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台北藝術週 10/18 登場!首創藝術巴士,17 間美術館聯手打造城市漫遊
設計創意
2025-10-07

2025 台北藝術週 10/18 登場!首創藝術巴士,17 間美術館聯手打造城市漫遊

圖片來源/台北藝術週   2025 台北藝術週將於 10/18 至 11/2 盛大登場,今年首度推出「藝術巴士」路線,串聯台北多個藝文場館,讓藝術融入街道與日常生活,打造城市漫遊新體驗。 由中華民國畫廊協會主辦,今年再度結合台北 100 多家藝術單位,搭配 10 月下旬的 ART TAIPEI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串聯畫廊、美術館、藝術機構與藝術家工作室,讓台北成為國際交流與藝術市場的重要平台。 最大亮點是首創藝術巴士 ,規劃三條專屬路線,民眾可輕鬆體驗城市藝術漫遊。   串聯多元藝文場館,打造藝術城市 台北藝術週活動豐富,包括美術館聯展、畫廊串聯、Gallery Weekend、國際論壇,以及首次推出的藝術巴士與數位藝術放映。活動期間,除了公共藝術線上導覽外,還開放藝術家工作室參觀,例如蘇孟鴻的創作空間,讓民眾能以多元方式參與藝術。   17 間美術館聯手,展覽一次看足 今年合作的 17 間美術館 帶來重磅展覽: 國立故宮博物院 :《甲子萬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百年院慶特展》,回顧百年文物與歷史。 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出 2025 TFAM 年度個展,並開幕 2025 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 ,探討跨文化與社會議題下的當代創作。 台北當代藝術館 :豪華朗機工個展《宇宙寫生》,以大尺度裝置描繪宇宙想像。 忠泰美術館 :《創造即生活》阿爾瓦・阿爾托展覽,透過逾 160 件手稿與設計作品呈現建築與生活的連結。 富邦美術館 :《安東尼・麥考爾:在光中遇見你》,透過光影裝置探索人與光的互動。 圖片來源/台北藝術週   70 家畫廊串聯,城市漫遊藝術 藝術週劃分八大區域:士林北投、大直內湖、巨蛋、仁愛敦南、大安信義、永康、華山、北美館區,串聯近 70 間畫廊 。 士林北投區 :Artemin Gallery 展出芬蘭藝術家 Mirza Cizmic 個展《記憶與變形之間》,曙畫廊呈現日本藝術家小津航個展《間奏の景》。 大直內湖區 :TAO ART 帶來宮島達男首個台灣個展《Endless Life Circle》,TKG+ 展出林明弘個展《窗花》。 大安信義區 :亞紀畫廊呈現藝術家伴侶群展《藝術家伴侶:彼此為鏡》,包含趙無極、謝景蘭等重要作品。   首創藝術巴士 x 工作室開放 Gallery Weekend(10/18-19) 首次推出 限量藝術巴士 Art Bus ,規劃三條專屬路線,帶觀眾走訪不同畫廊與藝術空間。透過便利交通,觀眾可從大安信義到華山、從北美館到士林內湖,輕鬆享受城市藝術健行。 藝術家 蘇孟鴻 亦開放工作室參觀,民眾可近距離接觸創作現場,兩天內自由穿梭畫廊與工作室,欣賞當代藝術的多元面貌,並與藝術家、策展人交流。 圖片來源/台北藝術週   國際策展人論壇 x 街頭數位藝術放映 2025 台北藝術週國際論壇邀請古根漢美術館、香港大館、荷蘭皇家視覺藝術學院等策展人與研究者,討論亞洲藝術策展與跨國文化交流。論壇採報名制,民眾可透過官方資訊報名參與。 同時,首次推出 數位藝術放映計畫 ,於敦南之森 Taipei Lumitree 展映王新仁(阿亂)、陳普、王經堯、陳依純等台灣數位藝術家作品,每 15-20 分鐘輪播一次,讓民眾在日常街景中欣賞台灣當代數位藝術。 圖片來源/台北藝術週 跨國與多元畫廊,打造城市藝術大舞台 2025 台北藝術週匯聚來自 6 個國家與地區超過 120 家畫廊 ,以「Intersect: Diversity Equals Togetherness」為主題,呈現當代藝術多樣性。透過城市串聯,藝術不再局限於展場,而是融入台北街道與日常生活,使整座城市化身為藝術場域。   活動資訊 日期 :2025/10/18(六)~ 2025/11/2(日) 地點 :台北市各區藝文場館 官方網站 :請查詢台北藝術週官網   內容來源: https://www.shoppingdesign.com.tw/
