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紀事-川普關稅政策的現實
經營管理
2025-10-16

編輯紀事-川普關稅政策的現實

以「美國優先」為核心,川普政府推動一系列關稅措施,包括對中國的25%懲罰性關稅、對鋼鐵與鋁產品實施全球性關稅,把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改成美墨加協定(USMCA),並在今年8月7日起,開始對全球各國實施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此政策旨在縮減美國貿易逆差、振興美國製造業,但也引發全球貿易摩擦與供應鏈不確定性。 川普關稅政策促使全球供應鏈再度重組,其趨勢包括生產基地再度轉移、供應鏈呈現多元化,鼓勵投資美國製造或近岸外包,以降低關稅與物流風險,此舉雖能提升供應鏈韌性,但也增加成本與管理複雜度,台積電赴美投資就是範例。 對等關稅讓美國進口平均關稅,由2024年的2.3%將增至約18%,雖川普聲稱關稅未造成通膨,但供應鏈混亂讓企業成本增加,通膨壓力正在累積,也會影響就業及出口的競爭力,未來經濟成長可能降低,而是否能減少美國貿易逆差額,也待觀察。 川普關稅正破壞現有世界貿易組織(WTO)機制,加劇美國貿易夥伴及盟友緊張關係,削弱以美國的國際領導力,促使中國與歐盟、東南亞及第三世界的聯盟合作,增加地緣政治與全球秩序重組的風險。 台灣外交空間受限,2024年對美貿易順差又高於日韓,面臨台幣升值及對等關稅高於日韓的多重擠壓,對全球經貿戰略秩序及定位,勢必重整與多元佈局,而美國製造業回流,引發生產自動化加速及供應鏈重置,這又是台灣企業的挑戰與機遇。 川普關稅政策是很現實的,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在動盪世界下,如何維持韌性。 Anchored in the “America First” principle,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has implemented a series of tariff measures, including a 25% punitive tariff on Chinese goods, global tariffs on steel and aluminum, the replacement of NAFTA with the United States--Mexico--Canada Agreement (USMCA), and the launch of “Reciprocal Tariffs”. Although intended to reduce the U.S. trade deficit and revitalize domestic manufacturing, these actions have also fueled global trade frictions and increased supply chain uncertainty. Trump’s tariff policy has accelerated the restructuring of global supply chains. Emerging trends include the relocation of production bases, diversification of sourcing strategies, and stronger incentives for reshoring to the U.S. or nearshoring to mitigate tariff and logistics risks. While these adjustments can enhance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they also raise operating costs and add managerial complexity. TSMC’s investment in U.S. manufacturing exemplifies this shift. With reciprocal tariffs in place, the average U.S. import tariff is projected to rise from 2.3% in 2024 to about 18%. Although Trump argues that tariffs have not contributed to inflation, supply chain disruptions are raising business costs and adding to inflationary pressure. This environment may weaken employment, diminish export competitiveness, and slow future economic growth. Whether the policy will meaningfully reduce the U.S. trade deficit remains uncertain. The policy also challenges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rules, straining relations with U.S. allies and trading partners while weakening America’s global leadership. At the same time, it could encourage closer cooperation among China, the European Union, Southeast Asia, and emerging economies--heightening geopolitical risks and accelerating the realignment of the global order. For Taiwan, the implications are especially significant. In 2024, its trade surplus with the U.S. exceeded that of Japan and South Korea, but the island now faces dual pressures: an appreciating NTD and higher reciprocal tariffs relative to its regional peers. These factors call for a strategic reassessment of Taiwan’s global trade position and a stronger push for market diversification. In addition, the reshoring of U.S. manufacturing--along with advances in automation and supply chain realignment--presents both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the enterprises in Taiwan. Trump’s tariff policy is highly pragmatic, and we must rethink how to maintain resilience in a turbulent world.
『設計印象雜誌』
橫跨印刷及設計領域的專業媒體,兩個月發行一期紙本雜誌,網站不定期更新
印刷包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包裝未來
2025-10-23

印刷包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正驅動著印刷包裝產業的創新與發展,由資誠顧問(PwC)公司所出版的「2024年全球消費者洞察調查」發現,消費者平均願多花9.7%價格購買永續商品,吸引消費的永續元素包括:減少消耗的生產流程與回收再利用(40%)、環保包裝(38%)、有助於大自然與水資源保護(34%)。而「2024台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顯示,75%全球與79%台灣企業致力提高能源效率,但僅約半數企業在開發與銷售環境友善產品或服務。(見表1) 全球永續發展兩個關鍵議題 全球暖化與循環經濟,可說是全球永續發展相當關鍵的兩個議題,而在2024~2026年間,全世界陸續實施的新法規包括:歐盟的企業永續報導指令(CSRD)、碳邊境稅(CBAM)、美國清潔競爭法案(Clean Competition Act,英文簡稱CCA)、台灣碳費等。在循環經濟上,例如歐盟的無毀林產品監管(EUDR)法規及各國減塑全新規定,包裝及包裝廢棄物規章(PPWD)、生產商責任計畫(PRS)等,這都驅動著全球的品牌客戶加速發展綠色商品與包裝,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例如強化綠色設計、節能減碳與碳足跡管理、使用再生能源、回收及可降解材料、以紙代塑、公平貿易與社會責任、碳中和與100%回收包材等承諾,讓綠色消費成為2025年的全球嶄新趨勢。(見圖2) 對印刷包裝企業來言,未來碳權、碳稅將是商品成本的一環,而碳管理則是全球性競爭的核心業務,節能減碳、關注循環經濟、減塑都已成為全球關鍵競爭力。而CSRD發出明確訊號,永續性不再是一種選擇,而是企業生存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滿足CSRD,公司不僅必須收集數據,還必須理解數據、改善流程並透明地傳達進度。 ●圖2:歐盟綠色協議,包含再生能源、CSRD、CBAN、EUDR、PPWD、PRS等(圖片來源╱https://commission.europa.eu/strategy-and-policy/priorities-2019-2024/european-green-deal_en)  探尋印刷包裝業可持續發展 為了探索2025年印刷包裝的未來發展趨勢,本期設計印象雜誌,特別結合2024年產業年度報告及可持續發展議題,就印刷包裝產業的發展趨勢、低碳永續材料的選擇及綠色製程實務等做特別企劃專題報導,希望提供讀者及相關業者參考,這次專題的重點項目關鍵字說明如下: 一、2025印刷包裝業發展趨勢 綠色、可循環、輕量化和極簡包裝是目前的主流意識,而其所延伸出來的議題將是綠色包裝設計、減塑及環保材料的創新、印刷包裝生產的綠色製程、客製化、個人化與智慧包裝(例如數位標籤、互動式體驗、防偽措施、供應鏈可視性等)解決方案、碳足跡與永續資訊透明化、數位印刷與人工智慧(AI)運用、電子商務與安全包裝標示等。 二、綠色設計 減量、減碳首先需由避免過度包裝材料開始,例如選擇合適的包裝材料、定義合理的包裝尺寸、精簡及優化包裝結構,加入友善回收設計,例如避免黏貼的組合設計、減少黏合的卡扣設計、單一材料設計、使用可平攤設計,另外要考慮包裝再利用的價值,延長包裝使用週期,如賦予包材其他利用價值、增加包裝利用週轉次數等。(見圖3) ●圖3:低碳永續材料的選擇(圖片來源╱drupa官網)  三、低碳永續材料的選擇 首先要考慮以紙代塑,尋求可替代的紙製品,這要強調生物可降解性和可堆肥材料;另外使用可再生材料,例如秸稈材料、竹纖維、甘蔗渣纖維、玉米澱粉基材料、棕櫚葉與椰殼纖維、蘑菇材料、海藻基材料等。而回收塑料再利用,以減少資源消耗、溫室氣體排放、塑料垃圾對環境影響,常見的回收塑料來源,包括海洋回收塑料(Ocean Recycled Plastics)、消費後回收塑料(Post- Consumer Recycled Plastics,英文簡稱PCR)、工業回收塑料(Post- Industrial Recycled Plastics,英文簡稱PIR)等等。 四、印刷包裝業的綠色製程實務 綠色印刷製程是採用環保材料和工藝,遵守不對環境產生污染,優化印刷製程,追求最低資源與能源的使用,以永續發展理念,關注印刷包裝品可回收再使用,廢棄物及碳排的最低產出,符合國際認證的環境、社會與經濟的標準規範,並保障工人權益與社區參與等。 (一)選擇綠色環保材料是必要的╱例如推廣像FSC或PEFC所認證的紙張、再生紙、生物降解材料,以及無氟(PFAS)、無氯(PVC)的包裝材料和低碳、減塑材料;而環保油墨,則如植物基油墨、水基油墨、UV固化油墨及無重金屬顏料等等。 (二)優化油墨用量的設計與技術措施╱在不影響品質下,減量使用材料亦是實現綠色製程的關鍵,例如精確的油墨配方調控(高濃度油墨、優化黏度),確保油墨能夠均勻地覆蓋,減少油墨的浪費;而印刷技術的創新,如以數位印刷技術減少過量印刷,優化網版設計來降低油墨使用量,以薄膜印刷技術減少油墨使用,以及乾燥過程中的能耗。 (三)印刷工藝流程優化╱透過流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可以減少人為操作失誤和浪費,例如採用自動化油墨供應系統,優化油墨的消耗,智能印刷管理系統可以掌握資源與能源的使用效率,以優化製程管理效率。 (四)印刷表面處理(覆膜、上光和壓紋等)╱例如使用水性上光技術,以減少VOC排放及提升生物降解性;採用水性覆膜工藝及無溶劑覆膜的技術,降低減少環境污染及有利回收,可降解覆膜材料,則可以減少塑膠汙染及提高回收效率。 (五)能源與資源的管理╱採用節能設備、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及再生能源使用,有效處理和回收廢棄物,減少對環境的負擔。(見圖4) ●圖4:永續印刷的未來(圖片來源╱drupa官網)  五、數位印刷的趨勢 數位印刷的優勢在於按需生產,無須印版並減少大量的材料耗損、廢棄印刷品,而且可低能耗和高效生產,並可使用環保油墨和再生耗材,且可以依不同地區採分散式生產模式,減少運輸需求和碳足跡,可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印刷的需求。(見圖5) 六、色彩管理 色彩管理除了實現品牌識別外,也在低碳綠色包裝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包括精確的色彩再現,減少資源浪費;採用軟打樣(Soft Proofing)技術,減少浪費和碳排放;色彩優化,可減少印刷用墨量,色彩管理提升印刷效率,降低碳排放等。(見圖6) 七、低碳製造工廠時代來臨 低碳製造工廠就是要提高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溶入製程,透過改善設備和工廠運營效率,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及碳排放;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上,例如減少生產過程中的廢氣排放、改進物流和供應鏈整合、加入自動化設備及智能管理等;關注資源管理與循環經濟使用,採用數位化與智能製造等,以追求碳中和目標與外部認證。 ●圖5(左):數位印刷的優勢在於按需生產,無須印版並減少大量材料耗損及廢棄的印刷品 ●圖6(右):印刷時透過色彩管理、色彩優化,可減少印刷用墨量、提升印刷效率
台灣印刷包裝相關產業年報-1
印刷標準
2025-10-21

台灣印刷包裝相關產業年報-1

2024年全球共有76個國家舉辦大選,影響超過世界一半的人口,讓全球變局擴大不確定性,影響最大的是美國川普總統重回執政,包括全球政治及貿易體制、石油與再生能源、減碳與減塑、移民及對外援助等政策變革,都將衝擊全球。而台灣賴清德總統當選,但立法院民進黨淪為少數,一年來的黨爭引起社會不少紛亂,這讓社會分裂會越來越對立,如2024年12月美國韋氏字典(Merriam-Webster)選出年度字為Polarization(兩極分化),就顯示社會的不安定趨勢。 逆全球化時代的加速來臨 2024年全球地緣政治衝突再度擴大,逆全球化時代加速來臨,但生成式人工智慧(AI)技術與運用的發展卻超乎預期,也擴大在智能手機、無人駕駛、無人機、機器人、智能家居設備、生物工程、數據中心等行業的應用與快速發展,AI龍頭輝達(NVIDIA)與台積電更是獨享鋒頭,張忠謀曾提到,台灣無論在地緣政治、逆全球化或AI發展都是兵家必爭之地。而2024年的國際運動賽事,台灣在巴黎奧運的「麟洋配」拿下史上羽球男雙的奧運連霸金牌,中華隊(Team Taiwan)在第三屆的世界棒球12強(2024 WBSC Premier 12)賽,取得首座冠軍,這讓台灣的韌性(Resilient Taiwan)能在國際多元面向中展現,讓國人熱血與感動。 2024年再度成為有史來最熱的一年,全球暖化與循環經濟,仍是2024年全球永續發展很關鍵的兩個議題,2025年起,國際碳稅法正式生效,例如歐盟的碳邊境稅(CBAM)、台灣碳費、美國清潔競爭法案(Clean Competition Act,CCA)等等,所以未來碳權、碳稅將是商品成本的重要一環,而碳管理則是全球性競爭的核心業務。而在循環經濟上,歐盟的無毀林產品監管(EUDR)法規及各國減塑新規定、包裝及包裝廢棄物規章(PPWD)及生產商責任計畫(PRS)等都將在2024及2026年中試行及生效,減塑也將成為全球關鍵競爭力,而強化綠色設計、使用可持續和可降解材料、提高資源與能源效率,再生能源與碳足跡管理等,都將是企業相當迫切的議題。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報告,全球經濟成長將從2023年的3.3%,放緩至2024年的3.2%和2025年的3.2%,遠低於歷史(2000~2019年)3.8%的平均值。另外根據S&P Global預測,2024年全球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約4.51%,低於2023年的5.67%,2025年再降至3.41%。但生產者物價指數(PPI),除了美國外,全球都呈現不同程度的降低,據聯合國報告也提到,2024年全球平均薪資上漲約2.8%,這都顯示通膨在可控制內,但勞動成本仍在提高,服務業通膨問題仍在。總結全球成長將保持穩定但仍乏力,利率因而逐漸下滑,全球AI卻帶來大量的投資,但地緣政治及極端氣候帶來的風險仍在,這也讓全球經濟表現在風浪中更凸顯韌性。 根據財政部以美元統計,台灣2024年出口額年增率約9.9%,這受惠於高效能運算及AI的電子及資通產品出口年增率增約18.2%,而進口年增率約12.2%;另外2024年的製造業生產年增率約11.93%,失業率大約3.3%,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約2.18%,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增率約1.35%,這讓台灣2024年的GDP年增長大約4.27%,比起全球、歐美、其他四小龍等國家的經濟成長率都高。 展望2025年,川普回歸將影響全球的不確性,面對全球關稅戰加劇與逆全球化、AI落地應用的關鍵時刻,碳稅上路與綠色通膨來臨等議題,中經院預測2025年台灣經濟成長率約3.22%。 2024台灣紙業及印刷包裝產值 一、紙、紙品加工、印刷業產值 根據經濟部工業生產統計資料,2024年台灣紙及紙板業總產值約726億台幣,較2023年的762億元減少約4.7%,其中文化用紙產值減少約9.1%,紙板產值減少約6.6%,生活用紙則增加約1.9%;紙加工產值約1,040億元,較2023年增約2.1%,其中瓦楞紙箱約556億元(-0.9%)、其他紙容器約231億元(+0.3%)、其他紙加工約253億元(+11.5%)。另印刷品產值約844億元,較2023年減少約3%,其中印刷產值約728億元(-3.1%),印刷輔助約115億元(-2.5%)。 若以2024年產值比2011年,紙業衰退約10.7%,紙加工業增約28.7%,衛生類減少約30.1%,紙及加工類則增約6.2%;印刷業合計減約6.8%,其中印刷減約4.3%,但印刷輔助類減少約20.4%。這些資料與業者的直接感覺是一樣的,國內造紙業是明顯的衰退,進口紙的市佔率逐漸增加,其中文化用紙衰退44%,紙板衰退約11.6%,只有衛生紙增加約62.2%,但瓦楞紙箱增加28.5%,其他紙容器增加114.7%,紙尿布減少約47.2%;印刷業中,印刷增約0.1%,但印刷輔助減少約31.6%,讓整體印刷業減少約8.1%。(見表1、圖2) 就台灣產業產值規模來分析,2024年的造紙業約726億元,印刷業約844億元,而包裝業大約1,040億元,印刷包裝業合計大約1,884億元。 ●圖2:2001~2024年台灣造紙、印刷及包裝產業產值趨勢,單位為百萬台幣(資料來源╱經濟部最新版的統計資料庫整理) 二、紙業、紙品加工、印刷業及出版行業市場規模 另外,以財政部營利事業家數及營業額統計資料,印刷包裝產業的市場規模如下:(見表3) (一)2024年造紙業的營業額約678億元,較2023年減約1.4%;紙品加工業營業額約1,327億元,較2023年增約3.6%;印刷業營業額約1,067億元(未含製版),較2023年增約2.0%;出版業營業額約465億元,較2023年增加5.6%;若以印刷包裝行業來看,2024年營業額約2,006億元,較2023年增加約3.5%。 (二)就造紙業市場規模分析,2024年紙漿、文化用紙及其他紙張是衰退的,但衛生紙加工卻增7.7%,包裝紙及紙版營業額微微增長,若比較2018年營業額,紙業市場規模減少約5.9%,紙漿及其他紙張類都減少超過10%,但包裝紙增長約415%,紙板也增長約56.9%。 (三)就2024年台灣紙品加工業市場規模分析,瓦楞紙箱營業額約388億元,較2023年降0.3%;紙袋約57.6億元(+4.6%)、其他紙容器業約592億元(+6.0%)、其他紙製品約263億元(+3.6%)、電腦報表紙約27.3億元(+7.6%);另外非紙品加工營業額約78.6億元(+4.2%),其中衛生紙加工約68.8億元(+7.7%)。 (四)2024年未含製版印刷業營業額,印刷業約1,067億元(+2.0%),其中印刷佔954億元(+2.0%),印刷輔助約113億元(+1.8%)。另外2024年製版業營業額約805億元(+8.5%),但此統計應非印刷業,所以未計入。 (五)紙品加工中,除了瓦楞紙箱外,其他是紙袋、紙盒、紙杯盤及其他包裝印刷,所以真正的印刷包裝行業營業額約2,006億元,較2023年增約3.5%。 (六)以出版業分析,2024年含數位出版總營業額約465億元(+5.6%),其中新聞出版約62.4億元(+6.2%)、雜誌出版約160.6億元(-0.5%)、書籍出版約217.7億元(+10.3%)、其他出版約24.4元(+%),所以2024年對出版業而言是個好年冬。 (七)再分析2024年出版業營收,傳統出版約445.4億元(+5.6%),佔出版業營收的95.8%,數位出版約19.7億元(+24.1%),但僅佔4.2%;若比較2018年營收,總出版業僅增長1.2%,傳統出版業則減少1.7%,但數位出版業則增加203.8%。 (八)就各產業的廠商規摸分析,2024年造紙業廠商約291家(-10家),每家年營業額約2.3億元;紙加工業廠商約2,466家(-10家),每家年營業額約5,400萬元;瓦楞紙箱廠商有約458家(+10家)、每家年營業額約8,500萬元;印刷業者有約7,498家(-54家),每家年均營業額才1,400萬元;出版業者有約3,790家(+21家),每家營業額約1,200萬元。 (九)總結2024年台灣造紙業的營收是微幅衰退的(-1.4%),另外紙品加工業的營收是增長的(+3.6%),印刷業也有微幅的增長(+2.0%),而出版業的增長則是較明顯的(+5.6%)。
台灣印刷包裝相關產業年報-3
印刷標準
2025-10-21

