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項是糖果還是毒藥?-1
設計創意
2025-10-17

獎項是糖果還是毒藥?-1

在當今的設計領域中,獎項已經成為評定設計專業成就的重要指標。2024英國D&AD台灣展覽以「獎項是糖果還是毒藥?」為主題,旨在激發對於獎項意義的深度思考與辯證。這個看似相互矛盾的問題,意圖呈現獎項存在的雙重性:它既能激勵創意,成為創作者的動力,也可能成為創意的束縛,限制設計師的表現與思維自由。 這一個主題的深度,還牽涉到文化背景的探討。自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國家在設計教育與產業上的卓越成就,奠定了其在全球設計領域中的主導地位。國際知名的設計獎項,例如D&AD、One Show與Red Dot等,已成為衡量設計卓越與創新能力的重要標準。這些獎項不僅僅具備極高的專業公信力,更象徵著全球設計界對創意的認可與讚譽。然而,這種西方主導的評價體系,也可能讓一些文化背景較為薄弱的設計師,過度依賴這些國際獎項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西方國家主導文化的影響 自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國家在設計教育與產業方面的領先地位,使其建立嚴格的設計標準與評判標準。D&AD、One Show及Red Dot等國際性設計競賽,已經成為衡量設計專業能力和創新的全球性指標。 對於來自文化或資源相對薄弱地區的設計師而言,贏得這些獎項象徵著突破地域限制,進入國際舞台的機會。然而,這樣的熱衷也可能使得設計師在追求國際獎項的過程中,陷入依賴與模仿的創作模式,忽視了對自身文化特質的挖掘與發展。 華人文化中的自信挑戰 在華人文化中,長期以來強調集體價值與謙遜,較少強調對個人創意與表達的肯定。這一文化現象使得設計師可能低估自身的創作價值,將西方的評價標準視為唯一衡量的準則。 台灣的設計教育深受西方影響,課程內容與評價體系多以國際標準為參照,這使得不少的設計師在創作過程中,容易模仿國際趨勢潮流,而非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創意風格。 ●2024年D&AD台灣展覽外牆視覺,凸顯「獎項是糖果還是毒藥?」的展覽核心主題   D&AD展覽主題的意圖 在這樣的背景下,2024年D&AD台灣展覽提出的「獎項是糖果還是毒藥?」的主題,正是希望引導華人設計師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與定位。展覽的目的不僅僅是質疑獎項本身,更是引發設計師反思:獎項是否真正代表設計的核心價值,還是僅僅成為表面上的榮耀? 此次D&AD台灣展希望強調,設計的真正價值應該回歸創意與設計本質的探索,而非過度依賴外部的評價體系。 讓獎項成反思契機的初始構想 展覽的視覺設計通常是根據展覽內容進行規劃,尤其是對於具有特定個人風格的藝術設計展,其視覺設計必然圍繞展覽者的作品理念與想法展開。然而,當談及廣告設計相關獎項的展覽時,由於入選作品繁多且風格各異,往往缺乏統一的主題來做為視覺的核心。因此,這類展覽的視覺設計常常面臨更大的挑戰。 從慣例的設計模式來看,當設計師接到展覽海報設計的邀請時,通常第一反應會依據展覽的內容來發展設計。然而,展覽海報不僅僅是宣傳工具,它同時也能作為策展的一種手段,這一思考方式正是筆者在早期探索設計可能性時所重視的方向之一。 「獎項是糖果還是毒藥?」這個問題作為展覽主題的起源,源自於2009年回到台灣後,受邀至多所大學演講,主題多聚焦於分析國際設計競賽與其得獎作品。這些經歷讓筆者回想起1986年高職美工科畢業後,當時在出版社擔任助理美術編輯的經歷。那時,筆者依然會在工作之餘翻閱美展得獎作品的書籍,從中汲取設計的標準與靈感。 1987年,筆者有幸在台北市美展的設計類中獲獎,這份成就感促使我積極參與各類比賽,並累積了不少經驗與自信。然而,這段看似順利的經歷,在筆者進入實踐應用美術科三年制專科時,遭遇了一次重大衝擊。當時筆者將自己的參賽作品展示給課堂老師看,期望能夠獲得一些指導,卻被老師當著全班面前指著筆者鼻子大罵:“李根在,你的設計已經死了,不要再做設計了!”這番話令我震驚且困惑,尤其是在筆者獲得獎項,並且作品被認為是優秀的情況下。 這份困惑並未持續太久,在二年級時,筆者發現那些沒有太多既有學習經驗束縛的同學,反而能以更開放與自由的視角來探索設計。而我,由於過去的技術訓練與以比賽為導向的創作方式,漸漸將自己的設計風格固化。當我將自己一年級所獲獎的作品集中起來檢視時,驚訝地發現這些作品雖然風格統一並屢屢得獎,但卻缺乏多樣性與創新性。這讓筆者深刻理解老師當時批評我的設計“死了”的真正意涵:過於追求獎項,雖然能帶來外在的成就,但若缺乏反思與自我突破,設計的可能性便會被侷限。 回到台灣後,筆者受邀前往分享國際競賽相關議題時,不禁回想起那年一段重要的經歷。參加比賽是檢視自己設計能力的一種方式,而獲得獎項則是作品在專業評審中獲得肯定的象徵。然而,若是將比賽與得獎視為終極的目標,是否會反而侷限設計師的創作可能性? 十多年前,筆者曾與一位設計師朋友在線上頻繁交流。有一次,筆者分享了自己對海報本質的體會:海報的關鍵不在於其尺寸,而在於它所承載並傳遞訊息的功能。即便是一張A4紙,只要能有效的傳遞訊息,也應該被視為海報。然而,這位常常參加國際海報雙年展的朋友對此嗤之以鼻,認為這種看法站不住腳。他提到,歐洲的教科書已經明確規範,海報應有特定的尺寸,並反問道:“你拿A4的「海報」去華沙,他們會收嗎?” ●設計規劃完整的2024年D&AD台灣展覽視覺應用項目  
『設計印象雜誌』
橫跨印刷及設計領域的專業媒體,兩個月發行一期紙本雜誌,網站不定期更新
獎項是糖果還是毒藥?-2
設計創意
2025-10-17

獎項是糖果還是毒藥?-2

獎項是糖果還是毒藥的反思 上面這段對話讓筆者深刻的意識到,當設計的目標過度集中於比賽與獎項時,可能會侷限設計師的創作想像力。因此,筆者開始反思:獎項究竟是“糖果”還是“毒藥”? 當筆者開始構思2024年英國D&AD的台灣展覽視覺時,正是因為在去年五月受邀擔任D&AD Typography類別的評審團主席,我在倫敦評審現場目睹激烈的討論和分歧,這使得筆者對設計思考有了更多反思。這些獲獎作品代表著設計領域的高水準,無疑會成為全球設計師的創作參考作品。然而,當我想到在校學生的學習過程時,不禁質疑,這些獲獎作品是否真的是學生的最高標準?從學習的角度來看,是否應該引導學生超越那些已被肯定的作品,並朝向未來尚未被認可的創新設計發展,這才是從事教育的真正目標? “獎項是糖果還是毒藥?”這一問題作為展覽核心,旨在將獎項這一普遍存在的現象轉化為一個深刻的反思命題。獎項的意義在於表彰創意與卓越,但當過度依賴獎項作為設計價值的唯一標準時,往往會忽視創作本質。此次展覽希望透過這一問題,引發觀眾與參與者的深層思考,並激發更多對設計本質的探索。 即便是一張A4大小的紙張,承載了訊息並貼在牆面上,也能視為海報。在十多年前,筆者曾深入思考過海報本質,這個想法隨之油然而生。海報的起源,在中國傳統中有著「四海通報」的稱呼,強調其作為訊息傳遞工具的功能,特別在商業與公共領域,用於發布消息、公告或宣傳活動。這種名稱背後,蘊含著將訊息廣泛傳播至「四海」的寓意,反映了傳統文化中的通達性理想。另一方面,「招貼」一詞則更直接地描述了海報的用途,即透過將宣傳內容「招」引公眾的注意並張「貼」於牆面、公共場所等顯眼位置,強調了海報作為物理媒介的特性和行動屬性。 「四海通報」偏重於功能性的描述,強調海報的廣播式傳播特性,側重訊息的普及性;而「招貼」則注重形式和物理呈現,突顯這一媒介在公共空間中的可視性與引人注目性。無論是「海報」還是「招貼」,其核心本質都指向公開張貼與廣而告之的功能。從溝通的角度看,無論是規模多大的海報,甚至一張A4大小的紙張,只要承載著訊息並貼在牆面上,仍可以視為海報。 在此次展覽的宣傳中,筆者希望以開放的方式鼓勵學生設計師從不同角度解讀這一主題。在海報設計上,筆者從十多年前的這個想法中得到了靈感,並將其與此次展覽的主題相結合-「獎項是糖果還是毒藥?」這個帶有哲學意味的提問,旨在激發參與者的反思。參與者,無論是研究生還是設計師,都被邀請利用已印有展覽資訊的16×16公分小卡片,作為回應主題的元素。透過他們的創意思維,將這些小卡片拼貼成圖案,並將其張貼於校園牆面上。每一個作品旁邊都有標註展覽資訊,以及參與的學生設計師對於這個問題的創作說明。在這樣的呈現中,這些作品不僅成為策展內容的一部分,也成為英國D&AD展覽海報的視覺延伸,並與校園環境視覺相結合,帶來不同層次的思考與互動。 ●突破傳統海報框架的展覽海報系列,實現作品與宣傳的雙重功能,並讓每個作品不僅是藝術的呈現,也成為展覽訊息的傳遞者(海報設計團隊╱朱冠丞、陳冠霖、歐謹瑄、李真慧、蔡文容)  設計過程強調啟發與實驗性 展覽的設計過程強調啟發性與實驗性,學生在創作中經歷了以下幾個步驟: (一)問題意識的建立╱學生首先被引導反思自己對獎項的態度,這一個過程促使他們重新檢視對成功與創作的看法,並對自己的創作動機進行深度反思。 (二)視覺語言的探索╱學生們透過圖像、文字或符號的形式,探索如何表達對主題的理解。例如,一些作品運用了糖果般甜美的色彩來象徵成功的喜悅,並以陰暗的背景隱喻獎項可能帶來的壓力與挑戰。 (三)展示形式的設計╱學生將印有展覽資訊的小卡片轉化為回應主題的視覺圖案,並將這些作品拼貼成一種「不像海報的海報」。這些作品被巧妙地分散在校園的各個不同角落,同時採取非傳統的展示方式,旨在引起觀眾的注意,並激發他們對作品背後意圖的好奇心。 此外,每件作品旁並附有創作者的說明卡,解釋其對主題的回應以及創意理念。這些作品同時充當了展覽的宣傳海報,突破了傳統海報的框架,實現了作品與宣傳的雙重功能,讓每一個作品不僅是藝術的呈現,也成為了展覽訊息的傳遞者。 展覽後續的回應與影響 在展覽期間,一名美術班學生於其YouTube影片中提出對學生美展的種種質疑,並引發網路上的一陣討論,展覽主題也引起不少反思與討論。因應網路上的熱議,媒體記者致電詢問,希望筆者能分享此次展覽主題的觀點。最終,相關內容在新聞媒體上得以刊登,並對展覽進行介紹。 而在社交媒體及學術界方面,一些人對於展覽所傳遞的訊息給予高度評價。他們認為,這是一個鼓勵設計師重新審視自身價值與定位的有力嘗試。然而,也有部分觀點指出,過於批判獎項的作用可能會忽視其積極意義。獎項,作為對努力與創意的肯定,在許多情況下能夠為設計師提供展示的舞台與機會,幫助他們在更廣泛的層面上得到認可與肯定。因此,如何在反思與肯定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將是未來值得持續探討的議題。 在參與回應的學生中,有不少已獲得國際獎項。例如,有學生的課堂作業在大二時便榮獲台灣國際平面設計大賽金獎,甚至獲得紅點設計概念獎的最佳獎項。然而,也有學生未能入選。他們透過創作過程中的反思與討論,重新審視自己的目標與定位,進一步深化對設計價值的理解。 然而,最重要的是,透過這個國際設計獎項展覽,從展覽主題設定到突破傳統宣傳方式的嘗試,重新審視對設計媒介的理解並開拓設計思維的可能性。這正是筆者在引入國際設計獎項展覽時所期望的附加價值,不僅是觀看國際設計獎項的獲獎作品,更是在實際策劃展覽的過程中,拓展設計的無限可能。
不斷發展的平台:印刷貿易展的未來
包裝未來
2025-08-18