『設計印象雜誌』
橫跨印刷及設計領域的專業媒體,兩個月發行一期紙本雜誌,網站不定期更新
Sara Maese 正在用簡單的形式和可愛的暖色創造整個宇宙
設計創意
2025-09-21

Sara Maese 正在用簡單的形式和可愛的暖色創造整個宇宙

讓我們花點時間欣賞西班牙藝術家 Sara Maese 的一些插畫作品。她的作品輕鬆愉悅,以完美平衡的柔和色調呈現,將我們帶入一個更簡單的世界。這是 Sara 的創意世界,看似天真的色塊突然變成了人物,一兩條粗線條勾勒出光影,異想天開的場景在她的動畫技巧下栩栩如生。 「起初,我的作品並不注重簡潔或色彩,而是希望透過小人物來表達自己,」薩拉說。 “我一直被充滿細節和人物的插畫所吸引,這啟發我開始構建自己的內心世界。” 來自為 Paperboy London 製作的一套包裝和卡片。 《馬拉加人》的封面藝術 Sara 的獨特風格在各行各業都展現得淋漓盡致,顧客涵蓋時尚美妝、餐飲、生活方式、家居用品、活動、社論等領域。她最喜歡的作品之一是最近為葡萄酒雜誌 Glug 創作的名為《Coneheads》的作品。作品的主圖描繪了數十個人物在巨大的酒杯間嬉鬧,周圍環繞著豐盛的食物。隨後,四幅局部插圖放大了巨大的甜點,並搭配其他葡萄酒。 「這很有趣,而且我喜歡配色。有時候,如果顏色搭配得當,整件作品就會渾然一體。項目本身並不太難,和藝術總監阿什利·約翰遜的合作也非常輕鬆。唯一的挑戰是時間緊迫,但我已經習慣了這種緊湊的工作方式。” 柔和的色調是Sara作品的一大特色。溫暖舒適,恰到好處地註入了能量。 Sara的每個項目都遵循著自己的直覺,而且從未讓她失望。在她的所有作品中,色彩始終保持一致,給人一種藝術家對自身風格駕馭自如的印象,從而贏得了客戶的信任。 Glug 的錐頭 High Five 滑雪節商品。 光之隧道 薩拉最有趣、最幽默的藝術作品之一,是一件受耶羅尼米斯·博斯的《人間樂園》啟發的個人作品。薩拉喜歡創作情節豐富的場景,但她只使用最基本的形式和線條。與博斯複雜的哥德式繪畫風格相比,薩拉的《光之花園》的效果令人著迷,但顯然,這幅畫是對原作忠實的——儘管略帶趣味——再現。 「我特別喜歡充滿人物和物品的作品,所以《人間樂園》是我最喜歡的藝術作品之一。自從我開始創作插畫以來,我就一直想用自己的風格重新創作它——只是我需要時間和勇氣去實現它,」她笑著說。 Sara 主要使用 Illustrator 進行創作,並使用 Procreate 製作 GIF,她理想的下一個項目是化妝品包裝——或者說任何形式的包裝。除了插畫,她還是一名表面圖案設計師,擁有美術、平面和網頁設計資格。   內容來源: https://www.creativeboom.com/
Alysha Takoushian 談論自然、懷舊以及透過插畫培養創造力
設計創意
2025-08-18

Alysha Takoushian 談論自然、懷舊以及透過插畫培養創造力