台灣印刷包裝相關產業年報-3

由中國印刷外銷額看國際市場 根據中國海關資料統計顯示,2024年中國印刷包裝品外銷額約206.4億美元,比較2023年的198.8億美元增加約3.8%,若包括2024年智能卡出口約18.4億美元(-1.2%),總共出口額約224.8億美元,比較2023年增加約3.4%。出口額超過10億美元的項目,包括紙盒(4819)大約有66.1億美元(+2.3%)、其他紙品(4823)約51.0億美元(+4.1%)、筆記本(4820)約24.9億美元(+4.7%)、標籤(4821)則大約13.9億美元(+10.9%)、書籍(4901+4903)大約有18.7億美元(+8.8%)、其他商業印刷品(4911)大約12.9億美元(-1.1%)。(見表11) 而出口超過1億美元者,包括壁紙(4814)約4.2億美元(-7.5%)、信封(4817)約3.1億美元-3.2%)、轉印紙(4908)約2.7億美元(+5.5%)、明信片(4909)4.6億美元(+3.3%)、月曆(4910)等約1.5億美元(-10.0%)。其中紙品(48類)約163.9億美元(3.5%)、印刷品(49類)共約42.5億美元(+5.0%),如果統計紙製包裝(4819)、紙製品(4820)、標籤(4821)、其他包裝製品(4823)等四類,出口額總額大約有156億元,佔總出口額大約75.5%,這比2023年的150億元增加了約4%。這些品項都與供應鏈的包裝有關,也是全球印刷品貿易的主力,而出口額的增加,肯定跟國際供應鏈在2023年清庫存已告一段落,但中國供應鏈的大舉外移,印刷品外銷再大幅增長是有限的。 就中國印刷品出口國家分析,2024年前25名國家外銷總額約165.2億美元,佔總外銷的79.42%,比較2023年,25國外銷總額增約2.99%,除了澳大利亞、香港、日本、新加坡、俄羅斯、印度是衰退外,其他國家全部呈現增長,增長幅度超過9%以上國家,包括越南、德國、泰國、菲律賓、印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墨西哥、西班牙及波蘭等。分析原因,還是供應鏈由中國往外遷移有關,包裝材料還是有中國供應,東南亞、墨西哥、波蘭、西班牙都是,但在印度,中國廠商都少受到牽制。 若比較2024年及2019年資料,印刷品總出口額增長了約41.2%,而增長率超過40%以上國家,包括越南、馬來西亞、日本、泰國、菲律賓、沙烏地阿拉伯、法國、印尼、韓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墨西哥、義大利、俄羅斯、西班牙、印度及波蘭等國家。(見表12) 2024年中國印刷品外銷如果包括IC卡,則還要增加18.4億美元,比較2023年IC卡減約1.2%,合計印刷品總外銷額達到224.8億美元,比較2023年增約3.4%。而IC卡出口超過2500萬美元的地區分別為香港、德國、美國、越南、孟加拉、土耳其、南非、新加坡、日本、英國、印度、墨西哥、西班牙、法國、韓國、巴基斯坦、荷蘭、俄羅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及印尼等地。 韌性台灣與印刷包裝業展望 面對全球地緣政治風險及國內激烈黨爭,2024年台灣在國際多元的面向中展現韌性,包括晶片法案、AI發展及供應鏈遷移等,台灣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在台灣出生的NVIDIA黃仁勳、AMD的蘇姿丰、美超微的梁見後都成為全球風雲人物,而台灣供應鏈卻是他們稱霸的軍火庫,也讓台灣的經濟成長達10年來最高的4.3%。而在2024年國際體育賽事,由法國巴黎奧運的「麟洋配」、世界棒球12強(2024 WBSC Premier 12)等,都以團隊合作及信任為基礎,加上運動員的堅毅及求勝的決心,讓夢想成真。 2025年全球情緒會更加的不確定性,因為川普再度回歸、AI發展及碳有價時代,都將會大大影響全球政治、經濟及產業發展,而我們卻沒法用傳統思維去臆測。但2024年drupa展焦點主題,數位化與可持續發展是印刷包裝相關產業的未來之路,而國際供應鏈市場仍是印刷包裝企業發展的核心,要展現台灣印刷包裝企業的強大韌性,業者提供以下幾個方向給大家參考: (一)加快數位化轉型相關議題,包括平台經濟與數位服務機制、智慧工廠下的自動化製程與效率、人工智慧(AI)與印刷業的連結與應用、互動技術與消費者的連結等等。 (二)關注綠色設計、材料與綠色製程的發展與應用,加快企業對節能減碳、循環經濟的解決方案,以及盤點企業的因應可行方案與具體措施。 (三)以策略夥伴(合作或合併)的思維,來整合資源擴大規模、提供專業解決方案及完整供應鏈服務內容,來拓展國際印刷品市場;建立台灣供應鏈相關產業的聯盟關係,以產業群聚觀念拓展國際印刷市場;尋找東協國家合作夥伴,滿足供應鏈客戶台灣+1的供應能力。
台灣印刷包裝相關產業年報-2
印刷標準
2025-10-21

台灣印刷包裝相關產業年報-2

三、2024年漿價紙價的波動 根據國際市場諮詢公司RISI中國報導,2024年12月底漂白長纖(NBSK)CIF中國價格每噸約770美元,比較2023年同期漲約3.4%,而漂白短纖(BHKP)CIF中國價格每噸約545.4美元,比較2023年同期跌約16.6%。分析全年資料,NBSK最高價是在4在月份,每噸價約825美元,BHKP最高價是在6月份,每噸最高價約741美元。而2024年的NBSK平均價格約771美元,比較2023年均價漲約1.55%,BHKP每噸均價約635美元,比較2022年漲約1.7%左右。(見表4) 另外以2024年台灣進口統計分析,台灣造紙原料中,製漿木片價持平(-1.6%),廢紙大漲了約20.9%,進口漂白長纖(NBKP)每噸跌約5.3%,但漂白短纖(LBKP)每噸漲約13.7%。就紙價波動基本是跌的,道林紙跌了約10.7%、銅版紙跌了約7.7%、牛皮紙則跌了約6.1%、紙板跌了約2.2%、生活用紙原紙跌了約7.5%,這基本反應原料跌價及中國市場供過於求所致。(見表5) 2024台灣印刷包裝進出口統計 依據台灣經濟部產銷統計,2024年紙及紙板業產值約726.3億元,紙加工業約1,040億元,衛生品(紙尿布及衛生棉)約84.3億元、印刷業約878億元。另外內銷值紙業約553.2億元,外銷值約211.1億元;紙加工業內銷值約907.7億元,外銷值約159.4億元;衛生品內銷值約125.4億元,外銷值約10.4億元;印刷品內銷值約756.8億元,外銷值117.5億元。2024年紙業及紙加工業內銷值是持平,但紙加工外銷值則卻大幅增長約50.9%,這跟中美貿易爭議下,中國紙品因關稅沒法外銷而轉單台灣所致。(見表6) 一、2024年印刷品出口統計分析 根據海關進出口統計分析,2024年紙品(48類)、印刷品(49類)及IC卡總出口約7.94億美元,較2023年的7.65億美元增約3.7%。其中紙品(48類)出口約4.15億美元,較2023年的4.23億美元減約1.9%;印刷品(49類)約2.65億美元,較2023年的2,57億美元增約2.9%;IC卡出口約1.13億美元,較2023年的8,461萬美元增加34.2%。(見表7) 分析細部品項,衰退較多的是出版印刷減少約1,290萬美元(-9.6%)、紙品加工減少約536萬美元(-2.3%),但工業印刷增加約1,709萬美元(+18.2%)、IC卡增加約2,897萬美元(+34.2%),其他品項增減不大。2024年台灣的進出口是明顯增長的,尤其是資通品及電子零組件出口增長最多,也帶動包裝品的出口增加。而2023年由於清庫存因素,出口是明顯的衰退,讓印刷品的出口較2022年衰退約15%。 再分析2024年台灣印刷品出口地區,以北美的2.69億美元(佔33.9%)與東協的1.45億美元(佔18.2%)是兩個最大市場。接著是中國約0.89億美元(佔11.3%)、日本約0.65億美元(佔8.2%)、歐洲區約0.48億美元(佔6.0%)、其他區約0.81億美元(佔10.2%)、香港約0.54億美元(佔6.9%)及紐澳約0.42億美元(佔5.4%)。比較2023年,其他區外銷增長約36.36%最多,其次是美國區增約12.57%,再來是東協外銷增長約3.95%,而衰退最多的歐洲的-27.6%,這跟俄烏戰爭及經濟不佳是有關的,而日本、紐澳、中國都呈現約5%的出口衰退。(見表8) 就個別產品的外銷市場地區分析,台灣是繁體書全球出版中心,但主要外銷市場在中國、香港,美國、新加坡等地,而我們製作的兒童書則以日本為主;商業印刷(說明書等)跟供應鏈有關,市場以中國、美國及東協為主;紙品加工則是傳統的印刷市場,以美、歐、日、紐澳等地市場;工業印刷主要是轉印紙,市場以東協及其他地區為主;包裝及標籤印刷市場則以美國及東協為主;IC卡現以東協及美國為主,中國與歐洲也有市場需求,台灣還有些國際競爭力。 二、2024年印刷品進口統計分析 根據海關進出口統計分析,2024年台灣進口紙品、印刷品及IC卡共6.48億美元,較2023年的6.02億美元減少增約7.7%。其中紙品(48類)進口約4.35億美元,較2023年的4.0億美元減少約8.6%;印刷品(49類)約1.53億美元,較2023年的1.48億美元減少約3.3%;IC卡進口約5,999萬美元,較2023年的5,334萬美元增加12.5%。(見表9) 分析進口細品項,2024年最多的是紙品加工約2.23美元(佔34.4%),比較2023年增約8.8%,其次為包裝印刷約1.69億美元(佔26.2%),比較2023年增約7.2%;出版印刷進口額約7,506萬美元(佔11.6%),較2023年減少約5.6%;商業印刷約6,290萬美元(佔9.7%),較2023年增約10.3%;智能卡約5,999萬美元    (佔9.3%),較2023年增約12.5%;標籤印刷進口額約3,619萬美元(佔5.6%),較2023年增約13.5%。 分析2018~2024年的台灣進口印刷品項,年約有2.5%的增長趨勢,其中主要是來自紙品加工增幅最大(年增約10%)、標籤印刷年增約5%、包裝印刷進口年增率約4%。綜合此統計分析,紙品項(48類)進口是年年增長,印刷類(49類)則是減少的。 再分析2024年台灣印刷相關產品進口國家,中國以2.45億美元位居第1(佔37.9%),比較20232年增約17.5%;東協第2約1.98億美元(佔30.6%),比較2023年增加1.4%;美國第3約6,184萬美元(佔約9.5%),比較2023年增約3.9%;歐洲第4約5,384萬美元(佔約8.3%),比較2023年減約2.2%;日本第5約5,111萬美元(佔7.9%),比較2023年減少約1.1%。(見表10) 就產品細項分析,出版印刷進口區以美、歐及日本較多,商業印刷則以美國、中國、東協進口較多,紙品加工來自東協佔約50%、中國約35%,包裝印刷主要來自中國與東協共佔約85%,標籤印刷主要來自中國佔約有65%。綜合台灣印刷品進口趨勢,供應鏈還是核心的關鍵因素,而中國與東協國家現在是主要供應鏈的核心區域,而台灣印刷品進口,來自這兩地還是會持續增加,這是值得關注的。
編輯紀事-AI與印刷包裝產業的對話
經營管理
2025-08-18

編輯紀事-AI與印刷包裝產業的對話

《印象設計雜誌》持續探索,印刷包裝產業的環境變遷與創新思維,以驅動印刷包裝業的未來發展。上期雜誌深入探討數位轉型與技術,滿足客製化及個性化的消費需求,提升消費者與品牌溝通效率,帶來自動化與智慧製造,以數據驅動決策,促進環保與永續發展,這擴大印刷包裝業的發展空間及競爭力。 兩年來,全球AI產業呈現爆發性的增長,麥肯錫的科技趨勢展望報告提到,在創新、關注度、投資及人力需求等指標,人工智慧革命是五大類型科技項目展望的首位,而台灣幾乎是驅動全球AI產業發展的軍火庫,這也讓台灣資通產業外銷額及經濟增長都很亮眼。 透過大量資料與數據,AI在生成式的應用、預測、檢測都有獨特的創新能力,這用在印刷包裝產業,對設計創新與校稿、流程優化與智慧製造、商業模式變革與客戶體驗、永續與環保包裝等項目,可創造全新的價值,但人才培育、投資與回報,是否取代人類創意等,那將會是另一挑戰,而AI也成為這期雜誌報導的主題。 《設計印象雜誌》在下半年將推出兩項創新的服務,一是網站影音短片服務,推廣訪談精華、專家洞見解析,報導深度故事、主題系列影片等,這可協助產業界提升讀者的互動及情境溝通。 另一項服務是互動性的對話式機器人(ChatBot)服務,這是一種AI在產業知識管理(KM)的應用,呈現與系統互動及依需閱讀,可快速獲取需要的資訊及精準學習內容。 數位轉型與人工智慧的應用,正擴大《設計印象雜誌》對產業的共奏,及多元的服務。 Graphic Arts Bimonthly continues its exploration of evolving landscape and innovation to support the printing and packaging industry. In the previous issue, it takes an in-depth look at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 that fulfill consumer demand for customization. By enhancing communication between consumers and brands, these innovations usher in automation and smart manufacture, drive data-informed decision making, and foster sustainability. Together, these elements expand the industry’s potential growth and level up its competitivity. Over the past two years, the global AI industry has shown explosive growth. According to McKinsey Technology Trends outlook 2024, the AI revolution ranks as the leading force among five major categories. The other four are building the digital future, compute and connectivity frontiers, cutting-edge engineering, and a sustainable world. Taiwan, serving as a powerhouse for AI development, has played a vital role in driving this global momentum-reflected in its impressive ICT ex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 With AI’s strengths in generative capabilities, prediction, and detection, it provides transformative potential for the printing and packaging industry. From design innovation, proof to production optimization, smart manufacturing, business model evolution, customer experience enhancement, and eco-friendly packaging solutions, AI will create new value across multiple dimensions. However, challenges remain around talent cultivation, return on investment, and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AI may eventually replace human creativity. These topics form the core of this issue’s editorial focus.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is year, Graphic Arts Bimonthly will launch two new initiatives. The first one is a web-based video service, featuring insightful interviews, expert analysis, thematic series, and in-depth reports to enrich industry communication through immersive visual engagement. The second one is an interactive chatbot service, an AI-driven approach to industry knowledge management. Offering dynamic system interaction and on-demand content access, it empowers readers to quickly retrieve targeted references and engage in precise learning. By embracing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e continue to orchestrate deeper industrial resonance and deliver diversified services to support sector advancement.
2024全球產經回顧與新年展望(二)
包裝未來
2025-07-14

2024全球產經回顧與新年展望(二)