不斷發展的平台:印刷貿易展的未來

  長期以來,貿易展會一直是印刷業的支柱——它是發布新技術、加強合作夥伴關係和吸引客戶的平台。然而,在一個正在經歷重大轉型、世界仍在適應後疫情時代的行業中,這些展會的形式和功能正在被重新審視。 隨著差旅費、展覽費、混合辦公文化以及通訊數位化的不斷攀升,大型展覽面臨壓力。然而,面對面互動的價值仍然存在。印刷業的機會不在於放棄貿易展會,而是重新構想展會的利用方式。   塑造參與度的新趨勢 一些關鍵趨勢正在湧現,它們將塑造貿易展會的未來。其中最主要的趨勢是向混合模式的轉變——將線下活動與數位元素結合,以擴大影響力和持續時間,並將會議元素融入活動中。與大型活動相比,參展商越來越青睞區域性和小眾聚會,並專注於與特定受眾進行高價值互動。 同時,傳統的被動式展示正被注重互動性的沉浸式、動手式環境所取代。參展商不再只是簡單地展示產品,而是在實際操作中展示解決方案。同時,內容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思想領導力會議、案例研究演示和教育小組吸引了那些尋求真知灼見而非僅僅聽取推銷的觀眾。   過時的方法正在逐漸消失 傳統貿易展會模式的某些元素正在迅速過時。大型、靜態且參與度低的展品正在失去吸引力。同樣,昂貴的重型機械運輸和安裝成本也正在被重新評估——除非有強有力的商業理由和明確的投資回報。 參展商也不再只關注客流量等表面指標。如今,諸如潛在客戶品質、參與度和品牌回憶度等有意義的衡量指標,對於證明參展意義至關重要。   抓住戰略機遇 對於印刷企業來說,貿易展會仍然是一個強大的平台——但成功取決於更審慎、更整合的策略。參展商必須從產品銷售商轉變為解決方案提供者。展會應該用來展示創新、自動化和永續發展的實力,而不僅僅是目錄上的特色。 重要的是,參展應該成為更廣泛的行銷策略的一部分。展前推廣、即時內容創作以及展後追蹤可以提升每場活動的價值,並建立更牢固的客戶聯繫。   重新思考投資報酬率 隨著預算緊縮和對行銷支出的審查日益嚴格,企業在開展活動之前需要提出正確的問題。展會是否符合我們的受眾和策略重點?我們能否呈現互動性強且內容豐富的展會?我們衡量的成果是否超越了人數的限制?這些投資是否可以更好地分配到其他方面?   相關性和再創造 印刷業貿易展會的未來在於敏捷性、相關性和體驗。那些採用混合交付方式、提供教育內容並與目標受眾進行有意義的互動的活動將繼續保持價值。 對於供應商、印刷商和技術提供者來說,挑戰在於改變他們的出現方式,並確保他們所提供的產品能夠滿足不斷變化的市場的需求。   東尼伯特蘭 (Tony Bertrand) 是 Ball & Dogget 的銷售和行銷總經理。   內容來源: https://www.print21.com.au/
就是愛台灣林磐聳台灣意象展(一)
設計創意
2025-07-21

就是愛台灣林磐聳台灣意象展(一)

備受期待矚目的「就是愛,台灣:2025林磐聳台灣意象展」,已於今年1月15日至3月10日假台北市中正紀念堂一樓第二、三展覽廳盛大開展,並在1月17日下午三點舉行開幕典禮,場面熱鬧隆重。展覽集結來自美國、日本、韓國、香港、澳門及台灣文化界、藝術界、設計界近300位出席共襄盛舉,可說是亞洲藝術與設計的盛會,也展現出林磐聳多年來穿梭國際所累積的人脈資源,將台灣的人文風景走向世界,讓世界看見台灣的非凡價值。 開幕貴賓雲集看見台灣價值 開幕典禮整個展場以台灣島嶼造形,作為藝術與設計為文化載體,期待讓世界看見台灣。活動會場滿滿人潮、嘉賓雲集,出席貴賓有: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文化部藝術發展司司長周雅菁、交通部常務次長林國顯、交通部觀光署國際組組長黃易成、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代理處長張惠珠、展出人林磐聳、策展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教授廖仁義、外交部NGO非政府組織國際事務辦公室執行長陳剛毅、行政院文建會前主委暨白鷺鷥文教基金會榮譽董事長陳郁秀、交通部前部長暨陽明山未來學社理事長葉匡時、財政部前次長暨匯宏顧問公司董事長楊子江、經濟部前次長暨前駐新加坡大使謝發達、行政院前政務委員暨台藝大前校長黃光男教授、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陳殿禮、金門縣文化局長呂坤和、嘉義縣文化局前局長許有仁、嘉義市文化局前局長盧怡君、國家文藝獎及行政院文化獎得主廖修平與李敏勇,以及此次合辦單位創價美術館洪玉柱副理事長、林志銳副館長等人。 ●主辦單位、策展人、展出人及出席貴賓代表開幕剪綵活動,由右至左依序為金張熙、陳文堂、謝發達、陳殿禮、黃光男、李敏勇、馮文偉、洪玉柱、陳郁秀、張惠珠、周雅菁、王時思、林磐聳、廖仁義、林國顯、陳剛毅、白金男、柳允皓、野老朝雄、小川明生、劉小康、朱焯信、葉匡時、楊子江、廖修平、楊夏蕙、金大烈、陳俊宏   ●於中正紀念堂舉行的「就是愛,台灣:2025林磐聳台灣意象展」開幕出席貴賓合影
就是愛台灣林磐聳台灣意象展(二)
設計創意
2025-07-21

就是愛台灣林磐聳台灣意象展(二)

還有此次專程從國外前來的貴賓:1988年漢城奧運會設計師及2002年世界杯足球賽設計委員會主席白金男、2020年東京奧運會會徽設計師野老朝雄、韓國現代設計師協會會長柳允皓賢伉儷暨副會長李佳樺、日本平面設計師協會理事小川明生賢伉儷、香港設計創意總會秘書長劉小康賢伉儷、澳門設計師協會前會長朱焯信暨馮文偉、日本紀錄片導演小松孝英及拍攝團隊等人、來自美國聖荷西金張熙教授等人。 另外,溫世仁先生所創立的「看見台灣基金會」陳文堂執行長、Kris副執行長、鍾主民顧問、林聖忠顧問,中華郵政王婉如副主任委員及集郵處同仁、前台北房屋董事長葉條輝、經濟日報副社長周祖誠。以及台灣各個藝術與設計社團協會貴賓:台灣美術院院長蘇憲法、鐘有輝副院長、李振明副院長、林章湖院士、林雪卿院士等藝術家;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楊夏蕙、謝義鎗、楊宗魁、施令紅、林文彥、許和捷、陳秀真等歷任理事長;台灣海報設計協會游明龍、柯鴻圖、林俊良、吳介民等歷任理事長;中華平面設計協會簡正宗、程湘如、章琦玫、王德明等歷任理事長;中華企業形象發展協會張百清、夏發凡等歷任理事長;高雄市廣告創意協會林宏澤、林國慶、洪世杰、張芳榜、李宏文等歷任理事長;台灣包裝設計協會理事長李宛玲、高雄文化設計發展協會理事長孫政賢、台南市美術設計協會輔導理事長陳昭岑。 台灣各個藝術院校出席貴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李振明、林俊良、劉建成、莊連東等歷任院長,美術系孫翼華主任、設計系蘇文清主任,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學院徐秀菊院長、亞洲大學創意設計學院創院院長陳俊宏、謝省民院長,東海大學藝術學院許和捷院長。另外還有林磐聳五十年前高中畢業同班同學,從屏東、高雄、嘉義、台北各地前來。以及林磐聳四十幾年前臺師大美術系同班同學,臺師大美術研究所同班同學韓國金大烈教授、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前處長劉芳如等人。 ●展出人林磐聳與90幅「台灣練習曲」合影,林磐聳自2005年~2024年間,陸續以台灣島嶼圖像發想之作-「台灣練習曲」系列作品,林磐聳被譽為「台灣設計發光體」、「台灣設計界導師」,不但是國內設計文化推手,更是創作能量源源不絕的設計藝術家
就是愛台灣林磐聳台灣意象展(三)
設計創意
2025-07-21

就是愛台灣林磐聳台灣意象展(三)

就是愛台灣讓世界看見台灣 在簡短介紹出席貴賓後,首先由策展人廖仁義代表致詞,他表達對林磐聳充滿「豐沛生命力」、「活潑創造力」、「熱情行動力」的藝術實踐感動,其創作與生命已經與台灣這塊土地連結,每一時刻無不在繪製台灣、寫下他對台灣的情感,並身體力行扛著台灣走向全世界。 展出人林磐聳也指出,展覽名稱「就是愛,台灣」,反過來是「台灣,就是愛」。台灣是一個充滿愛的地方,這塊土地擁有豐富的生態環境,孕育出多元的物種,土地之愛讓物種得以在此綿延不絕;這塊土地有來自不同的族群與文化,讓大家在此可以繁衍後代、生生不息;這塊土地追求自由的夢想、構築民主的樂園,讓大家可以百花怒放、和而不同;這塊土地最美的風景是人,土地上的人民愛自然、愛生命、愛人類,所以台灣就是一個愛的島嶼,因此本次展覽以「就是愛,台灣」作為題目,整體展覽就是以台灣島嶼作為主要圖像,演化成為明確的符號,透過藝術與設計的文化載體,期待這塊土地上的子民都能夠珍愛台灣,進而讓世界看見台灣。 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致詞時表示,林磐聳作品能夠勇敢、恆常地敘述對台灣的深摯感情,在今天台灣社會更顯得珍貴。中正紀念堂這個特殊場域,同時承載著台灣不同階段歷史過程,也是民眾生活使用的空間,此次展覽除了有助中正紀念堂走向更開放、更貼近民眾,更重要的是讓大家能重新看到台灣及自己對台灣的感情。王時思感性地說,台灣是個值得我們驕傲、也能把我們連結在一起的地方,在這麼衝突而矛盾的環境中,就是因為這份對台灣的愛,大家仍然選擇站在一起,期許大家用愛來迎接2025新的一年。 中正紀念堂管理處代理處長張惠珠特別感謝合辦單位創價美術館無償出借近80件典藏林磐聳作品。交通部常務次長林國顯表示,交通部及轄下單位長期與林磐聳合作積極把台灣帶到全世界,希望這股力量能持續擴散發揚。白鷺鷥文教基金會榮譽董事長陳郁秀則細數與林磐聳相識結緣及合作過程,對其熱愛台灣及其藝術能量深受感動。特地遠從韓國來台的設計界大老白金男相當佩服林磐聳源源不絕的藝術活力,同時感謝林磐聳夫人長年的奉獻犧牲。
就是愛台灣林磐聳台灣意象展(四)
設計創意
2025-07-21