Alysha Takoushian 最早的藝術記憶可以追溯到晚上床上堆滿的兒童讀物。據她父母說,她常常在花了幾個小時鑽研插圖之後,讀到一半就睡著了,然後昏倒在書堆裡,書堆在她身上。 「我小時候想像力豐富,但不太適應學校的教育體系,」她回憶道。 「我媽媽說她上學時會帶一個活潑的仙女,但放學後卻會帶回一個沮喪消沉的小精靈。我經常因為做白日夢或在作業上亂塗亂畫而被訓斥。” 幸運的是,Alysha 的家人全力支持她的創造力。她充滿深情地回憶起在叔叔 Daniel 的藝術工作室度過的下午時光——「他會讓我在角落里布置一個創意任務,用他的音箱大聲播放音樂」——以及參加當地藝術家 Sandra 家舉辦的兒童藝術工作坊。 “她非常鼓舞人心,說實話,如果沒有她的鼓勵,我想我今天不會成為插畫家。” 這就是為什麼阿麗莎一直拒絕承認自己曾經「被」插畫所吸引。 「插畫對我來說就像第二天性一樣。我總是在塗鴉,但常常沒有完全投入:在我的待辦事項清單上,在打電話思考的時候,或者在不知所措的時候拿起紙筆,」她說。 “我可能不會一直以插畫為職業,但我確信繪畫將永遠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溫和的能量   她的作品很難用語言定義,但她說別人常形容它平和、溫柔、愉悅。這讓她深有共鳴,因為這些感受正是她在創作插畫時所發現的。 她的創作涵蓋數位和類比兩種形式,但她的內心深處卻深深屬於類比。 「使用模擬材料進行創作的實體體驗非常特別——沒有什麼能比得上筆尖在紙上劃過的觸感!」她說。水彩畫是她的“初戀”,但她也同樣擅長嘗試蘸水筆和墨水、水粉畫、拼貼畫,甚至凝膠版畫。 近年來,實地寫生已成為她創作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承認,她對結果的要求“非常嚴格”,但這並不是重點。 「觀察性繪畫迫使你放慢腳步,專注於日常生活中某個細微的瞬間。放慢腳步,你開始注意到這個看似平凡的瞬間其實是多麼特別……色彩變幻和四季更迭帶來的無常之美,」她解釋道。 “它就像一劑對抗短視頻和現代快節奏生活的解藥。”   教學的轉捩點   和許多創意人士一樣,艾莉莎也曾經歷過一段對自己在業界地位的不確定時期。人工智慧的興起、持續創作內容的壓力以及自由職業的不穩定性,都讓她在2023年至2024年初之間開始受到影響。 “我仍然熱愛插畫,”她說,“但我開始懷疑,把它當成我的工作,是否會扼殺我的創作熱情。每次我坐下來創作沒有明確目標或經濟利益的藝術作品時,我都會感到內疚,這讓插畫家的處境變得艱難。” 突破發生在她開始在當地兒童書店的青年插畫家藝術俱樂部任教時。 「那是一個徹底的轉捩點,」她承認。 “教那些4到11歲聰明、古怪、精力充沛的孩子,讓我獨自伏案工作時充滿活力和平衡。這讓我感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是嘗試新材料和新技術。” 觀察孩子們對藝術的天馬行空,讓她回想起最初愛上插畫的初衷。 “在我創作陷入停滯的時候,插畫正是我所需要的。” Alysha 現在定居哥本哈根,並將她的工作坊拓展至成人,旨在幫助人們在一個沒有評判的空間裡「重新找回我們每個人心中都存在的童真好奇心」。 “我們都擁有創造力,”她說,“隨著我們長大,自我設限的信念會模糊我們的視野——我教學的部分目標就是消除這些障礙。”   觀察生活,處理損失   Alysha 形容自己從來都不是「房間裡聲音最大的人」。她曾視此為缺點,但如今已將其視為創作力量的一部分。 “作為一名插畫家,你需要保持安靜和耐心,而且你必須適應觀察者的角色。” 19歲時,她視繼父為親,繼父過世後,她與大自然和觀察的連結更加深厚。 「悲傷是一件奇怪的事,因為在心痛和深深的孤獨中,我記得自己常常被大自然的美麗所震撼,」她回憶道。 “看著生命和四季如常地流轉,既痛苦又震驚,但我在大自然中找到了許多慰藉,並用創造性的方式回應它。” 她說,那段經歷至今仍縈繞在她心頭。 「插畫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份職業,更是一種感恩的實踐。生命如此短暫而珍貴,所以我希望能夠一直抽出時間,透過繪畫來關注我熱愛的事物。”   切換尺度   雖然 Alysha 的個人作品大多細節豐富、充滿模擬感,但她也喜歡極簡插畫中更簡約的風格。 「將溫暖、個性和易讀性融入極簡插畫中,這本身就是一種莫大的滿足感,」她談到自己使用 Procreate 和 Adob​​e Illustrator 創作的圖像和標誌時說道。 