2024年全球經濟回顧與展望:在風浪中凸顯韌性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的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報告,全球經濟成長將從2023年的3.3%,放緩至2024年的3.2%和2025年的3.2%,遠低於歷史(2000~2019年)3.8%的平均值。已開發經濟體成長率預計從2023年的1.6%增至2024年的1.7%和2025年的1.8%。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從2023年的4.3%降至2024年的4.2%和2025年的4.2%。據S&P Global預測,2024年全球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約4.51%,低於2023年的5.67%,2025年再降至3.41%;但生產者物價指數(PPI),2024年11月除了美國增2.97%外,中國為-2.9%,歐元區為-2.2%,聯合國報告提到,2024年全球平均薪資上漲約2.8%,這都顯示通膨在可控制內,但勞動成本仍在提高,服務業通膨問題仍在。(見圖9) ●圖9:2023~2025年全球經濟預測(圖片來源 ╱ IMF國際貨幣基金) 就2024年各主要經濟體分析,美國經濟增速平穩,GDP增長可維持2023年約2.9%,但財政政策收緊,導致2025年將放緩至2.2%;而歐盟在2023年底經濟達到谷底,2024年GDP達到0.8%,預計到2025年GDP增速到1.2%;英國的增速更快,2025年的GDP預估可以達到1.5%;而2024年日本GDP增長則由2023年的1.7%降至0.3%,唯2025年希望可增加至1.1%。 在開發中國家,2023~2025年間的GDP增速平穩,都在4.2%左右,全球的增長還是來自亞洲,但中國、印度經濟持續放緩,2024年GDP增長仍在4.8%及7%,預估2025年為4.5%及6.5%,這都是很高的數字;東協國家則受惠於國際供應鏈遷移,2024及2025年的GDP增長均約4.5%,高於2023年4%;拉丁美洲及中東地區的GDP在2024年預估約2.1%及2.4%,2025年會增長至2.5%及3.9%,但這兩地區在2023及2024的通膨(CPI)數都在15%左右,2025年會較緩和,降至8.5%及10.7%。(見表10) 2024年全球貿易是增長的,就已開發及未開發國家進口增長約2.1%及4.6%,出口約2.5%及4.6%,很明顯的高於2023年,且2025年會再微幅增長,這也是支撐全球GDP增長的動力。台灣在2024年的GDP,可謂是2011年以來增長最好的一年,這主要是來自全球AI大爆發,台灣是驅動AI產業的軍火庫,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也明確的表達,台灣夥伴在AI供應鏈扮演極關鍵的角色。(見圖11) ●圖11:台灣在AI發展扮演關鍵的角色(圖片來源 ╱ NVIDIA官網)  總結全球成長將保持穩定但仍乏力,面對中東戰局擴大,干擾國際海運,中美貿易衝突持續,中國經濟成長減緩,及各地極端氣候帶來的災害,但全球AI大量的投資,讓全球經濟表現在風浪中凸顯韌性。但就GDP增長與降低通膨減緩的議題上,2024年全球財經政策都明確的轉向,自6月起,開發經濟體央行都開始降息,以刺激經濟增長,貨幣政策已由緊縮轉向中性立場。但財政政策轉向,則由多年的財政政策寬改採穩定債務動態,以降低通膨的機會,長期來言,提高生產力是結構性改革的轉向。 根據經濟部統計處資料,台灣2024年1~11月出口年增率約9.9%,這受惠於高效能運算及AI的電子零組件、資通產品出口增14.6%及11.7%,也讓11月的製造業指數年增率增10.7%。而1~11月零售業的年增率約2.5%,失業率已降至3.36%,12月的生產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為2.9%(PPI),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為2.1%,這讓台灣2024年的GDP增長年約4.3%,比起全球、歐美、香港、南韓、新加坡都高。但預估2025年的經濟成長率將放緩至3.3%,但仍高於上列經濟體。 盤點2024年全球重大的財經大事,包括全球央行紛紛降息,以激勵經濟,中國鬆綁政策救房市、股市,全球正擴大貿易及關稅爭議,讓保護主義再度抬頭,科技及人工智慧的發展,讓美國Nasdaq股票在2024年漲約29.8%,台股全年也漲了約28.47%。但地緣政治衝突也讓2024年的黃金漲幅超過27%,川普當選後的比特幣全年狂飆漲125%,美元漲幅也達到7%。另外,碳有價時代在2024年也正式啟動,綠色通膨也即將來臨。(見圖12) 展望2025年,川普回歸將影響全球的不確性,全球關稅戰加劇與逆全球化,AI落地應用的關鍵時刻,碳稅上路與綠色通膨來臨,全球高齡化社會來臨,沒有溫度的服務來臨(無人機、無人商店、無人車等),地緣政治爭議會再惡化、全球綠能政策存在變數,全球股匯市波動擴大等,這些都是全球媒體關注的議題。 ●圖12:盤點2024年全球重大財經大事,包括全球央行紛紛降息,以激勵經濟 2025全球產業發展趨勢:變幻莫測與不確定情緒籠罩全球 2024選舉年,讓變幻莫測與不確定情緒籠罩全球,包括地緣政治風險、國際政策左右轉、關稅戰爭與保護主義、網路風險、宏觀經濟波動、通貨膨脹、技術顛覆、氣候變化等議題,成為2025年被擔心的事,由全球知名的顧問諮詢單位報告,來了解2025年的產經科技發展趨勢。 一、Gartner十大策略技術趨勢 在評選今年十大策略技術趨勢時,Gartner(顧能)分析師將其分為三個主題:人工智慧必要性和風險、運算新領域和人機協同。主題一:包含代理式人工智慧(Agentic AI)、人工智慧治理平台(AI Governance Platforms)、虛假資訊安全(Disinformation Security)等三個趨勢。主題二:則包含有後量子密碼學(PQC)、環境隱形智能(Ambient Invisible Intelligence)、節能運算(Energy-Efficient Computing)、混合運算(Hybrid Computing)等四個趨勢。主題三:則包含有空間運算(Spatial Computing)、多功能機器人(Polyfunctional Robots)、神經系統增強(Neurological Enhancement)等三個趨勢,詳細內容見本期P34~37頁另有專文介紹,或請參閱下列網址刊介:https://www.gartner.com/en/articles/top-technology-trends-2025。 二、TrendForce十大科技技術 而TrendForce也整理出2025年十大科技發展技術如下:(1)生成式AI引領革新╱讓人形化與服務型機器人迎來全新的升級。(2)技術革新推動市場標配╱AI筆電在2025年滲透率將達21.7%。(3)2025年AI伺服器出貨成長將逾28%,HBM 12hi量產良率提升速度成焦點。(4)聚焦2025年╱先進製程與AI的推動下,半導體技術及CoWoS需求迎來革新與大幅的增長。(5)2025年資安聚焦╱AI技術成雙刃劍,強化防禦與威脅偵測迎戰複雜攻擊。(6)AMOLED進軍中尺寸應用,推動筆電市場滲透率達到3%。(7)Vision Pro將VR/MR由娛樂休閒導引至生產力工具;LEDoS近眼顯示技術成就AR裝置重量與視覺體驗里程碑。(8)2025年衛星產業大勢所趨╱立方衛星小型化與低成本量產推動全球通訊與物聯網的革命。(9)2025年自動駕駛新紀元╱模組化端到端模型量產與Level 4 Robotaxi商業化加速。(10)2025年受惠電動車與AI資料中心雙引擎驅動電池與儲能技術革新。或請參閱下列網址介紹:https://www.trendforce.com.tw/presscenter/news/20241121-12372.html。(見圖13) ●圖13:Gartner及TrendForce在2025年十大策略技術趨勢(圖片來源 ╱ Gartner及TrendForce官網) 
2024全球產經回顧與新年展望(一)
包裝未來
2025-07-14

2024全球產經回顧與新年展望(一)

每年的年度字是反映該年度人們「情緒、精神和關注」所在,並具備著「持久文化意義」潛力的詞彙,也表達思維的另一種社會與語言趨勢。英國牛津英語大辭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在去年12月2日公布2024年的年度字為Brain Rot(腦腐),這形容過度接觸片段、過量及低俗的網路內容,帶來了負面影響,導致身心或智力惡化的情況。這個字最早出現在1854年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的「湖邊散記」,他批評了社會偏愛簡單的想法,讓知識及智力水平普遍下降,而貶低複雜的思想。而2023年的年度字Rizz則被定義為獨特風格、魅力或吸引力,也展現語言如何在網路上社群中日益形成、塑造和分享。(見圖1) ●圖1:英國牛津英語大辭典、英國劍橋詞典、美國韋氏字典所選出的2024年度字Brain Rot(腦腐)、Manifest(顯化)、Polarization(兩極分化)(圖片來源 ╱ 美聯社、路透社、共同社)   各國選出的2024年度代表字 而英國劍橋詞典(Cambridge Dictionary)也選出Manifest(顯化)為2024年度字,這是以意念來驅動夢想成真,但它沒有科學根據。劍橋大學心理學教授Dr Sander van der Linden表示,這就是一種神奇思維或普遍幻覺,認為特定的心理儀式可以改變我們周圍的世界,將財富、愛情和權力「顯化」(Manifest)的作法,可能導致不切實際的期待和失望。回顧2023年英國劍橋詞典的年度代表字為「Hallucinate」,其原意為「似乎看到、聽到、感覺到或聞到一些不存在的東西,新增的註解是「生成式AI產生的訊息真假難辨,讓人產生幻覺」。 而2024年由美國韋氏字典(Merriam-Webster)選出年度字為Polarization(兩極分化),被定義為分裂成兩個截然不同的對立面,這確實符合2024年美國的總統大選。而世界極度分裂,非常兩極化,台灣也是,而Forbes(富比士)就警告說,在工作場所,文化兩極分化正在成為一個緊迫的挑戰。這個字也是在19世紀初期從物理的偏振現象、偏光儀演變而來的字。2023年韋氏字典的年度字為Authentic(真實),這是因為AI時代模糊了界線,人們已意識到真實性危機,而尋求真實的聲音和真實的自我而登上頭條。 由聯合報舉辦的「台灣年度代表字大選」,前10名代表字從最高票數起算,依序為貪、鬥、騙、亂、韌、震、籌、險、安及電,由貪字拔頭籌。而前三名的「貪、鬥、騙」是總結台灣2024年的人心、社會、政治亂象,比起2023年的年度字「缺」,在思維深度及社會認知是較有感覺的。但比較全球三大辭典的年度字,台灣之年度字對文化及社會趨勢的表達是比較弱的。 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公布2024年日本年度漢字為「金」,象徵日本奧運,包括日本選手2024年在巴黎奧運表現亮眼,摘下破紀錄20面金牌,以及圍繞著日本政壇的「黑金」問題。而金也是日本自1995年以來,共有5次被選為年度字,也是最多次的;2023年日本年度字為「稅」,反映日本的通貨膨脹、物價飛騰及增稅壓力。(見圖2) ●圖2:台灣聯合報(左)與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右)2024年分別選出的年度字(圖片來源 ╱ 聯合報、日經新聞) 全球變局紛至沓來不確定性將瀰漫著2025年 回顧2024的全球變局,全球有76個國家大選,國際秩序勢必重整?俄烏與中東戰事持續擴大,地緣政治衝突何時了?AI與科技變革正加速人類演化史,將改寫人類文明?碳有價時代來臨,企業如何因應?這都是2024年全球面對的產業、政治、經濟及社會情勢,也延續過去COVID-19帶來的不穩定、不確定、模糊、複雜的混沌情況,遠見雜誌提到,這也是關鍵時刻,全球變局紛至沓來,你準備好了嗎?2024年的全球大事摘要如下: 一、2024年是全球選舉年,全球變局擴大了不確定性 2024年可說是「選舉之年」,全球共有76國舉辦大選,影響超過世界一半的人口,台灣賴清德總統當選,但立法院民進黨淪為少數,一年來的黨爭引起社會不少的紛亂;美國川普總統重回執政,包括全球貿易體制、乾淨能源、接納移民及對烏克蘭的軍援政策,都可能出現大轉彎,而影響全球局勢;而英國保守黨、紐西蘭工黨、日本自民黨和美國民主黨等老牌政黨,紛紛在大選中遭遇大挫敗,歐洲極右翼政黨在議會選舉也大有斬獲,將改變歐洲的能源、移民政策,也擴大全球變局的不確定性,而過去三年來的全球通膨及經濟問題,則是這變局的最大關鍵。(見圖3) 二、2024年地緣政治衝突再度擴大,逆全球化時代加速來臨 俄烏戰爭持續打了超過三年,2024年北韓派兵加入,美國允許烏克蘭把美國武器打到俄國境內,普丁也展示核子的潛在威脅,這讓俄烏戰爭持續膠著;以哈戰爭延續到黎巴嫩、伊朗及敘利亞,中東戰爭越演越烈;還有台灣黨爭讓兩岸關係變得更複雜、南海爭議讓中美衝突逐漸擴大、南北韓關係在2024年間也趨於緊張,加上與蘇聯結盟後更添變數,而川普回歸後,地緣政治問題的不確定性風險會更高嗎? 張忠謀曾提到,台灣未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及全球化已死。由中美貿易衝突後,關稅的壁壘越築越高,讓全球供應鏈再度重組,加上中國產能過剩,低價產品席捲全球。但就2024年的電動車年外銷量已超過600萬輛,大殺四方,電池也稱霸全球,一般商品對東南亞、中南美大幅傾銷,這讓歐盟、韓國、美、加、印尼及南美都增扣傾銷稅,再加上兩岸、南海議題等爭議擴大,中國議題已是逆全球化的核心。而台灣也處於地緣政治衝突、晶片法案、AI發展等議題的關鍵地位,兩邊站是很難,如何處理是對執政者嚴峻的考驗,但風險與機會是存在的。(見圖4) ●圖3︰2024年是全球的選舉年,全球共有76國舉辦大選,影響超過世界一半人口(圖片來源 ╱ 網路)  ●圖4:2024年全球重大議題,依舊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圖片來源 ╱ 網路) 三、2024年全球人工智慧(AI)發展超乎預期 2024年全球生成式人工智慧(AI)技術與運用的發展超乎預期,全球AI龍頭輝達(NVIDIA)股價在2023年漲約245%,2024年12月21日止股價再漲約179%,這也顯示AI應用在智能手機、自動駕駛汽車、無人機、機器人、智能家居設備、數據中心等行業的快速發展。AI晶片使用於人臉識別、語音識別、圖像處理、自然語言處理等複雜任務,是能夠以接近實施的速度進行。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提到,AI工廠結合生成式AI模型技術、LLM訓練專業知識和巨型AI工廠,透過雲服務提供商(CSP)的平台,向企業提供其自身的生成式AI能力,以幫助公司建立自己AI模型,這是AI爆發的主要原因與過程。而這才剛剛起步,大部分生成式AI的計算,將在接下來的10到20年內從零開始在雲端創建。 麥肯錫(Mckinsey)在2024年科技趨勢展望報告中也提到,創新度及人力需求排名AI都居第一,而關注度、投資吸引及企業採用率排名AI都居第二。這個人工智慧革命(The AI Revolution)科技項目包含,生成式人工智慧、人工智慧應用、機器學習產業化等,而其延伸運用到機器人、生物工程、無人駕駛及智能運用等新興科技產業。 四、2024巴黎奧運是史上最時尚奧運會,台灣運動賽事驚喜連連 2024運動賽事有很多驚喜,巴黎奧運是史上最時尚奧運會,以開放口號(Games Wide Open)把開幕式到開放區域舉行、會徽、獎牌、吉祥物、體育項目圖標、海報、火炬的設計,處處充滿文化、時尚、環保、創新、自由平等及開放等含意,讓人耳目一新。台灣在巴黎奧運「麟洋配」拿下奧運金牌,創下奧運賽史上羽球男雙第一個連霸的組合,金牌戰被世界羽球聯盟(BWF)評為「史上最偉大戰役」;另一金牌得主林郁婷完成金滿貫,拿下拳擊史上首面奧運金牌,遺憾的是受到性別爭議困擾,但國際奧委會IOC也力挺林郁婷與哈利夫參賽資格完全沒有問題。(見圖5) 去年11月9日開打的第三屆的世界棒球12強(2024 WBSC Premier 12),被日本運動媒體評估戰力倒數第二的中華隊(Team Taiwan),11月24日在東京大巨蛋的冠亞軍賽完封日本,終結日本27連勝紀錄,並取得首座世界棒球12強賽冠軍,這座冠軍振奮整個台灣,掃除過去一年台灣黨爭造成的分裂。分析世界冠軍的成就,是來自好的團隊與讓每人都被關注的領導風格,以團結合作與信任為基礎,用最年輕的隊伍、最有彈性的戰術,專業且完整的情蒐,加上冷靜的總教練、會激發士氣的隊長、安撫人心的捕手、明確分工的教練等;而由中華隊在12強隊伍中,是失分最少的隊伍,所以獲得冠軍絕非奇蹟或是偶然。(見圖6) 除了冠軍獎盃外,隊長陳傑憲以打擊率0.625、上壘率0.7,得到最有價值選手(MVP)、打擊王兼上壘王、最佳外野手與最佳防守球員,而看到他冠軍賽的三分全壘打,在胸前比出台灣地圖的手勢,更激發了全球隊的鬥志及全台灣瘋狂的激情。而中華隊上壘球員舉出三角形手勢(是All IN的意思)、冠軍賽球場也出現6點的骰子(吉祥物)及球員比出六點(666)的全拿手勢、還有觀眾席上出現的結印大師(玄學助氣)、台灣尚勇應援曲及啦啦隊響亮全場,連Youtube都出現被感染的日本人也跟唱了,這次的台灣隊暗號或幸運物超多,但為了求冠的氣勢,大家都全力以赴,也讓台灣有真正團結的一天。 ●圖5:2024年精彩的巴黎奧運賽事,台灣驚喜連連(圖片來源 ╱ 奧運會官網) ●圖6:2024年精彩運動賽事,台灣首度榮獲第三屆世界棒球12強冠軍(圖片來源 ╱ 體育署)  五、中國議題仍是全球政經核心 中國議題一直是全球政經的核心,2024年GDP增長仍有將近5%,但是進出口額停滯,生產物價指數(PPI)連24月下滑,通縮壓力持續,讓中國政府採取寬鬆貨幣以救股市及房市。這當然受到中美貿易衝突,帶來供應鏈外移及外資減少所致,還好有電動車、太陽能電池、鋰電池及民營企業等出口大增,但卻引來國際的貿易調查與報復。另外中國的科技產業發展策略快速,雖然弭補外資企業遷移的衝擊,卻讓中產階級快速消失,所以年輕人就業困難,貧富差距擴大,這很像台灣過去產業外移中國的現象,是好是壞,各自解讀。 國際上議題,2024年南海島礁爭議再度擴大,兩岸問題持續僵化,產能過剩讓全球貿易爭議不斷,一帶一路策略漸有收穫,美國晶片管制擴大,國際關稅爭議陸續爆發,新能源發展、關鍵資源爭奪、國際組織及事務等國際爭霸都正醞釀中。中國新世代由白紙運動、煙花革命到夜騎開封行動,「去中心化」抗議運動正逐漸形成,這對中國高度監管政策是一種挑戰。而中國政府及軍中高層頻繁異動或被消失,顯示內部鬥爭還是暗流湧動,外界很難看透事實真相。(見圖7) 六、2024年是全球可持續發展議題的立法實施元年 全球暖化與循環經濟,是全球永續發展很關鍵的兩個議題,2025年起國際碳稅法正式生效,如歐盟的碳邊境稅(CBAM)、美國清潔競爭法案(Clean Competition Act,英文簡稱CCA)等,台灣碳費也在2025年開始生效,所以未來碳權、碳稅將是商品成本的一環,而碳管理則是全球性競爭的核心業務。而在循環經濟上,歐盟的無毀林產品監管(EUDR)法規及各國減塑全新規定,陸續在2024年後開始試行。而包裝及包裝廢棄物規章(PPWD)中,會員國在2025及2026年達成整體回收及個別材質回收目標,另外規定在2024年底前應執行生產商責任計畫(PRS),減塑也成為全球關鍵競爭力。(見圖8) 全球品牌客戶正在加速發展綠色商品與包裝,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如強化綠色設計、使用可持續和可降解材料、提高資源與能源效率,再生能源與碳足跡管理等。但全球在可續發展也面臨些爭議,2024年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9),僅僅達成3,000億美元融資協議與透明度的碳交易市場,但沒有討論增加再生能源及化石燃料轉型,這在在顯示國際共識還稍嫌不足,尤其是能源政策還在搖擺不定中。 2024世界地球日(Earth Day)的主題是地球與塑膠,2022年時聯合國175個國家簽屬協議,在2024年完成法律約束力的「全球塑膠公約」,以減塑為目標。但萬眾矚目的釜山年會談判則遺憾收場,焦點分歧在「減產」還是「回收」,而中、美大國的態度曖昧,唯希望仍在,全球百國齊心減塑,只有等2025年再議。 另外,極端氣候也確實困擾著全球,2024年再度成為有史來最熱的一年,台灣四年無颱風,2024年西北太平洋共有25個颱風,其中登陸台灣有3個,其強風及暴雨都創下紀錄。 ●圖7:中國去中心化運動、外銷汽車全球第一、南海衝突等議題,一直是全球政經的核心(圖片來源 ╱ 網友m.cyol、新華社、網路) ●圖8:2024年是全球環保法規元年(圖片來源 ╱ SGS、EU Website, Tim Aubry、Greenpeace)
2024全球產經回顧與新年展望(三)
包裝未來
2025-07-14