就是愛台灣林磐聳台灣意象展(四)

四大主題展區展現深耕在地 此次展覽完整呈現台灣設計界導師林磐聳在CI設計、海報設計及藝術創作的傑出成果,以林磐聳長久以來的創作核心理念「就是愛,台灣」為名,現場超過2,000件展品,依策展脈絡呈現在370坪的展場空間,充分展現藝術家源源不絕的創作能量及對台灣這片土地的熱愛。更讓人看到台灣藝術家如何從這塊土地汲取養分、展現獨特風貌,進而將台灣意象與設計推上國際舞台,令人感動讚嘆。 該展聚焦四大主題展區,包含「台灣形象CI設計」、「台灣印象海報設計」、「台灣意象藝術繪畫」及「我的台灣文創商品」,各區分別精選展示林磐聳自1985年所設計台灣企業及品牌形象、1991年以來台灣印象與國際邀請展等海報設計、1990年以來為中華郵政設計象徵國家名片的多套郵票、2007年起從世界各地郵寄回來共1,200張的「台灣家書」手繪明信片,以及「台灣練習曲」系列畫作百幅、手稿、出版品、立體創作、公共藝術作品和授權開發文創商品等。本展不僅僅是林磐聳創作生涯的完整回顧,也是藝術家對台灣這片土地的深情告白。 林磐聳是台灣CI設計的重要推動者,更是享譽國際的設計師、設計教育家及創意無限的藝術家。他深具台灣地方情感與文化認同,從屏東故鄉出發,將自然、土地與文化元素融入創作中。他的作品不僅充滿對台灣的深厚情感,並藉由藝術與設計探索台灣獨特的地理、社會與文化內涵,傳遞對這片土地的敬意與熱愛,向世界展示台灣獨一無二的人文魅力。也期望透過林磐聳獨特的藝術視角,讓國內外遊客認識台灣藝術家如何在這塊土地上找到養分,走出屬於自己特色的一條路。在剩下近一個月的展期中,歡迎各界踴躍前來參與這場結合藝術設計與在地文化的豐美饗宴,一起來欣賞台灣藝術文化的多元與豐富,感受這片土地的美麗與活力。
2025 AI TAIWAN 未來商務展觀展心得
科技探索
2025-06-30

2025 AI TAIWAN 未來商務展觀展心得

今年的 AI TAIWAN 未來商務展,延續過去兩年「生成式AI」的熱潮,整體氛圍依然強調 AI 為核心驅動力,但與過去明顯不同的是—— 大家不再熱衷於「賣AI 」,而是專注於「用AI 做事」 。這樣的轉變,也讓 2025 年的展覽更貼近企業營運日常的真實需求。 本次展會中,AI應用仍為主旋律,但與過往強調技術創新與突破不同,今年更多展出的是 AI 實際導入企業內部流程優化的成果。從客服對話、行銷內容產出,到內部文件整理與報表自動化, AI 成為企業內部提升效率的助手,而非主角 。這也意味著, 「新奇」的技術亮點明顯減少,取而代之的是「落地實用」的系統整合與應用場景 。與其說是在看前瞻技術,更像是在參與一場 AI 資源盤點與實務轉型的工作坊。 行政與內部管理應用:人易科技令人驚喜 AI 不只在行銷與客服大放異彩,在行政與內部管理場域的應用也持續擴大。此次我們也很高興再次見到老朋友—— 人易科技 ,他們在原有排班系統上導入了全新的 AI 排班模組,能即時根據人力需求與出勤記錄調整排班策略,大幅簡化主管的決策流程。這樣的創新讓我們看見, AI 並不專屬於科技產業,它正走進每一個部門,從HR 、財務到營運管理皆可受惠 。 知識內容型服務:數據與AI 驅動的行銷力爆發 另一個明顯成長的類別是「知識內容型商務服務」。從講師、顧問、KOL 到 B2B 行銷團隊,越來越多服務供應者透過結合 自有知識資料+數據分析+ AI 生成技術 ,打造出可量化、可自動化的內容商品與行銷解決方案。 像是可以根據使用者偏好自動產出行銷腳本、社群貼文、簡報甚至影片的 AI 工具,大幅降低內容生產的人力門檻,成為中小企業數位轉型的加速器。 智慧製造新趨勢:永續數據分析躍上檯面 在智慧製造區塊,雖然並非今年主軸,但仍有多家展商展示 ESG 永續數據結合AI 分析的解決方案 。這些系統多強調碳排追蹤、自動報告輸出、符合歐盟CBAM或EUDR等國際規範的能力,反映出永續合規已成製造業的即戰力。這也說明 智慧製造更走向「數據治理+合規」的新維度 。 技術水平觀察:台灣頗具應用整合優勢 從本次國際與在地參展商的展示內容來看,雖然台灣展商多數以中小企業為主,但無論在 AI 導入深度、SaaS 系統整合、行銷自動化工具的應用上, 與國際品牌並未拉開明顯差距 。 甚至在許多特定垂直市場(如預約系統、客戶經營、跨境行銷整合)上,台灣的新創與技術供應商仍展現出高度的市場敏感度與彈性。 總結:展會更加商業導向,落地比例大幅提高 從 2023 年的 AI 初探、2024 年的工具爆發,到 2025 年的流程導入與商業實踐, AI TAIWAN 未來商務展已明顯邁向一個更成熟、更務實的階段 。整體展會焦點也從「看新技術」轉向「選對工具、立即導入、快速見效」。 這場展會讓我們再次確認, AI的下一步,不是革新科技,而是深度整合商務 。對企業而言,2025 年不是該不該用AI的問題,而是「要用在哪裡、如何真正發揮價值」。
透過drupa展分析產業未來趨勢
drupa主題
2024-12-31