迄今為止,她最有成就的客戶委託來自去年,當時 Studio Morfar 邀請她為 Forage Box 的 2025 年覓食日曆繪製插圖。這是她第一個完全模擬的客戶項目,在 A3 大紙上用水彩繪製可食用植物和菌類——這打破了她以往的創作規模。 「為了獲得好的參考照片,我不得不親自走很多路去尋找和了解這些植物,作為一個自然愛好者,這是工作中非常受歡迎的一個部分,」她說。 「水彩畫很透明,而且不太容易被接受,所以我一開始很緊張。我甚至發現自己習慣性地把畫放大了!」 最終的效果非常令人滿意,Alysha 希望將來能接手更多類似的工作。   新的和舊的靈感   Alysha 的創作靈感涵蓋繪本、動畫和文學。童年時期,她就被 Sara Fanelli 為《木偶奇遇記》創作的充滿活力、色調暗淡的拼貼插畫深深吸引;她也十分欣賞 Tomm Moore 電影中華麗的構圖,例如《凱爾經的秘密》。 她也從謝爾·希爾弗斯坦(Shel Silverstein)作品《愛心樹》(The Giving Tree)的溫情、高畑勳(Isao Takahata)作品《輝夜姬物語》(The Tale of Princess Kaguya)的精緻水彩動畫,以及喬恩·克拉森(Jon Klassen)繪本的詼諧中汲取靈感。每部作品都以獨特的方式體現了艾莉莎在作品中追求的情感與技巧的平衡。   展望未來   目前,Alysha 繼續在哥本哈根舉辦藝術工作坊,並經常以冥想為主題。 「我對藝術的療癒功效充滿熱情,並且一直在探索如何將這些元素融入我的工作坊中,」她說。 閒暇時,她會外出描繪城市的街道、植物和日常生活。這是一種尋找連結、感受家的感覺的方式。未來,她希望創作並繪製自己的兒童繪本。 「我正在醞釀一些想法,」她說道,語氣中流露出與作品中一樣溫柔樂觀。 對Alysha來說,插畫的意義遠不止於創作圖像;它關乎對自然世界的關注,對短暫的瞬間的捕捉,以及我們內心深處的情感。無論是在公園裡寫生,指導學生的初次揮筆,或是捕捉林地植物纖細的葉片,這份專注始終如一。   內容來源: https://www.creativeboom.com/
2025 台北藝術週 10/18 登場!首創藝術巴士,17 間美術館聯手打造城市漫遊
設計創意
2025-10-07

2025 台北藝術週 10/18 登場!首創藝術巴士,17 間美術館聯手打造城市漫遊

圖片來源/台北藝術週   2025 台北藝術週將於 10/18 至 11/2 盛大登場,今年首度推出「藝術巴士」路線,串聯台北多個藝文場館,讓藝術融入街道與日常生活,打造城市漫遊新體驗。 由中華民國畫廊協會主辦,今年再度結合台北 100 多家藝術單位,搭配 10 月下旬的 ART TAIPEI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串聯畫廊、美術館、藝術機構與藝術家工作室,讓台北成為國際交流與藝術市場的重要平台。 最大亮點是首創藝術巴士 ,規劃三條專屬路線,民眾可輕鬆體驗城市藝術漫遊。   串聯多元藝文場館,打造藝術城市 台北藝術週活動豐富,包括美術館聯展、畫廊串聯、Gallery Weekend、國際論壇,以及首次推出的藝術巴士與數位藝術放映。活動期間,除了公共藝術線上導覽外,還開放藝術家工作室參觀,例如蘇孟鴻的創作空間,讓民眾能以多元方式參與藝術。   17 間美術館聯手,展覽一次看足 今年合作的 17 間美術館 帶來重磅展覽: 國立故宮博物院 :《甲子萬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百年院慶特展》,回顧百年文物與歷史。 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出 2025 TFAM 年度個展,並開幕 2025 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 ,探討跨文化與社會議題下的當代創作。 