2024全球產經回顧與新年展望(三)

三、麥肯錫顧問公司2024年科技技術趨勢展望 2023年麥肯錫(Mckinsey)的科技技術報告,主要突出的兩個趨勢是人工智慧、電氣化和再生能源。而2024年生成式人工智慧被整合到各種企業軟體工具中,並且也被應用於多種目的,例如為面向客戶的聊天機器人提供動力、生成廣告活動、加速藥物發現等等。而2025年則增加對機器人等人工智慧技術的興趣、投資和創新。(見表14) 麥肯錫2024年7月所公布的15項技術趨勢,可分為人工智慧革命、建構數位未來、運算和連接前沿、尖端工程和永續發展的世界等五個主題,並以創新(基於專利和研究)和興趣(基於新聞和網路搜尋)進行評分。並確定相關技術投資規模,並評估組織對這些技術採用程度來描述,由全球市場帶來變革的契機,為企業提供明確的投資方向,協助其更好地應對挑戰並為未來做好準備,其內容說明如下:(見圖15) ●圖15:2024年麥肯錫科技技術報告架構(圖片來源 ╱ 數位時代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81605/mckinsey-2025-ai-taiwan)  (一)熱門的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生成式AI描述將非結構化資料作為輸入(例如自然語言和圖像),來創建全新內容(包括音訊、程式碼、圖像、文字、模擬和視訊)的演算法(例如ChatGPT)。它可以透過利用非結構化混合模式資料集來產生各種形式的全新內容,進而自動化、增強和加速工作。2023年全球投資大約360億美元,工作需求約增加了111%。 (二)應用人工智慧(Applied AI)╱該技術和技術使用係透過機器學習訓練的模組,來解決分類、預測和控制問題,以便實現活動自動化、添加或增強功能和產品及改進決策。2023年全球投資約860億美元,但工作需求減少約29%。(見圖16) ●圖16:Applied AI的市場規模、網路安全(圖片來源 ╱ Binmile、數位通國際) (三)機器學習朝向產業化 (Industrializing Machine Learning)╱工業化機器學習趨勢包含一個快速發展的軟體和硬體解決方案生態系統,可以加速機器學習解決方案的開發、部署和維護並降低風險。2023年投資金額大約30億美元,但工作需求減少約36%。 (四)下一代的軟體開發(Next-generation Software Development)╱主要包括支援現代程式碼部署管道及自動程式碼產生、測試、重構和翻譯的工具和技術。這些可以提高應用程式品質和開發流程。2023年投資額大約170億美元,但工作需求減少約37%左右。 (五)數位信任與網路安全(Trust Architectures and Digital Identity)╱其趨勢涵蓋信任架構和數位身分、網路安全和Web 3背後的技術。這些技術使組織能夠建立、擴展和維持利害關係人的信任。2023投資額約340億美元,但工作需求減少約34%。 (六)先進的連接性(Advanced Connectivity)╱先進的連接主要涵蓋無線低功耗網路、5G和6G蜂窩網路、Wi-Fi 6和7、低地球軌道衛星及其他電信技術。2023年投資額大約290億美元,但工作需求減少約24%。 (七)沉浸式體驗的實境技術(Immersive-reality Technologies)╱其可以在三維虛擬世界中進行即時互動,虛擬世界的範圍可從虛擬實境(VR)中完全由電腦生成的空間,到混合實境(MR),一直到擴增實境(AR),其中電腦生成的物件疊加在現實世界上。這些技術利用空間運算來解釋實體空間(例如,透過利用VR耳機中的感測器和攝影機來識別手勢),並模擬向虛擬世界添加資料、物件和人員。2023年投資額約60億美元,但工作需求減少約36%左右。 (八)雲端和邊緣運算(Cloud and Edge Computing)╱主要是指分佈在超大規模遠端資料中心、區域中心和本地節點等地點的工作負載,以優化延遲、資料傳輸成本、遵守資料主權法規、資料自主權、安全考量等。2023年的投資額大約540億美元,但工作需求減少約38%。 (九)量子的技術(Quantum Technologies)╱其利用量子力學的獨特性,以比傳統計算機快得多的速度執行某些複雜計算,保護通訊網絡,並生產比傳統同類產品具有更高靈敏度的傳感器。2023年投資額大約10億美元,但工作需求減少約17%。 (十)機器人技術的未來(Future of Robotics)╱其主要涵蓋機器人的進步,從處理固定用途和預先編程任務,直到能夠適應新的、現實生活中的輸入,並提高自主性和靈活性。2023年投資額大約60億美元,但工作需求減少大約20%。(見圖17) ●圖17︰未來機器人、未來生物工程、未來太空技術,都相當令人矚目(圖片來源 ╱ NVIDIA、Igem、Space網站)  (十一)移動交通的未來(Future of Mobility)╱移動技術涵蓋自動駕駛和電動車、城市空中交通及自動駕駛、互聯、電氣化和共享移動(ACES)技術,旨在提高陸地和空中交通的效率和永續性。2023年投資額大約830億美元,但工作需求減少約5%。 (十二)生物工程技術的未來(Future of Bioengineering)╱是將工程原理應用於生物學,利用技術進步來改善健康和人類表現、改變食品價值鏈並創造創新產品。2023年投資額大約620億美元,但工作需求減少約23%。 (十三)太空科技技術的未來(Future of Space Technologies)╱太空技術涵蓋衛星、發射器和居住技術,以實現創新的太空操作和服務。2023年投資額大約90億美元,但工作需求減少約9%。 (十四)電氣化方面和再生能源(Electrification and Renewable)╱其主要趨勢涵蓋著整個能源生產、儲存和分配價值鏈。技術包括再生能源,例如太陽能和風能;清潔的固定能源,例如核能和氫能、永續燃料和生物能源;以及能源儲存和分配解決方案,例如長效電池系統和智慧電網。2023年投資額大約1,830億美元,但工作需求增加約1%左右。 (十五)電氣化和再生能源外氣候技術(Climate Technologies Beyond Electrification and Renewables)╱氣候技術除了電氣化和再生能源之外的核心,是透過消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或生產碳當量較低的現有材料和投入,來減輕資源消耗對氣候的負面影響的解決方案。2023年投資額大約680億美元,但工作需求減少約11%。或請參閱下列網址:https://www.mckinsey.com/capabilities/mckinsey-digital/our-insights/the-top-trends-in-tech。 四、普華永道(PWC)出版全球投資人報告 2024年12月,英國普華永道(PWC)出版全球投資人報告,對2025年擔心的事,包括地緣政治、網路風險、宏觀經濟波動、通貨膨脹、技術顛覆、氣候變化等議題,而提到企業要面對及解決問題的看法如下:(見圖18) ●圖18:2025年全球投資人關注的政經議題(圖片來源 ╱ PWC官網)  (一)重塑其商業模式╱(1)優先考慮客戶:尋找新的商業價值來源,以開發和創新產品和服務、設計新的營運模式或拓展新市場。(2)增強供應鏈的彈性:經營上要緩解短期風險轉向更重視長期穩定性,如採購和分銷方面的地區多樣性,及採用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來提高供應鏈的敏捷性和回應性。(3)探索生態系:建立更廣泛商業生態系統中的地位,要接觸新客戶和市場、了解客戶需求及新的互補技能和能力。 (二)加強網路安全技術與人工智慧的佈署╱(1)佈署人工智慧以加強網路安全:面對網路威脅,例如雲端相關威脅、駭客洩漏操作、第三方違規和對互聯產品的攻擊等,如何使用人工智慧來加強其安全性,同時保護其人工智慧系統免受漏洞影響。(2)投資您的勞動力:鼓勵員工有效地使用人工智慧,強化治理和控制,由工作中學習新技能、提高創造力並提高工作品質,這是刺激創新和成長的最佳方式。(3)優先考慮生產力:找出流程自動化相關解決方案,以優化資源、減少排放和提高勞動生產力,以期改善環境績效或社會效益。 (三)氣候轉型與調適╱(1)加倍提高透明度:敘述性揭露、永續性指標和關鍵績效指標,應確保與財務報表處於同一水平。(2)完善您的過渡計劃:實現淨零承諾要有量化指標,並揭露如何履行該承諾,及相關的資本和營運支出。(3)了解您的投資者從哪裡獲取資訊:讓投資人了解公司在治理、創新、管理能力、人力資本管理和網路安全等內容,與投資者建立有效溝通是必要的。(4)對訊息傳遞進行更廣泛控制:公司相關的行為與敘述,是與新聞及監管披露、財務報表的訊息一致,可驗證,或第三方驗證以取得信任。(5)對主要投資者進行有關揭露要求的教育:公司對外溝通要有簡單易懂的解釋,如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指令(CSRD)、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企業永續發展盡職調查指令(CSDDD)或歐盟的報告要求等。 2024年台灣印刷包裝相關產業的回顧與展望 一、2023台灣印刷包裝產業統計 依據台灣經濟部的統計資料,2024年1~10月台灣紙及紙板生產量約311萬噸,較2023年同期減少約4.5%,除了生活用紙增加外,紙及紙板都減少,原因是外銷量減少約18萬噸所致。總產值約562億元,較2023年同期減少約4.8%,顯示紙價在2024年跌約0.3%,其中紙板產值減少約6.1%,單價跌了約1.7%,但文化紙價還漲了約1.4%,生活用紙則跌約4.3%。紙及紙板總銷量約311.1萬噸,較2023年減少約3.9%,銷售值約583.1億元,較2023年同期減少約3.5%。每噸均價漲了約0.4%,其中內銷量約199.1萬噸,較2023年同期增加2.9%,內銷值約408.3億元,較2023年減少約0.8%,每噸內銷均價降約3.6%。外銷量約112萬噸,較2023年減少約14%,外銷值約174.8億元,較2023年同期減少約9.4%,平均單價提高約5.3%,其中紙板外銷價漲約3.8%。(見表19) 2024年1~10月紙及紙板加工業產值約1,487億元,較2023年同期增加約3.8%,銷售總值約1,506.3億元,較2023年同期增加約3.5%,其中除了瓦楞紙箱下降約1.2%外,其他加工品項都明顯增加,尤其是其他加工紙增加了18.8%最多。2024紙品加工業內銷值約1,294億元,較2023年同期增加了約1.8%,外銷值約212.3億元,較2023年同期增加了約14.9%,這是因為中國紙品外銷美國被扣25%關稅,很多訂單轉入台灣所致。對印刷業而言,2024年1~10月產銷值約726.6億元,較2023年同期增加約4.4%,其中內銷約622.8億元,較2023年同期增加約4.2%,外銷值約103.3億元,增加約3.6%。 以台灣海關2024年1~11月進出口統計資料,紙及紙板總進口量約107.7萬噸,較2023年同期增約5.0%,平均進口紙價每噸約1,049美元,下降約15.2%。而2024年前11月紙及紙板出口量約132萬噸,較2023年同期減約9%,但出口紙價下降約22.5%,這主要是來自出口最大量的灰紙板,2024年出口價格每噸約628美元,增加約2.1%。再分析印刷及紙品類,2024年1~11月進口量約24.9萬噸,金額約5.2億美元,分別較2023年增加6.3%及4.3%。但2024前11月,印刷及紙品出口量約12.0萬噸,金額約6.15億美元,分別較2023年同期增加2.5%及減少0.4%。 若依財政部2024年前10月行業營業額統計,紙業營業額約601.7億元,較2023年減少約2.18%,紙加工業營業額約1,073.8億元,較2023年同期增加約3.8%,印刷業營業額約1,544.9億元,較2023年同期增加約5.0%,但如扣除製版業的異常數字,印刷業營業額僅約876億元,較2023年同期增加約2.5%。2024年前10月出版業營業額約363.7億元,較2023年同期增加4.58%,其中書籍營收增加10.6%,電子書更增加約30.4%,顯示台灣出版市場回歸活絡,但雜誌出版在2024年前10月營收減少約4.7%。 結論是預估2024年生產量約373萬噸,較2023年減少4.9%,只要是外銷量減少約20萬噸所致。台灣紙及紙板消耗量約382萬噸,比2023年增加約2.9%,年每人均消費量約163.3公斤,較2021年的189公斤減少約13.6公斤。紙業這幾年的經營,除了漿價每噸波動超過200美元(25%)外,台灣市場是明顯衰退的;而2024年紙加工業及印刷業的銷售增長分別是3.5%及4.1%,2023年則都是衰退的,這跟台灣的經濟增長是有聯結的,而出版業則連續兩年都是有增長的。 二、2024年國際紙漿行情回顧 根據國際市場諮詢公司RISI中國的報導,2024年12底漂白長纖(NBSK)CIF中國價格每公噸約770美元,較2023年同期漲了約3.4%,而漂白短纖(BHKP)CIF中國價格每公噸約545.4美元,較2023年同期下跌約16.6%。分析全年的資料,NBSK最高價在四月份,每公噸的價格約825美元,BHKP最高價在六月份,每公噸的價格約741美元。而2024年的NBSK平均價格約771美元,較2023年均價漲約1.55%,BHKP每公噸均價約635美元,較2022年漲約1.7%。(見表20) 進入了2025年,漿價蠢蠢欲動,尤其是漂白短纖(BHKP)在2024年下降約200美元(-26.5%),Suzano等南美漿廠向中國調漲每噸20美元,而且向北美和歐洲市場推漲每噸100美元,但由於中國紙市低迷,買家不接受調漲。而漂白長纖(NBSK)則已成功每噸調漲約10美元,而中國的現貨價在年底的一星期內,每噸漲了約180人民幣(約22美元),所以漿價轉折點已現,值得業界關注。圖21為中國生意社網站就過去兩年來漂白長短纖每月價格漲跌波動圖。(見圖21) ●圖21:2023~2024年漂白長短纖每月漲跌趨勢(資料來源 ╱ 生意社https://www.100ppi.com/vane/detail-958.html、https://www.100ppi.com/vane/detail-1053.html) 
編輯紀事-共奏:印刷業在數位時代的轉型與協作
經營管理
2025-06-03

編輯紀事-共奏:印刷業在數位時代的轉型與協作

兩星期前,收到日本印刷技術協會(JAGAT)寄來的「2024年日本印刷白皮書」,主題文章探討日本印刷業的經營與未來發展,強調要開拓新業務(創注),促進業界與跨領域合作(連攜),推動產業間相互協作共創發展(共奏)。 數位時代的消費者行為正在演變,智慧型手機成為生活及工作的不可缺,電子商務及個性化的消費興起,連對色彩的審美觀念,由傳統的色彩再現性、解析度與銳利度,轉傾向於「明亮、清晰」的影像風格。 面對環境的變革,印刷業者必須要由「印刷品生產者」,轉為「行銷與品牌策略的活動夥伴」;而印刷業者要善用數位平台,要融合印刷品與數位媒體,以數位技術發展新業務,如透過QR Code或NFC連結印刷品與消費者的互動,這「共奏」模式讓印刷業者找到新的價值定位,創造更高的商業價值。 善用行銷活動及數位平台,可打造一個跨領域合作的商業模式,整合設計師、行銷專家、技術研發者、數位媒體及跨業生產者的協同作業,不僅僅可滿足規模生產的需求,也滿足中小、微企業及家庭的需求,如同台灣健豪印刷一樣的商業模式,這「共奏」模式讓產業找到新的發展方向,可確保未來永續發展及競爭力。 印刷業在數位時代的轉型與協作,多元「共奏」是必要的。 Two weeks ago, I received the 2024 White Paper on the Printing Industry of Japan from the Japan Association of Graphic Arts Technology (JAGAT). The keynote article discuss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printing industry in Japan, emphasizing the need to explore new business opportunities, foster collaboration within and beyond the industry, and drive inter-industry collaboration for sustainable growth. Consumer behavior is changing in the digital age. Smartphones have become a part of life and work. E-commerce and personalized consumption are emerging. Even the color aesthetic has shifted from traditional color fidelity, resolution, and sharpness to a preference of a “bright and clear” visual style. In the face of environmental changes, printing companies must shift transform from “print suppliers” to marketing and brand strategy partners. They need to embrace digital platforms, integrate print with digital media, and leverage digital technologies to develop new services—such as using QR codes or NFC to connect printed products with consumer interaction. The model of “co-creation” in harmony allows printing businesses to find new value positioning and create higher business value. By making effective use of marketing activities and digital platforms, a cross-disciplinary business model can emerge integrated designers, marketing experts, technical developers, digital media, and producers from various industries. This not only meets the needs of mass production but also supports the demands of small, micro enterprises, and even household use. The business model adopted by Taiwan’s Gainhow Printing is a prime example. Through this “co-creation” approach, the industry is discovering new directions for growth and ensure future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collaboration of the printing industry in the digital age requires a diverse "symphony"。
編輯紀事-川普關稅政策的現實
經營管理
2025-10-16