透過drupa展分析產業未來趨勢

由經濟部產業發展署主辦、印研中心執行,配合「TIGAX 24參展商展前媒體發表會」的舉行,並在113年度印刷科技整合應用發展計畫之下,特於9月5日下午13:30~16:40在原會議場地,繼續以「透過2024 drupa展覽分析產業未來趨勢」為主題,談論有關印刷、造紙、紙器、AI數位智慧等產業,以及未來該如何應用開創市場。出席致詞貴賓有中華民國印刷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福珍、印研中心印刷科技組組長張景行,出席的三位主講人分別為TIGAX台北國際印刷機材展執行長陳政雄、產業電子化運籌管理學會秘書長張慧、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教授呂建和。 此次德國drupa 24展覽與智慧化及低碳化環環相扣,而台灣印刷、造紙及紙製品產業跟進國際趨勢,逐步邁向預期目標。為了強化疫後經濟,政府與產業共同配合推動一系列升級轉型的成果與案例,希望透過這次交流會,藉由drupa展覽的分享可供產業了解未來發展方向。茲將三場演講主題及內容重點節錄於下: ●致詞貴賓及三位主講人:左起中華民國印刷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福珍、印研中心印刷科技組組長張景行,TIGAX執行長陳政雄、產業電子化運籌管理學會秘書長張慧、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教授呂建和   壹、drupa 24印刷展由荷蘭到捷克一路參訪記 主講人╱陳政雄 首先由TIGAX台北國際印刷機材展執行長陳政雄主講,他以「VOC」為主軸,講述1624年台灣在荷蘭VOC東印度公司治理,並帶入文字記錄,甚至印刷西拉雅聖經,正好四百年的日子。十六世紀西歐人利用風帆開啟大航海時代,成為印刷傳播扮演要角的歷史,這標誌是由荷蘭東印度公司航海時代進行貿易時,除了牧師坐船校對工作外,也注重「海圖繪製」的年代,進而分享從荷蘭到捷克陸續參訪過程。就從參訪荷蘭海事博物館、台中政伸企業位於荷蘭廠Doublepress,以及Venlo Canon的CEC客戶體驗中心、K&B工廠等公司外。最後到睽違八年的德國drupa 24杜塞道夫印刷暨紙業展會場觀展,分享整個訪歐行程的所見所聞。 其中行程重頭戲是參訪在印刷、包裝業及未來技術與產業發展方向具有指標性的drupa 24展,該展在疫情後仍是全球世界,以創新印刷、智慧化、數位化、包裝印刷、綠色環保、跨媒體技術領域中規模最大的展會,而在5月31日~6月2日三天的參觀訪視,約有16萬平方米展場,總計約有1,643家廠商,德國有340家廠商展出,當中參展家數最多為中國的370家。(見圖1) 變與革的形影處處可見,這是印刷產業自1970年代融入兩個重要科技,第一是掃描儀(今日CMOS感光元件)、第二是雷射科技,在電腦資訊、通訊、雲端、人工智慧應用下,加上MEMS微機電組件,所創造出精細、高速噴墨頭元件,由四十年前的每秒2~300滴,到今天4~5萬滴,更快速、更細緻在媒材上噴列成像。同時陳執行長也針對drupa 24參展廠商精選介紹,包括科尼希鮑爾印刷機、Screen Truepress JET數位印刷機、Ricoh Pro VC80000及Z75 B2數位印刷機、KM高速AccurioJet 60000數位印刷機、Horizon智慧工場、Heidelberg與Polar和MK攜手合作亮點、HP Indigo V12數位印刷機、Fujifilm Revoria PC1120及GC12500數位印刷機、RMGT 1060LX-6及970 PF-8印刷機、Landa S11和S11P奈米數位印刷機等。另外,還有3D冷燙、3D列印機、數位上光可變紋印刷機等不勝枚舉的展示,都以人工智慧驅動的完全自動化生產線、最先進的網上商店及前所未有的機器人和軟體解決方案的使用,包括遠端服務工程,都是朝向工業5.0的機器人和軟體解決方案的使用未來預做準備。 ●圖1:由TIGAX執行長陳政雄帶領團員參訪drupa 24杜塞道夫印刷暨紙業展會場,親身體驗印刷、包裝及未來技術與產業發展的方向  貳、AI智慧應用於印刷產業趨勢及案例分享 主講人╱張慧 第二場由產業電子化運籌管理學會秘書長張慧主講,她指出至今工業智慧化4.0之演變,已突破並整合歷史上三次工業革命成果的第四代工業革命,即是以人工智慧的技術,其核心概念是利用虛實整合系統,將製造業、甚至整個產業供應鏈網路化。張慧秘書長分享並探討工業演進、智慧應用的分類、AI&IOT打造智慧工廠為目標,場域應用等。而智慧應用分類將智能化分成產品、管理、裝備、生產、服務等。打造智慧工廠為首要目標,但基礎建設工作需建置完成。AI IOT場域可應用領域可成為智慧辦公室、藥局、家居、工廠等。  隨著數位技術和網路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少人會選擇或是需要閱讀紙本刊物,傳統紙本印刷品越來越式微,人們大多轉向透過手機或平板瀏覽與閱讀大量資訊,導致傳統印刷業務漸被數位印刷取代。目前印刷業經營常見的問題:(1)流動性大,培養成本高。(2)標準化程度低,經驗傳承困難。(3)智慧化專業技術人才不足。(4)部門協調不易。(5)客訴處理問題。(6)營運績效。對此情形,張慧秘書長並重點探討印刷業產業導入ERP系統應用建議方案、跨領域智慧化方案應用於印刷產業介紹、AI智慧應用印刷產業趨勢、印刷產業低碳化數位應用方向、印刷產業進行智慧化輔導案例分享等,茲簡要說明如下: (一)印刷產業導入ERP系統的應用方案╱(1)生產計劃與排程管理:透過ERP系統整合生產計劃和排程,提高生產效率和產能利用率。(2)資源管理:管理原材料、庫存和設備等資源,實現有效的資源分配與管理。(3)銷售訂單管理:統一管理銷售訂單,包括訂單接收、處理與跟蹤,提高訂單處理效率。(4)供應鏈管理:整合供應商和客戶,實現供應鏈的可視化和協同,降低庫存成本與交貨週期。(5)財務管理:管理財務流程,包括帳務紀錄、成本核算和財務報告,提高財務透明度與管理效率。(6)品質控制:跟蹤產品質量數據,實施品質控制和改進措施,提高產品品質產品和客戶滿意度。(7)數據分析和報告:透過ERP收集與分析數據,生成相應的報告和分析,幫助管理者做出更好的決策。 (二)跨領域印刷產業的智慧化建置方案╱(1)數位化印刷技術的採用,以提高生產效率和品質。(2)物聯網技術的應用,用於監控生產過程和設備狀態。(3)大數據分析,幫助優化生產排程和庫存管理。(4)人工智慧科技技術,用於預測維護和品質控制。(5)供應鏈管理系統的整合,實現全面的生產和資源規劃。 (三)AI智慧化應用印刷產業趨勢╱(1)預測性維護:利用AI技術分析設備數據,預測設備故障,提前進行維護,降低生產停機時間等。(2)自動化設計和版面排版:AI技術可以根據用戶需求自動生成設計稿和版面排版,提高效率和品質。(3)個性化印刷:利用AI技術分析客戶數據,根據客戶需求訂製個性化印刷品,提升客戶滿意度和市場競爭力。(4)品質檢測和控制:可利用機器學習與視覺辨識技術,進行印刷品質檢測和控制,提高印刷品質一致性和穩定性。(5)智慧生產排程:AI技術可以分析生產數據和市場需求,優化生產排程,提高生產效率與靈活性。(6)精準行銷和銷售預測:利用AI技術分析市場數據與客戶行為,進行精準行銷和銷售預測,提高銷售業績。 (四)在印刷產業低碳化的數位應用方向╱(1)數位化流程管理:透過數位化流程管理系統來監控和優化生產流程,降低能源消耗和原材料浪費。(2)數位印刷技術:能夠減少製版過程的碳足跡,並提高印刷效率,降低材料使用。(3)智能化排程系統:利用AI和大數據分析來優化生排程,從而減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4)環保材料的使用:推廣使用可再生或可回收的紙張和印刷材料,減少對環境的影響。(5)能源管理系統:安裝數位化能源管理系統來實時監控和控制能源使用,進一步降低碳排放。(6)智能運輸管理:利用智能車隊與運輸路線管理,從而減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達成低碳化的目標。(見圖2) (五)印刷產業智慧化輔導案例分享╱(1)油墨製造商:新竹市的東明油墨工廠自動化,技術傳承。(2)廣告牌輸出商(數位印刷、UV印刷):新北市的棋麗印刷供應鏈整合,倉儲管理。(3)包裝及書籍印刷:新北市的科億資訊環境優化後留住年輕人,願意在印刷產業鏈。(4)水轉貼紙、標籤印刷:台中市的元達喜企業,利用智慧化達到低碳化。(見圖3) 由上述案例的知,印刷產業進階導入低碳化數位應用無不可能,其總結有三點:(1)ERP系統的導入:可以幫助印刷產業實現生產,銷售、供應鏈和財務等各個方面的整合管理,提升企業的運營效率和競爭力。(2)AI智慧化應用:可以幫助印刷產業提升生產效率、提高產品品質、降低成本,同時還可以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提升競爭力。(3)IOT結合AI應用:有助於提昇環保效能,並達到低碳化的目標。 ●圖2:印刷產業低碳化的數位應用方向 ●圖3:四家印刷產業智慧化輔導案例分享  參、印刷與造紙業溫室氣體盤查經驗分享及未來減碳策略 主講人╱呂建和   第三場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教授呂建和主講,他指出台灣於2015年三讀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簡稱溫管法),立法目的為因應氣候變遷、善盡環境責任,相關話題在每個地區都十分熱門,政府及企業皆腦力激盪,想著如何擬定出完善行動策略。為了讓企業轉型步調趨於一致,各國大部分都會採用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BTi)所頒布的標準,階段性施行政策。 一、淨零趨勢刻不容緩 隨著工業革命以來,人為活動如工廠與汽機車排放廢氣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濃度明顯增加,也讓地表溫度迅速上升而造成全球暖化。研究指出全球暖化除了會造成區域乾旱、風暴、水資源短缺外,碳循環亦將以多種方式受到影響。由於植物和土壤儲存的二氧化碳幾乎是大氣中二氧化碳的3倍,因此溫度升高會增加植物的呼吸作用,而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導致森林進一步死亡及永久凍土層融化,造成更一步出現二氧化碳和CH4、釋放量增加的惡性循環現象。 氣候變遷風險遽升,許多物種被迫遷移到溫度較低、地勢較高、或有作物可食用的地區。根據世界銀行預告2050年,也將有高達1億4,000萬人口被迫遷徙。土地沙漠化,聯合國2018年防治沙漠化和乾旱世界日資料顯示,全球有30%能耕種的土地都已沙漠化、失去種植價值(糧食減量),無法再提供物種生活所需。 上述種種跡象不是未來式,而是現在進行式,是企業面臨極大的挑戰,供應鏈減碳壓力,改變材料、耗能設備汰換以及能源之來源與製程,淨零碳排目標過程中所需面臨及解決的重要課題。因此台灣必須讓低碳轉型不再只是空談,必須響應企業低碳轉型,於2050年淨零碳排已成為國內外永續發展趨勢。 二、溫室氣體盤查 (一)溫室氣體源之鑑別╱(1)應鑑別報告邊界涵蓋的所有相關溫室氣體源並文件化,納入所有相關的溫室氣體。(2)溫室氣體源應鑑別並界定類6大類別(台灣為7大類別)。(3)若量化溫室氣體移除時,需鑑別對其溫室氣體移除量有所貢獻的溫室氣體匯並文件化。(4)可排除對溫室氣體排放無相關性的溫室氣體源,應鑑別報告涵蓋類別與任何細分類所排除的溫室氣體源,並概要說明理由。(見圖4、5) (二)溫室氣體盤查及活動強度數據蒐集重點╱(1)活動強度依排放源的使用量、耗用量、逸散量。(2)活動強度數據必須是真實「使用量」,而非採購量或採購金額。(3)大部分單據及憑證上只會顯示採購量或採購金額,如能證明採購量都會全數使用完畢,那麼採購量就可代表使用量。若無法證明採購量全數使用完畢,則必須合理的推估使用量,因為只有使用才會產生溫室氣體,因此填寫使用紀錄表相當重要。 (三)制定檢核表╱內容主要有排放型式、排放項目及相關資料、數量型號等。 (四)實際盤查╱(1)進行會前會:了解訪視公司的製造流程並說明今天進行碳盤查所之資料。(2)進行現場勘查:帶領勘查之人員以高階主管為佳。(3)資料收集及拍照:所收集到的資料紀錄於檢核表內。(4)會後討論:若有當場可以提供建議或需要進一步討論的部分,可以在會後進行討論。(5)依據所收集的資料,進行溫室氣體的計算。 三、企業如何做減碳 在與印研中心進行印刷和造紙業之現場溫室氣體盤查時,常發現企業因先前沒進行過溫室氣體盤查的經驗,導致盤查所需的單據已送至會計師事務所,因而在取得相關的單據資料時會造成企業額外的負擔及工作。落實碳盤查機制,透過詳實檢視及記錄自家企業在提供商品或服程中,產生多少二氧化碳及溫室氣體,才能掌握各階段的碳排狀況。有下列幾個建議:(1)建議企業可開始建立完善的數據,管理系統及電子化或文件化保存。(2)建議企業在進行盤查排放源鑑別時,應全面考慮其所有運營環節。(3)各部門共同參與規劃淨零碳排路徑。(4)進行碳排減量。(5)遵守《氣候變遷因應法》。 ●圖4:碳管理路徑圖之挑戰與機會 ●圖5:碳盤查係針對工廠營運過程產生7種溫室氣體排放量,進行全廠排放量盤查作業 
Print4All 2025 將突出“瓦楞紙體驗”
包裝未來
2024-10-31

Print4All 2025 將突出“瓦楞紙體驗”

瓦楞紙板是歐洲快速成長的產業,也是義大利卓越的領域,市場價值超過 40 億歐元,將成為 Print4All 2025 的主要亮點之一;專業觀眾將有機會進行一次體驗式、專門的遊覽,以發現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行業的頂尖成就     整個歐洲的瓦楞紙板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呈穩定成長趨勢,其中義大利在領先生產國中脫穎而出。根據 GIFCO (義大利瓦楞紙板製造商集團)的最新數據,義大利市場價值超過40億歐元,2023年產量將接近80億平方米,是歐洲第二大市場,以其品質享譽全球。進步。 Print4All 2025 將於2025 年5 月27 日至30 日在米蘭展覽中心舉行,將透過「瓦楞紙體驗」展示和慶祝這種卓越表現,這是一次身臨其境、充滿活力和教育性的旅程,揭示了材料的創新和無限潛力,這種材料透過永續發展、創新和設計正在重塑初級和次級包裝的未來。     瓦楞紙板生產和加工機械設備的主要行業參與者和供應商已經確認參加,包括 Esko、Forgraf、Fosber、Koenig & Bauer、La Sorgente、Li Shenq Machinery、New Aerodinamica、Pacfort、Petratto、RE、Seilaser、 Simec 集團、tesa 和Uteco。 Print4All 2025 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來發現歐洲主要生產商的產品和義大利製造的產品,這些產品目前在瓦楞紙板出口國的全球排名中處於領先地位。過去 10 年出口額翻了一番(2023 年超過 1 億歐元),預計到 2026 年將持續成長。     有幾個因素正在推動這一趨勢。一個關鍵的成長動力是電子商務的擴張,這是一個需要易於安全運輸的耐用包裝的銷售管道。另一個關鍵因素是零售需求的增加,激發了創新,鼓勵人們更專注於設計和個人化,而先進的印刷技術使之成為可能。在最近的歐洲法規的推動下,對更永續包裝的需求不斷增長,進一步推動了這一成長。所有這些都為瓦楞紙板創造了新的機遇,從環境影響的角度來看,瓦楞紙板遵循 3R(減少、回收、再利用)的所有原則。 在此背景下,Print4All 2025 的「瓦楞紙體驗」成為策略重點,旨在放大具有不可否認重要性的細分市場和整個轉換鏈的聲音和價值。 與GIFCO 的合作將使「瓦楞紙體驗」成為一個中心交匯點,參觀者可以在這裡探索應用並了解從生產商到加工商再到品牌所有者的整個供應鏈中效率、可持續性和創新材料的最新趨勢。     Print4All 2025 將作為一個主題之旅展開,一張涵蓋從印前到成品的流程每個階段的績效地圖。參觀者將能夠發現具有長期經驗和技術專長的公司,展示瓦楞紙板從生產到轉換和印刷的整個過程。這將是一次引人入勝且全面的體驗,重點是分析生產流程和創新印刷體驗,成為適應市場變化和需求的技術解決方案的展示,提供見解和新機會。   內容來源: https://meprinter.com/
獎項是糖果還是毒藥?-1
設計創意
2025-10-17

