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貿易變局:印刷業需要知道的事
專家觀點
2025-09-08

全球貿易變局:印刷業需要知道的事

  聯邦法院裁定 IEEPA 關稅 2025年8月29日,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以 7 比 4 的裁決,宣告前總統唐納·川普依據《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所加徵的關稅屬於違法。法院認定,制定關稅是國會的核心職權,IEEPA 並未將該權限授予總統。 此裁決維持了美國國際貿易法院今年5月的判決,該判決認定總統超越了 IEEPA 所賦予的權限。雖然此次裁決支持下級法院意見,但要到2025年10月14日才會生效,給予川普政府時間向最高法院提出上訴。 裁決重點: 法律依據: 法院認定 IEEPA 僅允許總統在國家緊急狀況下進行「管制」,並未授權加徵關稅或稅項。 國會職權: 法官強調,只有國會能制定關稅表。 受影響的關稅: 判決使針對多國進口的對等關稅,以及對中國、加拿大與墨西哥的關稅無效。這些關稅原用於施壓這些國家阻止芬太尼及其前體化學品流入美國。 不受影響者: 第232條針對汽車、汽車零件、鋼鐵、鋁材與銅的關稅不受影響;第301條針對中國不公平貿易行為的關稅亦不受影響。 川普政府預計將向最高法院提出上訴,最終由最高法院決定總統在貿易事務上的權限範圍。   鋁製平版印刷版材(ALPP)納入第232條 另一項與印刷產業直接相關的重要發展是,川普政府於2025年8月1日批准伊士曼柯達的請願,將鋁製平版印刷版材(ALPP)納入第232條關稅,使其須課徵50%的關稅。相關決策備忘錄可點此查閱。 對印刷業而言,這將直接推高關鍵耗材的成本,且國內替代供應有限,將加劇已因全球貿易變動而緊繃的供應鏈壓力。業者需預期成本上升、供應可能受阻,並考慮分散供應來源以降低風險。 2025年6月16日,美國印刷聯盟(PRINTING United Alliance)作為關稅改革聯盟成員,參與聯署意見,對第232條鋼鋁及衍生品的新納入程序表達關切。相關信函可點此查閱。 此外,聯盟支持全美製造商協會提出的「美國製造投資加速計畫」。該計畫提出以務實的貿易政策強化美國製造業,並意在與川普政府展開對話。詳細內容可參閱 Manufacturing Pass。   美歐宣布貿易框架協議 經過多輪談判,美國白宮與歐盟於2025年8月21日發表聯合聲明,公布「互惠、公平、平衡貿易框架協議」。歐盟亦發布 Q&A 文件。此協議標誌跨大西洋貿易政策的重要重整,旨在化解緊張並為主要產業設定新關稅架構,目標是「解決美歐貿易不平衡,釋放雙方經濟的全部潛力」。 協議重點: 第232條: 美國將把「最惠國關稅(MFN)」與第232條關稅總和上限設為15%,並對飛機、飛機零件、軟木等指定產品僅適用MFN稅率。此15%上限亦適用於藥品、半導體與木材,這些產品目前正接受第232條調查。 鋼鐵與鋁材: 歐盟進口鋼鋁產品將維持50%關稅,但協議開放未來引入關稅配額制的可能性,部分數量可享優惠稅率。 汽車: 當歐盟實施降稅後,美國將調整對汽車及零件的關稅。MFN 稅率15%以上的產品將免於第232條關稅;低於15%的則適用15%的綜合稅率。雙方還同意互認汽車標準。 其他條款: 歐盟承諾取消對美國工業品的關稅,並給予美國食品(堅果、水果、豬肉、野牛肉、乳製品等)優惠市場准入。歐盟同意在未來三年額外購買750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產品,並在2029年前對美國投資6000億美元。美國出口至歐盟的關稅不會提高。 監管負擔: 協議指出,歐盟將努力減少對美國企業的不利監管,包括影響以紙材為基材的印刷品的「歐盟森林砍伐法規」。 對印刷產業而言,此協議有助於降低不確定性與投入成本。