編輯紀事-川普關稅政策的現實

以「美國優先」為核心,川普政府推動一系列關稅措施,包括對中國的25%懲罰性關稅、對鋼鐵與鋁產品實施全球性關稅,把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改成美墨加協定(USMCA),並在今年8月7日起,開始對全球各國實施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此政策旨在縮減美國貿易逆差、振興美國製造業,但也引發全球貿易摩擦與供應鏈不確定性。 川普關稅政策促使全球供應鏈再度重組,其趨勢包括生產基地再度轉移、供應鏈呈現多元化,鼓勵投資美國製造或近岸外包,以降低關稅與物流風險,此舉雖能提升供應鏈韌性,但也增加成本與管理複雜度,台積電赴美投資就是範例。 對等關稅讓美國進口平均關稅,由2024年的2.3%將增至約18%,雖川普聲稱關稅未造成通膨,但供應鏈混亂讓企業成本增加,通膨壓力正在累積,也會影響就業及出口的競爭力,未來經濟成長可能降低,而是否能減少美國貿易逆差額,也待觀察。 川普關稅正破壞現有世界貿易組織(WTO)機制,加劇美國貿易夥伴及盟友緊張關係,削弱以美國的國際領導力,促使中國與歐盟、東南亞及第三世界的聯盟合作,增加地緣政治與全球秩序重組的風險。 台灣外交空間受限,2024年對美貿易順差又高於日韓,面臨台幣升值及對等關稅高於日韓的多重擠壓,對全球經貿戰略秩序及定位,勢必重整與多元佈局,而美國製造業回流,引發生產自動化加速及供應鏈重置,這又是台灣企業的挑戰與機遇。 川普關稅政策是很現實的,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在動盪世界下,如何維持韌性。 Anchored in the “America First” principle,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has implemented a series of tariff measures, including a 25% punitive tariff on Chinese goods, global tariffs on steel and aluminum, the replacement of NAFTA with the United States--Mexico--Canada Agreement (USMCA), and the launch of “Reciprocal Tariffs”. Although intended to reduce the U.S. trade deficit and revitalize domestic manufacturing, these actions have also fueled global trade frictions and increased supply chain uncertainty. Trump’s tariff policy has accelerated the restructuring of global supply chains. Emerging trends include the relocation of production bases, diversification of sourcing strategies, and stronger incentives for reshoring to the U.S. or nearshoring to mitigate tariff and logistics risks. While these adjustments can enhance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they also raise operating costs and add managerial complexity. TSMC’s investment in U.S. manufacturing exemplifies this shift. With reciprocal tariffs in place, the average U.S. import tariff is projected to rise from 2.3% in 2024 to about 18%. Although Trump argues that tariffs have not contributed to inflation, supply chain disruptions are raising business costs and adding to inflationary pressure. This environment may weaken employment, diminish export competitiveness, and slow future economic growth. Whether the policy will meaningfully reduce the U.S. trade deficit remains uncertain. The policy also challenges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rules, straining relations with U.S. allies and trading partners while weakening America’s global leadership. At the same time, it could encourage closer cooperation among China, the European Union, Southeast Asia, and emerging economies--heightening geopolitical risks and accelerating the realignment of the global order. For Taiwan, the implications are especially significant. In 2024, its trade surplus with the U.S. exceeded that of Japan and South Korea, but the island now faces dual pressures: an appreciating NTD and higher reciprocal tariffs relative to its regional peers. These factors call for a strategic reassessment of Taiwan’s global trade position and a stronger push for market diversification. In addition, the reshoring of U.S. manufacturing--along with advances in automation and supply chain realignment--presents both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the enterprises in Taiwan. Trump’s tariff policy is highly pragmatic, and we must rethink how to maintain resilience in a turbulent world.
印刷包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包裝未來
2025-10-23

印刷包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正驅動著印刷包裝產業的創新與發展,由資誠顧問(PwC)公司所出版的「2024年全球消費者洞察調查」發現,消費者平均願多花9.7%價格購買永續商品,吸引消費的永續元素包括:減少消耗的生產流程與回收再利用(40%)、環保包裝(38%)、有助於大自然與水資源保護(34%)。而「2024台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顯示,75%全球與79%台灣企業致力提高能源效率,但僅約半數企業在開發與銷售環境友善產品或服務。(見表1) 全球永續發展兩個關鍵議題 全球暖化與循環經濟,可說是全球永續發展相當關鍵的兩個議題,而在2024~2026年間,全世界陸續實施的新法規包括:歐盟的企業永續報導指令(CSRD)、碳邊境稅(CBAM)、美國清潔競爭法案(Clean Competition Act,英文簡稱CCA)、台灣碳費等。在循環經濟上,例如歐盟的無毀林產品監管(EUDR)法規及各國減塑全新規定,包裝及包裝廢棄物規章(PPWD)、生產商責任計畫(PRS)等,這都驅動著全球的品牌客戶加速發展綠色商品與包裝,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例如強化綠色設計、節能減碳與碳足跡管理、使用再生能源、回收及可降解材料、以紙代塑、公平貿易與社會責任、碳中和與100%回收包材等承諾,讓綠色消費成為2025年的全球嶄新趨勢。(見圖2) 對印刷包裝企業來言,未來碳權、碳稅將是商品成本的一環,而碳管理則是全球性競爭的核心業務,節能減碳、關注循環經濟、減塑都已成為全球關鍵競爭力。而CSRD發出明確訊號,永續性不再是一種選擇,而是企業生存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滿足CSRD,公司不僅必須收集數據,還必須理解數據、改善流程並透明地傳達進度。 ●圖2:歐盟綠色協議,包含再生能源、CSRD、CBAN、EUDR、PPWD、PRS等(圖片來源╱https://commission.europa.eu/strategy-and-policy/priorities-2019-2024/european-green-deal_en)  探尋印刷包裝業可持續發展 為了探索2025年印刷包裝的未來發展趨勢,本期設計印象雜誌,特別結合2024年產業年度報告及可持續發展議題,就印刷包裝產業的發展趨勢、低碳永續材料的選擇及綠色製程實務等做特別企劃專題報導,希望提供讀者及相關業者參考,這次專題的重點項目關鍵字說明如下: 一、2025印刷包裝業發展趨勢 綠色、可循環、輕量化和極簡包裝是目前的主流意識,而其所延伸出來的議題將是綠色包裝設計、減塑及環保材料的創新、印刷包裝生產的綠色製程、客製化、個人化與智慧包裝(例如數位標籤、互動式體驗、防偽措施、供應鏈可視性等)解決方案、碳足跡與永續資訊透明化、數位印刷與人工智慧(AI)運用、電子商務與安全包裝標示等。 二、綠色設計 減量、減碳首先需由避免過度包裝材料開始,例如選擇合適的包裝材料、定義合理的包裝尺寸、精簡及優化包裝結構,加入友善回收設計,例如避免黏貼的組合設計、減少黏合的卡扣設計、單一材料設計、使用可平攤設計,另外要考慮包裝再利用的價值,延長包裝使用週期,如賦予包材其他利用價值、增加包裝利用週轉次數等。(見圖3) ●圖3:低碳永續材料的選擇(圖片來源╱drupa官網)  三、低碳永續材料的選擇 首先要考慮以紙代塑,尋求可替代的紙製品,這要強調生物可降解性和可堆肥材料;另外使用可再生材料,例如秸稈材料、竹纖維、甘蔗渣纖維、玉米澱粉基材料、棕櫚葉與椰殼纖維、蘑菇材料、海藻基材料等。而回收塑料再利用,以減少資源消耗、溫室氣體排放、塑料垃圾對環境影響,常見的回收塑料來源,包括海洋回收塑料(Ocean Recycled Plastics)、消費後回收塑料(Post- Consumer Recycled Plastics,英文簡稱PCR)、工業回收塑料(Post- Industrial Recycled Plastics,英文簡稱PIR)等等。 四、印刷包裝業的綠色製程實務 綠色印刷製程是採用環保材料和工藝,遵守不對環境產生污染,優化印刷製程,追求最低資源與能源的使用,以永續發展理念,關注印刷包裝品可回收再使用,廢棄物及碳排的最低產出,符合國際認證的環境、社會與經濟的標準規範,並保障工人權益與社區參與等。 (一)選擇綠色環保材料是必要的╱例如推廣像FSC或PEFC所認證的紙張、再生紙、生物降解材料,以及無氟(PFAS)、無氯(PVC)的包裝材料和低碳、減塑材料;而環保油墨,則如植物基油墨、水基油墨、UV固化油墨及無重金屬顏料等等。 (二)優化油墨用量的設計與技術措施╱在不影響品質下,減量使用材料亦是實現綠色製程的關鍵,例如精確的油墨配方調控(高濃度油墨、優化黏度),確保油墨能夠均勻地覆蓋,減少油墨的浪費;而印刷技術的創新,如以數位印刷技術減少過量印刷,優化網版設計來降低油墨使用量,以薄膜印刷技術減少油墨使用,以及乾燥過程中的能耗。 (三)印刷工藝流程優化╱透過流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可以減少人為操作失誤和浪費,例如採用自動化油墨供應系統,優化油墨的消耗,智能印刷管理系統可以掌握資源與能源的使用效率,以優化製程管理效率。 (四)印刷表面處理(覆膜、上光和壓紋等)╱例如使用水性上光技術,以減少VOC排放及提升生物降解性;採用水性覆膜工藝及無溶劑覆膜的技術,降低減少環境污染及有利回收,可降解覆膜材料,則可以減少塑膠汙染及提高回收效率。 (五)能源與資源的管理╱採用節能設備、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及再生能源使用,有效處理和回收廢棄物,減少對環境的負擔。(見圖4) ●圖4:永續印刷的未來(圖片來源╱drupa官網)  五、數位印刷的趨勢 數位印刷的優勢在於按需生產,無須印版並減少大量的材料耗損、廢棄印刷品,而且可低能耗和高效生產,並可使用環保油墨和再生耗材,且可以依不同地區採分散式生產模式,減少運輸需求和碳足跡,可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印刷的需求。(見圖5) 六、色彩管理 色彩管理除了實現品牌識別外,也在低碳綠色包裝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包括精確的色彩再現,減少資源浪費;採用軟打樣(Soft Proofing)技術,減少浪費和碳排放;色彩優化,可減少印刷用墨量,色彩管理提升印刷效率,降低碳排放等。(見圖6) 七、低碳製造工廠時代來臨 低碳製造工廠就是要提高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溶入製程,透過改善設備和工廠運營效率,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及碳排放;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上,例如減少生產過程中的廢氣排放、改進物流和供應鏈整合、加入自動化設備及智能管理等;關注資源管理與循環經濟使用,採用數位化與智能製造等,以追求碳中和目標與外部認證。 ●圖5(左):數位印刷的優勢在於按需生產,無須印版並減少大量材料耗損及廢棄的印刷品 ●圖6(右):印刷時透過色彩管理、色彩優化,可減少印刷用墨量、提升印刷效率
台灣印刷包裝相關產業年報-1
印刷標準
2025-10-21

台灣印刷包裝相關產業年報-1

2024年全球共有76個國家舉辦大選,影響超過世界一半的人口,讓全球變局擴大不確定性,影響最大的是美國川普總統重回執政,包括全球政治及貿易體制、石油與再生能源、減碳與減塑、移民及對外援助等政策變革,都將衝擊全球。而台灣賴清德總統當選,但立法院民進黨淪為少數,一年來的黨爭引起社會不少紛亂,這讓社會分裂會越來越對立,如2024年12月美國韋氏字典(Merriam-Webster)選出年度字為Polarization(兩極分化),就顯示社會的不安定趨勢。 逆全球化時代的加速來臨 2024年全球地緣政治衝突再度擴大,逆全球化時代加速來臨,但生成式人工智慧(AI)技術與運用的發展卻超乎預期,也擴大在智能手機、無人駕駛、無人機、機器人、智能家居設備、生物工程、數據中心等行業的應用與快速發展,AI龍頭輝達(NVIDIA)與台積電更是獨享鋒頭,張忠謀曾提到,台灣無論在地緣政治、逆全球化或AI發展都是兵家必爭之地。而2024年的國際運動賽事,台灣在巴黎奧運的「麟洋配」拿下史上羽球男雙的奧運連霸金牌,中華隊(Team Taiwan)在第三屆的世界棒球12強(2024 WBSC Premier 12)賽,取得首座冠軍,這讓台灣的韌性(Resilient Taiwan)能在國際多元面向中展現,讓國人熱血與感動。 2024年再度成為有史來最熱的一年,全球暖化與循環經濟,仍是2024年全球永續發展很關鍵的兩個議題,2025年起,國際碳稅法正式生效,例如歐盟的碳邊境稅(CBAM)、台灣碳費、美國清潔競爭法案(Clean Competition Act,CCA)等等,所以未來碳權、碳稅將是商品成本的重要一環,而碳管理則是全球性競爭的核心業務。而在循環經濟上,歐盟的無毀林產品監管(EUDR)法規及各國減塑新規定、包裝及包裝廢棄物規章(PPWD)及生產商責任計畫(PRS)等都將在2024及2026年中試行及生效,減塑也將成為全球關鍵競爭力,而強化綠色設計、使用可持續和可降解材料、提高資源與能源效率,再生能源與碳足跡管理等,都將是企業相當迫切的議題。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報告,全球經濟成長將從2023年的3.3%,放緩至2024年的3.2%和2025年的3.2%,遠低於歷史(2000~2019年)3.8%的平均值。另外根據S&P Global預測,2024年全球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約4.51%,低於2023年的5.67%,2025年再降至3.41%。但生產者物價指數(PPI),除了美國外,全球都呈現不同程度的降低,據聯合國報告也提到,2024年全球平均薪資上漲約2.8%,這都顯示通膨在可控制內,但勞動成本仍在提高,服務業通膨問題仍在。總結全球成長將保持穩定但仍乏力,利率因而逐漸下滑,全球AI卻帶來大量的投資,但地緣政治及極端氣候帶來的風險仍在,這也讓全球經濟表現在風浪中更凸顯韌性。 根據財政部以美元統計,台灣2024年出口額年增率約9.9%,這受惠於高效能運算及AI的電子及資通產品出口年增率增約18.2%,而進口年增率約12.2%;另外2024年的製造業生產年增率約11.93%,失業率大約3.3%,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約2.18%,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增率約1.35%,這讓台灣2024年的GDP年增長大約4.27%,比起全球、歐美、其他四小龍等國家的經濟成長率都高。 展望2025年,川普回歸將影響全球的不確性,面對全球關稅戰加劇與逆全球化、AI落地應用的關鍵時刻,碳稅上路與綠色通膨來臨等議題,中經院預測2025年台灣經濟成長率約3.22%。 2024台灣紙業及印刷包裝產值 一、紙、紙品加工、印刷業產值 根據經濟部工業生產統計資料,2024年台灣紙及紙板業總產值約726億台幣,較2023年的762億元減少約4.7%,其中文化用紙產值減少約9.1%,紙板產值減少約6.6%,生活用紙則增加約1.9%;紙加工產值約1,040億元,較2023年增約2.1%,其中瓦楞紙箱約556億元(-0.9%)、其他紙容器約231億元(+0.3%)、其他紙加工約253億元(+11.5%)。另印刷品產值約844億元,較2023年減少約3%,其中印刷產值約728億元(-3.1%),印刷輔助約115億元(-2.5%)。 若以2024年產值比2011年,紙業衰退約10.7%,紙加工業增約28.7%,衛生類減少約30.1%,紙及加工類則增約6.2%;印刷業合計減約6.8%,其中印刷減約4.3%,但印刷輔助類減少約20.4%。這些資料與業者的直接感覺是一樣的,國內造紙業是明顯的衰退,進口紙的市佔率逐漸增加,其中文化用紙衰退44%,紙板衰退約11.6%,只有衛生紙增加約62.2%,但瓦楞紙箱增加28.5%,其他紙容器增加114.7%,紙尿布減少約47.2%;印刷業中,印刷增約0.1%,但印刷輔助減少約31.6%,讓整體印刷業減少約8.1%。(見表1、圖2) 就台灣產業產值規模來分析,2024年的造紙業約726億元,印刷業約844億元,而包裝業大約1,040億元,印刷包裝業合計大約1,884億元。 ●圖2:2001~2024年台灣造紙、印刷及包裝產業產值趨勢,單位為百萬台幣(資料來源╱經濟部最新版的統計資料庫整理) 二、紙業、紙品加工、印刷業及出版行業市場規模 另外,以財政部營利事業家數及營業額統計資料,印刷包裝產業的市場規模如下:(見表3) (一)2024年造紙業的營業額約678億元,較2023年減約1.4%;紙品加工業營業額約1,327億元,較2023年增約3.6%;印刷業營業額約1,067億元(未含製版),較2023年增約2.0%;出版業營業額約465億元,較2023年增加5.6%;若以印刷包裝行業來看,2024年營業額約2,006億元,較2023年增加約3.5%。 (二)就造紙業市場規模分析,2024年紙漿、文化用紙及其他紙張是衰退的,但衛生紙加工卻增7.7%,包裝紙及紙版營業額微微增長,若比較2018年營業額,紙業市場規模減少約5.9%,紙漿及其他紙張類都減少超過10%,但包裝紙增長約415%,紙板也增長約56.9%。 (三)就2024年台灣紙品加工業市場規模分析,瓦楞紙箱營業額約388億元,較2023年降0.3%;紙袋約57.6億元(+4.6%)、其他紙容器業約592億元(+6.0%)、其他紙製品約263億元(+3.6%)、電腦報表紙約27.3億元(+7.6%);另外非紙品加工營業額約78.6億元(+4.2%),其中衛生紙加工約68.8億元(+7.7%)。 (四)2024年未含製版印刷業營業額,印刷業約1,067億元(+2.0%),其中印刷佔954億元(+2.0%),印刷輔助約113億元(+1.8%)。另外2024年製版業營業額約805億元(+8.5%),但此統計應非印刷業,所以未計入。 (五)紙品加工中,除了瓦楞紙箱外,其他是紙袋、紙盒、紙杯盤及其他包裝印刷,所以真正的印刷包裝行業營業額約2,006億元,較2023年增約3.5%。 (六)以出版業分析,2024年含數位出版總營業額約465億元(+5.6%),其中新聞出版約62.4億元(+6.2%)、雜誌出版約160.6億元(-0.5%)、書籍出版約217.7億元(+10.3%)、其他出版約24.4元(+%),所以2024年對出版業而言是個好年冬。 (七)再分析2024年出版業營收,傳統出版約445.4億元(+5.6%),佔出版業營收的95.8%,數位出版約19.7億元(+24.1%),但僅佔4.2%;若比較2018年營收,總出版業僅增長1.2%,傳統出版業則減少1.7%,但數位出版業則增加203.8%。 (八)就各產業的廠商規摸分析,2024年造紙業廠商約291家(-10家),每家年營業額約2.3億元;紙加工業廠商約2,466家(-10家),每家年營業額約5,400萬元;瓦楞紙箱廠商有約458家(+10家)、每家年營業額約8,500萬元;印刷業者有約7,498家(-54家),每家年均營業額才1,400萬元;出版業者有約3,790家(+21家),每家營業額約1,200萬元。 (九)總結2024年台灣造紙業的營收是微幅衰退的(-1.4%),另外紙品加工業的營收是增長的(+3.6%),印刷業也有微幅的增長(+2.0%),而出版業的增長則是較明顯的(+5.6%)。
台灣印刷包裝相關產業年報-3
印刷標準
2025-10-21