獎項是糖果還是毒藥?-1

在當今的設計領域中,獎項已經成為評定設計專業成就的重要指標。2024英國D&AD台灣展覽以「獎項是糖果還是毒藥?」為主題,旨在激發對於獎項意義的深度思考與辯證。這個看似相互矛盾的問題,意圖呈現獎項存在的雙重性:它既能激勵創意,成為創作者的動力,也可能成為創意的束縛,限制設計師的表現與思維自由。 這一個主題的深度,還牽涉到文化背景的探討。自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國家在設計教育與產業上的卓越成就,奠定了其在全球設計領域中的主導地位。國際知名的設計獎項,例如D&AD、One Show與Red Dot等,已成為衡量設計卓越與創新能力的重要標準。這些獎項不僅僅具備極高的專業公信力,更象徵著全球設計界對創意的認可與讚譽。然而,這種西方主導的評價體系,也可能讓一些文化背景較為薄弱的設計師,過度依賴這些國際獎項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西方國家主導文化的影響 自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國家在設計教育與產業方面的領先地位,使其建立嚴格的設計標準與評判標準。D&AD、One Show及Red Dot等國際性設計競賽,已經成為衡量設計專業能力和創新的全球性指標。 對於來自文化或資源相對薄弱地區的設計師而言,贏得這些獎項象徵著突破地域限制,進入國際舞台的機會。然而,這樣的熱衷也可能使得設計師在追求國際獎項的過程中,陷入依賴與模仿的創作模式,忽視了對自身文化特質的挖掘與發展。 華人文化中的自信挑戰 在華人文化中,長期以來強調集體價值與謙遜,較少強調對個人創意與表達的肯定。這一文化現象使得設計師可能低估自身的創作價值,將西方的評價標準視為唯一衡量的準則。 台灣的設計教育深受西方影響,課程內容與評價體系多以國際標準為參照,這使得不少的設計師在創作過程中,容易模仿國際趨勢潮流,而非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創意風格。 ●2024年D&AD台灣展覽外牆視覺,凸顯「獎項是糖果還是毒藥?」的展覽核心主題   D&AD展覽主題的意圖 在這樣的背景下,2024年D&AD台灣展覽提出的「獎項是糖果還是毒藥?」的主題,正是希望引導華人設計師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與定位。展覽的目的不僅僅是質疑獎項本身,更是引發設計師反思:獎項是否真正代表設計的核心價值,還是僅僅成為表面上的榮耀? 此次D&AD台灣展希望強調,設計的真正價值應該回歸創意與設計本質的探索,而非過度依賴外部的評價體系。 讓獎項成反思契機的初始構想 展覽的視覺設計通常是根據展覽內容進行規劃,尤其是對於具有特定個人風格的藝術設計展,其視覺設計必然圍繞展覽者的作品理念與想法展開。然而,當談及廣告設計相關獎項的展覽時,由於入選作品繁多且風格各異,往往缺乏統一的主題來做為視覺的核心。因此,這類展覽的視覺設計常常面臨更大的挑戰。 從慣例的設計模式來看,當設計師接到展覽海報設計的邀請時,通常第一反應會依據展覽的內容來發展設計。然而,展覽海報不僅僅是宣傳工具,它同時也能作為策展的一種手段,這一思考方式正是筆者在早期探索設計可能性時所重視的方向之一。 「獎項是糖果還是毒藥?」這個問題作為展覽主題的起源,源自於2009年回到台灣後,受邀至多所大學演講,主題多聚焦於分析國際設計競賽與其得獎作品。這些經歷讓筆者回想起1986年高職美工科畢業後,當時在出版社擔任助理美術編輯的經歷。那時,筆者依然會在工作之餘翻閱美展得獎作品的書籍,從中汲取設計的標準與靈感。 1987年,筆者有幸在台北市美展的設計類中獲獎,這份成就感促使我積極參與各類比賽,並累積了不少經驗與自信。然而,這段看似順利的經歷,在筆者進入實踐應用美術科三年制專科時,遭遇了一次重大衝擊。當時筆者將自己的參賽作品展示給課堂老師看,期望能夠獲得一些指導,卻被老師當著全班面前指著筆者鼻子大罵:“李根在,你的設計已經死了,不要再做設計了!”這番話令我震驚且困惑,尤其是在筆者獲得獎項,並且作品被認為是優秀的情況下。 這份困惑並未持續太久,在二年級時,筆者發現那些沒有太多既有學習經驗束縛的同學,反而能以更開放與自由的視角來探索設計。而我,由於過去的技術訓練與以比賽為導向的創作方式,漸漸將自己的設計風格固化。當我將自己一年級所獲獎的作品集中起來檢視時,驚訝地發現這些作品雖然風格統一並屢屢得獎,但卻缺乏多樣性與創新性。這讓筆者深刻理解老師當時批評我的設計“死了”的真正意涵:過於追求獎項,雖然能帶來外在的成就,但若缺乏反思與自我突破,設計的可能性便會被侷限。 回到台灣後,筆者受邀前往分享國際競賽相關議題時,不禁回想起那年一段重要的經歷。參加比賽是檢視自己設計能力的一種方式,而獲得獎項則是作品在專業評審中獲得肯定的象徵。然而,若是將比賽與得獎視為終極的目標,是否會反而侷限設計師的創作可能性? 十多年前,筆者曾與一位設計師朋友在線上頻繁交流。有一次,筆者分享了自己對海報本質的體會:海報的關鍵不在於其尺寸,而在於它所承載並傳遞訊息的功能。即便是一張A4紙,只要能有效的傳遞訊息,也應該被視為海報。然而,這位常常參加國際海報雙年展的朋友對此嗤之以鼻,認為這種看法站不住腳。他提到,歐洲的教科書已經明確規範,海報應有特定的尺寸,並反問道:“你拿A4的「海報」去華沙,他們會收嗎?” ●設計規劃完整的2024年D&AD台灣展覽視覺應用項目  
獎項是糖果還是毒藥?-2
設計創意
2025-10-17

獎項是糖果還是毒藥?-2

獎項是糖果還是毒藥的反思 上面這段對話讓筆者深刻的意識到,當設計的目標過度集中於比賽與獎項時,可能會侷限設計師的創作想像力。因此,筆者開始反思:獎項究竟是“糖果”還是“毒藥”? 當筆者開始構思2024年英國D&AD的台灣展覽視覺時,正是因為在去年五月受邀擔任D&AD Typography類別的評審團主席,我在倫敦評審現場目睹激烈的討論和分歧,這使得筆者對設計思考有了更多反思。這些獲獎作品代表著設計領域的高水準,無疑會成為全球設計師的創作參考作品。然而,當我想到在校學生的學習過程時,不禁質疑,這些獲獎作品是否真的是學生的最高標準?從學習的角度來看,是否應該引導學生超越那些已被肯定的作品,並朝向未來尚未被認可的創新設計發展,這才是從事教育的真正目標? “獎項是糖果還是毒藥?”這一問題作為展覽核心,旨在將獎項這一普遍存在的現象轉化為一個深刻的反思命題。獎項的意義在於表彰創意與卓越,但當過度依賴獎項作為設計價值的唯一標準時,往往會忽視創作本質。此次展覽希望透過這一問題,引發觀眾與參與者的深層思考,並激發更多對設計本質的探索。 即便是一張A4大小的紙張,承載了訊息並貼在牆面上,也能視為海報。在十多年前,筆者曾深入思考過海報本質,這個想法隨之油然而生。海報的起源,在中國傳統中有著「四海通報」的稱呼,強調其作為訊息傳遞工具的功能,特別在商業與公共領域,用於發布消息、公告或宣傳活動。這種名稱背後,蘊含著將訊息廣泛傳播至「四海」的寓意,反映了傳統文化中的通達性理想。另一方面,「招貼」一詞則更直接地描述了海報的用途,即透過將宣傳內容「招」引公眾的注意並張「貼」於牆面、公共場所等顯眼位置,強調了海報作為物理媒介的特性和行動屬性。 「四海通報」偏重於功能性的描述,強調海報的廣播式傳播特性,側重訊息的普及性;而「招貼」則注重形式和物理呈現,突顯這一媒介在公共空間中的可視性與引人注目性。無論是「海報」還是「招貼」,其核心本質都指向公開張貼與廣而告之的功能。從溝通的角度看,無論是規模多大的海報,甚至一張A4大小的紙張,只要承載著訊息並貼在牆面上,仍可以視為海報。 在此次展覽的宣傳中,筆者希望以開放的方式鼓勵學生設計師從不同角度解讀這一主題。在海報設計上,筆者從十多年前的這個想法中得到了靈感,並將其與此次展覽的主題相結合-「獎項是糖果還是毒藥?」這個帶有哲學意味的提問,旨在激發參與者的反思。參與者,無論是研究生還是設計師,都被邀請利用已印有展覽資訊的16×16公分小卡片,作為回應主題的元素。透過他們的創意思維,將這些小卡片拼貼成圖案,並將其張貼於校園牆面上。每一個作品旁邊都有標註展覽資訊,以及參與的學生設計師對於這個問題的創作說明。在這樣的呈現中,這些作品不僅成為策展內容的一部分,也成為英國D&AD展覽海報的視覺延伸,並與校園環境視覺相結合,帶來不同層次的思考與互動。 ●突破傳統海報框架的展覽海報系列,實現作品與宣傳的雙重功能,並讓每個作品不僅是藝術的呈現,也成為展覽訊息的傳遞者(海報設計團隊╱朱冠丞、陳冠霖、歐謹瑄、李真慧、蔡文容)  設計過程強調啟發與實驗性 展覽的設計過程強調啟發性與實驗性,學生在創作中經歷了以下幾個步驟: (一)問題意識的建立╱學生首先被引導反思自己對獎項的態度,這一個過程促使他們重新檢視對成功與創作的看法,並對自己的創作動機進行深度反思。 (二)視覺語言的探索╱學生們透過圖像、文字或符號的形式,探索如何表達對主題的理解。例如,一些作品運用了糖果般甜美的色彩來象徵成功的喜悅,並以陰暗的背景隱喻獎項可能帶來的壓力與挑戰。 (三)展示形式的設計╱學生將印有展覽資訊的小卡片轉化為回應主題的視覺圖案,並將這些作品拼貼成一種「不像海報的海報」。這些作品被巧妙地分散在校園的各個不同角落,同時採取非傳統的展示方式,旨在引起觀眾的注意,並激發他們對作品背後意圖的好奇心。 此外,每件作品旁並附有創作者的說明卡,解釋其對主題的回應以及創意理念。這些作品同時充當了展覽的宣傳海報,突破了傳統海報的框架,實現了作品與宣傳的雙重功能,讓每一個作品不僅是藝術的呈現,也成為了展覽訊息的傳遞者。 展覽後續的回應與影響 在展覽期間,一名美術班學生於其YouTube影片中提出對學生美展的種種質疑,並引發網路上的一陣討論,展覽主題也引起不少反思與討論。因應網路上的熱議,媒體記者致電詢問,希望筆者能分享此次展覽主題的觀點。最終,相關內容在新聞媒體上得以刊登,並對展覽進行介紹。 而在社交媒體及學術界方面,一些人對於展覽所傳遞的訊息給予高度評價。他們認為,這是一個鼓勵設計師重新審視自身價值與定位的有力嘗試。然而,也有部分觀點指出,過於批判獎項的作用可能會忽視其積極意義。獎項,作為對努力與創意的肯定,在許多情況下能夠為設計師提供展示的舞台與機會,幫助他們在更廣泛的層面上得到認可與肯定。因此,如何在反思與肯定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將是未來值得持續探討的議題。 在參與回應的學生中,有不少已獲得國際獎項。例如,有學生的課堂作業在大二時便榮獲台灣國際平面設計大賽金獎,甚至獲得紅點設計概念獎的最佳獎項。然而,也有學生未能入選。他們透過創作過程中的反思與討論,重新審視自己的目標與定位,進一步深化對設計價值的理解。 然而,最重要的是,透過這個國際設計獎項展覽,從展覽主題設定到突破傳統宣傳方式的嘗試,重新審視對設計媒介的理解並開拓設計思維的可能性。這正是筆者在引入國際設計獎項展覽時所期望的附加價值,不僅是觀看國際設計獎項的獲獎作品,更是在實際策劃展覽的過程中,拓展設計的無限可能。
不斷發展的平台:印刷貿易展的未來
包裝未來
2025-08-18