隨著歐盟取消美國工業品關稅,美方第232條關稅上限設為15%,印刷業可期待紙張、油墨、塗料及機械零件等關鍵物資的價格與供應更趨穩定。該協議也強化了跨大西洋供應鏈,對美國印刷與包裝企業的競爭力十分重要。   對印度的新關稅措施 2025年8月6日,川普總統簽署行政命令,對來自印度的進口產品加徵額外25% IEEPA 關稅。該措施於8月27日生效,與先前的25%對等關稅合併,使許多印度商品的總關稅達到50%。川普總統指出,印度直接或間接進口俄羅斯石油構成國安威脅,因此啟動此關稅措施。 然而,近期聯邦上訴法院的裁決直接影響到這項25% IEEPA 對印關稅的合法性。但就目前而言,對印度商品的50%關稅仍在實施中。 受影響產業: 汽車、皮革製品、食品、珠寶,尤以紡織與塑膠業為主。印刷產業涉及紡織品與塑膠印刷,亦仰賴部分來自印度的原料與服務。美國數位印刷服務供應商若依賴印度纖維、紡織品及塑膠,將面臨成本上升與交期延長,因供應商需要調整貿易路線與生產策略。印刷業應考慮分散供應商或簽訂長期合約以減少衝擊。 部分已在第232條規範下的商品(如鋼、鋁、汽車、汽車零件、銅、藥品與電子產品)不受影響;法定豁免品(如捐贈物資與資訊材料)亦不受影響。 詳情可參閱白宮事實表與美國海關邊境保護局發布的指引。   展望 隨著聯邦巡迴法院對總統緊急權徵稅提出質疑,貿易環境仍存在不確定性,令印刷業的全球供應鏈管理更複雜。而鋁製平版印刷版材被納入第232條50%關稅,更凸顯貿易決策對產業成本的即時影響。 另一方面,美歐貿易協議為包括印刷業在內的美國製造商提供更大市場准入與穩定性;但對印度的新一輪50%關稅則顯示,美國貿易政策仍將與更廣泛的外交政策緊密掛鉤。 總結來說,美國印刷聯盟將持續與政策制定者合作,推動國內製造發展,同時維護印刷產業的長期競爭力。政府事務團隊將持續追蹤並通報最新發展,以便業者能夠提前規劃,應對市場變化。   內容來源: https://www.printing.org/
『設計印象雜誌』
橫跨印刷及設計領域的專業媒體,兩個月發行一期紙本雜誌,網站不定期更新
關稅對美國印刷業的影響
專家觀點
2025-08-18

關稅對美國印刷業的影響

關稅延期: 唐納德·川普總統於2025年3月6日簽署行政命令,將他第一任期內與墨西哥和加拿大簽署的《美墨加協定》(USMCA)所涵蓋的商品關稅延遲至2025年4月2日。如果商品關稅不符合USMCA的原產地規則,則25%的關稅將適用。 生效日期: 對墨西哥和加拿大產品實施的《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關稅豁免,適用於在2025年3月7日東部標準時間凌晨12:01或之後,進口或從倉庫提領供消費的商品。對於在3月4日12:01至3月7日午夜期間進口的商品,所有跡象表明25%的關稅將適用,且預計不會退款。    在唐納德·川普總統最近宣布實施全面關稅後,美國印刷業面臨著新的挑戰。2月1日,川普總統對所有從墨西哥和加拿大進口的商品徵收25%的關稅(不包括對加拿大能源資源徵收的10%關稅),並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額外徵收10%的關稅(對中國已存在301條款關稅)。 然而,2月2日,在墨西哥和加拿大同意加強邊境安全措施後,川普總統宣布暫停對加拿大和墨西哥進口的商品徵收關稅30天。相比之下,對中國進口的額外10%關稅於2月4日生效。 隨著暫停期於3月4日結束,這些以《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和《國家緊急狀態法》(NEA)為由,聲稱基於國家安全而實施的關稅,對印刷業及其供應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對供應鏈的影響 加拿大為美國印刷業提供紙漿和紙張等基本材料。加拿大政府對此關稅的回應是,宣布了一系列針對價值約300億美元美國商品的報復性關稅清單,其中包括價值20億美元的紙漿和紙張產品。