台灣印刷包裝相關產業年報-3

由中國印刷外銷額看國際市場 根據中國海關資料統計顯示,2024年中國印刷包裝品外銷額約206.4億美元,比較2023年的198.8億美元增加約3.8%,若包括2024年智能卡出口約18.4億美元(-1.2%),總共出口額約224.8億美元,比較2023年增加約3.4%。出口額超過10億美元的項目,包括紙盒(4819)大約有66.1億美元(+2.3%)、其他紙品(4823)約51.0億美元(+4.1%)、筆記本(4820)約24.9億美元(+4.7%)、標籤(4821)則大約13.9億美元(+10.9%)、書籍(4901+4903)大約有18.7億美元(+8.8%)、其他商業印刷品(4911)大約12.9億美元(-1.1%)。(見表11) 而出口超過1億美元者,包括壁紙(4814)約4.2億美元(-7.5%)、信封(4817)約3.1億美元-3.2%)、轉印紙(4908)約2.7億美元(+5.5%)、明信片(4909)4.6億美元(+3.3%)、月曆(4910)等約1.5億美元(-10.0%)。其中紙品(48類)約163.9億美元(3.5%)、印刷品(49類)共約42.5億美元(+5.0%),如果統計紙製包裝(4819)、紙製品(4820)、標籤(4821)、其他包裝製品(4823)等四類,出口額總額大約有156億元,佔總出口額大約75.5%,這比2023年的150億元增加了約4%。這些品項都與供應鏈的包裝有關,也是全球印刷品貿易的主力,而出口額的增加,肯定跟國際供應鏈在2023年清庫存已告一段落,但中國供應鏈的大舉外移,印刷品外銷再大幅增長是有限的。 就中國印刷品出口國家分析,2024年前25名國家外銷總額約165.2億美元,佔總外銷的79.42%,比較2023年,25國外銷總額增約2.99%,除了澳大利亞、香港、日本、新加坡、俄羅斯、印度是衰退外,其他國家全部呈現增長,增長幅度超過9%以上國家,包括越南、德國、泰國、菲律賓、印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墨西哥、西班牙及波蘭等。分析原因,還是供應鏈由中國往外遷移有關,包裝材料還是有中國供應,東南亞、墨西哥、波蘭、西班牙都是,但在印度,中國廠商都少受到牽制。 若比較2024年及2019年資料,印刷品總出口額增長了約41.2%,而增長率超過40%以上國家,包括越南、馬來西亞、日本、泰國、菲律賓、沙烏地阿拉伯、法國、印尼、韓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墨西哥、義大利、俄羅斯、西班牙、印度及波蘭等國家。(見表12) 2024年中國印刷品外銷如果包括IC卡,則還要增加18.4億美元,比較2023年IC卡減約1.2%,合計印刷品總外銷額達到224.8億美元,比較2023年增約3.4%。而IC卡出口超過2500萬美元的地區分別為香港、德國、美國、越南、孟加拉、土耳其、南非、新加坡、日本、英國、印度、墨西哥、西班牙、法國、韓國、巴基斯坦、荷蘭、俄羅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及印尼等地。 韌性台灣與印刷包裝業展望 面對全球地緣政治風險及國內激烈黨爭,2024年台灣在國際多元的面向中展現韌性,包括晶片法案、AI發展及供應鏈遷移等,台灣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在台灣出生的NVIDIA黃仁勳、AMD的蘇姿丰、美超微的梁見後都成為全球風雲人物,而台灣供應鏈卻是他們稱霸的軍火庫,也讓台灣的經濟成長達10年來最高的4.3%。而在2024年國際體育賽事,由法國巴黎奧運的「麟洋配」、世界棒球12強(2024 WBSC Premier 12)等,都以團隊合作及信任為基礎,加上運動員的堅毅及求勝的決心,讓夢想成真。 2025年全球情緒會更加的不確定性,因為川普再度回歸、AI發展及碳有價時代,都將會大大影響全球政治、經濟及產業發展,而我們卻沒法用傳統思維去臆測。但2024年drupa展焦點主題,數位化與可持續發展是印刷包裝相關產業的未來之路,而國際供應鏈市場仍是印刷包裝企業發展的核心,要展現台灣印刷包裝企業的強大韌性,業者提供以下幾個方向給大家參考: (一)加快數位化轉型相關議題,包括平台經濟與數位服務機制、智慧工廠下的自動化製程與效率、人工智慧(AI)與印刷業的連結與應用、互動技術與消費者的連結等等。 (二)關注綠色設計、材料與綠色製程的發展與應用,加快企業對節能減碳、循環經濟的解決方案,以及盤點企業的因應可行方案與具體措施。 (三)以策略夥伴(合作或合併)的思維,來整合資源擴大規模、提供專業解決方案及完整供應鏈服務內容,來拓展國際印刷品市場;建立台灣供應鏈相關產業的聯盟關係,以產業群聚觀念拓展國際印刷市場;尋找東協國家合作夥伴,滿足供應鏈客戶台灣+1的供應能力。
台灣印刷包裝相關產業年報-2
印刷標準
2025-10-21

台灣印刷包裝相關產業年報-2

三、2024年漿價紙價的波動 根據國際市場諮詢公司RISI中國報導,2024年12月底漂白長纖(NBSK)CIF中國價格每噸約770美元,比較2023年同期漲約3.4%,而漂白短纖(BHKP)CIF中國價格每噸約545.4美元,比較2023年同期跌約16.6%。分析全年資料,NBSK最高價是在4在月份,每噸價約825美元,BHKP最高價是在6月份,每噸最高價約741美元。而2024年的NBSK平均價格約771美元,比較2023年均價漲約1.55%,BHKP每噸均價約635美元,比較2022年漲約1.7%左右。(見表4) 另外以2024年台灣進口統計分析,台灣造紙原料中,製漿木片價持平(-1.6%),廢紙大漲了約20.9%,進口漂白長纖(NBKP)每噸跌約5.3%,但漂白短纖(LBKP)每噸漲約13.7%。就紙價波動基本是跌的,道林紙跌了約10.7%、銅版紙跌了約7.7%、牛皮紙則跌了約6.1%、紙板跌了約2.2%、生活用紙原紙跌了約7.5%,這基本反應原料跌價及中國市場供過於求所致。(見表5) 2024台灣印刷包裝進出口統計 依據台灣經濟部產銷統計,2024年紙及紙板業產值約726.3億元,紙加工業約1,040億元,衛生品(紙尿布及衛生棉)約84.3億元、印刷業約878億元。另外內銷值紙業約553.2億元,外銷值約211.1億元;紙加工業內銷值約907.7億元,外銷值約159.4億元;衛生品內銷值約125.4億元,外銷值約10.4億元;印刷品內銷值約756.8億元,外銷值117.5億元。2024年紙業及紙加工業內銷值是持平,但紙加工外銷值則卻大幅增長約50.9%,這跟中美貿易爭議下,中國紙品因關稅沒法外銷而轉單台灣所致。(見表6) 一、2024年印刷品出口統計分析 根據海關進出口統計分析,2024年紙品(48類)、印刷品(49類)及IC卡總出口約7.94億美元,較2023年的7.65億美元增約3.7%。其中紙品(48類)出口約4.15億美元,較2023年的4.23億美元減約1.9%;印刷品(49類)約2.65億美元,較2023年的2,57億美元增約2.9%;IC卡出口約1.13億美元,較2023年的8,461萬美元增加34.2%。(見表7) 分析細部品項,衰退較多的是出版印刷減少約1,290萬美元(-9.6%)、紙品加工減少約536萬美元(-2.3%),但工業印刷增加約1,709萬美元(+18.2%)、IC卡增加約2,897萬美元(+34.2%),其他品項增減不大。2024年台灣的進出口是明顯增長的,尤其是資通品及電子零組件出口增長最多,也帶動包裝品的出口增加。而2023年由於清庫存因素,出口是明顯的衰退,讓印刷品的出口較2022年衰退約15%。 再分析2024年台灣印刷品出口地區,以北美的2.69億美元(佔33.9%)與東協的1.45億美元(佔18.2%)是兩個最大市場。接著是中國約0.89億美元(佔11.3%)、日本約0.65億美元(佔8.2%)、歐洲區約0.48億美元(佔6.0%)、其他區約0.81億美元(佔10.2%)、香港約0.54億美元(佔6.9%)及紐澳約0.42億美元(佔5.4%)。比較2023年,其他區外銷增長約36.36%最多,其次是美國區增約12.57%,再來是東協外銷增長約3.95%,而衰退最多的歐洲的-27.6%,這跟俄烏戰爭及經濟不佳是有關的,而日本、紐澳、中國都呈現約5%的出口衰退。(見表8) 就個別產品的外銷市場地區分析,台灣是繁體書全球出版中心,但主要外銷市場在中國、香港,美國、新加坡等地,而我們製作的兒童書則以日本為主;商業印刷(說明書等)跟供應鏈有關,市場以中國、美國及東協為主;紙品加工則是傳統的印刷市場,以美、歐、日、紐澳等地市場;工業印刷主要是轉印紙,市場以東協及其他地區為主;包裝及標籤印刷市場則以美國及東協為主;IC卡現以東協及美國為主,中國與歐洲也有市場需求,台灣還有些國際競爭力。 二、2024年印刷品進口統計分析 根據海關進出口統計分析,2024年台灣進口紙品、印刷品及IC卡共6.48億美元,較2023年的6.02億美元減少增約7.7%。其中紙品(48類)進口約4.35億美元,較2023年的4.0億美元減少約8.6%;印刷品(49類)約1.53億美元,較2023年的1.48億美元減少約3.3%;IC卡進口約5,999萬美元,較2023年的5,334萬美元增加12.5%。(見表9) 分析進口細品項,2024年最多的是紙品加工約2.23美元(佔34.4%),比較2023年增約8.8%,其次為包裝印刷約1.69億美元(佔26.2%),比較2023年增約7.2%;出版印刷進口額約7,506萬美元(佔11.6%),較2023年減少約5.6%;商業印刷約6,290萬美元(佔9.7%),較2023年增約10.3%;智能卡約5,999萬美元    (佔9.3%),較2023年增約12.5%;標籤印刷進口額約3,619萬美元(佔5.6%),較2023年增約13.5%。 分析2018~2024年的台灣進口印刷品項,年約有2.5%的增長趨勢,其中主要是來自紙品加工增幅最大(年增約10%)、標籤印刷年增約5%、包裝印刷進口年增率約4%。綜合此統計分析,紙品項(48類)進口是年年增長,印刷類(49類)則是減少的。 再分析2024年台灣印刷相關產品進口國家,中國以2.45億美元位居第1(佔37.9%),比較20232年增約17.5%;東協第2約1.98億美元(佔30.6%),比較2023年增加1.4%;美國第3約6,184萬美元(佔約9.5%),比較2023年增約3.9%;歐洲第4約5,384萬美元(佔約8.3%),比較2023年減約2.2%;日本第5約5,111萬美元(佔7.9%),比較2023年減少約1.1%。(見表10) 就產品細項分析,出版印刷進口區以美、歐及日本較多,商業印刷則以美國、中國、東協進口較多,紙品加工來自東協佔約50%、中國約35%,包裝印刷主要來自中國與東協共佔約85%,標籤印刷主要來自中國佔約有65%。綜合台灣印刷品進口趨勢,供應鏈還是核心的關鍵因素,而中國與東協國家現在是主要供應鏈的核心區域,而台灣印刷品進口,來自這兩地還是會持續增加,這是值得關注的。
編輯紀事-AI與印刷包裝產業的對話
經營管理
2025-08-18

編輯紀事-AI與印刷包裝產業的對話

《印象設計雜誌》持續探索,印刷包裝產業的環境變遷與創新思維,以驅動印刷包裝業的未來發展。上期雜誌深入探討數位轉型與技術,滿足客製化及個性化的消費需求,提升消費者與品牌溝通效率,帶來自動化與智慧製造,以數據驅動決策,促進環保與永續發展,這擴大印刷包裝業的發展空間及競爭力。 兩年來,全球AI產業呈現爆發性的增長,麥肯錫的科技趨勢展望報告提到,在創新、關注度、投資及人力需求等指標,人工智慧革命是五大類型科技項目展望的首位,而台灣幾乎是驅動全球AI產業發展的軍火庫,這也讓台灣資通產業外銷額及經濟增長都很亮眼。 透過大量資料與數據,AI在生成式的應用、預測、檢測都有獨特的創新能力,這用在印刷包裝產業,對設計創新與校稿、流程優化與智慧製造、商業模式變革與客戶體驗、永續與環保包裝等項目,可創造全新的價值,但人才培育、投資與回報,是否取代人類創意等,那將會是另一挑戰,而AI也成為這期雜誌報導的主題。 《設計印象雜誌》在下半年將推出兩項創新的服務,一是網站影音短片服務,推廣訪談精華、專家洞見解析,報導深度故事、主題系列影片等,這可協助產業界提升讀者的互動及情境溝通。 另一項服務是互動性的對話式機器人(ChatBot)服務,這是一種AI在產業知識管理(KM)的應用,呈現與系統互動及依需閱讀,可快速獲取需要的資訊及精準學習內容。 數位轉型與人工智慧的應用,正擴大《設計印象雜誌》對產業的共奏,及多元的服務。 Graphic Arts Bimonthly continues its exploration of evolving landscape and innovation to support the printing and packaging industry. In the previous issue, it takes an in-depth look at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 that fulfill consumer demand for customization. By enhancing communication between consumers and brands, these innovations usher in automation and smart manufacture, drive data-informed decision making, and foster sustainability. Together, these elements expand the industry’s potential growth and level up its competitivity. Over the past two years, the global AI industry has shown explosive growth. According to McKinsey Technology Trends outlook 2024, the AI revolution ranks as the leading force among five major categories. The other four are building the digital future, compute and connectivity frontiers, cutting-edge engineering, and a sustainable world. Taiwan, serving as a powerhouse for AI development, has played a vital role in driving this global momentum-reflected in its impressive ICT ex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 With AI’s strengths in generative capabilities, prediction, and detection, it provides transformative potential for the printing and packaging industry. From design innovation, proof to production optimization, smart manufacturing, business model evolution, customer experience enhancement, and eco-friendly packaging solutions, AI will create new value across multiple dimensions. However, challenges remain around talent cultivation, return on investment, and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AI may eventually replace human creativity. These topics form the core of this issue’s editorial focus.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is year, Graphic Arts Bimonthly will launch two new initiatives. The first one is a web-based video service, featuring insightful interviews, expert analysis, thematic series, and in-depth reports to enrich industry communication through immersive visual engagement. The second one is an interactive chatbot service, an AI-driven approach to industry knowledge management. Offering dynamic system interaction and on-demand content access, it empowers readers to quickly retrieve targeted references and engage in precise learning. By embracing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e continue to orchestrate deeper industrial resonance and deliver diversified services to support sector advancement.
2024全球產經回顧與新年展望(二)
包裝未來
2025-07-14

2024全球產經回顧與新年展望(二)