不斷發展的平台:印刷貿易展的未來

  長期以來,貿易展會一直是印刷業的支柱——它是發布新技術、加強合作夥伴關係和吸引客戶的平台。然而,在一個正在經歷重大轉型、世界仍在適應後疫情時代的行業中,這些展會的形式和功能正在被重新審視。 隨著差旅費、展覽費、混合辦公文化以及通訊數位化的不斷攀升,大型展覽面臨壓力。然而,面對面互動的價值仍然存在。印刷業的機會不在於放棄貿易展會,而是重新構想展會的利用方式。   塑造參與度的新趨勢 一些關鍵趨勢正在湧現,它們將塑造貿易展會的未來。其中最主要的趨勢是向混合模式的轉變——將線下活動與數位元素結合,以擴大影響力和持續時間,並將會議元素融入活動中。與大型活動相比,參展商越來越青睞區域性和小眾聚會,並專注於與特定受眾進行高價值互動。 同時,傳統的被動式展示正被注重互動性的沉浸式、動手式環境所取代。參展商不再只是簡單地展示產品,而是在實際操作中展示解決方案。同時,內容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思想領導力會議、案例研究演示和教育小組吸引了那些尋求真知灼見而非僅僅聽取推銷的觀眾。   過時的方法正在逐漸消失 傳統貿易展會模式的某些元素正在迅速過時。大型、靜態且參與度低的展品正在失去吸引力。同樣,昂貴的重型機械運輸和安裝成本也正在被重新評估——除非有強有力的商業理由和明確的投資回報。 參展商也不再只關注客流量等表面指標。如今,諸如潛在客戶品質、參與度和品牌回憶度等有意義的衡量指標,對於證明參展意義至關重要。   抓住戰略機遇 對於印刷企業來說,貿易展會仍然是一個強大的平台——但成功取決於更審慎、更整合的策略。參展商必須從產品銷售商轉變為解決方案提供者。展會應該用來展示創新、自動化和永續發展的實力,而不僅僅是目錄上的特色。 重要的是,參展應該成為更廣泛的行銷策略的一部分。展前推廣、即時內容創作以及展後追蹤可以提升每場活動的價值,並建立更牢固的客戶聯繫。   重新思考投資報酬率 隨著預算緊縮和對行銷支出的審查日益嚴格,企業在開展活動之前需要提出正確的問題。展會是否符合我們的受眾和策略重點?我們能否呈現互動性強且內容豐富的展會?我們衡量的成果是否超越了人數的限制?這些投資是否可以更好地分配到其他方面?   相關性和再創造 印刷業貿易展會的未來在於敏捷性、相關性和體驗。那些採用混合交付方式、提供教育內容並與目標受眾進行有意義的互動的活動將繼續保持價值。 對於供應商、印刷商和技術提供者來說,挑戰在於改變他們的出現方式,並確保他們所提供的產品能夠滿足不斷變化的市場的需求。   東尼伯特蘭 (Tony Bertrand) 是 Ball & Dogget 的銷售和行銷總經理。   內容來源: https://www.print21.com.au/
就是愛台灣林磐聳台灣意象展(一)
設計創意
2025-07-21

就是愛台灣林磐聳台灣意象展(一)

備受期待矚目的「就是愛,台灣:2025林磐聳台灣意象展」,已於今年1月15日至3月10日假台北市中正紀念堂一樓第二、三展覽廳盛大開展,並在1月17日下午三點舉行開幕典禮,場面熱鬧隆重。展覽集結來自美國、日本、韓國、香港、澳門及台灣文化界、藝術界、設計界近300位出席共襄盛舉,可說是亞洲藝術與設計的盛會,也展現出林磐聳多年來穿梭國際所累積的人脈資源,將台灣的人文風景走向世界,讓世界看見台灣的非凡價值。 開幕貴賓雲集看見台灣價值 開幕典禮整個展場以台灣島嶼造形,作為藝術與設計為文化載體,期待讓世界看見台灣。活動會場滿滿人潮、嘉賓雲集,出席貴賓有: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文化部藝術發展司司長周雅菁、交通部常務次長林國顯、交通部觀光署國際組組長黃易成、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代理處長張惠珠、展出人林磐聳、策展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教授廖仁義、外交部NGO非政府組織國際事務辦公室執行長陳剛毅、行政院文建會前主委暨白鷺鷥文教基金會榮譽董事長陳郁秀、交通部前部長暨陽明山未來學社理事長葉匡時、財政部前次長暨匯宏顧問公司董事長楊子江、經濟部前次長暨前駐新加坡大使謝發達、行政院前政務委員暨台藝大前校長黃光男教授、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陳殿禮、金門縣文化局長呂坤和、嘉義縣文化局前局長許有仁、嘉義市文化局前局長盧怡君、國家文藝獎及行政院文化獎得主廖修平與李敏勇,以及此次合辦單位創價美術館洪玉柱副理事長、林志銳副館長等人。 ●主辦單位、策展人、展出人及出席貴賓代表開幕剪綵活動,由右至左依序為金張熙、陳文堂、謝發達、陳殿禮、黃光男、李敏勇、馮文偉、洪玉柱、陳郁秀、張惠珠、周雅菁、王時思、林磐聳、廖仁義、林國顯、陳剛毅、白金男、柳允皓、野老朝雄、小川明生、劉小康、朱焯信、葉匡時、楊子江、廖修平、楊夏蕙、金大烈、陳俊宏   ●於中正紀念堂舉行的「就是愛,台灣:2025林磐聳台灣意象展」開幕出席貴賓合影
就是愛台灣林磐聳台灣意象展(二)
設計創意
2025-07-21

就是愛台灣林磐聳台灣意象展(二)

還有此次專程從國外前來的貴賓:1988年漢城奧運會設計師及2002年世界杯足球賽設計委員會主席白金男、2020年東京奧運會會徽設計師野老朝雄、韓國現代設計師協會會長柳允皓賢伉儷暨副會長李佳樺、日本平面設計師協會理事小川明生賢伉儷、香港設計創意總會秘書長劉小康賢伉儷、澳門設計師協會前會長朱焯信暨馮文偉、日本紀錄片導演小松孝英及拍攝團隊等人、來自美國聖荷西金張熙教授等人。 另外,溫世仁先生所創立的「看見台灣基金會」陳文堂執行長、Kris副執行長、鍾主民顧問、林聖忠顧問,中華郵政王婉如副主任委員及集郵處同仁、前台北房屋董事長葉條輝、經濟日報副社長周祖誠。以及台灣各個藝術與設計社團協會貴賓:台灣美術院院長蘇憲法、鐘有輝副院長、李振明副院長、林章湖院士、林雪卿院士等藝術家;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楊夏蕙、謝義鎗、楊宗魁、施令紅、林文彥、許和捷、陳秀真等歷任理事長;台灣海報設計協會游明龍、柯鴻圖、林俊良、吳介民等歷任理事長;中華平面設計協會簡正宗、程湘如、章琦玫、王德明等歷任理事長;中華企業形象發展協會張百清、夏發凡等歷任理事長;高雄市廣告創意協會林宏澤、林國慶、洪世杰、張芳榜、李宏文等歷任理事長;台灣包裝設計協會理事長李宛玲、高雄文化設計發展協會理事長孫政賢、台南市美術設計協會輔導理事長陳昭岑。 台灣各個藝術院校出席貴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李振明、林俊良、劉建成、莊連東等歷任院長,美術系孫翼華主任、設計系蘇文清主任,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學院徐秀菊院長、亞洲大學創意設計學院創院院長陳俊宏、謝省民院長,東海大學藝術學院許和捷院長。另外還有林磐聳五十年前高中畢業同班同學,從屏東、高雄、嘉義、台北各地前來。以及林磐聳四十幾年前臺師大美術系同班同學,臺師大美術研究所同班同學韓國金大烈教授、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前處長劉芳如等人。 ●展出人林磐聳與90幅「台灣練習曲」合影,林磐聳自2005年~2024年間,陸續以台灣島嶼圖像發想之作-「台灣練習曲」系列作品,林磐聳被譽為「台灣設計發光體」、「台灣設計界導師」,不但是國內設計文化推手,更是創作能量源源不絕的設計藝術家
就是愛台灣林磐聳台灣意象展(三)
設計創意
2025-07-21

就是愛台灣林磐聳台灣意象展(三)

就是愛台灣讓世界看見台灣 在簡短介紹出席貴賓後,首先由策展人廖仁義代表致詞,他表達對林磐聳充滿「豐沛生命力」、「活潑創造力」、「熱情行動力」的藝術實踐感動,其創作與生命已經與台灣這塊土地連結,每一時刻無不在繪製台灣、寫下他對台灣的情感,並身體力行扛著台灣走向全世界。 展出人林磐聳也指出,展覽名稱「就是愛,台灣」,反過來是「台灣,就是愛」。台灣是一個充滿愛的地方,這塊土地擁有豐富的生態環境,孕育出多元的物種,土地之愛讓物種得以在此綿延不絕;這塊土地有來自不同的族群與文化,讓大家在此可以繁衍後代、生生不息;這塊土地追求自由的夢想、構築民主的樂園,讓大家可以百花怒放、和而不同;這塊土地最美的風景是人,土地上的人民愛自然、愛生命、愛人類,所以台灣就是一個愛的島嶼,因此本次展覽以「就是愛,台灣」作為題目,整體展覽就是以台灣島嶼作為主要圖像,演化成為明確的符號,透過藝術與設計的文化載體,期待這塊土地上的子民都能夠珍愛台灣,進而讓世界看見台灣。 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致詞時表示,林磐聳作品能夠勇敢、恆常地敘述對台灣的深摯感情,在今天台灣社會更顯得珍貴。中正紀念堂這個特殊場域,同時承載著台灣不同階段歷史過程,也是民眾生活使用的空間,此次展覽除了有助中正紀念堂走向更開放、更貼近民眾,更重要的是讓大家能重新看到台灣及自己對台灣的感情。王時思感性地說,台灣是個值得我們驕傲、也能把我們連結在一起的地方,在這麼衝突而矛盾的環境中,就是因為這份對台灣的愛,大家仍然選擇站在一起,期許大家用愛來迎接2025新的一年。 中正紀念堂管理處代理處長張惠珠特別感謝合辦單位創價美術館無償出借近80件典藏林磐聳作品。交通部常務次長林國顯表示,交通部及轄下單位長期與林磐聳合作積極把台灣帶到全世界,希望這股力量能持續擴散發揚。白鷺鷥文教基金會榮譽董事長陳郁秀則細數與林磐聳相識結緣及合作過程,對其熱愛台灣及其藝術能量深受感動。特地遠從韓國來台的設計界大老白金男相當佩服林磐聳源源不絕的藝術活力,同時感謝林磐聳夫人長年的奉獻犧牲。
就是愛台灣林磐聳台灣意象展(四)
設計創意
2025-07-21