如果在30天關稅暫停期後這些關稅生效,它們很可能會對美國紙板市場造成重大干擾,而紙板對包裝和印刷材料至關重要。 鑒於加拿大供應北美80%的新聞用紙——2023年產量約210萬公噸,而美國僅40.9萬公噸——美國市場缺乏滿足某些類型新聞用紙需求的產能。這種對加拿大進口的依賴凸顯了美國印刷業在面對貿易限制時的脆弱性。   對行業的財務影響 潛在的關稅對印刷公司構成了雙重挑戰:吸收額外的稅收,減少其利潤;或者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一些企業聲稱25%的關稅將完全抹去他們的利潤。這兩種選擇都威脅著印刷業的穩定性。 美國製造商協會(NAM)警告,對從加拿大和墨西哥進口的商品徵收25%的關稅,每年可能增加美國製造業成本約1440億美元,而中小型企業將首當其衝。 這些關稅可能不會保護國內生產商,反而會導致營運費用增加、供應鏈中斷,以及消費者價格上漲。作為紙漿和紙張的消費者,印刷公司可能會發現自己處於不穩定的財務狀況。印刷服務供應商的客戶也可能因成本增加而決定放棄印刷。   歷史背景與行業倡導 美國印刷業以前也曾面臨關稅挑戰。在川普總統的第一任期內,該行業成功遊說反對對加拿大未塗佈機械磨木紙實施擬議的平衡稅(CVD)和反傾銷稅(AD),這可能會使合計關稅增加高達32%。當時被稱為「停止對印刷商與出版商徵收關稅聯盟」(STOPP)的聯盟,在保護該行業免受這些破壞性措施的影響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鑑於目前的關稅情況,美國印刷協會(PRINTING United Alliance)的政府事務團隊再次站出來保護該行業的利益。該團隊正在積極與政策制定者接觸,並監控美國與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之間的貿易討論。我們正在努力確保政府的決策不會扼殺美國印刷業的增長和競爭力。   展望未來 最近宣布,川普總統計劃實施互惠關稅,並在2月10日那一週對鋼鐵和鋁進口實施25%的全面關稅。這將影響美國的鋁製平版印刷版進口,因為進口商將在現有關稅的基礎上額外支付25%。 由川普於2018年談判達成的《美墨加協定》(USMCA)目前允許免關稅貿易,因此如果最終實施25%的關稅,將會有效地中止該協議。 隨著30天關稅暫停期即將屆滿,報復性關稅和持續的貿易緊張關係迫在眉睫。印刷業必須保持警惕,並倡導能夠促進確定和穩定貿易環境的政策。與政策制定者和行業利益相關者的合作,對於減輕關稅的負面影響並確保該行業未來的韌性至關重要。 在這個不確定的時期,聯盟將繼續讓其成員了解並參與進來,以便他們能夠應對不斷變化的貿易環境。 在這篇文章中,美國印刷協會(PRINTING United Alliance)政府事務經理 Stephanie Buka 討論了關稅對印刷業的影響。   內容來源: https://www.printing.org/
川普對等關稅政策對臺灣產業的衝擊分析報告
專家觀點
2025-08-01

川普對等關稅政策對臺灣產業的衝擊分析報告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就川普對等關稅,對臺灣產業的衝擊分析報告,設計印象以GPT整理的摘要報告如下,請大家參考: 一、政策概述 2025年川普政府推行「對等關稅」政策,針對全球超過180國加徵10%起跳的進口關稅,部分重要項目如鋼鐵與鋁甚至提高至50%。政策核心目的在於促進美國本土製造業,要求各國與美國維持相當水準的關稅結構,否則將面臨加徵稅率。 二、政策實施時程與關鍵變化 - 2025年4月起,美方逐步實施多項關稅措施。 - 7月中旬陸續公告各國稅率,台灣對美輸出多項品項被課徵20%以上關稅。 - 關鍵法案如OBBBA法案簽署、232條款強化,影響範圍涵蓋半導體、藥品等。 三、對臺灣產業總體影響 經濟面: - 關稅與匯率變動將侵蝕出口企業毛利。 - 根據中研院與中經院預測,臺灣GDP成長可能受限於1.66%至2.93%之間。 貿易面: - 關稅成本提高,台廠面臨轉運與重新配置供應鏈壓力。 - 日本與韓國因稅率較低,加上匯率優勢,使台灣產品競爭力下滑。 投資與技術面: - 企業加速赴美設廠,轉移產能至關稅較低的地區如墨西哥、越南。 - 部分研發中心可能外移,長期恐影響台灣創新能力。 四、各產業衝擊與回應策略 以下列舉主要受影響產業與建議因應對策: (以上為部分代表性產業,總體涵蓋20大類產業) 五、產業意見與挑戰 多數產業公協會、龍頭廠商反映如下: - 關稅衝擊與匯率升值同步發生,雙重成本壓力加劇。 - 美國市場倉儲、售後、在地組裝體系須快速建構以因應新政策。 - 中小企業彈性不足,需政府提供融資與技術升級輔導。 六、政府建議作法彙整 - 積極與美方協商過渡期與稅率認定。 - 透過外交管道拓展非美市場,如東協、歐洲。 - 增加研發補助、協助企業轉型與併購海外通路。 - 穩定匯率、促進多幣別交易以避險。 七、總結與前瞻 川普「對等關稅」政策為全球貿易格局投下震撼彈,臺灣作為出口導向國家,衝擊雖不致全面癱瘓,但中小企業韌性考驗明顯。短期需以政策工具支撐過渡,長期則需在全球供應鏈中重新定位,建構多元市場與提升附加價值。 八、全球貿易趨勢與川普政策的連動效應 美國對等關稅並非孤立事件,而是川普政府「經濟民族主義」的延續。此政策導致全球貿易秩序重整,主要表現如下: - 區域化供應鏈興起:企業傾向在目標市場附近設廠,以因應政策不確定性,美墨亞三角貿易模式日益成形。 - FTA與雙邊貿易協議再升溫:各國加緊談判新的自由貿易協定,盼與美國取得更有利關稅待遇。台灣若無正式邦交或FTA基礎,在關稅談判中易處於弱勢。 - 貿易保護主義回潮:除美國外,部分國家也開始強化自我保護機制,可能衝擊台灣自由貿易優勢地位。 台灣若要在此轉變中保有競爭力,應強化「策略談判力」與「區域整合行動力」,以避免成為全球保護主義政策的「關稅孤島」。 九、中小企業面臨的挑戰與政府角色 根據文件中產值與中小企業占比分析,受關稅影響最重者,如工具機、扣件、塑膠製品等,幾乎中小企業占比皆達90%以上,顯示: - 韌性不足:中小企業在海外設廠、資金週轉、貿易避險方面資源相對不足。 - 議價能力弱:在美國客戶與通路端的價格談判力薄弱,難以承擔關稅成本。 - 策略佈局落後:缺乏長期海外生產與市場多元化的規劃,容易因單一市場變動受創。 政府應針對中小企業推動「定向補貼+技術升級+佈局導引」三軸輔導策略,例如: - 設立關稅因應特別基金,給予具出口潛力的企業營運貸款與海外展銷補助。 - 推動智慧製造轉型補助,提升產品附加價值以減少關稅影響。 - 引導設廠選址策略,協助中小企業進入墨西哥、東協等關稅友善區。 十、高科技產業的相對抗風險能力 報告顯示半導體、電子零組件與電子材料等高科技業在銷美比率上雖偏低,但仍具重要地位。其抗風險能力來自於: - 全球布局完整:如緯創、聯發科等廠商已完成東南亞與美洲據點部署,可快速調整產能應對。 - 技術不可取代性高:晶片與電子關鍵元件屬高技術壁壘產業,美方短期內難以替代台廠產品。 - 供應鏈整合度高:能與客戶協同設計避稅方案,如修改組裝地、轉換產品報關編碼等。 但需注意的是,川普政府積極推進「晶片美國製造」,未來晶片稅與補貼政策可能成為台灣廠商隱性威脅,建議政府提前研擬應對美國補貼競爭策略。 十一、政策建議總結與未來佈局方向 綜合分析,本報告提出以下策略性政策建議: - 提升談判力:強化政府與美方溝通機制,納入關稅合理化協商議程,並加強國際遊說能量。 - 推動台美經貿合作架構深化:擴大TIFA等平台實質成果,增進產業制度化協商機制。 - 落實產業轉型與國際佈局:透過數位化、綠色轉型、智慧製造等方案提升競爭力,並建構有韌性的全球供應鏈。 - 建立即時資訊回報系統:整合產業協會回饋與企業意見,形成統一政策回應平台。 - 推動關稅衝擊模擬演練:類似災害兵推,使產業能提早規劃與因應。 唯有整合政府、產業、公協會與國際資源,台灣才能在複雜且變動的全球關稅架構中,尋求出路並鞏固競爭優勢。  