2024年全球經濟回顧與展望:在風浪中凸顯韌性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的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報告,全球經濟成長將從2023年的3.3%,放緩至2024年的3.2%和2025年的3.2%,遠低於歷史(2000~2019年)3.8%的平均值。已開發經濟體成長率預計從2023年的1.6%增至2024年的1.7%和2025年的1.8%。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從2023年的4.3%降至2024年的4.2%和2025年的4.2%。據S&P Global預測,2024年全球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約4.51%,低於2023年的5.67%,2025年再降至3.41%;但生產者物價指數(PPI),2024年11月除了美國增2.97%外,中國為-2.9%,歐元區為-2.2%,聯合國報告提到,2024年全球平均薪資上漲約2.8%,這都顯示通膨在可控制內,但勞動成本仍在提高,服務業通膨問題仍在。(見圖9) ●圖9:2023~2025年全球經濟預測(圖片來源 ╱ IMF國際貨幣基金) 就2024年各主要經濟體分析,美國經濟增速平穩,GDP增長可維持2023年約2.9%,但財政政策收緊,導致2025年將放緩至2.2%;而歐盟在2023年底經濟達到谷底,2024年GDP達到0.8%,預計到2025年GDP增速到1.2%;英國的增速更快,2025年的GDP預估可以達到1.5%;而2024年日本GDP增長則由2023年的1.7%降至0.3%,唯2025年希望可增加至1.1%。 在開發中國家,2023~2025年間的GDP增速平穩,都在4.2%左右,全球的增長還是來自亞洲,但中國、印度經濟持續放緩,2024年GDP增長仍在4.8%及7%,預估2025年為4.5%及6.5%,這都是很高的數字;東協國家則受惠於國際供應鏈遷移,2024及2025年的GDP增長均約4.5%,高於2023年4%;拉丁美洲及中東地區的GDP在2024年預估約2.1%及2.4%,2025年會增長至2.5%及3.9%,但這兩地區在2023及2024的通膨(CPI)數都在15%左右,2025年會較緩和,降至8.5%及10.7%。(見表10) 2024年全球貿易是增長的,就已開發及未開發國家進口增長約2.1%及4.6%,出口約2.5%及4.6%,很明顯的高於2023年,且2025年會再微幅增長,這也是支撐全球GDP增長的動力。台灣在2024年的GDP,可謂是2011年以來增長最好的一年,這主要是來自全球AI大爆發,台灣是驅動AI產業的軍火庫,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也明確的表達,台灣夥伴在AI供應鏈扮演極關鍵的角色。(見圖11) ●圖11:台灣在AI發展扮演關鍵的角色(圖片來源 ╱ NVIDIA官網)  總結全球成長將保持穩定但仍乏力,面對中東戰局擴大,干擾國際海運,中美貿易衝突持續,中國經濟成長減緩,及各地極端氣候帶來的災害,但全球AI大量的投資,讓全球經濟表現在風浪中凸顯韌性。但就GDP增長與降低通膨減緩的議題上,2024年全球財經政策都明確的轉向,自6月起,開發經濟體央行都開始降息,以刺激經濟增長,貨幣政策已由緊縮轉向中性立場。但財政政策轉向,則由多年的財政政策寬改採穩定債務動態,以降低通膨的機會,長期來言,提高生產力是結構性改革的轉向。 根據經濟部統計處資料,台灣2024年1~11月出口年增率約9.9%,這受惠於高效能運算及AI的電子零組件、資通產品出口增14.6%及11.7%,也讓11月的製造業指數年增率增10.7%。而1~11月零售業的年增率約2.5%,失業率已降至3.36%,12月的生產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為2.9%(PPI),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為2.1%,這讓台灣2024年的GDP增長年約4.3%,比起全球、歐美、香港、南韓、新加坡都高。但預估2025年的經濟成長率將放緩至3.3%,但仍高於上列經濟體。 盤點2024年全球重大的財經大事,包括全球央行紛紛降息,以激勵經濟,中國鬆綁政策救房市、股市,全球正擴大貿易及關稅爭議,讓保護主義再度抬頭,科技及人工智慧的發展,讓美國Nasdaq股票在2024年漲約29.8%,台股全年也漲了約28.47%。但地緣政治衝突也讓2024年的黃金漲幅超過27%,川普當選後的比特幣全年狂飆漲125%,美元漲幅也達到7%。另外,碳有價時代在2024年也正式啟動,綠色通膨也即將來臨。(見圖12) 展望2025年,川普回歸將影響全球的不確性,全球關稅戰加劇與逆全球化,AI落地應用的關鍵時刻,碳稅上路與綠色通膨來臨,全球高齡化社會來臨,沒有溫度的服務來臨(無人機、無人商店、無人車等),地緣政治爭議會再惡化、全球綠能政策存在變數,全球股匯市波動擴大等,這些都是全球媒體關注的議題。 ●圖12:盤點2024年全球重大財經大事,包括全球央行紛紛降息,以激勵經濟 2025全球產業發展趨勢:變幻莫測與不確定情緒籠罩全球 2024選舉年,讓變幻莫測與不確定情緒籠罩全球,包括地緣政治風險、國際政策左右轉、關稅戰爭與保護主義、網路風險、宏觀經濟波動、通貨膨脹、技術顛覆、氣候變化等議題,成為2025年被擔心的事,由全球知名的顧問諮詢單位報告,來了解2025年的產經科技發展趨勢。 一、Gartner十大策略技術趨勢 在評選今年十大策略技術趨勢時,Gartner(顧能)分析師將其分為三個主題:人工智慧必要性和風險、運算新領域和人機協同。主題一:包含代理式人工智慧(Agentic AI)、人工智慧治理平台(AI Governance Platforms)、虛假資訊安全(Disinformation Security)等三個趨勢。主題二:則包含有後量子密碼學(PQC)、環境隱形智能(Ambient Invisible Intelligence)、節能運算(Energy-Efficient Computing)、混合運算(Hybrid Computing)等四個趨勢。主題三:則包含有空間運算(Spatial Computing)、多功能機器人(Polyfunctional Robots)、神經系統增強(Neurological Enhancement)等三個趨勢,詳細內容見本期P34~37頁另有專文介紹,或請參閱下列網址刊介:https://www.gartner.com/en/articles/top-technology-trends-2025。 二、TrendForce十大科技技術 而TrendForce也整理出2025年十大科技發展技術如下:(1)生成式AI引領革新╱讓人形化與服務型機器人迎來全新的升級。(2)技術革新推動市場標配╱AI筆電在2025年滲透率將達21.7%。(3)2025年AI伺服器出貨成長將逾28%,HBM 12hi量產良率提升速度成焦點。(4)聚焦2025年╱先進製程與AI的推動下,半導體技術及CoWoS需求迎來革新與大幅的增長。(5)2025年資安聚焦╱AI技術成雙刃劍,強化防禦與威脅偵測迎戰複雜攻擊。(6)AMOLED進軍中尺寸應用,推動筆電市場滲透率達到3%。(7)Vision Pro將VR/MR由娛樂休閒導引至生產力工具;LEDoS近眼顯示技術成就AR裝置重量與視覺體驗里程碑。(8)2025年衛星產業大勢所趨╱立方衛星小型化與低成本量產推動全球通訊與物聯網的革命。(9)2025年自動駕駛新紀元╱模組化端到端模型量產與Level 4 Robotaxi商業化加速。(10)2025年受惠電動車與AI資料中心雙引擎驅動電池與儲能技術革新。或請參閱下列網址介紹:https://www.trendforce.com.tw/presscenter/news/20241121-12372.html。(見圖13) ●圖13:Gartner及TrendForce在2025年十大策略技術趨勢(圖片來源 ╱ Gartner及TrendForce官網) 
2024全球產經回顧與新年展望(一)
包裝未來
2025-07-14

2024全球產經回顧與新年展望(一)

每年的年度字是反映該年度人們「情緒、精神和關注」所在,並具備著「持久文化意義」潛力的詞彙,也表達思維的另一種社會與語言趨勢。英國牛津英語大辭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在去年12月2日公布2024年的年度字為Brain Rot(腦腐),這形容過度接觸片段、過量及低俗的網路內容,帶來了負面影響,導致身心或智力惡化的情況。這個字最早出現在1854年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的「湖邊散記」,他批評了社會偏愛簡單的想法,讓知識及智力水平普遍下降,而貶低複雜的思想。而2023年的年度字Rizz則被定義為獨特風格、魅力或吸引力,也展現語言如何在網路上社群中日益形成、塑造和分享。(見圖1) ●圖1:英國牛津英語大辭典、英國劍橋詞典、美國韋氏字典所選出的2024年度字Brain Rot(腦腐)、Manifest(顯化)、Polarization(兩極分化)(圖片來源 ╱ 美聯社、路透社、共同社)   各國選出的2024年度代表字 而英國劍橋詞典(Cambridge Dictionary)也選出Manifest(顯化)為2024年度字,這是以意念來驅動夢想成真,但它沒有科學根據。劍橋大學心理學教授Dr Sander van der Linden表示,這就是一種神奇思維或普遍幻覺,認為特定的心理儀式可以改變我們周圍的世界,將財富、愛情和權力「顯化」(Manifest)的作法,可能導致不切實際的期待和失望。回顧2023年英國劍橋詞典的年度代表字為「Hallucinate」,其原意為「似乎看到、聽到、感覺到或聞到一些不存在的東西,新增的註解是「生成式AI產生的訊息真假難辨,讓人產生幻覺」。 而2024年由美國韋氏字典(Merriam-Webster)選出年度字為Polarization(兩極分化),被定義為分裂成兩個截然不同的對立面,這確實符合2024年美國的總統大選。而世界極度分裂,非常兩極化,台灣也是,而Forbes(富比士)就警告說,在工作場所,文化兩極分化正在成為一個緊迫的挑戰。這個字也是在19世紀初期從物理的偏振現象、偏光儀演變而來的字。2023年韋氏字典的年度字為Authentic(真實),這是因為AI時代模糊了界線,人們已意識到真實性危機,而尋求真實的聲音和真實的自我而登上頭條。 由聯合報舉辦的「台灣年度代表字大選」,前10名代表字從最高票數起算,依序為貪、鬥、騙、亂、韌、震、籌、險、安及電,由貪字拔頭籌。而前三名的「貪、鬥、騙」是總結台灣2024年的人心、社會、政治亂象,比起2023年的年度字「缺」,在思維深度及社會認知是較有感覺的。但比較全球三大辭典的年度字,台灣之年度字對文化及社會趨勢的表達是比較弱的。 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公布2024年日本年度漢字為「金」,象徵日本奧運,包括日本選手2024年在巴黎奧運表現亮眼,摘下破紀錄20面金牌,以及圍繞著日本政壇的「黑金」問題。而金也是日本自1995年以來,共有5次被選為年度字,也是最多次的;2023年日本年度字為「稅」,反映日本的通貨膨脹、物價飛騰及增稅壓力。(見圖2) ●圖2:台灣聯合報(左)與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右)2024年分別選出的年度字(圖片來源 ╱ 聯合報、日經新聞) 全球變局紛至沓來不確定性將瀰漫著2025年 回顧2024的全球變局,全球有76個國家大選,國際秩序勢必重整?俄烏與中東戰事持續擴大,地緣政治衝突何時了?AI與科技變革正加速人類演化史,將改寫人類文明?碳有價時代來臨,企業如何因應?這都是2024年全球面對的產業、政治、經濟及社會情勢,也延續過去COVID-19帶來的不穩定、不確定、模糊、複雜的混沌情況,遠見雜誌提到,這也是關鍵時刻,全球變局紛至沓來,你準備好了嗎?2024年的全球大事摘要如下: 一、2024年是全球選舉年,全球變局擴大了不確定性 2024年可說是「選舉之年」,全球共有76國舉辦大選,影響超過世界一半的人口,台灣賴清德總統當選,但立法院民進黨淪為少數,一年來的黨爭引起社會不少的紛亂;美國川普總統重回執政,包括全球貿易體制、乾淨能源、接納移民及對烏克蘭的軍援政策,都可能出現大轉彎,而影響全球局勢;而英國保守黨、紐西蘭工黨、日本自民黨和美國民主黨等老牌政黨,紛紛在大選中遭遇大挫敗,歐洲極右翼政黨在議會選舉也大有斬獲,將改變歐洲的能源、移民政策,也擴大全球變局的不確定性,而過去三年來的全球通膨及經濟問題,則是這變局的最大關鍵。(見圖3) 二、2024年地緣政治衝突再度擴大,逆全球化時代加速來臨 俄烏戰爭持續打了超過三年,2024年北韓派兵加入,美國允許烏克蘭把美國武器打到俄國境內,普丁也展示核子的潛在威脅,這讓俄烏戰爭持續膠著;以哈戰爭延續到黎巴嫩、伊朗及敘利亞,中東戰爭越演越烈;還有台灣黨爭讓兩岸關係變得更複雜、南海爭議讓中美衝突逐漸擴大、南北韓關係在2024年間也趨於緊張,加上與蘇聯結盟後更添變數,而川普回歸後,地緣政治問題的不確定性風險會更高嗎? 張忠謀曾提到,台灣未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及全球化已死。由中美貿易衝突後,關稅的壁壘越築越高,讓全球供應鏈再度重組,加上中國產能過剩,低價產品席捲全球。但就2024年的電動車年外銷量已超過600萬輛,大殺四方,電池也稱霸全球,一般商品對東南亞、中南美大幅傾銷,這讓歐盟、韓國、美、加、印尼及南美都增扣傾銷稅,再加上兩岸、南海議題等爭議擴大,中國議題已是逆全球化的核心。而台灣也處於地緣政治衝突、晶片法案、AI發展等議題的關鍵地位,兩邊站是很難,如何處理是對執政者嚴峻的考驗,但風險與機會是存在的。(見圖4) ●圖3︰2024年是全球的選舉年,全球共有76國舉辦大選,影響超過世界一半人口(圖片來源 ╱ 網路)  ●圖4:2024年全球重大議題,依舊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圖片來源 ╱ 網路) 三、2024年全球人工智慧(AI)發展超乎預期 2024年全球生成式人工智慧(AI)技術與運用的發展超乎預期,全球AI龍頭輝達(NVIDIA)股價在2023年漲約245%,2024年12月21日止股價再漲約179%,這也顯示AI應用在智能手機、自動駕駛汽車、無人機、機器人、智能家居設備、數據中心等行業的快速發展。AI晶片使用於人臉識別、語音識別、圖像處理、自然語言處理等複雜任務,是能夠以接近實施的速度進行。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提到,AI工廠結合生成式AI模型技術、LLM訓練專業知識和巨型AI工廠,透過雲服務提供商(CSP)的平台,向企業提供其自身的生成式AI能力,以幫助公司建立自己AI模型,這是AI爆發的主要原因與過程。而這才剛剛起步,大部分生成式AI的計算,將在接下來的10到20年內從零開始在雲端創建。 麥肯錫(Mckinsey)在2024年科技趨勢展望報告中也提到,創新度及人力需求排名AI都居第一,而關注度、投資吸引及企業採用率排名AI都居第二。這個人工智慧革命(The AI Revolution)科技項目包含,生成式人工智慧、人工智慧應用、機器學習產業化等,而其延伸運用到機器人、生物工程、無人駕駛及智能運用等新興科技產業。 四、2024巴黎奧運是史上最時尚奧運會,台灣運動賽事驚喜連連 2024運動賽事有很多驚喜,巴黎奧運是史上最時尚奧運會,以開放口號(Games Wide Open)把開幕式到開放區域舉行、會徽、獎牌、吉祥物、體育項目圖標、海報、火炬的設計,處處充滿文化、時尚、環保、創新、自由平等及開放等含意,讓人耳目一新。台灣在巴黎奧運「麟洋配」拿下奧運金牌,創下奧運賽史上羽球男雙第一個連霸的組合,金牌戰被世界羽球聯盟(BWF)評為「史上最偉大戰役」;另一金牌得主林郁婷完成金滿貫,拿下拳擊史上首面奧運金牌,遺憾的是受到性別爭議困擾,但國際奧委會IOC也力挺林郁婷與哈利夫參賽資格完全沒有問題。(見圖5) 去年11月9日開打的第三屆的世界棒球12強(2024 WBSC Premier 12),被日本運動媒體評估戰力倒數第二的中華隊(Team Taiwan),11月24日在東京大巨蛋的冠亞軍賽完封日本,終結日本27連勝紀錄,並取得首座世界棒球12強賽冠軍,這座冠軍振奮整個台灣,掃除過去一年台灣黨爭造成的分裂。分析世界冠軍的成就,是來自好的團隊與讓每人都被關注的領導風格,以團結合作與信任為基礎,用最年輕的隊伍、最有彈性的戰術,專業且完整的情蒐,加上冷靜的總教練、會激發士氣的隊長、安撫人心的捕手、明確分工的教練等;而由中華隊在12強隊伍中,是失分最少的隊伍,所以獲得冠軍絕非奇蹟或是偶然。(見圖6) 除了冠軍獎盃外,隊長陳傑憲以打擊率0.625、上壘率0.7,得到最有價值選手(MVP)、打擊王兼上壘王、最佳外野手與最佳防守球員,而看到他冠軍賽的三分全壘打,在胸前比出台灣地圖的手勢,更激發了全球隊的鬥志及全台灣瘋狂的激情。而中華隊上壘球員舉出三角形手勢(是All IN的意思)、冠軍賽球場也出現6點的骰子(吉祥物)及球員比出六點(666)的全拿手勢、還有觀眾席上出現的結印大師(玄學助氣)、台灣尚勇應援曲及啦啦隊響亮全場,連Youtube都出現被感染的日本人也跟唱了,這次的台灣隊暗號或幸運物超多,但為了求冠的氣勢,大家都全力以赴,也讓台灣有真正團結的一天。 ●圖5:2024年精彩的巴黎奧運賽事,台灣驚喜連連(圖片來源 ╱ 奧運會官網) ●圖6:2024年精彩運動賽事,台灣首度榮獲第三屆世界棒球12強冠軍(圖片來源 ╱ 體育署)  五、中國議題仍是全球政經核心 中國議題一直是全球政經的核心,2024年GDP增長仍有將近5%,但是進出口額停滯,生產物價指數(PPI)連24月下滑,通縮壓力持續,讓中國政府採取寬鬆貨幣以救股市及房市。這當然受到中美貿易衝突,帶來供應鏈外移及外資減少所致,還好有電動車、太陽能電池、鋰電池及民營企業等出口大增,但卻引來國際的貿易調查與報復。另外中國的科技產業發展策略快速,雖然弭補外資企業遷移的衝擊,卻讓中產階級快速消失,所以年輕人就業困難,貧富差距擴大,這很像台灣過去產業外移中國的現象,是好是壞,各自解讀。 國際上議題,2024年南海島礁爭議再度擴大,兩岸問題持續僵化,產能過剩讓全球貿易爭議不斷,一帶一路策略漸有收穫,美國晶片管制擴大,國際關稅爭議陸續爆發,新能源發展、關鍵資源爭奪、國際組織及事務等國際爭霸都正醞釀中。中國新世代由白紙運動、煙花革命到夜騎開封行動,「去中心化」抗議運動正逐漸形成,這對中國高度監管政策是一種挑戰。而中國政府及軍中高層頻繁異動或被消失,顯示內部鬥爭還是暗流湧動,外界很難看透事實真相。(見圖7) 六、2024年是全球可持續發展議題的立法實施元年 全球暖化與循環經濟,是全球永續發展很關鍵的兩個議題,2025年起國際碳稅法正式生效,如歐盟的碳邊境稅(CBAM)、美國清潔競爭法案(Clean Competition Act,英文簡稱CCA)等,台灣碳費也在2025年開始生效,所以未來碳權、碳稅將是商品成本的一環,而碳管理則是全球性競爭的核心業務。而在循環經濟上,歐盟的無毀林產品監管(EUDR)法規及各國減塑全新規定,陸續在2024年後開始試行。而包裝及包裝廢棄物規章(PPWD)中,會員國在2025及2026年達成整體回收及個別材質回收目標,另外規定在2024年底前應執行生產商責任計畫(PRS),減塑也成為全球關鍵競爭力。(見圖8) 全球品牌客戶正在加速發展綠色商品與包裝,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如強化綠色設計、使用可持續和可降解材料、提高資源與能源效率,再生能源與碳足跡管理等。但全球在可續發展也面臨些爭議,2024年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9),僅僅達成3,000億美元融資協議與透明度的碳交易市場,但沒有討論增加再生能源及化石燃料轉型,這在在顯示國際共識還稍嫌不足,尤其是能源政策還在搖擺不定中。 2024世界地球日(Earth Day)的主題是地球與塑膠,2022年時聯合國175個國家簽屬協議,在2024年完成法律約束力的「全球塑膠公約」,以減塑為目標。但萬眾矚目的釜山年會談判則遺憾收場,焦點分歧在「減產」還是「回收」,而中、美大國的態度曖昧,唯希望仍在,全球百國齊心減塑,只有等2025年再議。 另外,極端氣候也確實困擾著全球,2024年再度成為有史來最熱的一年,台灣四年無颱風,2024年西北太平洋共有25個颱風,其中登陸台灣有3個,其強風及暴雨都創下紀錄。 ●圖7:中國去中心化運動、外銷汽車全球第一、南海衝突等議題,一直是全球政經的核心(圖片來源 ╱ 網友m.cyol、新華社、網路) ●圖8:2024年是全球環保法規元年(圖片來源 ╱ SGS、EU Website, Tim Aubry、Greenpeace)
2024全球產經回顧與新年展望(三)
包裝未來
2025-07-14