就是愛台灣林磐聳台灣意象展(四)

四大主題展區展現深耕在地 此次展覽完整呈現台灣設計界導師林磐聳在CI設計、海報設計及藝術創作的傑出成果,以林磐聳長久以來的創作核心理念「就是愛,台灣」為名,現場超過2,000件展品,依策展脈絡呈現在370坪的展場空間,充分展現藝術家源源不絕的創作能量及對台灣這片土地的熱愛。更讓人看到台灣藝術家如何從這塊土地汲取養分、展現獨特風貌,進而將台灣意象與設計推上國際舞台,令人感動讚嘆。 該展聚焦四大主題展區,包含「台灣形象CI設計」、「台灣印象海報設計」、「台灣意象藝術繪畫」及「我的台灣文創商品」,各區分別精選展示林磐聳自1985年所設計台灣企業及品牌形象、1991年以來台灣印象與國際邀請展等海報設計、1990年以來為中華郵政設計象徵國家名片的多套郵票、2007年起從世界各地郵寄回來共1,200張的「台灣家書」手繪明信片,以及「台灣練習曲」系列畫作百幅、手稿、出版品、立體創作、公共藝術作品和授權開發文創商品等。本展不僅僅是林磐聳創作生涯的完整回顧,也是藝術家對台灣這片土地的深情告白。 林磐聳是台灣CI設計的重要推動者,更是享譽國際的設計師、設計教育家及創意無限的藝術家。他深具台灣地方情感與文化認同,從屏東故鄉出發,將自然、土地與文化元素融入創作中。他的作品不僅充滿對台灣的深厚情感,並藉由藝術與設計探索台灣獨特的地理、社會與文化內涵,傳遞對這片土地的敬意與熱愛,向世界展示台灣獨一無二的人文魅力。也期望透過林磐聳獨特的藝術視角,讓國內外遊客認識台灣藝術家如何在這塊土地上找到養分,走出屬於自己特色的一條路。在剩下近一個月的展期中,歡迎各界踴躍前來參與這場結合藝術設計與在地文化的豐美饗宴,一起來欣賞台灣藝術文化的多元與豐富,感受這片土地的美麗與活力。
2025 AI TAIWAN 未來商務展觀展心得
科技探索
2025-06-30

2025 AI TAIWAN 未來商務展觀展心得

今年的 AI TAIWAN 未來商務展,延續過去兩年「生成式AI」的熱潮,整體氛圍依然強調 AI 為核心驅動力,但與過去明顯不同的是—— 大家不再熱衷於「賣AI 」,而是專注於「用AI 做事」 。這樣的轉變,也讓 2025 年的展覽更貼近企業營運日常的真實需求。 本次展會中,AI應用仍為主旋律,但與過往強調技術創新與突破不同,今年更多展出的是 AI 實際導入企業內部流程優化的成果。從客服對話、行銷內容產出,到內部文件整理與報表自動化, AI 成為企業內部提升效率的助手,而非主角 。這也意味著, 「新奇」的技術亮點明顯減少,取而代之的是「落地實用」的系統整合與應用場景 。與其說是在看前瞻技術,更像是在參與一場 AI 資源盤點與實務轉型的工作坊。 行政與內部管理應用:人易科技令人驚喜 AI 不只在行銷與客服大放異彩,在行政與內部管理場域的應用也持續擴大。此次我們也很高興再次見到老朋友—— 人易科技 ,他們在原有排班系統上導入了全新的 AI 排班模組,能即時根據人力需求與出勤記錄調整排班策略,大幅簡化主管的決策流程。這樣的創新讓我們看見, AI 並不專屬於科技產業,它正走進每一個部門,從HR 、財務到營運管理皆可受惠 。 知識內容型服務:數據與AI 驅動的行銷力爆發 另一個明顯成長的類別是「知識內容型商務服務」。從講師、顧問、KOL 到 B2B 行銷團隊,越來越多服務供應者透過結合 自有知識資料+數據分析+ AI 生成技術 ,打造出可量化、可自動化的內容商品與行銷解決方案。 像是可以根據使用者偏好自動產出行銷腳本、社群貼文、簡報甚至影片的 AI 工具,大幅降低內容生產的人力門檻,成為中小企業數位轉型的加速器。 智慧製造新趨勢:永續數據分析躍上檯面 在智慧製造區塊,雖然並非今年主軸,但仍有多家展商展示 ESG 永續數據結合AI 分析的解決方案 。這些系統多強調碳排追蹤、自動報告輸出、符合歐盟CBAM或EUDR等國際規範的能力,反映出永續合規已成製造業的即戰力。這也說明 智慧製造更走向「數據治理+合規」的新維度 。 技術水平觀察:台灣頗具應用整合優勢 從本次國際與在地參展商的展示內容來看,雖然台灣展商多數以中小企業為主,但無論在 AI 導入深度、SaaS 系統整合、行銷自動化工具的應用上, 與國際品牌並未拉開明顯差距 。 甚至在許多特定垂直市場(如預約系統、客戶經營、跨境行銷整合)上,台灣的新創與技術供應商仍展現出高度的市場敏感度與彈性。 總結:展會更加商業導向,落地比例大幅提高 從 2023 年的 AI 初探、2024 年的工具爆發,到 2025 年的流程導入與商業實踐, AI TAIWAN 未來商務展已明顯邁向一個更成熟、更務實的階段 。整體展會焦點也從「看新技術」轉向「選對工具、立即導入、快速見效」。 這場展會讓我們再次確認, AI的下一步,不是革新科技,而是深度整合商務 。對企業而言,2025 年不是該不該用AI的問題,而是「要用在哪裡、如何真正發揮價值」。
透過drupa展分析產業未來趨勢
drupa主題
2024-12-31