全球貿易變局:印刷業需要知道的事
專家觀點
2025-09-08

全球貿易變局:印刷業需要知道的事

  聯邦法院裁定 IEEPA 關稅 2025年8月29日,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以 7 比 4 的裁決,宣告前總統唐納·川普依據《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所加徵的關稅屬於違法。法院認定,制定關稅是國會的核心職權,IEEPA 並未將該權限授予總統。 此裁決維持了美國國際貿易法院今年5月的判決,該判決認定總統超越了 IEEPA 所賦予的權限。雖然此次裁決支持下級法院意見,但要到2025年10月14日才會生效,給予川普政府時間向最高法院提出上訴。 裁決重點: 法律依據: 法院認定 IEEPA 僅允許總統在國家緊急狀況下進行「管制」,並未授權加徵關稅或稅項。 國會職權: 法官強調,只有國會能制定關稅表。 受影響的關稅: 判決使針對多國進口的對等關稅,以及對中國、加拿大與墨西哥的關稅無效。這些關稅原用於施壓這些國家阻止芬太尼及其前體化學品流入美國。 不受影響者: 第232條針對汽車、汽車零件、鋼鐵、鋁材與銅的關稅不受影響;第301條針對中國不公平貿易行為的關稅亦不受影響。 川普政府預計將向最高法院提出上訴,最終由最高法院決定總統在貿易事務上的權限範圍。   鋁製平版印刷版材(ALPP)納入第232條 另一項與印刷產業直接相關的重要發展是,川普政府於2025年8月1日批准伊士曼柯達的請願,將鋁製平版印刷版材(ALPP)納入第232條關稅,使其須課徵50%的關稅。相關決策備忘錄可點此查閱。 對印刷業而言,這將直接推高關鍵耗材的成本,且國內替代供應有限,將加劇已因全球貿易變動而緊繃的供應鏈壓力。業者需預期成本上升、供應可能受阻,並考慮分散供應來源以降低風險。 2025年6月16日,美國印刷聯盟(PRINTING United Alliance)作為關稅改革聯盟成員,參與聯署意見,對第232條鋼鋁及衍生品的新納入程序表達關切。相關信函可點此查閱。 此外,聯盟支持全美製造商協會提出的「美國製造投資加速計畫」。該計畫提出以務實的貿易政策強化美國製造業,並意在與川普政府展開對話。詳細內容可參閱 Manufacturing Pass。   美歐宣布貿易框架協議 經過多輪談判,美國白宮與歐盟於2025年8月21日發表聯合聲明,公布「互惠、公平、平衡貿易框架協議」。歐盟亦發布 Q&A 文件。此協議標誌跨大西洋貿易政策的重要重整,旨在化解緊張並為主要產業設定新關稅架構,目標是「解決美歐貿易不平衡,釋放雙方經濟的全部潛力」。 協議重點: 第232條: 美國將把「最惠國關稅(MFN)」與第232條關稅總和上限設為15%,並對飛機、飛機零件、軟木等指定產品僅適用MFN稅率。此15%上限亦適用於藥品、半導體與木材,這些產品目前正接受第232條調查。 鋼鐵與鋁材: 歐盟進口鋼鋁產品將維持50%關稅,但協議開放未來引入關稅配額制的可能性,部分數量可享優惠稅率。 汽車: 當歐盟實施降稅後,美國將調整對汽車及零件的關稅。MFN 稅率15%以上的產品將免於第232條關稅;低於15%的則適用15%的綜合稅率。雙方還同意互認汽車標準。 其他條款: 歐盟承諾取消對美國工業品的關稅,並給予美國食品(堅果、水果、豬肉、野牛肉、乳製品等)優惠市場准入。歐盟同意在未來三年額外購買750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產品,並在2029年前對美國投資6000億美元。美國出口至歐盟的關稅不會提高。 監管負擔: 協議指出,歐盟將努力減少對美國企業的不利監管,包括影響以紙材為基材的印刷品的「歐盟森林砍伐法規」。 對印刷產業而言,此協議有助於降低不確定性與投入成本。隨著歐盟取消美國工業品關稅,美方第232條關稅上限設為15%,印刷業可期待紙張、油墨、塗料及機械零件等關鍵物資的價格與供應更趨穩定。