2024全球產經回顧與新年展望(三)

三、麥肯錫顧問公司2024年科技技術趨勢展望 2023年麥肯錫(Mckinsey)的科技技術報告,主要突出的兩個趨勢是人工智慧、電氣化和再生能源。而2024年生成式人工智慧被整合到各種企業軟體工具中,並且也被應用於多種目的,例如為面向客戶的聊天機器人提供動力、生成廣告活動、加速藥物發現等等。而2025年則增加對機器人等人工智慧技術的興趣、投資和創新。(見表14) 麥肯錫2024年7月所公布的15項技術趨勢,可分為人工智慧革命、建構數位未來、運算和連接前沿、尖端工程和永續發展的世界等五個主題,並以創新(基於專利和研究)和興趣(基於新聞和網路搜尋)進行評分。並確定相關技術投資規模,並評估組織對這些技術採用程度來描述,由全球市場帶來變革的契機,為企業提供明確的投資方向,協助其更好地應對挑戰並為未來做好準備,其內容說明如下:(見圖15) ●圖15:2024年麥肯錫科技技術報告架構(圖片來源 ╱ 數位時代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81605/mckinsey-2025-ai-taiwan)  (一)熱門的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生成式AI描述將非結構化資料作為輸入(例如自然語言和圖像),來創建全新內容(包括音訊、程式碼、圖像、文字、模擬和視訊)的演算法(例如ChatGPT)。它可以透過利用非結構化混合模式資料集來產生各種形式的全新內容,進而自動化、增強和加速工作。2023年全球投資大約360億美元,工作需求約增加了111%。 (二)應用人工智慧(Applied AI)╱該技術和技術使用係透過機器學習訓練的模組,來解決分類、預測和控制問題,以便實現活動自動化、添加或增強功能和產品及改進決策。2023年全球投資約860億美元,但工作需求減少約29%。(見圖16) ●圖16:Applied AI的市場規模、網路安全(圖片來源 ╱ Binmile、數位通國際) (三)機器學習朝向產業化 (Industrializing Machine Learning)╱工業化機器學習趨勢包含一個快速發展的軟體和硬體解決方案生態系統,可以加速機器學習解決方案的開發、部署和維護並降低風險。2023年投資金額大約30億美元,但工作需求減少約36%。 (四)下一代的軟體開發(Next-generation Software Development)╱主要包括支援現代程式碼部署管道及自動程式碼產生、測試、重構和翻譯的工具和技術。這些可以提高應用程式品質和開發流程。2023年投資額大約170億美元,但工作需求減少約37%左右。 (五)數位信任與網路安全(Trust Architectures and Digital Identity)╱其趨勢涵蓋信任架構和數位身分、網路安全和Web 3背後的技術。這些技術使組織能夠建立、擴展和維持利害關係人的信任。2023投資額約340億美元,但工作需求減少約34%。 (六)先進的連接性(Advanced Connectivity)╱先進的連接主要涵蓋無線低功耗網路、5G和6G蜂窩網路、Wi-Fi 6和7、低地球軌道衛星及其他電信技術。2023年投資額大約290億美元,但工作需求減少約24%。 (七)沉浸式體驗的實境技術(Immersive-reality Technologies)╱其可以在三維虛擬世界中進行即時互動,虛擬世界的範圍可從虛擬實境(VR)中完全由電腦生成的空間,到混合實境(MR),一直到擴增實境(AR),其中電腦生成的物件疊加在現實世界上。這些技術利用空間運算來解釋實體空間(例如,透過利用VR耳機中的感測器和攝影機來識別手勢),並模擬向虛擬世界添加資料、物件和人員。2023年投資額約60億美元,但工作需求減少約36%左右。 (八)雲端和邊緣運算(Cloud and Edge Computing)╱主要是指分佈在超大規模遠端資料中心、區域中心和本地節點等地點的工作負載,以優化延遲、資料傳輸成本、遵守資料主權法規、資料自主權、安全考量等。2023年的投資額大約540億美元,但工作需求減少約38%。 (九)量子的技術(Quantum Technologies)╱其利用量子力學的獨特性,以比傳統計算機快得多的速度執行某些複雜計算,保護通訊網絡,並生產比傳統同類產品具有更高靈敏度的傳感器。2023年投資額大約10億美元,但工作需求減少約17%。 (十)機器人技術的未來(Future of Robotics)╱其主要涵蓋機器人的進步,從處理固定用途和預先編程任務,直到能夠適應新的、現實生活中的輸入,並提高自主性和靈活性。2023年投資額大約60億美元,但工作需求減少大約20%。(見圖17) ●圖17︰未來機器人、未來生物工程、未來太空技術,都相當令人矚目(圖片來源 ╱ NVIDIA、Igem、Space網站)  (十一)移動交通的未來(Future of Mobility)╱移動技術涵蓋自動駕駛和電動車、城市空中交通及自動駕駛、互聯、電氣化和共享移動(ACES)技術,旨在提高陸地和空中交通的效率和永續性。2023年投資額大約830億美元,但工作需求減少約5%。 (十二)生物工程技術的未來(Future of Bioengineering)╱是將工程原理應用於生物學,利用技術進步來改善健康和人類表現、改變食品價值鏈並創造創新產品。2023年投資額大約620億美元,但工作需求減少約23%。 (十三)太空科技技術的未來(Future of Space Technologies)╱太空技術涵蓋衛星、發射器和居住技術,以實現創新的太空操作和服務。2023年投資額大約90億美元,但工作需求減少約9%。 (十四)電氣化方面和再生能源(Electrification and Renewable)╱其主要趨勢涵蓋著整個能源生產、儲存和分配價值鏈。技術包括再生能源,例如太陽能和風能;清潔的固定能源,例如核能和氫能、永續燃料和生物能源;以及能源儲存和分配解決方案,例如長效電池系統和智慧電網。2023年投資額大約1,830億美元,但工作需求增加約1%左右。 (十五)電氣化和再生能源外氣候技術(Climate Technologies Beyond Electrification and Renewables)╱氣候技術除了電氣化和再生能源之外的核心,是透過消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或生產碳當量較低的現有材料和投入,來減輕資源消耗對氣候的負面影響的解決方案。2023年投資額大約680億美元,但工作需求減少約11%。或請參閱下列網址:https://www.mckinsey.com/capabilities/mckinsey-digital/our-insights/the-top-trends-in-tech。 四、普華永道(PWC)出版全球投資人報告 2024年12月,英國普華永道(PWC)出版全球投資人報告,對2025年擔心的事,包括地緣政治、網路風險、宏觀經濟波動、通貨膨脹、技術顛覆、氣候變化等議題,而提到企業要面對及解決問題的看法如下:(見圖18) ●圖18:2025年全球投資人關注的政經議題(圖片來源 ╱ PWC官網)  (一)重塑其商業模式╱(1)優先考慮客戶:尋找新的商業價值來源,以開發和創新產品和服務、設計新的營運模式或拓展新市場。(2)增強供應鏈的彈性:經營上要緩解短期風險轉向更重視長期穩定性,如採購和分銷方面的地區多樣性,及採用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來提高供應鏈的敏捷性和回應性。(3)探索生態系:建立更廣泛商業生態系統中的地位,要接觸新客戶和市場、了解客戶需求及新的互補技能和能力。 (二)加強網路安全技術與人工智慧的佈署╱(1)佈署人工智慧以加強網路安全:面對網路威脅,例如雲端相關威脅、駭客洩漏操作、第三方違規和對互聯產品的攻擊等,如何使用人工智慧來加強其安全性,同時保護其人工智慧系統免受漏洞影響。(2)投資您的勞動力:鼓勵員工有效地使用人工智慧,強化治理和控制,由工作中學習新技能、提高創造力並提高工作品質,這是刺激創新和成長的最佳方式。(3)優先考慮生產力:找出流程自動化相關解決方案,以優化資源、減少排放和提高勞動生產力,以期改善環境績效或社會效益。 (三)氣候轉型與調適╱(1)加倍提高透明度:敘述性揭露、永續性指標和關鍵績效指標,應確保與財務報表處於同一水平。(2)完善您的過渡計劃:實現淨零承諾要有量化指標,並揭露如何履行該承諾,及相關的資本和營運支出。(3)了解您的投資者從哪裡獲取資訊:讓投資人了解公司在治理、創新、管理能力、人力資本管理和網路安全等內容,與投資者建立有效溝通是必要的。(4)對訊息傳遞進行更廣泛控制:公司相關的行為與敘述,是與新聞及監管披露、財務報表的訊息一致,可驗證,或第三方驗證以取得信任。(5)對主要投資者進行有關揭露要求的教育:公司對外溝通要有簡單易懂的解釋,如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指令(CSRD)、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企業永續發展盡職調查指令(CSDDD)或歐盟的報告要求等。 2024年台灣印刷包裝相關產業的回顧與展望 一、2023台灣印刷包裝產業統計 依據台灣經濟部的統計資料,2024年1~10月台灣紙及紙板生產量約311萬噸,較2023年同期減少約4.5%,除了生活用紙增加外,紙及紙板都減少,原因是外銷量減少約18萬噸所致。總產值約562億元,較2023年同期減少約4.8%,顯示紙價在2024年跌約0.3%,其中紙板產值減少約6.1%,單價跌了約1.7%,但文化紙價還漲了約1.4%,生活用紙則跌約4.3%。紙及紙板總銷量約311.1萬噸,較2023年減少約3.9%,銷售值約583.1億元,較2023年同期減少約3.5%。每噸均價漲了約0.4%,其中內銷量約199.1萬噸,較2023年同期增加2.9%,內銷值約408.3億元,較2023年減少約0.8%,每噸內銷均價降約3.6%。外銷量約112萬噸,較2023年減少約14%,外銷值約174.8億元,較2023年同期減少約9.4%,平均單價提高約5.3%,其中紙板外銷價漲約3.8%。(見表19) 2024年1~10月紙及紙板加工業產值約1,487億元,較2023年同期增加約3.8%,銷售總值約1,506.3億元,較2023年同期增加約3.5%,其中除了瓦楞紙箱下降約1.2%外,其他加工品項都明顯增加,尤其是其他加工紙增加了18.8%最多。2024紙品加工業內銷值約1,294億元,較2023年同期增加了約1.8%,外銷值約212.3億元,較2023年同期增加了約14.9%,這是因為中國紙品外銷美國被扣25%關稅,很多訂單轉入台灣所致。對印刷業而言,2024年1~10月產銷值約726.6億元,較2023年同期增加約4.4%,其中內銷約622.8億元,較2023年同期增加約4.2%,外銷值約103.3億元,增加約3.6%。 以台灣海關2024年1~11月進出口統計資料,紙及紙板總進口量約107.7萬噸,較2023年同期增約5.0%,平均進口紙價每噸約1,049美元,下降約15.2%。而2024年前11月紙及紙板出口量約132萬噸,較2023年同期減約9%,但出口紙價下降約22.5%,這主要是來自出口最大量的灰紙板,2024年出口價格每噸約628美元,增加約2.1%。再分析印刷及紙品類,2024年1~11月進口量約24.9萬噸,金額約5.2億美元,分別較2023年增加6.3%及4.3%。但2024前11月,印刷及紙品出口量約12.0萬噸,金額約6.15億美元,分別較2023年同期增加2.5%及減少0.4%。 若依財政部2024年前10月行業營業額統計,紙業營業額約601.7億元,較2023年減少約2.18%,紙加工業營業額約1,073.8億元,較2023年同期增加約3.8%,印刷業營業額約1,544.9億元,較2023年同期增加約5.0%,但如扣除製版業的異常數字,印刷業營業額僅約876億元,較2023年同期增加約2.5%。2024年前10月出版業營業額約363.7億元,較2023年同期增加4.58%,其中書籍營收增加10.6%,電子書更增加約30.4%,顯示台灣出版市場回歸活絡,但雜誌出版在2024年前10月營收減少約4.7%。 結論是預估2024年生產量約373萬噸,較2023年減少4.9%,只要是外銷量減少約20萬噸所致。台灣紙及紙板消耗量約382萬噸,比2023年增加約2.9%,年每人均消費量約163.3公斤,較2021年的189公斤減少約13.6公斤。紙業這幾年的經營,除了漿價每噸波動超過200美元(25%)外,台灣市場是明顯衰退的;而2024年紙加工業及印刷業的銷售增長分別是3.5%及4.1%,2023年則都是衰退的,這跟台灣的經濟增長是有聯結的,而出版業則連續兩年都是有增長的。 二、2024年國際紙漿行情回顧 根據國際市場諮詢公司RISI中國的報導,2024年12底漂白長纖(NBSK)CIF中國價格每公噸約770美元,較2023年同期漲了約3.4%,而漂白短纖(BHKP)CIF中國價格每公噸約545.4美元,較2023年同期下跌約16.6%。分析全年的資料,NBSK最高價在四月份,每公噸的價格約825美元,BHKP最高價在六月份,每公噸的價格約741美元。而2024年的NBSK平均價格約771美元,較2023年均價漲約1.55%,BHKP每公噸均價約635美元,較2022年漲約1.7%。(見表20) 進入了2025年,漿價蠢蠢欲動,尤其是漂白短纖(BHKP)在2024年下降約200美元(-26.5%),Suzano等南美漿廠向中國調漲每噸20美元,而且向北美和歐洲市場推漲每噸100美元,但由於中國紙市低迷,買家不接受調漲。而漂白長纖(NBSK)則已成功每噸調漲約10美元,而中國的現貨價在年底的一星期內,每噸漲了約180人民幣(約22美元),所以漿價轉折點已現,值得業界關注。圖21為中國生意社網站就過去兩年來漂白長短纖每月價格漲跌波動圖。(見圖21) ●圖21:2023~2024年漂白長短纖每月漲跌趨勢(資料來源 ╱ 生意社https://www.100ppi.com/vane/detail-958.html、https://www.100ppi.com/vane/detail-1053.html) 
編輯紀事-共奏:印刷業在數位時代的轉型與協作
經營管理
2025-06-03

編輯紀事-共奏:印刷業在數位時代的轉型與協作

兩星期前,收到日本印刷技術協會(JAGAT)寄來的「2024年日本印刷白皮書」,主題文章探討日本印刷業的經營與未來發展,強調要開拓新業務(創注),促進業界與跨領域合作(連攜),推動產業間相互協作共創發展(共奏)。 數位時代的消費者行為正在演變,智慧型手機成為生活及工作的不可缺,電子商務及個性化的消費興起,連對色彩的審美觀念,由傳統的色彩再現性、解析度與銳利度,轉傾向於「明亮、清晰」的影像風格。 面對環境的變革,印刷業者必須要由「印刷品生產者」,轉為「行銷與品牌策略的活動夥伴」;而印刷業者要善用數位平台,要融合印刷品與數位媒體,以數位技術發展新業務,如透過QR Code或NFC連結印刷品與消費者的互動,這「共奏」模式讓印刷業者找到新的價值定位,創造更高的商業價值。 善用行銷活動及數位平台,可打造一個跨領域合作的商業模式,整合設計師、行銷專家、技術研發者、數位媒體及跨業生產者的協同作業,不僅僅可滿足規模生產的需求,也滿足中小、微企業及家庭的需求,如同台灣健豪印刷一樣的商業模式,這「共奏」模式讓產業找到新的發展方向,可確保未來永續發展及競爭力。 印刷業在數位時代的轉型與協作,多元「共奏」是必要的。 Two weeks ago, I received the 2024 White Paper on the Printing Industry of Japan from the Japan Association of Graphic Arts Technology (JAGAT). The keynote article discuss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printing industry in Japan, emphasizing the need to explore new business opportunities, foster collaboration within and beyond the industry, and drive inter-industry collaboration for sustainable growth. Consumer behavior is changing in the digital age. Smartphones have become a part of life and work. E-commerce and personalized consumption are emerging. Even the color aesthetic has shifted from traditional color fidelity, resolution, and sharpness to a preference of a “bright and clear” visual style. In the face of environmental changes, printing companies must shift transform from “print suppliers” to marketing and brand strategy partners. They need to embrace digital platforms, integrate print with digital media, and leverage digital technologies to develop new services—such as using QR codes or NFC to connect printed products with consumer interaction. The model of “co-creation” in harmony allows printing businesses to find new value positioning and create higher business value. By making effective use of marketing activities and digital platforms, a cross-disciplinary business model can emerge integrated designers, marketing experts, technical developers, digital media, and producers from various industries. This not only meets the needs of mass production but also supports the demands of small, micro enterprises, and even household use. The business model adopted by Taiwan’s Gainhow Printing is a prime example. Through this “co-creation” approach, the industry is discovering new directions for growth and ensure future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collaboration of the printing industry in the digital age requires a diverse "sympho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