透過drupa展分析產業未來趨勢

由經濟部產業發展署主辦、印研中心執行,配合「TIGAX 24參展商展前媒體發表會」的舉行,並在113年度印刷科技整合應用發展計畫之下,特於9月5日下午13:30~16:40在原會議場地,繼續以「透過2024 drupa展覽分析產業未來趨勢」為主題,談論有關印刷、造紙、紙器、AI數位智慧等產業,以及未來該如何應用開創市場。出席致詞貴賓有中華民國印刷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福珍、印研中心印刷科技組組長張景行,出席的三位主講人分別為TIGAX台北國際印刷機材展執行長陳政雄、產業電子化運籌管理學會秘書長張慧、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教授呂建和。 此次德國drupa 24展覽與智慧化及低碳化環環相扣,而台灣印刷、造紙及紙製品產業跟進國際趨勢,逐步邁向預期目標。為了強化疫後經濟,政府與產業共同配合推動一系列升級轉型的成果與案例,希望透過這次交流會,藉由drupa展覽的分享可供產業了解未來發展方向。茲將三場演講主題及內容重點節錄於下: ●致詞貴賓及三位主講人:左起中華民國印刷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福珍、印研中心印刷科技組組長張景行,TIGAX執行長陳政雄、產業電子化運籌管理學會秘書長張慧、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教授呂建和   壹、drupa 24印刷展由荷蘭到捷克一路參訪記 主講人╱陳政雄 首先由TIGAX台北國際印刷機材展執行長陳政雄主講,他以「VOC」為主軸,講述1624年台灣在荷蘭VOC東印度公司治理,並帶入文字記錄,甚至印刷西拉雅聖經,正好四百年的日子。十六世紀西歐人利用風帆開啟大航海時代,成為印刷傳播扮演要角的歷史,這標誌是由荷蘭東印度公司航海時代進行貿易時,除了牧師坐船校對工作外,也注重「海圖繪製」的年代,進而分享從荷蘭到捷克陸續參訪過程。就從參訪荷蘭海事博物館、台中政伸企業位於荷蘭廠Doublepress,以及Venlo Canon的CEC客戶體驗中心、K&B工廠等公司外。最後到睽違八年的德國drupa 24杜塞道夫印刷暨紙業展會場觀展,分享整個訪歐行程的所見所聞。 其中行程重頭戲是參訪在印刷、包裝業及未來技術與產業發展方向具有指標性的drupa 24展,該展在疫情後仍是全球世界,以創新印刷、智慧化、數位化、包裝印刷、綠色環保、跨媒體技術領域中規模最大的展會,而在5月31日~6月2日三天的參觀訪視,約有16萬平方米展場,總計約有1,643家廠商,德國有340家廠商展出,當中參展家數最多為中國的370家。(見圖1) 變與革的形影處處可見,這是印刷產業自1970年代融入兩個重要科技,第一是掃描儀(今日CMOS感光元件)、第二是雷射科技,在電腦資訊、通訊、雲端、人工智慧應用下,加上MEMS微機電組件,所創造出精細、高速噴墨頭元件,由四十年前的每秒2~300滴,到今天4~5萬滴,更快速、更細緻在媒材上噴列成像。同時陳執行長也針對drupa 24參展廠商精選介紹,包括科尼希鮑爾印刷機、Screen Truepress JET數位印刷機、Ricoh Pro VC80000及Z75 B2數位印刷機、KM高速AccurioJet 60000數位印刷機、Horizon智慧工場、Heidelberg與Polar和MK攜手合作亮點、HP Indigo V12數位印刷機、Fujifilm Revoria PC1120及GC12500數位印刷機、RMGT 1060LX-6及970 PF-8印刷機、Landa S11和S11P奈米數位印刷機等。另外,還有3D冷燙、3D列印機、數位上光可變紋印刷機等不勝枚舉的展示,都以人工智慧驅動的完全自動化生產線、最先進的網上商店及前所未有的機器人和軟體解決方案的使用,包括遠端服務工程,都是朝向工業5.0的機器人和軟體解決方案的使用未來預做準備。 ●圖1:由TIGAX執行長陳政雄帶領團員參訪drupa 24杜塞道夫印刷暨紙業展會場,親身體驗印刷、包裝及未來技術與產業發展的方向  貳、AI智慧應用於印刷產業趨勢及案例分享 主講人╱張慧 第二場由產業電子化運籌管理學會秘書長張慧主講,她指出至今工業智慧化4.0之演變,已突破並整合歷史上三次工業革命成果的第四代工業革命,即是以人工智慧的技術,其核心概念是利用虛實整合系統,將製造業、甚至整個產業供應鏈網路化。張慧秘書長分享並探討工業演進、智慧應用的分類、AI&IOT打造智慧工廠為目標,場域應用等。而智慧應用分類將智能化分成產品、管理、裝備、生產、服務等。打造智慧工廠為首要目標,但基礎建設工作需建置完成。AI IOT場域可應用領域可成為智慧辦公室、藥局、家居、工廠等。  隨著數位技術和網路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少人會選擇或是需要閱讀紙本刊物,傳統紙本印刷品越來越式微,人們大多轉向透過手機或平板瀏覽與閱讀大量資訊,導致傳統印刷業務漸被數位印刷取代。目前印刷業經營常見的問題:(1)流動性大,培養成本高。(2)標準化程度低,經驗傳承困難。(3)智慧化專業技術人才不足。(4)部門協調不易。(5)客訴處理問題。(6)營運績效。對此情形,張慧秘書長並重點探討印刷業產業導入ERP系統應用建議方案、跨領域智慧化方案應用於印刷產業介紹、AI智慧應用印刷產業趨勢、印刷產業低碳化數位應用方向、印刷產業進行智慧化輔導案例分享等,茲簡要說明如下: (一)印刷產業導入ERP系統的應用方案╱(1)生產計劃與排程管理:透過ERP系統整合生產計劃和排程,提高生產效率和產能利用率。(2)資源管理:管理原材料、庫存和設備等資源,實現有效的資源分配與管理。(3)銷售訂單管理:統一管理銷售訂單,包括訂單接收、處理與跟蹤,提高訂單處理效率。(4)供應鏈管理:整合供應商和客戶,實現供應鏈的可視化和協同,降低庫存成本與交貨週期。(5)財務管理:管理財務流程,包括帳務紀錄、成本核算和財務報告,提高財務透明度與管理效率。(6)品質控制:跟蹤產品質量數據,實施品質控制和改進措施,提高產品品質產品和客戶滿意度。(7)數據分析和報告:透過ERP收集與分析數據,生成相應的報告和分析,幫助管理者做出更好的決策。 (二)跨領域印刷產業的智慧化建置方案╱(1)數位化印刷技術的採用,以提高生產效率和品質。(2)物聯網技術的應用,用於監控生產過程和設備狀態。(3)大數據分析,幫助優化生產排程和庫存管理。(4)人工智慧科技技術,用於預測維護和品質控制。(5)供應鏈管理系統的整合,實現全面的生產和資源規劃。 (三)AI智慧化應用印刷產業趨勢╱(1)預測性維護:利用AI技術分析設備數據,預測設備故障,提前進行維護,降低生產停機時間等。(2)自動化設計和版面排版:AI技術可以根據用戶需求自動生成設計稿和版面排版,提高效率和品質。(3)個性化印刷:利用AI技術分析客戶數據,根據客戶需求訂製個性化印刷品,提升客戶滿意度和市場競爭力。(4)品質檢測和控制:可利用機器學習與視覺辨識技術,進行印刷品質檢測和控制,提高印刷品質一致性和穩定性。(5)智慧生產排程:AI技術可以分析生產數據和市場需求,優化生產排程,提高生產效率與靈活性。(6)精準行銷和銷售預測:利用AI技術分析市場數據與客戶行為,進行精準行銷和銷售預測,提高銷售業績。 (四)在印刷產業低碳化的數位應用方向╱(1)數位化流程管理:透過數位化流程管理系統來監控和優化生產流程,降低能源消耗和原材料浪費。(2)數位印刷技術:能夠減少製版過程的碳足跡,並提高印刷效率,降低材料使用。(3)智能化排程系統:利用AI和大數據分析來優化生排程,從而減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4)環保材料的使用:推廣使用可再生或可回收的紙張和印刷材料,減少對環境的影響。(5)能源管理系統:安裝數位化能源管理系統來實時監控和控制能源使用,進一步降低碳排放。(6)智能運輸管理:利用智能車隊與運輸路線管理,從而減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達成低碳化的目標。(見圖2) (五)印刷產業智慧化輔導案例分享╱(1)油墨製造商:新竹市的東明油墨工廠自動化,技術傳承。(2)廣告牌輸出商(數位印刷、UV印刷):新北市的棋麗印刷供應鏈整合,倉儲管理。(3)包裝及書籍印刷:新北市的科億資訊環境優化後留住年輕人,願意在印刷產業鏈。(4)水轉貼紙、標籤印刷:台中市的元達喜企業,利用智慧化達到低碳化。(見圖3) 由上述案例的知,印刷產業進階導入低碳化數位應用無不可能,其總結有三點:(1)ERP系統的導入:可以幫助印刷產業實現生產,銷售、供應鏈和財務等各個方面的整合管理,提升企業的運營效率和競爭力。(2)AI智慧化應用:可以幫助印刷產業提升生產效率、提高產品品質、降低成本,同時還可以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提升競爭力。(3)IOT結合AI應用:有助於提昇環保效能,並達到低碳化的目標。 ●圖2:印刷產業低碳化的數位應用方向 ●圖3:四家印刷產業智慧化輔導案例分享  參、印刷與造紙業溫室氣體盤查經驗分享及未來減碳策略 主講人╱呂建和   第三場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教授呂建和主講,他指出台灣於2015年三讀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簡稱溫管法),立法目的為因應氣候變遷、善盡環境責任,相關話題在每個地區都十分熱門,政府及企業皆腦力激盪,想著如何擬定出完善行動策略。為了讓企業轉型步調趨於一致,各國大部分都會採用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BTi)所頒布的標準,階段性施行政策。 一、淨零趨勢刻不容緩 隨著工業革命以來,人為活動如工廠與汽機車排放廢氣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濃度明顯增加,也讓地表溫度迅速上升而造成全球暖化。研究指出全球暖化除了會造成區域乾旱、風暴、水資源短缺外,碳循環亦將以多種方式受到影響。由於植物和土壤儲存的二氧化碳幾乎是大氣中二氧化碳的3倍,因此溫度升高會增加植物的呼吸作用,而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導致森林進一步死亡及永久凍土層融化,造成更一步出現二氧化碳和CH4、釋放量增加的惡性循環現象。 氣候變遷風險遽升,許多物種被迫遷移到溫度較低、地勢較高、或有作物可食用的地區。根據世界銀行預告2050年,也將有高達1億4,000萬人口被迫遷徙。土地沙漠化,聯合國2018年防治沙漠化和乾旱世界日資料顯示,全球有30%能耕種的土地都已沙漠化、失去種植價值(糧食減量),無法再提供物種生活所需。 上述種種跡象不是未來式,而是現在進行式,是企業面臨極大的挑戰,供應鏈減碳壓力,改變材料、耗能設備汰換以及能源之來源與製程,淨零碳排目標過程中所需面臨及解決的重要課題。因此台灣必須讓低碳轉型不再只是空談,必須響應企業低碳轉型,於2050年淨零碳排已成為國內外永續發展趨勢。 二、溫室氣體盤查 (一)溫室氣體源之鑑別╱(1)應鑑別報告邊界涵蓋的所有相關溫室氣體源並文件化,納入所有相關的溫室氣體。(2)溫室氣體源應鑑別並界定類6大類別(台灣為7大類別)。(3)若量化溫室氣體移除時,需鑑別對其溫室氣體移除量有所貢獻的溫室氣體匯並文件化。(4)可排除對溫室氣體排放無相關性的溫室氣體源,應鑑別報告涵蓋類別與任何細分類所排除的溫室氣體源,並概要說明理由。(見圖4、5) (二)溫室氣體盤查及活動強度數據蒐集重點╱(1)活動強度依排放源的使用量、耗用量、逸散量。(2)活動強度數據必須是真實「使用量」,而非採購量或採購金額。(3)大部分單據及憑證上只會顯示採購量或採購金額,如能證明採購量都會全數使用完畢,那麼採購量就可代表使用量。若無法證明採購量全數使用完畢,則必須合理的推估使用量,因為只有使用才會產生溫室氣體,因此填寫使用紀錄表相當重要。 (三)制定檢核表╱內容主要有排放型式、排放項目及相關資料、數量型號等。 (四)實際盤查╱(1)進行會前會:了解訪視公司的製造流程並說明今天進行碳盤查所之資料。(2)進行現場勘查:帶領勘查之人員以高階主管為佳。(3)資料收集及拍照:所收集到的資料紀錄於檢核表內。(4)會後討論:若有當場可以提供建議或需要進一步討論的部分,可以在會後進行討論。(5)依據所收集的資料,進行溫室氣體的計算。 三、企業如何做減碳 在與印研中心進行印刷和造紙業之現場溫室氣體盤查時,常發現企業因先前沒進行過溫室氣體盤查的經驗,導致盤查所需的單據已送至會計師事務所,因而在取得相關的單據資料時會造成企業額外的負擔及工作。落實碳盤查機制,透過詳實檢視及記錄自家企業在提供商品或服程中,產生多少二氧化碳及溫室氣體,才能掌握各階段的碳排狀況。有下列幾個建議:(1)建議企業可開始建立完善的數據,管理系統及電子化或文件化保存。(2)建議企業在進行盤查排放源鑑別時,應全面考慮其所有運營環節。(3)各部門共同參與規劃淨零碳排路徑。(4)進行碳排減量。(5)遵守《氣候變遷因應法》。 ●圖4:碳管理路徑圖之挑戰與機會 ●圖5:碳盤查係針對工廠營運過程產生7種溫室氣體排放量,進行全廠排放量盤查作業 
Print4All 2025 將突出“瓦楞紙體驗”
包裝未來
2024-10-31

Print4All 2025 將突出“瓦楞紙體驗”

瓦楞紙板是歐洲快速成長的產業,也是義大利卓越的領域,市場價值超過 40 億歐元,將成為 Print4All 2025 的主要亮點之一;專業觀眾將有機會進行一次體驗式、專門的遊覽,以發現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行業的頂尖成就     整個歐洲的瓦楞紙板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呈穩定成長趨勢,其中義大利在領先生產國中脫穎而出。根據 GIFCO (義大利瓦楞紙板製造商集團)的最新數據,義大利市場價值超過40億歐元,2023年產量將接近80億平方米,是歐洲第二大市場,以其品質享譽全球。進步。 Print4All 2025 將於2025 年5 月27 日至30 日在米蘭展覽中心舉行,將透過「瓦楞紙體驗」展示和慶祝這種卓越表現,這是一次身臨其境、充滿活力和教育性的旅程,揭示了材料的創新和無限潛力,這種材料透過永續發展、創新和設計正在重塑初級和次級包裝的未來。     瓦楞紙板生產和加工機械設備的主要行業參與者和供應商已經確認參加,包括 Esko、Forgraf、Fosber、Koenig & Bauer、La Sorgente、Li Shenq Machinery、New Aerodinamica、Pacfort、Petratto、RE、Seilaser、 Simec 集團、tesa 和Uteco。 Print4All 2025 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來發現歐洲主要生產商的產品和義大利製造的產品,這些產品目前在瓦楞紙板出口國的全球排名中處於領先地位。過去 10 年出口額翻了一番(2023 年超過 1 億歐元),預計到 2026 年將持續成長。     有幾個因素正在推動這一趨勢。一個關鍵的成長動力是電子商務的擴張,這是一個需要易於安全運輸的耐用包裝的銷售管道。另一個關鍵因素是零售需求的增加,激發了創新,鼓勵人們更專注於設計和個人化,而先進的印刷技術使之成為可能。在最近的歐洲法規的推動下,對更永續包裝的需求不斷增長,進一步推動了這一成長。所有這些都為瓦楞紙板創造了新的機遇,從環境影響的角度來看,瓦楞紙板遵循 3R(減少、回收、再利用)的所有原則。 在此背景下,Print4All 2025 的「瓦楞紙體驗」成為策略重點,旨在放大具有不可否認重要性的細分市場和整個轉換鏈的聲音和價值。 與GIFCO 的合作將使「瓦楞紙體驗」成為一個中心交匯點,參觀者可以在這裡探索應用並了解從生產商到加工商再到品牌所有者的整個供應鏈中效率、可持續性和創新材料的最新趨勢。     Print4All 2025 將作為一個主題之旅展開,一張涵蓋從印前到成品的流程每個階段的績效地圖。參觀者將能夠發現具有長期經驗和技術專長的公司,展示瓦楞紙板從生產到轉換和印刷的整個過程。這將是一次引人入勝且全面的體驗,重點是分析生產流程和創新印刷體驗,成為適應市場變化和需求的技術解決方案的展示,提供見解和新機會。   內容來源: https://meprint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