辨真假的開箱影片,忍不住停下目光?這股在全球流行的「超像真創意包裝」風潮,究竟有什麼樣的魔力,能夠讓設計者投入大量心力,又讓消費者愛不釋手呢?   一、這些「超像真」包裝為何如此令人著迷? 熟悉的造型,不同的用途帶來驚喜: 當我們看到一個物體的樣貌和它的實際功能不一致時,往往會產生短暫的困惑和好奇。超像真包裝正是巧妙地運用了「看起來像某種東西,實際上卻是另一種東西」的反差效果,強烈地吸引人們的注意力。 微小化的擬真設計帶來療癒感: 許多超像真設計會以非常小的比例呈現,例如掌心大小的餐盒、指尖大小的罐子。這種精緻的微型擬真感,容易引發人們的收藏慾和呵護感,進而產生一種溫馨的感受。 包裝不再只是容器:社群分享與收藏價值: 這種以假亂真的設計,讓人們捨不得丟棄。它不僅是產品的保護外殼,更是一種可以拍照、擺設、展示的獨特物品,非常適合在社群媒體上分享,因此深受年輕消費者的喜愛。   二、這些精巧的包裝是如何製作出來的?探索設計與製作細節 這些高度擬真的包裝,需要專業知識和精湛的技術才能完成。 細緻的造型還原: 為了達到「第一眼看起來就像真品」的效果,關鍵步驟之一是細膩的造型處理。設計者會使用相關軟體,將物體的形狀、紋理等細節具體呈現,並透過模擬光線來表現材質的真實感。 從設計圖到實體: 精心設計的圖稿完成後,可以利用先進的列印技術,將數位模型轉化為精密的模具;或者,經驗豐富的工匠也能手工雕刻出原型,再透過翻模工藝製作出多個逼真的產品。   三、你可能看過的「超像真」設計案例 食品造型的收納盒: 有些設計師以常見的食品為靈感,例如模仿三明治的造型,製作出可以收納小物件的盒子。這種設計兼具視覺吸引力和實用性,在市場上往往很受歡迎。 模仿日常用品的交通票卡: 近年來,交通票卡也出現了模仿真實商品的設計風潮。例如,與知名食品聯名的票卡,在外觀上幾乎與實品一模一樣,追求最大的「視覺相似度」。 擬真食物造型的蠟燭: 有些藝術家創作了模仿食物外觀的蠟燭,例如傳統小吃或餐點,精細的製作讓人難以分辨是食物還是工藝品。 草莓三明治飾品盒 — フェアリー&ユー / 日本匠人 フェアリー&ユー 的手工作品   統一布丁聯名的「布丁悠遊卡」(圖片來源: 統一布丁icash這天開賣!迷你統一布丁造型,造型卡真的出不完呢 )   四、打造「超像真」包裝的技術:設計解析 那些令人驚嘆的超像真包裝是如何誕生的?其中一項關鍵技術就是設計。從細緻的造型建立到立體成型,數位技術為超像真包裝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真實感和量產能力。設計者會利用相關軟體在電腦中創建逼真的模型,再透過列印技術轉化為實體模具,實現有效率的生產和精緻的細節呈現。   五、社群時代的焦點:超像真包裝的傳播與市場觀察 超像真包裝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社群媒體上的熱門話題。這類設計常以「意想不到的反差」影片引發廣泛關注,使得產品本身成為引人注目的宣傳方式。市場趨勢也顯示,具有創意和獨特性的包裝設計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以「超像真」之名,豐富日常的想像力 超像真創意包裝的興起,是一種設計上的創新,也引發了我們對於「所見」與「所感」之間關係的思考。它在平凡的生活中創造出意想不到的趣味,也賦予了我們收藏和分享的新動機。從食品造型的收納盒到擬真食物蠟燭,這些作品不僅滿足了感官,更可能成為品牌故事和文化想像的一部分。當包裝能夠引起共鳴,或許這就是未來設計的一個重要方向。   內容來源: https://www.packaging.media/
海報系列作品-20
專家觀點
2025-01-12

海報系列作品-20

2001年台灣海報協會與香港設計師協會合作,共同參與香港回歸中國的專題海報創作展。 海報右上的1898和左下的2001有其意義,標示著英國殖民香港的一頁歷史。香港過往無論在金融、經貿、藝術、民主等全方位思維都有輝煌成就,所以被稱為「東方之珠」,值得一記。 此件作品主題從「文化」角度切入,但我不想只侷限於兩國政治關係構思,那麼廣泛的文化又如何著手?思考再三,決定以個人手頭蒐藏的自然鳥類工藝品和圖像資源作為應用。 我藉用了歐洲的雁鴨(中右)、中國的墨硯(下右)、韓國的插信刀(下)、台灣澎湖天后宮的鴛鴦戲荷木雕(上),全幅類似文化聯合國,柔順的水流穿梭其中,交融互動亦有彼此尊重意味。藉水貫穿著不同風情的水鳥工藝品,隱喻昔日香港靜默地扮演東西文化的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