台北當代藝術館 :豪華朗機工個展《宇宙寫生》,以大尺度裝置描繪宇宙想像。 忠泰美術館 :《創造即生活》阿爾瓦・阿爾托展覽,透過逾 160 件手稿與設計作品呈現建築與生活的連結。 富邦美術館 :《安東尼・麥考爾:在光中遇見你》,透過光影裝置探索人與光的互動。 圖片來源/台北藝術週   70 家畫廊串聯,城市漫遊藝術 藝術週劃分八大區域:士林北投、大直內湖、巨蛋、仁愛敦南、大安信義、永康、華山、北美館區,串聯近 70 間畫廊 。 士林北投區 :Artemin Gallery 展出芬蘭藝術家 Mirza Cizmic 個展《記憶與變形之間》,曙畫廊呈現日本藝術家小津航個展《間奏の景》。 大直內湖區 :TAO ART 帶來宮島達男首個台灣個展《Endless Life Circle》,TKG+ 展出林明弘個展《窗花》。 大安信義區 :亞紀畫廊呈現藝術家伴侶群展《藝術家伴侶:彼此為鏡》,包含趙無極、謝景蘭等重要作品。   首創藝術巴士 x 工作室開放 Gallery Weekend(10/18-19) 首次推出 限量藝術巴士 Art Bus ,規劃三條專屬路線,帶觀眾走訪不同畫廊與藝術空間。透過便利交通,觀眾可從大安信義到華山、從北美館到士林內湖,輕鬆享受城市藝術健行。 藝術家 蘇孟鴻 亦開放工作室參觀,民眾可近距離接觸創作現場,兩天內自由穿梭畫廊與工作室,欣賞當代藝術的多元面貌,並與藝術家、策展人交流。 圖片來源/台北藝術週   國際策展人論壇 x 街頭數位藝術放映 2025 台北藝術週國際論壇邀請古根漢美術館、香港大館、荷蘭皇家視覺藝術學院等策展人與研究者,討論亞洲藝術策展與跨國文化交流。論壇採報名制,民眾可透過官方資訊報名參與。 同時,首次推出 數位藝術放映計畫 ,於敦南之森 Taipei Lumitree 展映王新仁(阿亂)、陳普、王經堯、陳依純等台灣數位藝術家作品,每 15-20 分鐘輪播一次,讓民眾在日常街景中欣賞台灣當代數位藝術。 圖片來源/台北藝術週 跨國與多元畫廊,打造城市藝術大舞台 2025 台北藝術週匯聚來自 6 個國家與地區超過 120 家畫廊 ,以「Intersect: Diversity Equals Togetherness」為主題,呈現當代藝術多樣性。透過城市串聯,藝術不再局限於展場,而是融入台北街道與日常生活,使整座城市化身為藝術場域。   活動資訊 日期 :2025/10/18(六)~ 2025/11/2(日) 地點 :台北市各區藝文場館 官方網站 :請查詢台北藝術週官網   內容來源: https://www.shoppingdesign.com.tw/
Sara Maese 正在用簡單的形式和可愛的暖色創造整個宇宙
設計創意
2025-09-21

Sara Maese 正在用簡單的形式和可愛的暖色創造整個宇宙

讓我們花點時間欣賞西班牙藝術家 Sara Maese 的一些插畫作品。她的作品輕鬆愉悅,以完美平衡的柔和色調呈現,將我們帶入一個更簡單的世界。這是 Sara 的創意世界,看似天真的色塊突然變成了人物,一兩條粗線條勾勒出光影,異想天開的場景在她的動畫技巧下栩栩如生。 「起初,我的作品並不注重簡潔或色彩,而是希望透過小人物來表達自己,」薩拉說。 “我一直被充滿細節和人物的插畫所吸引,這啟發我開始構建自己的內心世界。” 來自為 Paperboy London 製作的一套包裝和卡片。 《馬拉加人》的封面藝術 Sara 的獨特風格在各行各業都展現得淋漓盡致,顧客涵蓋時尚美妝、餐飲、生活方式、家居用品、活動、社論等領域。她最喜歡的作品之一是最近為葡萄酒雜誌 Glug 創作的名為《Coneheads》的作品。作品的主圖描繪了數十個人物在巨大的酒杯間嬉鬧,周圍環繞著豐盛的食物。隨後,四幅局部插圖放大了巨大的甜點,並搭配其他葡萄酒。 「這很有趣,而且我喜歡配色。有時候,如果顏色搭配得當,整件作品就會渾然一體。項目本身並不太難,和藝術總監阿什利·約翰遜的合作也非常輕鬆。唯一的挑戰是時間緊迫,但我已經習慣了這種緊湊的工作方式。” 柔和的色調是Sara作品的一大特色。溫暖舒適,恰到好處地註入了能量。 