該協議也強化了跨大西洋供應鏈,對美國印刷與包裝企業的競爭力十分重要。   對印度的新關稅措施 2025年8月6日,川普總統簽署行政命令,對來自印度的進口產品加徵額外25% IEEPA 關稅。該措施於8月27日生效,與先前的25%對等關稅合併,使許多印度商品的總關稅達到50%。川普總統指出,印度直接或間接進口俄羅斯石油構成國安威脅,因此啟動此關稅措施。 然而,近期聯邦上訴法院的裁決直接影響到這項25% IEEPA 對印關稅的合法性。但就目前而言,對印度商品的50%關稅仍在實施中。 受影響產業: 汽車、皮革製品、食品、珠寶,尤以紡織與塑膠業為主。印刷產業涉及紡織品與塑膠印刷,亦仰賴部分來自印度的原料與服務。美國數位印刷服務供應商若依賴印度纖維、紡織品及塑膠,將面臨成本上升與交期延長,因供應商需要調整貿易路線與生產策略。印刷業應考慮分散供應商或簽訂長期合約以減少衝擊。 部分已在第232條規範下的商品(如鋼、鋁、汽車、汽車零件、銅、藥品與電子產品)不受影響;法定豁免品(如捐贈物資與資訊材料)亦不受影響。 詳情可參閱白宮事實表與美國海關邊境保護局發布的指引。   展望 隨著聯邦巡迴法院對總統緊急權徵稅提出質疑,貿易環境仍存在不確定性,令印刷業的全球供應鏈管理更複雜。而鋁製平版印刷版材被納入第232條50%關稅,更凸顯貿易決策對產業成本的即時影響。 另一方面,美歐貿易協議為包括印刷業在內的美國製造商提供更大市場准入與穩定性;但對印度的新一輪50%關稅則顯示,美國貿易政策仍將與更廣泛的外交政策緊密掛鉤。 總結來說,美國印刷聯盟將持續與政策制定者合作,推動國內製造發展,同時維護印刷產業的長期競爭力。政府事務團隊將持續追蹤並通報最新發展,以便業者能夠提前規劃,應對市場變化。   內容來源: https://www.printing.org/
關稅對美國印刷業的影響
專家觀點
2025-08-18

關稅對美國印刷業的影響

關稅延期: 唐納德·川普總統於2025年3月6日簽署行政命令,將他第一任期內與墨西哥和加拿大簽署的《美墨加協定》(USMCA)所涵蓋的商品關稅延遲至2025年4月2日。如果商品關稅不符合USMCA的原產地規則,則25%的關稅將適用。 生效日期: 對墨西哥和加拿大產品實施的《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關稅豁免,適用於在2025年3月7日東部標準時間凌晨12:01或之後,進口或從倉庫提領供消費的商品。對於在3月4日12:01至3月7日午夜期間進口的商品,所有跡象表明25%的關稅將適用,且預計不會退款。    在唐納德·川普總統最近宣布實施全面關稅後,美國印刷業面臨著新的挑戰。2月1日,川普總統對所有從墨西哥和加拿大進口的商品徵收25%的關稅(不包括對加拿大能源資源徵收的10%關稅),並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額外徵收10%的關稅(對中國已存在301條款關稅)。 然而,2月2日,在墨西哥和加拿大同意加強邊境安全措施後,川普總統宣布暫停對加拿大和墨西哥進口的商品徵收關稅30天。相比之下,對中國進口的額外10%關稅於2月4日生效。 隨著暫停期於3月4日結束,這些以《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和《國家緊急狀態法》(NEA)為由,聲稱基於國家安全而實施的關稅,對印刷業及其供應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對供應鏈的影響 加拿大為美國印刷業提供紙漿和紙張等基本材料。加拿大政府對此關稅的回應是,宣布了一系列針對價值約300億美元美國商品的報復性關稅清單,其中包括價值20億美元的紙漿和紙張產品。如果在30天關稅暫停期後這些關稅生效,它們很可能會對美國紙板市場造成重大干擾,而紙板對包裝和印刷材料至關重要。 