Sara的每個項目都遵循著自己的直覺,而且從未讓她失望。在她的所有作品中,色彩始終保持一致,給人一種藝術家對自身風格駕馭自如的印象,從而贏得了客戶的信任。 Glug 的錐頭 High Five 滑雪節商品。 光之隧道 薩拉最有趣、最幽默的藝術作品之一,是一件受耶羅尼米斯·博斯的《人間樂園》啟發的個人作品。薩拉喜歡創作情節豐富的場景,但她只使用最基本的形式和線條。與博斯複雜的哥德式繪畫風格相比,薩拉的《光之花園》的效果令人著迷,但顯然,這幅畫是對原作忠實的——儘管略帶趣味——再現。 「我特別喜歡充滿人物和物品的作品,所以《人間樂園》是我最喜歡的藝術作品之一。自從我開始創作插畫以來,我就一直想用自己的風格重新創作它——只是我需要時間和勇氣去實現它,」她笑著說。 Sara 主要使用 Illustrator 進行創作,並使用 Procreate 製作 GIF,她理想的下一個項目是化妝品包裝——或者說任何形式的包裝。除了插畫,她還是一名表面圖案設計師,擁有美術、平面和網頁設計資格。   內容來源: https://www.creativeboom.com/
Alysha Takoushian 談論自然、懷舊以及透過插畫培養創造力
設計創意
2025-08-18

Alysha Takoushian 談論自然、懷舊以及透過插畫培養創造力

Alysha Takoushian 最早的藝術記憶可以追溯到晚上床上堆滿的兒童讀物。據她父母說,她常常在花了幾個小時鑽研插圖之後,讀到一半就睡著了,然後昏倒在書堆裡,書堆在她身上。 「我小時候想像力豐富,但不太適應學校的教育體系,」她回憶道。 「我媽媽說她上學時會帶一個活潑的仙女,但放學後卻會帶回一個沮喪消沉的小精靈。我經常因為做白日夢或在作業上亂塗亂畫而被訓斥。” 幸運的是,Alysha 的家人全力支持她的創造力。她充滿深情地回憶起在叔叔 Daniel 的藝術工作室度過的下午時光——「他會讓我在角落里布置一個創意任務,用他的音箱大聲播放音樂」——以及參加當地藝術家 Sandra 家舉辦的兒童藝術工作坊。 “她非常鼓舞人心,說實話,如果沒有她的鼓勵,我想我今天不會成為插畫家。” 這就是為什麼阿麗莎一直拒絕承認自己曾經「被」插畫所吸引。 「插畫對我來說就像第二天性一樣。我總是在塗鴉,但常常沒有完全投入:在我的待辦事項清單上,在打電話思考的時候,或者在不知所措的時候拿起紙筆,」她說。 “我可能不會一直以插畫為職業,但我確信繪畫將永遠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溫和的能量   她的作品很難用語言定義,但她說別人常形容它平和、溫柔、愉悅。這讓她深有共鳴,因為這些感受正是她在創作插畫時所發現的。 她的創作涵蓋數位和類比兩種形式,但她的內心深處卻深深屬於類比。 「使用模擬材料進行創作的實體體驗非常特別——沒有什麼能比得上筆尖在紙上劃過的觸感!」她說。水彩畫是她的“初戀”,但她也同樣擅長嘗試蘸水筆和墨水、水粉畫、拼貼畫,甚至凝膠版畫。 近年來,實地寫生已成為她創作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承認,她對結果的要求“非常嚴格”,但這並不是重點。 「觀察性繪畫迫使你放慢腳步,專注於日常生活中某個細微的瞬間。放慢腳步,你開始注意到這個看似平凡的瞬間其實是多麼特別……色彩變幻和四季更迭帶來的無常之美,」她解釋道。 “它就像一劑對抗短視頻和現代快節奏生活的解藥。”   教學的轉捩點   和許多創意人士一樣,艾莉莎也曾經歷過一段對自己在業界地位的不確定時期。人工智慧的興起、持續創作內容的壓力以及自由職業的不穩定性,都讓她在2023年至2024年初之間開始受到影響。 “我仍然熱愛插畫,”她說,“但我開始懷疑,把它當成我的工作,是否會扼殺我的創作熱情。每次我坐下來創作沒有明確目標或經濟利益的藝術作品時,我都會感到內疚,這讓插畫家的處境變得艱難。” 突破發生在她開始在當地兒童書店的青年插畫家藝術俱樂部任教時。 「那是一個徹底的轉捩點,」她承認。 “教那些4到11歲聰明、古怪、精力充沛的孩子,讓我獨自伏案工作時充滿活力和平衡。這讓我感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是嘗試新材料和新技術。” 觀察孩子們對藝術的天馬行空,讓她回想起最初愛上插畫的初衷。 “在我創作陷入停滯的時候,插畫正是我所需要的。” Alysha 現在定居哥本哈根,並將她的工作坊拓展至成人,旨在幫助人們在一個沒有評判的空間裡「重新找回我們每個人心中都存在的童真好奇心」。 “我們都擁有創造力,”她說,“隨著我們長大,自我設限的信念會模糊我們的視野——我教學的部分目標就是消除這些障礙。”   觀察生活,處理損失   Alysha 形容自己從來都不是「房間裡聲音最大的人」。她曾視此為缺點,但如今已將其視為創作力量的一部分。 “作為一名插畫家,你需要保持安靜和耐心,而且你必須適應觀察者的角色。” 19歲時,她視繼父為親,繼父過世後,她與大自然和觀察的連結更加深厚。 「悲傷是一件奇怪的事,因為在心痛和深深的孤獨中,我記得自己常常被大自然的美麗所震撼,」她回憶道。 “看著生命和四季如常地流轉,既痛苦又震驚,但我在大自然中找到了許多慰藉,並用創造性的方式回應它。” 她說,那段經歷至今仍縈繞在她心頭。 「插畫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份職業,更是一種感恩的實踐。生命如此短暫而珍貴,所以我希望能夠一直抽出時間,透過繪畫來關注我熱愛的事物。”   切換尺度   雖然 Alysha 的個人作品大多細節豐富、充滿模擬感,但她也喜歡極簡插畫中更簡約的風格。 「將溫暖、個性和易讀性融入極簡插畫中,這本身就是一種莫大的滿足感,」她談到自己使用 Procreate 和 Adob​​e Illustrator 創作的圖像和標誌時說道。 迄今為止,她最有成就的客戶委託來自去年,當時 Studio Morfar 邀請她為 Forage Box 的 2025 年覓食日曆繪製插圖。這是她第一個完全模擬的客戶項目,在 A3 大紙上用水彩繪製可食用植物和菌類——這打破了她以往的創作規模。 「為了獲得好的參考照片,我不得不親自走很多路去尋找和了解這些植物,作為一個自然愛好者,這是工作中非常受歡迎的一個部分,」她說。 「水彩畫很透明,而且不太容易被接受,所以我一開始很緊張。我甚至發現自己習慣性地把畫放大了!」 最終的效果非常令人滿意,Alysha 希望將來能接手更多類似的工作。   新的和舊的靈感   Alysha 的創作靈感涵蓋繪本、動畫和文學。童年時期,她就被 Sara Fanelli 為《木偶奇遇記》創作的充滿活力、色調暗淡的拼貼插畫深深吸引;她也十分欣賞 Tomm Moore 電影中華麗的構圖,例如《凱爾經的秘密》。 她也從謝爾·希爾弗斯坦(Shel Silverstein)作品《愛心樹》(The Giving Tree)的溫情、高畑勳(Isao Takahata)作品《輝夜姬物語》(The Tale of Princess Kaguya)的精緻水彩動畫,以及喬恩·克拉森(Jon Klassen)繪本的詼諧中汲取靈感。每部作品都以獨特的方式體現了艾莉莎在作品中追求的情感與技巧的平衡。   展望未來   目前,Alysha 繼續在哥本哈根舉辦藝術工作坊,並經常以冥想為主題。 「我對藝術的療癒功效充滿熱情,並且一直在探索如何將這些元素融入我的工作坊中,」她說。 閒暇時,她會外出描繪城市的街道、植物和日常生活。這是一種尋找連結、感受家的感覺的方式。未來,她希望創作並繪製自己的兒童繪本。 「我正在醞釀一些想法,」她說道,語氣中流露出與作品中一樣溫柔樂觀。 對Alysha來說,插畫的意義遠不止於創作圖像;它關乎對自然世界的關注,對短暫的瞬間的捕捉,以及我們內心深處的情感。無論是在公園裡寫生,指導學生的初次揮筆,或是捕捉林地植物纖細的葉片,這份專注始終如一。   內容來源: https://www.creativeboom.com/