鑒於加拿大供應北美80%的新聞用紙——2023年產量約210萬公噸,而美國僅40.9萬公噸——美國市場缺乏滿足某些類型新聞用紙需求的產能。這種對加拿大進口的依賴凸顯了美國印刷業在面對貿易限制時的脆弱性。   對行業的財務影響 潛在的關稅對印刷公司構成了雙重挑戰:吸收額外的稅收,減少其利潤;或者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一些企業聲稱25%的關稅將完全抹去他們的利潤。這兩種選擇都威脅著印刷業的穩定性。 美國製造商協會(NAM)警告,對從加拿大和墨西哥進口的商品徵收25%的關稅,每年可能增加美國製造業成本約1440億美元,而中小型企業將首當其衝。 這些關稅可能不會保護國內生產商,反而會導致營運費用增加、供應鏈中斷,以及消費者價格上漲。作為紙漿和紙張的消費者,印刷公司可能會發現自己處於不穩定的財務狀況。印刷服務供應商的客戶也可能因成本增加而決定放棄印刷。   歷史背景與行業倡導 美國印刷業以前也曾面臨關稅挑戰。在川普總統的第一任期內,該行業成功遊說反對對加拿大未塗佈機械磨木紙實施擬議的平衡稅(CVD)和反傾銷稅(AD),這可能會使合計關稅增加高達32%。當時被稱為「停止對印刷商與出版商徵收關稅聯盟」(STOPP)的聯盟,在保護該行業免受這些破壞性措施的影響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鑑於目前的關稅情況,美國印刷協會(PRINTING United Alliance)的政府事務團隊再次站出來保護該行業的利益。該團隊正在積極與政策制定者接觸,並監控美國與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之間的貿易討論。我們正在努力確保政府的決策不會扼殺美國印刷業的增長和競爭力。   展望未來 最近宣布,川普總統計劃實施互惠關稅,並在2月10日那一週對鋼鐵和鋁進口實施25%的全面關稅。這將影響美國的鋁製平版印刷版進口,因為進口商將在現有關稅的基礎上額外支付25%。 由川普於2018年談判達成的《美墨加協定》(USMCA)目前允許免關稅貿易,因此如果最終實施25%的關稅,將會有效地中止該協議。 隨著30天關稅暫停期即將屆滿,報復性關稅和持續的貿易緊張關係迫在眉睫。印刷業必須保持警惕,並倡導能夠促進確定和穩定貿易環境的政策。與政策制定者和行業利益相關者的合作,對於減輕關稅的負面影響並確保該行業未來的韌性至關重要。 在這個不確定的時期,聯盟將繼續讓其成員了解並參與進來,以便他們能夠應對不斷變化的貿易環境。 在這篇文章中,美國印刷協會(PRINTING United Alliance)政府事務經理 Stephanie Buka 討論了關稅對印刷業的影響。   內容來源: https://www.printing.org/
川普對等關稅政策對臺灣產業的衝擊分析報告
專家觀點
2025-08-01

川普對等關稅政策對臺灣產業的衝擊分析報告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就川普對等關稅,對臺灣產業的衝擊分析報告,設計印象以GPT整理的摘要報告如下,請大家參考: 一、政策概述 2025年川普政府推行「對等關稅」政策,針對全球超過180國加徵10%起跳的進口關稅,部分重要項目如鋼鐵與鋁甚至提高至50%。政策核心目的在於促進美國本土製造業,要求各國與美國維持相當水準的關稅結構,否則將面臨加徵稅率。 二、政策實施時程與關鍵變化 - 2025年4月起,美方逐步實施多項關稅措施。 - 7月中旬陸續公告各國稅率,台灣對美輸出多項品項被課徵20%以上關稅。 - 關鍵法案如OBBBA法案簽署、232條款強化,影響範圍涵蓋半導體、藥品等。 三、對臺灣產業總體影響 經濟面: - 關稅與匯率變動將侵蝕出口企業毛利。 - 根據中研院與中經院預測,臺灣GDP成長可能受限於1.66%至2.93%之間。 貿易面: - 關稅成本提高,台廠面臨轉運與重新配置供應鏈壓力。 - 日本與韓國因稅率較低,加上匯率優勢,使台灣產品競爭力下滑。 投資與技術面: - 企業加速赴美設廠,轉移產能至關稅較低的地區如墨西哥、越南。 - 部分研發中心可能外移,長期恐影響台灣創新能力。 四、各產業衝擊與回應策略 以下列舉主要受影響產業與建議因應對策: (以上為部分代表性產業,總體涵蓋20大類產業) 五、產業意見與挑戰 多數產業公協會、龍頭廠商反映如下: - 關稅衝擊與匯率升值同步發生,雙重成本壓力加劇。 - 美國市場倉儲、售後、在地組裝體系須快速建構以因應新政策。 - 中小企業彈性不足,需政府提供融資與技術升級輔導。 六、政府建議作法彙整 - 積極與美方協商過渡期與稅率認定。 - 透過外交管道拓展非美市場,如東協、歐洲。 - 增加研發補助、協助企業轉型與併購海外通路。 - 穩定匯率、促進多幣別交易以避險。 七、總結與前瞻 川普「對等關稅」政策為全球貿易格局投下震撼彈,臺灣作為出口導向國家,衝擊雖不致全面癱瘓,但中小企業韌性考驗明顯。短期需以政策工具支撐過渡,長期則需在全球供應鏈中重新定位,建構多元市場與提升附加價值。 八、全球貿易趨勢與川普政策的連動效應 美國對等關稅並非孤立事件,而是川普政府「經濟民族主義」的延續。此政策導致全球貿易秩序重整,主要表現如下: - 區域化供應鏈興起:企業傾向在目標市場附近設廠,以因應政策不確定性,美墨亞三角貿易模式日益成形。 - FTA與雙邊貿易協議再升溫:各國加緊談判新的自由貿易協定,盼與美國取得更有利關稅待遇。台灣若無正式邦交或FTA基礎,在關稅談判中易處於弱勢。 - 貿易保護主義回潮:除美國外,部分國家也開始強化自我保護機制,可能衝擊台灣自由貿易優勢地位。 台灣若要在此轉變中保有競爭力,應強化「策略談判力」與「區域整合行動力」,以避免成為全球保護主義政策的「關稅孤島」。 九、中小企業面臨的挑戰與政府角色 根據文件中產值與中小企業占比分析,受關稅影響最重者,如工具機、扣件、塑膠製品等,幾乎中小企業占比皆達90%以上,顯示: - 韌性不足:中小企業在海外設廠、資金週轉、貿易避險方面資源相對不足。 - 議價能力弱:在美國客戶與通路端的價格談判力薄弱,難以承擔關稅成本。 - 策略佈局落後:缺乏長期海外生產與市場多元化的規劃,容易因單一市場變動受創。 政府應針對中小企業推動「定向補貼+技術升級+佈局導引」三軸輔導策略,例如: - 設立關稅因應特別基金,給予具出口潛力的企業營運貸款與海外展銷補助。 - 推動智慧製造轉型補助,提升產品附加價值以減少關稅影響。 - 引導設廠選址策略,協助中小企業進入墨西哥、東協等關稅友善區。 十、高科技產業的相對抗風險能力 報告顯示半導體、電子零組件與電子材料等高科技業在銷美比率上雖偏低,但仍具重要地位。其抗風險能力來自於: - 全球布局完整:如緯創、聯發科等廠商已完成東南亞與美洲據點部署,可快速調整產能應對。 - 技術不可取代性高:晶片與電子關鍵元件屬高技術壁壘產業,美方短期內難以替代台廠產品。 - 供應鏈整合度高:能與客戶協同設計避稅方案,如修改組裝地、轉換產品報關編碼等。 但需注意的是,川普政府積極推進「晶片美國製造」,未來晶片稅與補貼政策可能成為台灣廠商隱性威脅,建議政府提前研擬應對美國補貼競爭策略。 十一、政策建議總結與未來佈局方向 綜合分析,本報告提出以下策略性政策建議: - 提升談判力:強化政府與美方溝通機制,納入關稅合理化協商議程,並加強國際遊說能量。 - 推動台美經貿合作架構深化:擴大TIFA等平台實質成果,增進產業制度化協商機制。 - 落實產業轉型與國際佈局:透過數位化、綠色轉型、智慧製造等方案提升競爭力,並建構有韌性的全球供應鏈。 - 建立即時資訊回報系統:整合產業協會回饋與企業意見,形成統一政策回應平台。 - 推動關稅衝擊模擬演練:類似災害兵推,使產業能提早規劃與因應。 唯有整合政府、產業、公協會與國際資源,台灣才能在複雜且變動的全球關稅架構中,尋求出路並鞏固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